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计时钟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1:48
1.本技术属于钟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计时钟表。背景技术:2.机械钟通常采用发条式机械结构输入原动力,其功能设计也主要以计时的精准度为主。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文化与精神需求也日益增长旺盛,对机械钟逐渐衍生出了收藏、品鉴以及教学等多维度的需求,但传统的机械钟结构单一且报时方式单调,无法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计时钟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传统的机械钟结构单一且报时方式单调的技术问题。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计时钟表,包括计时机构、控制机构以及报时机构;5.计时机构用于走时计量和每隔设定时间联动控制机构;6.控制机构用于在联动状态下开启报时机构和在非联动状态下关闭报时机构;7.报时机构用于在开启状态下响铃,报时机构具有报时周期且在报时周期内每次开启时的响铃次数不同。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报时机构包括报时驱动结构以及与报时驱动结构传动连接的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控制机构在非联动状态下锁紧第一调节结构和第二调节结构,控制机构在联动状态下松开第一调节结构与第二调节结构。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调节结构包括齿圈,齿圈的内圈与报时驱动结构传动连接,齿圈的外圈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卡接控制机构的槽口,相邻的两个槽口之间预留有间距,间距与响铃次数对应,齿圈转动一圈对应一个报时周期。1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调节结构包括调速次级齿轮,调速次级齿轮传动连接报时驱动结构,调速次级齿轮的一侧同轴设置有具有缺口的卡环,控制机构在非联动状态下插入槽口并顶持卡环的缺口端,控制机构在联动状态下从槽口中脱出并远离卡环的缺口端。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二调节结构还包括调速风扇,调速风扇传动连接调速次级齿轮。1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报时机构还包括响铃结构,响铃结构能够在开启状态下被报时驱动结构至少联动一次。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控制机构包括能够转动和复位的第一转动结构与第二转动结构,第一转动结构用于与计时机构联动并推动第二转动结构转动,第二转动结构用于开关报时驱动结构。1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计时机构包括计时驱动结构、指针结构以及擒纵结构,指针结构与擒纵结构传动连接计时驱动结构的两端,指针结构用于展示走时进程,擒纵结构用于调节计时驱动结构的转速。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擒纵结构包括擒纵棘轮、回转轴以及摆动梁,擒纵棘轮传动连接计时驱动结构,回转轴的一端传动连接擒纵棘轮、另一端固定连接摆动梁,擒纵棘轮用于驱动回转轴和摆动梁往复转动。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摆动梁的两端设置有间距能够调节的配重块。17.本技术提供的计时钟表的有益效果在于:18.本技术提供的计时钟表主要包括计时机构、控制机构以及报时机构,其中,计时机构在进行周期计时的同时能够联动控制机构,以实现报时机构的周期启停控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计时钟表构思新颖,能够在进行计时和报时工作的基础上,对报时周期内的不同时间点提供不同次数的响铃报时,从而充分实现报时周期内的不同时间点的报时区分,有利于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附图说明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时钟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时钟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时钟表省略框架的一种部分结构示意图;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时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控制机构的一种结构及工作示意图;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报时机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齿圈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报时驱动齿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转动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回转轴的一种结构示意图;30.