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15:40:33
专利名称: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的制作方法技术领域: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装置,轴承装置优选搭载于送风风扇。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伴随着电子设备的高密度化,趋向于使搭载于电子设备的电子元件与冷却电子元件的送风风扇靠近配置。送风风扇通过旋转体、即叶轮旋转而产生空气流。并且, 电子设备内的发热量也逐年不断增加,因此要求送风风扇高速旋转化。若送风风扇高速旋转化,则在各频率振动峰值上升,因而由于振动给电子元件带来不良影响。[0003]因此,为了降低伴随送风风扇的旋转而产生的振动,需要抑制送风风扇的旋转体的轴抖动或轴向游隙(遊^)。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在轴承部采用流体动压轴承,使轴的周围被润滑油保持,从而降低在旋转体所产生的振动的方法。并且,通过采用推力轴承,能够抑制轴的歪倒。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平06-31199号公报中公开了这种轴承。[0004]然而,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平06-31199号公报中所例示的类型的无刷马达中,套筒通过嵌合而固定于壳体的内筒的中心孔中,定子设置在内筒的外周。并且,在轴的下端部嵌合而固定有环状部件。在套筒的下端面与环状部件之间沿轴向具有一定的间隙,从而构成推力轴承。在推力轴承的上侧,在轴与套筒之间构成有径向动压轴承。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平06-31199号公报所涉及的风扇马达中,灰尘等容易从套筒与轴以及套筒与环状部件之间的间隙的上下开口端进入。[0005]并且,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告平06-31199号公报所记载的流体动压轴承中,无法维持固定于轴的环状部件的较高的轴向位置精度,因此轴承的轴向游隙产生偏差。[0006]还要求马达轴外径的小径化以便降低轴承处的轴损。并且,为了获得马达的高旋转扭矩,要求定子的大径化。为了实现上述的轴损降低以及高旋转扭矩两者,需要在轴承部与定子之间配置衬套。采用该衬套时,需要提高衬套与安装板之间的固定强度,以及定子与安装板相对于衬套的定位精度。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减少灰尘进入轴承装置内。[0008]本申请例示的第一方面为一种轴承装置,其包括:有底大致圆筒状的轴承部;轴, 其插入在所述轴承部中,且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上推力部,其从所述轴的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展;转子圆筒部,其从所述上推力部的外缘部在所述轴承部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延伸;以及环状的密封罩,其固定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构成有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所述密封部中,在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构成有径向轴承部,所述径向轴承部在径向支撑所述轴,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推力部的下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隙构成有轴向轴承部,所述轴向轴承部在轴向支撑所述上推力部,所述密封罩具有:固定部,其固定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外周面;以及内凸缘部,其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下端部之下向径向内侧扩展,且所述内凸缘部 的内周部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对置并与所述外周面共同构成纵向间隙。[0009]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最大宽度小。[0010]本申请的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轴承装置还包括另一密封罩,所述另一密封罩在所述内凸缘部的下 侧固定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密封罩包括:轴向对置部,其从 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且与所述内凸缘部的下表面在轴向对置并与所 述内凸缘部共同构成横向间隙;以及径向对置部,其从所述轴向对置部连续地向上方扩展, 且与所述密封罩的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对置并与所述固定部共同构成另一纵向间隙。[0011]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最大宽度 小。[0012]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 小。[0013]本申请的第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小。[0014]本申请的第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密封罩还具有从所述内凸缘部的内周部向下方延伸的圆筒部,其特 征在于,所述轴向对置部具有凹部,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内侧,在所述圆筒部的下端 与所述凹部的底面之间构成有辅助横向间隙,所述辅助横向间隙与所述纵向间隙连续,在 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之间构成有辅助纵向间隙,所述辅助纵向间隙与 所述辅助横向间隙以及所述横向间隙连续。[0015]本申请的第八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密封罩的外周面为供安装板进行安装的安装面,所 述安装板支撑所述轴承部。[0016]本申请的第九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 部,所述密封罩的所述固定部的上端与所述突出部在轴向抵接。[0017]本申请的第十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 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罩为单一部件,在所述内凸缘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 的位置,所述内凸缘部的轴向宽度增大。[0018]本申请的第十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 轴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一个袋结构,所述袋结构由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径 向间隙以及所述轴向间隙相互连接而成,所述润滑油连续存在于所述袋结构的间隙中,所 述润滑油的界面只形成在所述密封间隙中。