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限扭减振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2:54:07
本技术涉及了汽车零部件,尤其涉及一种限扭减振器。
背景技术:
1、本部分的描述仅提供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而不构成现有技术。
2、限扭减振器主要是用于汽车的新能源混动系统中,限扭减振器的一端与发动机直接连接,它通过自身的限扭减震后将更加平稳的动力输出至另一端的电动机中,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自身结构将扭矩力转化为滑动摩擦所产生的热能。
3、现有的限扭减振器常见做法是通过外壳将上下减震盘和摩擦结构固定在一起,并大量采用铆接结构,其结构逻辑较为简单,但是产品的轴向空间尺寸固定难以调整,若想调整则必须更换整套磨具。因此,现有的限扭减振器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需要使用多个板件产生多套模具,同时,相应地也需要投入配套的质量检测手段,对制造成本有较大影响。
4、因此,目前还没有一种限扭减振器,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能提供一种限扭减振器,能够根据需要调整轴向尺寸,提高产品适用性。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以下一种限扭减振器,包括:夹持单元,包括两个沿轴线方向层叠设置的盘体,且两个所述盘体固定连接;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位于两个所述盘体沿所述轴线方向之间;内花键,所述内花键与所述驱动盘传动连接;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用于分别与所述夹持单元和所述驱动盘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扭减振器还包括:限扭部,所述限扭部能对两个所述盘体中的有且只有一个的外侧边缘进行夹持;所述限扭部包括两个盖板,其中一个所述盖板与被夹持的所述盘体的上侧面抵接,另一个所述盖板与所述被夹持的所述盘体的下侧面抵接;所述限扭部还包括分别设置在两个所述盖板和所述被夹持的所述盘体两侧的两个摩擦片,所述摩擦片上设有绕所述轴线环形阵列的凹槽,所述被夹持的所述盘体外围边缘两侧设有与所述凹槽匹配的键,以使得所述被夹持的所述盘体可分别与所述摩擦片固定连接;所述限扭部还包括设置在另一个所述盖板和所述被夹持的所述盘体之间的抵紧单元,所述抵紧单元包括相互抵接的第一压板和第一碟形簧片,其中所述第一压板与其中一个所述摩擦片抵接,所述第一碟形簧片与另一个所述盖板抵接;位于下方的所述盖板用于与发动机的飞轮连接;所述限扭减振器至少具有两个工作状态,在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限扭部对位于上方的所述盘体进行夹持,此时所述限扭减振器沿轴线方向具有第一高度值;在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限扭部对位于下方的所述盘体进行夹持,此时所述限扭减振器沿轴线方向具有第二高度值;所述第一高度值大于所述第二高度值;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沿径向包括功能区域和夹持区,所述夹持区的尺寸与所述限扭部适配。
3、进一步地,两个所述盖板的环形外围互相贴合并通过铆钉铆接。
4、进一步地,其中一个所述盖板的环形内围呈弧形覆盖至所述摩擦片边缘,另一个所述盖板的环形内围呈弧形覆盖至所述第一碟形簧片的一部分。
5、进一步地,所述夹持单元还包括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两个所述盘体的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盘体固定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盘体和所述驱动盘包括有与所述减震机构相匹配的孔洞,所述减震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盘体内孔壁和所述驱动盘内孔壁相抵接。
7、进一步地,所述抵紧单元在其中一个所述盘体和所述驱动盘之间还包括第一阻尼衬套、第二压板和第二碟形簧片,其中,所述第一阻尼衬套一端设有多个向外穿设经过所述盘体的销,所述第一阻尼衬套的另一端呈环形阶梯状并抵接在所述驱动盘上;互相抵接的所述第二压板和所述第二碟形簧片设于所述盘体与所述环形阶梯之间,且所述第二碟形簧片与所述盘体相抵接,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环形阶梯相抵接。
8、进一步地,所述抵紧单元在其中一个所述盘体和所述驱动盘之间还包括互相抵接的第三阻尼衬套和第三碟形簧片,所述内花键与所述驱动盘连接处设有凸缘;其中,所述第三阻尼衬套与所述凸缘相抵接,所述第三碟形簧片与所述盘体相抵接。
9、进一步地,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的外径大于未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
10、进一步地,未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的外径小于两个所述盖板的内径。
11、本实用新型的限扭减振器,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限扭减振器的外壳将且仅将单独的一个所述盘体进行夹持,且另一个所述盘体也采用了与被所述夹持盘体相同规格的预留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可根据外部对接部件的尺寸需求,在两个所述盘体中进行选择性夹持,以达到快速切换限扭减振器轴向厚度的目的;并且在无需更换内部结构的情况下,仅对所述外壳或两侧所述盘体进行快速预制或直接更换,即可实现多种发动机飞轮尺寸对限扭减振器的适配需求,极大的降低了装配成本,也提高了整体汽车系统生产效率。
12、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技术特征:1.一种限扭减振器,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盖板的环形外围互相贴合并通过铆钉铆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所述盖板的环形内围呈弧形覆盖至所述摩擦片边缘,另一个所述盖板的环形内围呈弧形覆盖至所述第一碟形簧片的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单元还包括所述轴线方向延伸并贯穿两个所述盘体的限位销,所述限位销与所述盘体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和所述驱动盘包括有与所述减震机构相匹配的孔洞,所述减震机构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盘体内孔壁和所述驱动盘内孔壁相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单元在其中一个所述盘体和所述驱动盘之间还包括第一阻尼衬套、第二压板和第二碟形簧片,其中,所述第一阻尼衬套一端设有多个向外穿设经过所述盘体的销,所述第一阻尼衬套的另一端呈环形阶梯状并抵接在所述驱动盘上;互相抵接的所述第二压板和所述第二碟形簧片设于所述盘体与所述环形阶梯之间,且所述第二碟形簧片与所述盘体相抵接,所述第二压板与所述环形阶梯相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紧单元在其中一个所述盘体和所述驱动盘之间还包括互相抵接的第三阻尼衬套和第三碟形簧片,所述内花键与所述驱动盘连接处设有凸缘;其中,所述第三阻尼衬套与所述凸缘相抵接,所述第三碟形簧片与所述盘体相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的外径大于未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扭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未被所述限扭部夹持的所述盘体的外径小于两个所述盖板的内径。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限扭减振器,拥有更小的轴向尺寸且可在两种模式下快速调整轴向尺寸。限扭减振器包括夹持单元、驱动盘、内花键、减震机构和限扭部,限扭部的盖板的一侧与发动机飞轮固定连接并在飞轮的带动下旋转,且盖板夹持住夹持单元中的一个盘体,当发动机扭矩变化过大时,盖板与盘体两侧的摩擦片发生滑动,扭矩力转化为热量。限扭部可在两个盘体中选取其中一个进行夹持,因此可以存在两种工作模式,可根据需要快速使限扭减振器轴向尺寸发生大幅变化。技术研发人员:高嘉,朱炎铭,张勇刚,刘世文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岱高(苏州)驱动系统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4技术公布日:2024/7/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6223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上一篇
一种离合器的制作方法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