图11为图4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31.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32.1、计时机构;33.10、计时驱动结构;101、第一驱动锤;102、第一连接条;103、计时驱动齿轮;104、计时主轴;122、第一连接套;1030、第一联动销;1031、第一棘爪簧;1032、第一棘爪;1033、第一棘轮;34.11、第一上条结构;105、第一上条齿轮;106、第一上条轴;107、第一上条次级齿轮;35.12、指针结构;108、指针驱动齿轮;109、刻度盘;120、指针;121、指针传动齿轮;36.13、擒纵结构;110、擒纵次级齿轮;111、擒纵输出齿轮;112、擒纵输出轴;113、擒纵棘轮;114、回转轴;115、摆动梁;116、配重块;117、悬带;118、擒纵输入轴;119、擒纵输入齿轮;1141、第一回转板;1142、第二回转板;37.2、控制机构;38.21、第一转动结构;201、第一转动轴;202、第一转动板;203、第二转动板;2030、第一挡板;2031、第二联动销;39.22、第二转动结构;204、第三转动板;205、第四转动板;206、第二转动轴;2040、第二挡板;2050、第三挡板;40.3、报时机构;41.30、报时驱动结构;301、第二驱动锤;302、第二连接条;303、报时驱动齿轮;304、第二棘爪簧;305、第二棘爪;306、第二棘轮;307、报时主轴;323、第二连接套;3030、第三联动销;42.31、第二上条结构;308、第二上条齿轮;309、第二上条轴;310、第二上条次级齿轮;43.32、第一调节结构;311、连接齿轮;312、齿圈;313、槽口;44.33、第二调节结构;314、调速输入轴;315、调速输入齿轮;316、调速次级齿轮;317、调速输出齿轮;318、调速输出轴;319、调速风扇;3160、卡环;45.34、响铃结构;320、摆动杆;321、报时铃;322、悬架;3200、转动头;46.4、框架。具体实施方式47.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4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49.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50.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51.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时钟表进行说明。5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计时钟表,主要包括框架4以及设置在框架4上的计时机构1、控制机构2和报时机构3,其中,计时机构1用于走时计量,并能够在走时计量的过程中每隔设定时间(比如每小时)联动一次控制机构2;控制机构2能够在联动状态下开启报时机构3,以使得报时机构3进行响铃报时工作,当响铃报时工作完成后,控制机构2进入非联动状态,非联动状态下的控制机构2能够关闭报时机构3;报时机构3具有报时周期且在报时周期内每次开启时的响铃次数不同。5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计时钟表,利用计时机构1在进行走时计量的工作过程中联动控制机构2,控制机构2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能够复位,通过联动控制机构2和控制机构2自身的复位作用来充分实现对报时机构3的启停控制。结合报时机构3的报时周期而言,如果设定12小时为一个报时周期,则计时机构1每小时联动一次控制机构2,能够使得报时机构3在一个报时周期内启停12次,对应地,可进一步设定报时周期内的第一次启停响铃1次,第二次启停响铃2次,以此类推,第十二次启停响铃12次,而后进入下一个报时周期。54.可以理解的是,这里也可以设定6小时、8小时、10小时以及24小时等正整数个小时的报时周期,按照日常习惯来说,12小时的报时周期更符合日常生活的计时规律。55.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的计时钟表结构新颖且计时方式灵活,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5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3、图5及图6,报时机构3包括报时驱动结构30以及与报时驱动结构30传动连接的第一调节结构32和第二调节结构33,控制机构2在非联动状态下复位锁紧第一调节结构32和第二调节结构33,以关闭报时机构3并停止响铃报时;控制机构2在联动状态下松开第一调节结构32与第二调节结构33,以开启报时机构3并进行具体的响铃报时工作。57.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调节结构32与第二调节结构33配合作用来实现与计时机构1之间的联动,同时实现报时机构3的启停控制。