[0019]本申请的第十二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 轴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装置还具有下推力部,该下推力部为从所述轴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推力板,所述轴承部具有容纳所述下推力部的板容纳部,在所述 下推力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板容纳部的朝向下方的面之间的另一轴向间隙构成有另一轴向 轴承部,所述另一轴向轴承部在轴向支撑所述下推力部。[0020]本申请的第十三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 轴承装置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包括:圆筒状的套筒,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 轴;以及帽,其封闭所述套筒的下部。[0021]本申请的第十四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轴承装置,在第一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 轴承装置的基础上,所述轴承部包括:套筒,其为金属烧结体;以及轴承机壳,其特征在于, 所述轴承机壳包括:机壳圆筒部,其覆盖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以及帽,其封闭所述机壳圆筒 部的下部,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机壳圆筒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所述密 封间隙。[0022]本申请的第十五方面涉及一种例示性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包括:马达;以及 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能够借助所述马达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所述马达包括:静止 部;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轴承装置;以及旋转部,其被所述轴承装置支 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静止部包括:定子;以及安装板,其直接或者间接固 定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所述旋转部包括:盖部,其从所述上推力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磁 铁保持圆筒部,其从所述盖部向下方延伸;以及转子磁铁,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 内周面,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所述多个叶片配置在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外周面的外侧。本申请的第十六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风风扇,在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盖部为分体部件。[0024]本申请的第十七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风风扇,在第十五方面所涉及的例示性的送风风扇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侧壁部,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多个叶片,并具有排气口 ;以及板状的上板部,其配置在所述盖部的上方,且具有进气口。[0025]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灰尘进入轴承装置内。[0026]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0027]图2是马达附近的剖视图。[0028]图3是套筒的剖视图。[0029]图4是套筒的俯视图。[0030]图5是套筒的仰视图。[0031]图6是轴承部附近的剖视图。[0032]图7是衬套附近的剖视图。[0033]图8是其他例子所涉及的马达附近的剖视图。[0034]图9是另一其他例子所涉及的马达附近的剖视图。[0035]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的剖视图。[0036]图11是送风风扇的剖视图。[0037]图12是表示轴承部的其他例子的图。[0038]图13是表示衬套的其他例子的图。[0039]图14是表示第一保持架部件的其他例子的图。[0040]图15是表不密封罩的其他例子的图。[0041]图16是表示密封罩的另一其他例子的图。[0042]图17是表示密封罩的另一其他例子的图。具体实施方式[0043]在本说明书中,将图1的在马达的中心轴线方向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 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并不代表组装到实际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 心轴线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 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0044]第一实施方式[0045]图1是本实用新型例示性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I的剖视图。送风风 扇I为离心送风风扇,例如用于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内的电子元件的冷却。送风风扇I包 括叶轮11、马达12以及机壳13。叶轮11从马达12的旋转部22向径向外侧延伸。叶轮11 借助马达12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0046]叶轮11由树脂制成,且具有大致圆筒状的杯部111和多个叶片112。杯部111的 内周面固定于马达12的旋转部22。多个叶片112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从杯部111的外 周面向径向外侧延伸。杯部111以及多个叶片112通过树脂的注塑成型而构成为一体的部 件。[0047]在送风风扇I中,叶轮11借助马达12而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从而产生气流。[0048]机壳13容纳马达12以及叶轮11。机壳13具有上板部131、安装板132(以下,称 作下板部132。)和侧壁部133。上板部131为由金属形成的大致板状的部件。上板部131 位于马达12以及叶轮11的上方。上板部131具有上下贯通的一个进气口 151。进气口 151 在轴向与叶轮11以及马达12重叠。进气口 151呈与中心轴线Jl重叠的大致圆形。