技术新讯 > 发动机及配件附件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微小型增程车用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微小型增程车用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27 13:50:55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冷却润滑,具体的,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小型增程车用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

背景技术:

1、发动机在工作时,需要机油对其进行润滑冷却,降低发动机零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发动机润滑油通过缸盖上的油道输送到缸盖里各个运动部件上,再由缸盖与缸体上的回油结构回到油底壳中。

2、市面现有的发动机回油结构大部分为纵向回油结构,机油经过缸盖与缸体的纵向回油通道直接流回油底壳内,这种发动机回油结构比较简单且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回油不通畅带来的各种问题,如中国专利申请文献cn213360262u中公开的回油结构。

3、然而,上述技术存在一些问题,在机油工作过程中,大量机油在回落时会触碰到高速运转的发动机部件,且机油回落到油底壳后容易造成机油飞溅,导致机油中的含气量增加,或是因为空气混入机油后,就会产生泡沫,泡沫不及时消除会产生气阻、供油不足、粘度降低等缺陷,影响发动机性能,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发动机故障。

4、因此,亟需一种改进后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微小型增程车用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能够有效避免机油回落过程中含气量增加的问题,包括:

2、缸盖,所述缸盖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上侧,其上设置有集油槽;

3、回油道,所述回油道包括第一回油道以及第二回油道;

4、所述第一回油道设置在发动机缸体进气侧的内壁,并贴合于发动机缸体进气侧的内壁,所述第一回油道的出口,在垂直方向上与发动机曲轴存在距离;

5、所述第二回油道设置在发动机缸体排气侧的外壁上,出口处与所述集油槽联通,入口处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与发动机的油底壳连接。

6、进一步的,所述集油槽包括相联通的第一集油槽以及第二集油槽,所述第一集油槽与所述第一回油道连接,所述第二集油槽与所述第二回油道连接。

7、进一步的,所述集油槽在靠近排气侧设置有两个油孔,所述第二回油道与所述集油槽通过两个油孔连接。

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油道出口处为楔形。

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回油道与所述回油通道之间设置有油道筋,所述油道筋的入口与所述回油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油道筋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回油道的入口连通。

10、进一步的,所述油道筋与发动机曲轴箱后端盖形成回油腔体。

11、进一步的,所述回油腔体的进油侧与所述回油通道连通。

12、进一步的,所述油道筋为l型。

13、进一步的,所述回油通道为l型。

14、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回油道位置处于缸体右上方。

15、与现有技术相对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16、1.本发明通过设置第一回油道,并将第一回油道设置在远离曲轴的缸体内壁上,使得机油回落时不经过旋转件,可有效避免机油回落过程中含气量增加的问题。

17、2.本发明通过将第二回油道与油道筋设置为l型,可改善纵向回油通道可能对发动机性能产生的影响。

18、3.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回油道出口处设置为楔形,可使得机油通过缸体内壁流回到油底壳中,不会产生自然下落,进而避免飞溅。

技术特征:

1.一种增程车用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槽包括相联通的第一集油槽以及第二集油槽,所述第一集油槽与所述第一回油道连接,所述第二集油槽与所述第二回油道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油槽在靠近排气侧设置有两个油孔,所述第二回油道与所述集油槽通过两个油孔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回油道出口处为楔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道与所述回油通道之间设置有油道筋,所述油道筋的入口与所述回油通道的出口连通,所述油道筋的出口与所述第二回油道的入口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筋与发动机曲轴箱后端盖形成回油腔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腔体的进油侧与所述回油通道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道筋为l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通道为l型。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回油道位置处于缸体斜上方。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增程车用发动机机油回油结构,属于发动机冷却润滑技术领域,本发明包括缸盖,所述缸盖设置在发动机缸体上侧,其上设置有集油槽;回油道,所述回油道包括第一回油道以及第二回油道;所述第一回油道设置在发动机缸体进气侧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回油道的出口,在垂直方向上与发动机曲轴存在距离;所述第二回油道设置在发动机缸体排气侧的外壁上,出口处与所述集油槽联通,入口处设置有回油通道,所述回油通道与发动机的油底壳连接。本发明通过将第一回油道设置在远离曲轴的缸体内壁上,使得机油回落时不经过旋转件,可有效避免机油回落过程中含气量增加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罗威,胡尚端,李红志,王浩,周长志,郑聪,王景雨,邵俊恺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西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2787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