5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6,第一调节结构32包括连接齿轮311和齿圈312,连接齿轮311啮合齿圈312的内圈(即内圆周)并与报时驱动结构30连接,齿圈312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齿圈312的外圈(即与内圆周同轴且相对的外圆周)周向设置有多个用于卡接控制机构2的槽口313,相邻的两个槽口313之间预留有间距(该间距具体指相邻两个槽口313相互靠近的端面之间的外圆周弧长),该间距与响铃次数对应,齿圈312转动一圈对应一个报时周期。5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调节结构32,其齿圈312通过连接齿轮311与报时驱动结构30进行传动连接,当控制机构2卡入一个槽口313内时,齿圈312受限无法转动,进一步导致与之传动连接的报时驱动结构30无法工作,从而使得整个报时机构3停止运转;当控制机构2从一个槽口313脱出并卡入相邻的下一个槽口313之前,齿圈312转动一定角度,同时报时驱动结构30运行一段时间,此时整个报时机构3处于开启状态并进行响铃报时工作。6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间距对应的外圆周弧长越长,则响铃报时工作的运行时间越长,能够使得响铃次数越多。同理可得,两个间距如果相同,则对应的响铃次数相同。因此,考虑到不同时间点的区分需求,这里可以设定在整个报时周期内,所有间距的长度由报时周期的起始端向报时周期的末端依次增加(即越靠后的间距越长),以便于通过增加报时次数的方式来区分不同的时间点。6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6,第二调节结构33包括调速输入轴314、调速输入齿轮315、调速次级齿轮316、调速输出齿轮317、调速输出轴318以及调速风扇319,其中,调速输入轴314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调速输入齿轮315固定安装(本技术中的所有固定安装均指相对固定,而并非不能拆卸)在调速输入轴314的一端并与报时驱动结构30传动连接,调速次级齿轮316固定安装在调速输入轴314的另一端,调速次级齿轮316的一侧同轴设置有具有缺口的卡环3160(该卡环3160的形状类似于c字型),控制机构2在非联动状态下插入槽口313并顶持卡环3160的缺口端,控制机构2在联动状态下从槽口313中脱出并远离卡环3160的缺口端;进一步地,调速输出轴318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并通过调速输出齿轮317与调速次级齿轮316传动连接,调速风扇319固定安装在调速输出轴318的端部并显露于整个框架4的外侧。6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调节结构33,其调速次级齿轮316通过调速输入轴314与报时驱动结构30传动连接,由于报时机构3的开启运转需要控制机构2同时松开调速次级齿轮316与上述齿圈312,因此,整个报时机构3的启停控制以及报时进程依靠调速次级齿轮316与齿圈312配合上述控制机构2实现。63.进一步地,第二调节结构33还包括通过调速次级齿轮316与报时驱动结构30传动连接的调速风扇319,随着报时驱动结构30的转速增加,会使得调速风扇319的转速也随之增加,其受到的阻力作用加大并反馈调节报时驱动结构30的转速,故而这里的调速风扇319能够发挥调节转速的作用。6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6,上述报时机构3还包括响铃结构34,响铃结构34能够在开启状态下被报时驱动结构30至少联动一次,以进行具体的响铃报时工作。6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6,上述报时驱动结构30包括第二驱动锤301、第二连接条302、报时驱动齿轮303、第二棘爪簧304、第二棘爪305、第二棘轮306、报时主轴307以及第二连接套323,其中,报时主轴307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报时驱动齿轮303固定设置在报时主轴307上,第二棘轮306与第二连接套323固定连接并同轴转动设置在报时主轴307上,第二棘爪簧304与第二棘爪305对应第二棘轮306固定设置在报时驱动齿轮303上,第二连接条302的一端绕卷在第二连接套323上(并可进一步与第二棘轮306绕卷连接),第二连接条302的另一端引出并连接第二驱动锤301,上述连接齿轮311固定安装在报时主轴307的端部,上述调速输入齿轮315与报时驱动齿轮303啮合。66.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报时驱动结构30,当上述控制机构2松开调速次级齿轮316与齿圈312时,第二驱动锤301在自重作用下下降,使得第二连接套323以及第二棘轮306转动,第二棘轮306能够卡接第二棘爪305来带动报时主轴307与报时驱动齿轮303转动,以使得整个报时机构3在第二驱动锤301的自重作用下开始运转报时;进一步地,报时驱动结构30通过棘轮结构进行上条工作。具体地,在进行上条工作时,驱动第二连接套323以及第二棘轮306转动(第二棘轮306并未与第二棘爪305卡接,故而不会带动报时驱动齿轮303和报时主轴307转动),以使得第二驱动锤301上升,这样即可达到积蓄重力势能的目的。