[0049]下板部132为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而形成的大致板状的部件。下板部132 位于马达12以及叶轮11的下方。下板部132也是马达12的静止部21的一部分。侧壁部 133由树脂形成。侧壁部133覆盖叶轮11的侧方。即,侧壁部133从径向外侧包围多个叶 片112。上板部131通过螺丝固定等而固定于侧壁部133的上端部。侧壁部133的下端部 通过插入成型而与下板部132紧固。从中心轴线Jl方向看,侧壁部133呈大致U字状,且 具有朝向径向外侧开口的作为排气口的送风口 153。更详细地说明,上板部131、下板部132 分别配置在侧壁部133的开口的上下,由上板部131、下板部132和侧壁部133的开口围成 的部位为送风口 153。侧壁部133也可通过插入成型以外的方法设置,且也可由树脂以外的 材料形成。并且,上板部131以及下板部132相对于侧壁部133的固定方法并不限于上述 方法。[0050]图2是马达附近的剖视图。马达12为外转子型马达。马达12包括静止部21和 旋转部22。如后所述,由于轴承装置4由静止部21的一部分与旋转部22的一部分构成,因 此当把轴承装置4当做一个构成要素时,马达12包括静止部21、轴承装置4和旋转部22。静止部21具有轴承部23、下板部132、定子210、电路板25和衬套26。[0051]轴承部23配置在比定子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轴承部23具有套筒231和轴承机壳232。轴承部23呈有底大致圆筒状。套筒231呈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 套筒231为金属烧结体。套筒231含浸有润滑油。在套筒231的外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多个压力调整用的循环槽275。多个循环槽275在周向等间隔配置。轴承机壳232为有底大致圆筒状,且由机壳圆筒部241和帽242构成。机壳圆筒部241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且覆盖套筒231的外周面。套筒231通过粘结剂而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41 的内周面。轴承机壳232由金属形成。帽242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41的下端部。帽242封闭机壳圆筒部241的下部。套筒231也可通过粘结剂以外的方式固定,例如也可通过压入的方式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41的内周面。[0052]衬套26为大致环状的部件。衬套26通过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衬套 26的内周面以粘结或者压入的方式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即轴承机壳232的外周面的下方区域。另外,也可并用粘结以及压入两种方式。并且,衬套26的外周面固定在下板部132的孔部中。S卩,衬套26的外周面为供下板部132直接进行安装的安装面266,所述下板部132支撑轴承部23。另外,也可在衬套26与下板部132之间存在其他部件而下板部132间接安装于衬套26的外周面。[0053]定子210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环状的部件。定子210包括定子铁芯211 和构成在定子铁芯211上的多个线圈212。定子铁芯211通过层叠薄板状的硅钢板而形成。 定子铁芯211具有大致圆环状的铁芯背部211a和从铁芯背部211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齿211b。通过分别在多个齿211b缠绕导线而构成多个线圈212。电路板25配置在定子 210的下方。线圈212的引出线与电路板25电连接。电路板25为柔性印刷电路板(FPC: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0054]旋转部22包括轴221、推力板224、转子保 持架222、转子磁铁223和密封罩7。轴 221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配置。[0055]如图1所示,转子保持架222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有盖大致圆筒状。转子保持架222具有作为筒部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盖部222c和第一推力部222d。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盖部222c以及第一推力部222d为一体部件。作为上推力部的第一推力部222d 从轴221的上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盖部222c从第一推力部222d向径向外侧扩展。上板部131位于盖部222c以及第一推力部222d的上方。盖部222c的下表面为包围轴的大致环状的面。如图2所示,第一推力部222d在轴向与套筒231的上表面231b以及机壳圆筒部241的上表面对置。[0056]作为下推力部的推力板224具有向径向外侧扩展的呈大致圆盘状的部位。推力板 224固定在轴221的下端部,且从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推力板224容纳在板容纳部239 中,该板容纳部239由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帽242的上表面以及机壳圆筒部241的内周面的下部构成。推力板224的上表面为包围轴221的大致环状的面。推力板224的上表面与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即板容纳部239中朝向下方的面在轴向对置。以下,将推力板 224称作“第二推力部224”。并且,第二推力部224的下表面与轴承机壳232的帽242的上表面对置。轴221插入在套筒231中。第二推力部224也可构成为与轴221为一体的部件。[0057]轴221构成为与转子保持架222为一体的部件。轴221以及转子保持架222通过 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即,盖部222c与轴221连续。轴221也可构成为与转子 保持架222为分体的部件。此时,轴221的上端部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22的盖部222c。并 且,如图1所示,转子磁铁223固定在转子保持架222的从盖部222c的径向外侧的端部向 轴向下侧延伸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内周面。[0058]如图2所示,转子保持架222还具有从第一推力部222d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的大 致环状的环状筒部222b。以下,将环状筒部222b称作“转子圆筒部222b”。在转子保持架 222中,转子圆筒部222b位于比定子210靠径向内侧的位置。转子圆筒部222b位于轴承机 壳232的径向外侧,且转子圆筒部222b的内周面与机壳圆筒部241的上部的外周面在径向 对置。在转子圆筒部222b的内周面与机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密封间隙35。 在密封间隙35中构成有密封部35a,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所述密封部35a中。