此时,由于报时驱动齿轮303及报时主轴307不发生转动,整个报时机构3处于关闭状态,不会进行报时工作;而当报时机构3启动后,报时驱动齿轮303通过第二棘爪305与第二棘轮306卡接,能够随第二驱动锤301的下落而发生转动,从而能够进行具体的报时驱动工作。6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图5及图6,上述报时驱动结构30与第二上条结构31传动连接。具体地,第二上条结构31包括第二上条齿轮308、第二上条轴309以及第二上条次级齿轮310,其中,第二上条轴309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第二上条齿轮308固定安装在第二上条轴309上并显露于框架4的外侧,第二上条次级齿轮310固定连接第二连接套323相对第二棘轮306的一端,且第二上条次级齿轮310、第二连接套323以及第二棘轮306同轴转动设置在报时主轴307上,第二上条次级齿轮310还与第二上条齿轮308啮合。6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二上条结构31,通过转动第二上条轴309即可依次驱动第二上条齿轮308、第二上条次级齿轮310、第二连接套323以及第二棘轮306转动,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条302收卷、第二驱动锤301上升,以完成报时驱动结构30的上条工作。69.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图2、图3、图5、图6以及图8,上述响铃结构34包括摆动杆320、报时铃321以及悬架322,其中,悬架322设置在框架4的顶端,报时铃321悬挂在悬架322上,摆动杆320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并能够复位,报时驱动齿轮303靠近摆动杆320的一侧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三联动销3030,摆动杆320的一端用于转动敲击报时铃321、另一端用于配合第三联动销3030进行工作。70.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响铃结构34,在报时驱动齿轮303的转动过程中,其摆动杆320能够被第三联动销3030推动转动并敲击报时铃321,从而进行具体的响铃报时工作。显然,这里的摆动杆320可依靠重力作用或者扭簧结构进行复位,以配合报时驱动齿轮303循环工作。7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摆动杆320的端部对应第三联动销3030设置有或者弯折形成有转动头3200,以用于充分配合第三联动销3030进行具体的转动敲铃工作。7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上述控制机构2包括能够转动和复位的第一转动结构21与第二转动结构22,具体地,第一转动结构21用于与计时机构1联动并推动第二转动结构22转动,第二转动结构22能够在第一转动结构21复位时同步复位,第二转动结构22在受到第一转动结构21的推动转动时,能够松开上述调速次级齿轮316与齿圈312,使得报时驱动结构30能够运转而达到开启整个报时机构3的目的;当第一转动结构21与第二转动结构22复位时,通过第二转动结构22复位卡紧上述调速次级齿轮316和/或齿圈312,均能够使得报时驱动结构30停止运转而达到关闭整个报时机构3的目的。7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5,上述第一转动结构21包括第一转动轴201、第一转动板202以及第二转动板203,其中,第一转动轴201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第一转动板202与第二转动板203均固定连接第一转动轴201,同时第一转动板202的端部与计时机构1对应,第二转动板203的端部与调速次级齿轮316对应;进一步地,上述第二转动结构22包括第三转动板204、第四转动板205以及第二转动轴206,其中,第二转动轴206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第三转动板204与第四转动板205均固定连接第二转动轴206,同时第三转动板204的端部靠近齿圈312,第四转动板205的端部靠近调速次级齿轮316。74.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转动结构21通过第二转动板203推动第四转动板205转动,进而实现与第二转动结构22之间的配合作用。显然,当第一转动结构21先行复位时,第二转动结构22才能随之进行复位。7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与图9,上述第二转动板203的中部一侧设置有第二联动销2031,第二联动销2031用于推动第四转动板205转动。7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5与图9,上述第二转动板203的端部对应卡环3160设置有第一挡板2030,第三转动板204的端部对应槽口313设置有第二挡板2040,第四转动板205的端部对应卡环3160设置有第三挡板2050。77.结合上述具体内容,这里对控制机构2与报时机构3之间的具体作用方式进行说明:78.