[0059]图1所示的杯部111的内周面固定在转子保持架222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 外周面,且多个叶片112位于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外周面的外侧。轴221的上端部借助 转子保持架222固定于叶轮11。叶轮11也可构成为与转子保持架222为一体的部件。此 时,轴221的上端部直接固定于叶轮11。[0060]转子磁铁223呈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如上所述,转子磁铁223固 定在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内周面。转子磁铁223配置在定子210的径向外侧。[0061]图3是套筒231的剖视图。在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的上部以及下部设置有由 多个人字形的槽构成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并且,图4为套 筒231的俯视图。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b设置有由多个螺旋形状的槽构成的第一轴向 动压槽列273。并且,图5是套筒231的仰视图。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设置螺旋形状 的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4。[0062]图6是轴承部23附近的剖视图。在轴22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之 间构成有径向间隙31。径向间隙31具有第一径向间隙311和位于比第一径向间隙靠下方 的位置的第二径向间隙312。第一径向间隙311构成在轴221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 面231a中的设置有图3的第一径向动压槽列271的部位之间。在第一径向间隙311存在 有润滑油。并且,第二径向间隙312构成在轴的外周面与套筒231的内周面231a中的设置 有图3的第二径向动压槽列272的部位之间。在第二径向间隙312中存在有润滑油。第一 径向间隙311以及第二径向间隙312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径向动压轴承部31a。 轴221由径向动压轴承部31a在径向支撑。[0063]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b的设置有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3的部位与作为上侧的 推力部的第一推力部222d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有第一轴向间隙34。在第一轴向间隙34中存 在有润滑油。第一轴向间隙34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第一 推力部222d由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在轴向支撑。[0064]在套筒231的下表面231c的设置有第二轴向动压槽列274的部位与作为下侧的 推力部的第二推力部224的上表面之间构成有第二轴向间隙32。在第二轴向间隙32中存 在有润滑油。第二轴向间隙32构成产生润滑油的流体动压的下轴向动压轴承部32a。第二 推力部224由下轴向动压轴承部32a在轴向支撑。通过设置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以及下 轴向动压轴承部32a,能够降低轴221的轴向游隙的偏差。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与下轴向动压轴承部32a通过循环槽275而连通。[0065]在轴承机壳232的帽242的上表面与第二推力部224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有第三轴向间隙33。[0066]在马达12中,构成了密封间隙35、第一轴向间隙34、径向间隙31、第二轴向间隙 32以及第三轴向间隙33彼此相连而形成的一个袋结构,润滑油连续存在于袋结构中。在袋结构中,润滑油的界面只形成在密封间隙35中。通过袋结构,能够容易地防止润滑油的泄漏。[0067]在马达12中,由图2所示的轴221、第一推力部222d、从第一推力部222d的外缘部朝向下方延伸的转子圆筒部222b、第二推力部224、轴承部23、衬套26、密封罩7以及润滑油构成作为轴承装置的轴承装置4。以下,将轴221、第一推力部222d、转子圆筒部222b、 第二推力部224、轴承部23、衬套26以及密封罩7作为轴承装置4的一部分来说明。在轴承装置4中,轴221、第一推力部222d、第二推力部224以及密封罩7能够经润滑油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相对于轴承部23相对旋转。[0068]在马达12中,通过向定子210提供电力,在转子磁铁223与定子210之间产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扭矩。通过图1所示的轴承装置4,旋转部22以及叶轮11被支撑为相对于静止部21能够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旋转。通过叶轮11的旋转,气体从进气口 151 被吸入到机壳13内,并从送风口 153排出。[0069]图7是衬套26附近的剖视图。密封罩7包括内凸缘部71和固定部72。内凸缘部 71为圆环板状。固定部72为圆筒状。固定部72固定于转子圆筒部222b的外周面。内凸缘部71在转子圆筒部222b的下端部222e之下从固定部72的下端向径向内侧扩展。[0070]衬套26的内周面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的下方区域。S卩,衬套26通过压入而在内凸缘部71的下侧固定在机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衬套26也可使用压入以外的方式或者并用压入与压入以外的方式而固定。并且,衬套26具有从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呈环状配置的凸部261。凸部261沿周向连续。S卩,凸部261形成为一体部件。由此,使凸部261加工成呈环状连续的形状时,能够用车床加工衬套,从而生产率得到提高。[0071]衬套26还具有在比凸部261靠上侧的位置朝向上方延伸的大致圆筒状的衬套圆筒部262。以下,将衬套26中衬套圆筒部262以外的部位称作“衬套基部260”。衬套基部 260从轴承部23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衬套圆筒部262从衬套基部260连续地向上方扩展。定子210固定在衬套圆筒部262的外周面。即,定子210的铁芯背部211a的内周面在比凸部261靠上方的位置固定于衬套26。线圈212的下端位于比凸部261的下表面靠下方的位置。[0072]并且,铁芯背部211a的下端在轴向与衬套26的凸部261的上表面抵接。由此,相对于衬套26定子210能够容易地进行定位。另外,凸部261与铁芯背部211a也可不接触。[0073]密封罩7位于衬 套圆筒部262的内侧。内凸缘部71遮盖密封间隙35。内凸缘部 71的内周部与机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对置,并与该外周面共同构成微小的第一纵向间隙 701。第一纵向间隙701的径向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35的最大宽度小。