当控制机构2锁紧调速次级齿轮316和/或齿圈312时,整个报时机构3均可处于关闭状态;当控制机构2同时松开调速次级齿轮316与齿圈312时,整个报时机构3处于开启状态。具体地,当第一挡板2030挡住卡环3160的缺口端、第二挡板2040卡紧在槽口313中和/或第三挡板2050挡住卡环3160的缺口端,均能够实现报时机构3的关闭;当第一挡板2030远离卡环3160的缺口端、第二挡板2040从槽口313中完全脱出且第三挡板2050远离卡环3160的缺口端,才能够使得报时机构3完全开启。79.这里设定关闭状态下的第二挡板2040完全卡入槽口313中,同时第三挡板2050顶持卡环3160的缺口端,第一挡板2030位于卡环3160的内侧。当第一转动板202受到计时机构1的作用开始向上转动时,设定第一挡板2030并未进入卡环3160的缺口中,整个报时机构3无法运转;当第一转动板202持续转动并推动第四转动板205转动时,第二挡板2040开始脱离槽口313,第三挡板2050开始脱离卡环3160的缺口端,此时第一挡板2030仍然位于卡环3160的内侧,报时机构3无法启动;当第一转动板202持续转动至第二挡板2040完全脱离槽口313,且第三挡板2050完全脱离卡环3160的缺口端时,调速次级齿轮316与齿圈312进行转动,此时调速次级齿轮316应该转过与卡环3160的缺口相对应的角度,而后由第一挡板2030顶住卡环3160的缺口端,此时报时机构3并未完全启动;当第一转动板202转动至最高点并回落复位时,整个控制机构2均开始复位,第一挡板2030随之下落至不顶持卡环3160的缺口端,第三挡板2050回落在卡环3160的外圈侧壁上,同时第二挡板2040落在齿圈312的外圆周表面,整个报时机构3完全开启,开始运转并进行具体的响铃报时工作。8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动作过程包括未完全启动状态,这种状态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开启过程中的第二挡板2040充分脱离槽口313,使得第二挡板2040不会在第三转动板204回落时又落入相同的槽口313中,影响整个报时机构3的正常启动。81.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挡板2040会贴合齿圈312的外圆周表面滑动至下一个槽口313中,此时第三挡板2050最好在同样的位置顶持卡环3160的缺口端,以充分确保锁紧关闭效果。82.进一步地,结合图7可得,当设定相邻的两个槽口313之间的间距不同时,应该确保每一段间距对应的调速次级齿轮316转过的圈数为大于1的正整数,这样即可通过设定调速次级齿轮316每转一圈时,整个报时机构3至少响铃一次,从而充分保证报时周期内的每个时间点具有响铃效果,以充分达到区分时间点的目的。8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7,在报时周期设定为12小时的情况下,理论上齿圈312的外圆周应该设置12个大小相同的槽口313,但结合实际加工情况,同时考虑到报时周期的起始段和末端的交互点较为特殊,即11点至12点之间的间距最长,而12点至1点之间的间距最短,12点至1点之间的间距甚至要小于第二挡板2040的宽度,故而这里直接将该间距去除,直接使得两个槽口313连通,形成如图7所示的宽度最宽的一个槽口313,其余槽口313的尺寸相同。84.可以理解的是,此时12点至1点之间的报时机构3能够正常开启,但在关闭时需要依靠第三挡板2050顶住卡环3160的缺口端来实现,而其第二挡板2040停留在最宽槽口313的中部。8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计时机构1包括计时驱动结构10、第一上条结构11、指针结构12以及擒纵结构13,其中,指针结构12与擒纵结构13传动连接计时驱动结构10的两端,指针结构12用于展示走时进程,擒纵结构13用于调节计时驱动结构10的转速,第一上条结构11传动连接计时驱动结构10,以用于计时驱动结构10的上条工作。8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上述计时驱动结构10包括第一驱动锤101、第一连接条102、计时驱动齿轮103、计时主轴104、第一连接套122、第一联动销1030、第一棘爪簧1031、第一棘爪1032以及第一棘轮1033,其中,计时主轴104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计时驱动齿轮103固定安装在计时主轴104上,第一棘爪1032与第一连接套122固定连接并同轴转动设置在计时主轴104上,第一棘爪簧1031与第一棘爪1032对应第一棘轮1033固定设置在计时驱动齿轮103的一侧,第一连接条102的一端绕卷在第一连接套122上(并可进一步与第一棘轮1032绕卷连接),第一连接条102的另一端连接第一驱动锤101,第一联动销1030对应上述第一转动板202设置在计时驱动齿轮103的一侧。87.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计时驱动结构10,通过第一联动销1030推动第一转动板202转动,即可实现与控制机构2之间的联动。在进行具体的计时驱动工作时,第一驱动锤101在自重作用下下落,使得第一连接套122与第一棘轮1033转动,第一棘轮1033能够与第一棘爪1032卡接来带动计时驱动齿轮103以及计时主轴104转动,进而使得整个计时驱动结构10在第一驱动锤101的自重作用下开始运转,以驱动计时机构1进行具体的走时计量工作;进一步地,本技术实施例的计时驱动结构10同样通过棘轮结构实现上条工作。