密封间隙35的最大宽度是指能够用于保持润滑油的区域的最大宽度。[0074]通过设置第一纵向间隙701,能够抑制含有气化了的润滑油的空气从密封间隙35 向轴承部23的外部移动。其结果是,能够抑制轴承部23内的润滑油的蒸发。换言之,通过第一纵向间隙701构成迷宫结构。由于构成第一纵向间隙701的机壳圆筒部241以及密封罩7是通过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第一纵向间隙701。[0075]衬套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与密封罩7的固定部72的外周面在径向对置。衬套圆筒部262为与固定部72的外周面对置的径向对置部。在衬套圆筒部262的内周面与固定部72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沿轴向扩展的微小的第二纵向间隙702。由于构成第二纵向间隙 702的衬套26以及密封罩7是通过对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的,因此能够高精度地构成第二纵向间隙702。第二纵向间隙702的径向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35的最大宽度Hl 小。优选第二纵向间隙702的最小宽度比第一纵向间隙701的最小宽度小。[0076]衬套26在衬套圆筒部262的径向内侧包括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且与中心轴线Jl 大致垂直的环状面264。环状面264为衬套基部260的上表面,并与内凸缘部71的下表面在轴向对置。衬套基部260为与内凸缘部71的下表面在轴向对置的轴向对置部。由衬套基部260与内凸缘部71构成沿径向扩展的横向间隙703。横向间隙703的轴向最小宽度比密封间隙35的最大宽度Hl小。[0077]第一纵向间隙701的下端与横向间隙70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横向间隙703 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第二纵向间隙702的下端相连。定子210和转子保持架222间的空间与第二纵向间隙702相连。由此,迷宫结构变得更为复杂。如此一来,衬套26也是间接遮盖密封间隙35的密封罩。[0078]转子圆筒部222b的外周面包括朝向上方扩径的台阶状的突出部222f。S卩,突出部 222f相对于转子圆筒部222b的下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密封罩7的固定部72的上端与突出部222f的、法线朝向下方的面在轴向抵接。由此,能够准确地进行密封罩7的轴向定位。[0079]下板部132具有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下板圆筒部134。下板圆筒部134通过压入而固定在衬套26的比凸部261靠下方的外周面。即,衬套26相对于下板圆筒部134而被压入。衬套26通过压入而固定在下板圆筒部134,从而衬套26相对于下板圆筒部134被牢固地固定。其结果是,能够将机壳圆筒部241牢固地固定于下板部132。[0080]并且,通过将下板圆筒部134固定在凸部261的下方,下板圆筒部134的内周面位于比凸部261的径向外端靠径向内侧的位置。也就是说,能够缩小下板圆筒部134中从凸部 261的径向外端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分的尺寸。下板圆筒部134的上端与凸部261的下表面在轴向抵接。因此,能够提高定子210与下板部132相对于衬套26的定位精度。另外, 下板圆筒部134也可与凸部261不接触。[0081]衬套26的固定有下板圆筒部134的外周面位于比固定有铁芯背部211a的衬套圆筒部262的外周面靠径向内侧的位置。[0082]衬套26的凸 部261的端面即朝向径向外侧的面相对于下板圆筒部134的外周面在径向位于相同的位置或者径向外侧的位置。由此,当线圈212的下端位于比凸部靠下方的位置时,能够回避线圈212与下板圆筒部134间的接触。结果是,能够降低马达的高度。 或者,能够增加绕组的占积率。并且,通过防止线圈212与下板圆筒部134接触,能够防止线圈212的断线。[0083]如上说明,能够以单元形式构成轴承部23,且能够借助衬套26将轴承部23牢固地固定于下板部132。[0084]接下来,对送风风扇I的制造流程进行说明。首先,组装轴承部23,在所述轴承部23内部配置有构成为与图1所示的转子保持架222 —体的部件的轴221。从密封间隙35 将润滑油注入到转子保持架222以及轴承部23的组装体中。之后,将密封罩7安装于转子 圆筒部222b。由此,构成第一纵向间隙701,且密封间隙35被密封罩7遮盖。[0085]接下来,将转子磁铁223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22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内周 面。将叶轮11固定于转子保持架222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外周面。[0086]接下来,将定子210固定于衬套26的衬套圆筒部262的外周面。定子210固定于 衬套26后,将轴承部23固定于衬套26的内周面。由此,构成横向间隙703以及第二纵向 间隙702。另外,上述说明中的上下方向不需与重力方向一致。[0087]之后,将配重配置在杯部111的下端部或者其附近。配重为含有钨等比重大的金 属的粘结剂。也可在将转子磁铁223固定至转子保持架222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内 周面之前,和/或将叶轮11固定至转子保持架222的磁铁保持圆筒部222a的外周面之前, 将配重配置在杯部111的下端部或者其附近。通过将配重配置在叶轮11的杯部111的下 端部或者其附近,能够降低叶轮11以及马达12的旋转部22的不平衡。其结果是,能够抑 制由于叶轮11以及马达12的重心从中心轴线Jl偏离而导致的送风风扇I的振动。[0088]进行平衡修正后,将下板部132从衬套26的下方固定于衬套26,由此完成送风风 扇I的轴承装置4的制造。[0089]以上,对具有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4的送风风扇I进行了说明,通过密 封罩7以及衬套26遮盖密封间隙35,构成迷宫结构,从而能够减少灰尘进入轴承装置4内。 并且,由第一纵向间隙701、横向间隙703以及第二纵向间隙702能够使迷宫结构复杂化,从 而能够更可靠地防止灰尘进入轴承装置4内。其结果是,能够防止轴承性能的下降。[0090]在构成将轴221配置在轴承部23内的所谓轴承单元时,也能够借助衬套26而将 轴承单元牢固地固定于下板部132。[0091]并且,由于在将衬套26安装于轴承部23之前密封间隙35被密封罩7遮盖,因此 即使在马达12的组装过程中,也能够减少灰尘进入到包括轴承部23的组装体,即从轴承装 置4除掉了衬套26的组装体内。因此,包括轴承部23的组装体与送风风扇I的其他部件 的组装工序不需在极度清洁的空间进行。另外,包括轴承部23的组装体的组装、以及该组 装体与其他部件的组装双方即使在除尘室进行,也由于密封间隙35被密封罩7遮盖,而能 够降低异物附着于润滑油的界面的几率。其结果是,能够提高轴承装置4的可靠性。[0092]在相对于衬套只能够从上方安装下板部的送风风扇中,在将下板部安装于衬套 后,需要将衬套固定于轴承机壳。与此相对,在送风风扇I中,能够在组装轴承装置4后将 下板部132相对于衬套26从下方进行安装,由此能够提高送风风扇I的组装自由度。[0093]图8是表示其他例子所涉及的轴承装置4的图。轴承部23包括圆筒状的套筒233 和帽242,该套筒233从径向外侧包围轴221,该帽242封闭套筒233的下部。轴承部23为 有底大致圆筒状。套筒233例如通过对不锈钢等金属部件进行切削加工而形成。帽242直 接固定于套筒233。转子圆筒部222b在套筒233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延伸。在套筒233的 外周面的上部与转子圆筒部222b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有密封间隙35。润滑油的界面位于密 封间隙35中。与图2相同,密封间隙35被密封罩7遮盖。套筒233的外周面的下部固定 于衬套26。[0094]在轴承装置4中,在套筒233的内周面与轴221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构成有径向动压轴承部31a,该径向动压轴承部31a在径向支撑轴221。并且,在套筒233的上表面与第一推力部222d的下表面之间构成有轴向间隙。在轴向间隙构成有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在套筒233的下侧未设置轴向动压轴承部。此时,在轴向,定子210的磁中心位于比转子磁铁223的磁中心靠下方的位置。由此,在定子210与转子磁铁223之间产生向下方吸引转子磁铁223的磁吸引力,在送风风扇I旋转时,能够降低旋转部22相对于静止部 21上浮的力。轴承装置4的其他结构与图2相同。[0095]在送风风扇I中,如图9所示,也可在转子圆筒部222b的内周面设置筒状部件 281。在套筒233的外周面的上部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282,在轴221的下端未设置推力板。筒状部件281与突出部282在轴向相对置。在筒状部件281的内周面与套筒 233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密封间隙35。润滑油的界面位于密封间隙35中。密封间隙35被密封罩7遮盖。其他结构与图8的送风风扇I相同。在送风风扇I驱动时,即使在旋转部 22作用有朝向上方的力,由于突出部282与筒状部件281在轴向抵接,因此能够防止旋转部 22向上方移动。[0096]第二实施方式[0097]图10是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送风风扇Ia的剖视图。送风风扇Ia包括结构与图1所示的送风风扇I的转子保持架222不同的转子保持架5。送风风扇Ia的其他结构与送风风扇I相同。以下,对同样的结构附加相同标号。图11是放大表示轴承装置4附近的图。转子保持架5包括第一保持架部件51和第二保持架部件52。第一保持架部件51也是轴承装置4的一部分。[0098]第一保持架部件51包括轴511、第一推力部512和转子圆筒部513。转子圆筒部 513从第一推力部512的外缘部向下方延伸。以第一推力部512的外周面为第一保持架部件51的外周面的上部,而转子圆筒部513的外周面是比第一保持架部件51的上部靠下的部位。[0099]第二保持架部件52是呈大致板状的环状部件,其通过对金属的板部件冲压加工而成型。第二保持架部件52包括盖部521和磁铁保持圆筒部522。盖部521的内缘部包括朝向下方延伸的盖部圆筒部523。转子磁铁223固定于磁铁保持圆筒部522的内周面。叶轮11固定于磁铁保持圆筒部522的外周面。[0100]在转子保持架5中,通过将盖部圆筒部523压入于转子圆筒部513,第一保持架部件51被固定于第二保持架部件52。[0101]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密封罩7固定于转子圆筒部513的外周面。转子圆筒部513 的外周面包括朝向上方扩径的台阶状的突出部515。S卩,突出部515相对于转子圆筒部513 的下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密封罩7的固定部72的上端与突出部515的、法线朝向下方的面在轴向抵接。由此,能够准确地进行密封罩7的轴向定位。另外,第一保持架部件51的外周面的直径在上侧从突出部515开始保持不变。换言之,转子圆筒部513的外周面的上部与第一推力部512的外周面位于同一个面。[0102]在组装送风风扇Ia时,预先组装包括第一保持架部件51的轴承装置4。另外,在轴承装置4中,在将密封罩7以及衬套26安装至机壳圆筒部241之前,向密封间隙35内注入润滑油。[0103]在轴承装置4中 ,密封罩7遮盖密封间隙35。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衬套基部260是轴向对置部,而衬套圆筒部262是径向对置部。通过机壳圆筒部241、密封罩7以及衬套 26构成迷宫结构。第一纵向间隙701、第二纵向间隙702以及横向间隙703的最小宽度比 密封间隙35的最大宽度小。[0104]接下来,将下板部132安装于衬套26的外周面的下部。将定子210安装于衬套26 的外周面的上部。将线圈212的引出线连接于下板部132上的电路板25。[0105]接下来,将转子磁铁223以及叶轮11分别固定在第二保持架部件52的磁铁保持 圆筒部522的内周面以及外周面,盖部圆筒部523从上方嵌入第一保持架部件51中。之后, 如图10所示,将上板部131安装至固定于下板部132的侧壁部133。[0106]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是通过由密封罩7遮盖密封间隙35,能够减少灰尘进入轴 承装置4内。由于衬套26间接遮盖密封间隙35,因此能够进一步减少灰尘进入轴承装置 4内。当组装轴承装置4与送风风扇Ia的其他部件时,由于能够防止灰尘进入轴承装置4 内,因此轴承装置4与送风风扇Ia的其他部件的组装工序不需在极度洁净的空间进行。另 外,即使轴承装置4的组装以及轴承装置4与其他部件的组装均在洁净室中进行,由于密封 间隙35被密封罩7遮盖,因此能够降低异物附着在润滑油的界面的几率。其结果是,能够 提高轴承装置4的可靠性。[0107]转子保持架5由为分体部件的第一保持架部件51以及第二保持架部件52构成, 因此能够提闻送风风扇Ia的组装自由度。[0108]下板部相对于衬套只能从上方安装时,需要按照下板部、定子以及第二保持架部 件的顺序将这些部件安装于轴承装置。与此相对,在轴承装置4中,由于下板部132从下方 安装于衬套26,因此定子210以及第二保持架部件52的安装既可在下板部132的安装之前 进行也可在之后进行。其结果是,提高了送风风扇Ia的组装自由度。[0109]图12是表示轴承部的其他例子的图。与图8以及图9 一样,也可在送风风扇Ia 的轴承部23设置一个由金属形成的较大的套筒234。衬套26固定在套筒234的外周面的 下部。在套筒234的外周面的上部与转子圆筒部513的内周面之间构成有密封间隙35。润 滑油的界面位于密封间隙35中。密封间隙35由密封罩7遮盖。在第一推力部512的下表 面与套筒234的上表面之间的第一轴向间隙34构成有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另外,在第 二推力部224与套筒234的下表面之间未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第二推力部224起到防止 轴511脱落的作用。[0110]在送风风扇Ia中,在轴向,定子210的磁中心与图11 一样,由于位于比转子磁铁 223的磁中心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在定子210与转子磁铁223之间产生向下方吸引转子磁铁 223的磁吸引力。在图12所示的情况下也一样,由于密封罩7遮盖密封间隙35,因此能够 防止灰尘进入轴承装置4内。[0111]图13是表示轴承装置4的其他例子的图。在送风风扇Ia中,省略衬套26的凸部 261。并且,衬套26的下部包括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突起265。送风风扇Ia的其他结构与 图10所示的送风风扇Ia相同。机壳圆筒部241的外周面的下部包括朝向下方缩径的台阶 部243。突起265与台阶部243在轴向抵接。由此,在轴向,能够将衬套26高精度地安装于 机壳圆筒部241。[0112]在组装送风风扇Ia时,将定子210从轴承装置4的下方安装于衬套26的外周面。 