具体地,驱动第一连接套122与第一棘轮转动1033(此时第一棘轮1033并未与第一棘爪1032卡接,故而不会带动计时驱动齿轮103和计时主轴104转动),以使得第一驱动锤101上升而达到积蓄重力势能和上条的目的。8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上述第一上条结构11包括第一上条齿轮105、第一上条轴106以及第一上条次级齿轮107,其中,第一上条轴106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第一上条齿轮105固定安装在第一上条轴106上并与第一上条次级齿轮107啮合,第一上条次级齿轮107固定连接第一连接套122相对第一棘轮1033的一端,且第一上条次级齿轮107、第一连接套122以及第一棘轮1033同轴转动设置在计时主轴104上。89.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第一上条结构11,通过转动第一上条轴106即可依次驱动第一上条齿轮105、第一上条次级齿轮107、第一连接套122以及第一棘轮1033转动,从而使得第一连接条102收卷、第一驱动锤101上升,以完成计时驱动结构10的上条工作。90.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上述指针结构12包括指针驱动齿轮108、刻度盘109、指针120以及指针传动齿轮121,其中,刻度盘109固定设置在框架4的一侧,指针驱动齿轮108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并位于刻度盘109的内侧,指针传动齿轮121固定安装在计时主轴104上并与指针驱动齿轮108传动连接,指针120安装在指针驱动齿轮108的转动轴上并显露于刻度盘109的外侧。9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指针结构12,通过计时主轴104的转动来驱动指针120进行时间指示。92.可以理解的是,当上述计时驱动齿轮103设置为时轮时,这里的指针驱动齿轮108、指针传动齿轮121以及计时驱动齿轮103之间的传动比,需要保证指针120能够准确的进行时间指示。9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刻度盘109上设置有呈圆形分布的计时符号,这里的计时符号可以为具体的数字(比如1、2......)或者用于历法计时的地支符号(比如子、丑......)。9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擒纵结构13包括擒纵次级齿轮110、擒纵输出齿轮111、擒纵输出轴112、擒纵棘轮113、回转轴114、摆动梁115、悬带117、擒纵输入轴118以及擒纵输入齿轮119,其中,擒纵输入轴118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擒纵输入齿轮119固定安装在擒纵输入轴118上并与计时驱动齿轮103啮合,擒纵次级齿轮110固定安装在擒纵输入轴118上并与擒纵输出齿轮111啮合,擒纵输出齿轮111固定安装在擒纵输出轴112上,擒纵输出轴112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擒纵棘轮113固定安装在擒纵输出轴112上并与回转轴114传动连接,回转轴114转动设置在框架4上,且回转轴114的上端通过悬带117悬吊连接上述悬架322,摆动梁115固定安装在回转轴114上。95.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擒纵结构13,其擒纵棘轮113传动连接计时驱动结构10,能够在计时驱动结构10的驱动作用下转动,通过擒纵棘轮113的转动控制回转轴114左右摆动,使得摆动梁115也能够以回转轴114为中心同样进行左右摆动。本技术实施例的擒纵结构13通过将摆动梁115与回转轴114的转动惯量与计时驱动结构10进行作用,从而达到调整计时驱动齿轮103的转速的目的。本技术实施例的悬带117用于充分提起回转轴114,以减少回转轴114在转动过程中所受到的摩擦阻力,进而达到提高调速稳定性的目的。9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4及图10,回转轴114与擒纵棘轮113咬合的两个部位对应设置有第一回转板1141与第二回转板1142,第一回转板1141与第二回转板1142沿回转轴114的轴向方向的投影相互交错,以用于充分咬合擒纵棘轮113,使得擒纵棘轮113在循环转动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拨动第一回转板1141与第二回转板1142来实现回转轴114的摆动控制。9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摆动梁115的两端设置有间距能够调节的配重块116,以充分调整摆动梁115与回转轴114共同摆动时的转动惯量,从而充分满足实际的调速需求。9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上述第一连接条102、第二连接条302以及悬带117均可采用绳带进行设置,以充分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9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55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