接下来,将下板部132安装于衬套26的下部。第二保持架部件52从上方嵌于第一保持架部件51。在送风风扇Ia中,也通过由密封罩7遮盖密封间隙35而能够在送风风扇Ia的组装时防止灰尘进入轴承装置4内。另外,在送风风扇Ia中,也可将定子210从轴承装置 4的上方安装于衬套26的外周面。[0113]图14是表示轴承装置4的其他例子的图。送风风扇Ia的衬套26的外径比第一推力部512的外径小。轴承装置4的其他结构与图13 —样。在组装送风风扇Ia时,能够从下方支撑第一推力部512的外缘部而将第二保持架部件52安装于第一推力部512。其结果是,能够容易地进行送风风扇Ia的组装。[0114]图15是表示密封罩7以及衬套26的其他例子的图。轴承装置4的其他结构与图 13相同,但也可为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所不的结构。[0115]密封罩7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包括内凸缘部71和固定部72,并遮盖密封间隙 35。密封罩7还包括从内凸缘部71的内周部向下方延伸的圆筒部73。而作为轴向对置部的衬套基部260包括凹部267。圆筒部73位于凹部267的内侧。[0116]在圆筒部73的下端与凹部267的底面之间构成有沿径向扩展的辅助横向间隙 704。第一纵向间隙701的下端与辅助横向间隙704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即,第一纵向间隙701与辅助横向间隙704连续。在圆筒部73的外周面与凹部267的内侧面之间构成有辅助纵向间隙705。辅助横向间隙70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辅助纵向间隙705的下端相连。S卩,辅助横向间隙704与辅助纵向间隙705连续。并且,辅助纵向间隙705的上端与横向间隙703的径向内侧的端部相连。即,辅助纵向间隙705与横向间隙703连续。[0117]按照上述方式,在图15的轴承装置4中,通过第一纵向间隙701、辅助横向间隙 704、辅助纵向间隙705、横向间隙703以及第二纵向间隙702构成复杂的迷宫结构。并且, 通过圆筒部73提高密封罩7的强度。[0118]图16是表不密封罩7的其他例子的图。密封罩7与图15所不相同包括内凸缘部 71、固定部72和圆筒部73,另外还包括扩大部74。密封罩7为单体部件。[0119]扩大部74位于内凸缘部71与固定部72相连接的位置。扩大部74为内凸缘部71 的轴向宽度比其他部位增大的部位。在扩大部74中,由于内凸缘部71向上方扩大,因此扩大部74也是固定部72的径向宽度增大的部位。在图16的扩大部74中,内凸缘部71的轴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呈台阶状增大,但增大的方式也可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如图17 所示的扩大部74,内凸缘部71的轴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而逐渐增大。[0120]通过设置扩大部74,能够提高内凸缘部71与固定部72之间的刚性,从而能够提高密封罩7的强度。也可根据需要只设置圆筒部73与扩大部74两者中的一者。[0121]另外,在图15至图17中,轴承部23的结构也可任意采用图2、图8、图9的轴承部 23的结构或其他结构。并且,转子保持架5的结构既可为图10所示的包括第一保持架部件 51以及第二保持架部件52的结构,也可以为其他结构。采用图10所示的结构时,与图14 的情况相同,优选密封罩7的外径比第一推力部512的外径小。[0122]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进行各种变更。[0123]在图2所示的轴承装置4中,在套筒231的上表面231b设置有第一轴向动压槽列 273,但也可在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设置第一轴向动压槽列273。此时,在轴承机壳232的上表面的设置有第一轴向动压槽列的部位与第一推力部222d的下表面之间,设置上轴向动压轴承部34a。并且,与轴承部23对置且构成轴向动压轴承部的推力部只要为包围轴的环状即可,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在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轴承装置4中也一样。[012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以及第二径向动压槽列也可以设置在轴221的外周面。 第一轴向动压槽列也可设置在第一推力部222d的下表面。第二轴向动压槽列也可设置在第二推力部224的上表面。第一轴向动压槽列也可为人字形的槽的集合体。第二轴向动压槽列也一样。[0125]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衬套26的外周面也可为以中心轴线Jl为中心的圆筒面。衬套26的外周面的直径也可随着朝向上方而逐渐增大。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将下板部132相对于衬套26从下方安装。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一样。[0126]与第二推力部224的上表面对置的、板容纳部239的朝向下方的面并不限定于套筒231的下表面。即,下轴向动压轴承部也可构成在套筒231以外的部件与第二推力部224 之间。[0127]在如图2和图11所示的结构中,也可以是,轴承部23的外周面包括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起,突起与在衬套26作为轴向对置部而发挥功能的内周部的上部在轴向抵接。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轴承部23与衬套26间的轴向相对定位。[012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通过密封罩7只构成第一纵向间隙701。S卩,也可在密封罩7和衬套26之间构成横向间隙703或第二纵向间隙702。此时,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异物进入密封间隙35中。[0129]送风风扇特别适用于台式个人计算机或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薄型设备内的电子元件的冷却。[0130]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轴承装置能够用于各种用途的马达。并且,具有轴承装置的送风风扇能够用于壳体内部的电子元件的冷却和对各种 对象物提供空气等。并且,也可用于其他用途。权利要求1.一种轴承装置,包括:有底圆筒状的轴承部;轴,其插入在所述轴承部中,且能够相对于所述轴承部以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旋转;上推力部,其从所述轴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扩展;转子圆筒部,其从所述上推力部的外缘部在所述轴承部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延伸;以及环状的密封罩,其固定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在位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的密封间隙构成有密封部,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所述密封部中,在所述轴承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的外周面之间的径向间隙构成有径向轴承部,所述径向轴承部在径向支撑所述轴,在所述轴承部的上表面与所述上推力部的下表面之间的轴向间隙构成有轴向轴承部, 所述轴向轴承部在轴向支撑所述上推力部,所述密封罩包括:固定部,其固定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外周面;以及内凸缘部,其从所述固定部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下端部之下朝向径向内侧扩展,所述内凸缘部的内周部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对置并与所述外周面共同构成纵向间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最大宽度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所述轴承装置还包括另一密封罩,所述另一密封罩在所述内凸缘部的下侧固定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密封罩包括:轴向对置部,其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向径向外侧扩展,且与所述内凸缘部的下表面在轴向对置,并与所述内凸缘部共同构成横向间隙;以及径向对置部,其从所述轴向对置部连续地向上方扩展,且与所述密封罩的所述固定部的外周面对置,并与所述固定部共同构成另一纵向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的最大宽度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纵向间隙的最小宽度小。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间隙的最小宽度比所述密封间隙小。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所述密封罩还具有从所述内凸缘部的内周部向下方延伸的圆筒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轴向对置部具有凹部,所述圆筒部位于所述凹部的内侧,在所述圆筒部的下端与所述凹部的底面之间构成有辅助横向间隙,所述辅助横向间隙与所述纵向间隙连续,在所述圆筒部的外周面与所述凹部的内侧面之间构成有辅助纵向间隙,所述辅助纵向间隙与所述辅助横向间隙以及所述横向间隙连续。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另一密封罩的外周面为供安装板进行安装的安装面,所述安装板支撑所述轴承部。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外周面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所述密封罩的所述固定部的上端与所述突出部在轴向抵接。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罩为单一部件,在所述内凸缘部与所述固定部连接的位置,所述内凸缘部的轴向宽度增大。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形成有一个袋结构,所述袋结构由所述密封间隙、所述径向间隙以及所述轴向间隙相互连接而成,所述润滑油连续存在于所述袋结构的间隙中,所述润滑油的界面只形成在所述密封间隙中。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装置还具有下推力部,该下推力部为从所述轴的下端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的推力板,所述轴承部具有容纳所述下推力部的板容纳部,在所述下推力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板容纳部的朝向下方的面之间的另一轴向间隙构成有另一轴向轴承部,所述另一轴向轴承部在轴向支撑所述下推力部。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部包括:圆筒状的套筒,其从径向外侧包围所述轴;以及帽,其封闭所述套筒的下部。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承装置,所述轴承部包括: 套筒,其为金属烧结体;以及轴承机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机壳包括:机壳圆筒部,其覆盖所述套筒的外周面;以及帽,其封闭所述机壳圆筒部的下部,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内周面与所述机壳圆筒部的外周面之间构成有所述密封间隙。15.—种送风风扇,包括:马达;以及多个叶片,所述多个叶片能够借助所述马达以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其特征在于,所述马达包括:静止部;权利要求1至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轴承装置;以及旋转部,其被所述轴承装置支撑为能够相对于所述静止部旋转,所述静止部包括:定子;以及安装板,其直接或者间接固定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所述旋转部包括:盖部,其从所述上推力部向径向外侧扩展;磁铁保持圆筒部,其从所述盖部向下方延伸;以及转子磁铁,其固定于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内周面,并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 所述多个叶片配置在所述磁铁保持圆筒部的外周面的外侧。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推力部与所述盖部为分体部件。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送风风扇,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风扇包括:侧壁部,其从径向外侧包围 所述多个叶片,且具有排气口 ;以及板状的上板部,其配置在所述盖部的上方,且具有进气口。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轴承装置以及送风风扇,该轴承装置包括轴承部;轴;从所述轴的上端向径向外侧扩展的上推力部;从所述上推力部的外缘部在所述轴承部的径向外侧朝向下方延伸的转子圆筒部;以及固定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外周面的环状的密封罩。在密封间隙构成有密封部,所述密封间隙位于所述转子圆筒部的内周面与所述轴承部的外周面之间,润滑油的界面位于所述密封部中,所述密封罩包括固定部,其固定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所述外周面;内凸缘部,其在所述转子圆筒部的下端部的下方从所述固定部向径向内侧扩展,该内凸缘部的内周部与所述轴承部的所述外周面对置并与所述外周面共同构成纵向间隙。文档编号F04D25/08GK203161620SQ20132011427公开日2013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9日发明者丰岛弘祥, 依田圭人 申请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9/17118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