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装部件、壳体以及钟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4:19
1.本发明的技术领域涉及手表、便携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中使用的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壳体以及具备它们的钟表。背景技术:2.在手表的外装部件中,如日本特开2005-114495号公报所记载的那样,已知有如下结构:使用碳纤维作为强化材料,使该碳纤维在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形成碳纤维强化树脂片,在该碳纤维强化树脂片的表背面设置热固性树脂。3.在这样的手表的外装部件中,由于是在使碳纤维在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碳纤维强化树脂片的表背面设置热固性树脂的结构,因此即使能够实现轻量化,也存在无法得到充分的强度,无法确保耐冲击性这样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4.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强度并提高耐冲击性的外装部件、具备该外装部件的壳体以及具备它们的钟表。5.该方式之一是一种外装部件,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其层叠有多个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以及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其层叠有多个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所述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的所述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相对于所述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的所述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倾斜地层叠。附图说明6.图1是表示手表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放大立体图。7.图2是图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视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面图。8.图3是表示图1所示的手表的外装部件中的第二外装部件的放大立体图。9.图4是将图3所示的第二外装部件沿b-b向视剖开表示的主要部分的放大立体图。10.图5是表示图3所示的第二外装部件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中的玻璃纤维层的花纹的放大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11.以下,参照图1至图5,对应用于手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2.如图1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体1。在该手表外壳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置有安装表带(未图示)的带安装部2。13.在该手表壳体1的2点侧、3点侧、4点侧、8点侧、以及10点侧,如图1所示,分别设置有开关按钮3。另外,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体1的上侧开口部,经由衬垫4a安装有钟表玻璃4。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钟表模块(未图示)。14.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手表壳体1具备壳体主体5和外装部件6。壳体主体5具备外侧壳体7和内侧壳体8。外侧壳体7由不锈钢等金属形成为大致环形状。在该外侧壳体7的12点侧和6点侧设置有带安装部2。内侧壳体8由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为具有相当于后盖的底部8a的大致圆筒形状。15.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内侧壳体8的外径形成为与外侧壳体7的内径大致相同的大小,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外侧壳体7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长度。在该内侧壳体8的侧壁部设置有凸部8b。该凸部8b构成为,在内侧壳体8配置于外侧壳体7内时,通过插入并卡合于设置于外侧壳体7的内壁部的凹部7a,内侧壳体8不会向外侧壳体7的下侧脱出。16.如图1和图2所示,外装部件6具备第一外装部件10和第二外装部件11。第一外装部件10由不锈钢等金属整体形成为大致环形状。该第一外装部件10具备:环状的板部10a,其横跨外侧壳体7的上端面和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地配置;以及筒状部10b,其设置于该板部10a的内周部,经由衬垫4a嵌入有钟表玻璃4。17.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下表面与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之间设置有防水环9。另外,在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内周端部设置有与内侧壳体8的内周面抵接的限制部10c。由此,第一外装部件10构成为,在板部10a隔着防水环9横跨外侧壳体7的上端面和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地配置时,限制部10c与内侧壳体8的内周面抵接而限制第一外装部件10的半径方向的位置。18.如图1及图2所示,第二外装部件11构成为通过后述的纤维材料形成为大致环形状,并配置在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上。即,该第二外装部件11的内径形成为与第一外装部件10的筒状部10b的外径相同的大小,第二外装部件11的外径形成为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19.另外,如图2所示,该第二外装部件11其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形成为比第一外装部件10的筒状部10b的上下方向的长度稍短(低)的长度。由此,第二外装部件11以其上表面比第一外装部件10的筒状部10b的上端部略低的状态配置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上。因此,第一外装部件10构成为,通过该筒状部10b的上端部承受来自上方的冲击,第二外装部件11的上表面不会受到来自上方的冲击。20.如图2所示,该第二外装部件11构成为,以配置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上的状态,通过后述的作为紧固部件的多个螺纹部件12与第一外装部件10一起安装于壳体主体5。即,该手表壳体1构成为,在内侧壳体8配置于外侧壳体7内,第一外装部件10配置于外侧壳体7与内侧壳体8的各上表面的状态下,第二外装部件11通过多个螺纹部件12夹持第一外装部件10安装于外侧壳体7。21.然而,如图1~图4所示,第二外装部件11的整体由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形成为大致环形状。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是使多个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层叠而成的。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是使用玻璃纤维作为强化材料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即玻璃纤维层s1。22.在该情况下,如图1~图4所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是使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玻璃纤维层s1在与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地层叠而成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体(gfrp)。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具有表面部13a和侧面部13b,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檐形状(倒l形状)。23.即,如图4及图5所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形成为如下结构:使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而成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即玻璃纤维层s1在与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地层叠多个、即相对于后述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地层叠多个。在该情况下,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玻璃纤维层s1的倾斜向手表壳体1的3点、9点方向倾斜。24.即,在手表壳体1的12点侧和6点侧设置有带安装部2,在这些带安装部2安装有表带(未图示)。因此,施加于手表壳体1的外力大多从3点侧以及9点侧受到。考虑到这点,构成为通过使玻璃纤维层s1在3点9点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地层叠,从而提高强度。25.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对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施加外力时,施加使玻璃纤维层s1彼此剥离那样的剪切力,因此针对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的外力的强度低。在该情况下,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构成为,通过使各玻璃纤维层s1相对于其表背面方向倾斜,使玻璃纤维层s1彼此的界面的接合面积扩大倾斜角度θ的倾斜量,从而提高玻璃纤维层s1彼此的界面的接合强度。26.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玻璃纤维层s1的倾斜角度θ是相对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倾斜的角度,优选相对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厚度方向)以30°~70°的角度范围例如以45°的角度倾斜。因此,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构成为,层叠的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在表面部13a及侧面部13b的各外表面露出从外部能够看到,由此提高装饰性及设计性。27.即,如图5所示,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例如呈沿着连结12点和6点的直线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另外,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的状态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在该情况下,在3点侧和9点侧的侧面部13b,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沿着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28.另外,如图5所示,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着色为层叠的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整体表现出条纹状的彩色图案。即,多个玻璃纤维层s1在使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时,通过使颜料混入环氧树脂中,从而多个玻璃纤维层s1分别地着色为不同的颜色、即按每个玻璃纤维层s1以不同的颜色着色。29.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使多个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层叠而成的。即,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是使用碳纤维作为强化材料的碳纤维强化树脂片即碳纤维层s2。在该情况下,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使多个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碳纤维层s2在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碳纤维强化树脂片体(cfrp),剖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四边形状。30.即,如图4所示,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厚度方向)上,使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碳纤维而成的碳纤维强化树脂片即碳纤维层s2层叠多个而成的,因此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及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形成为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高。31.即,如图4所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使碳纤维层s2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是使玻璃纤维层s1在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地层叠而成的结构。32.因此,如图4所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层s2的界面处的接合面积形成为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的玻璃纤维层s1的界面处的接合面积大,碳纤维层s2的界面处的接合强度形成为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的玻璃纤维层s1的界面处的接合强度高。由此,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及面方向的拉伸强度形成为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及面方向的拉伸强度高。33.如图4所示,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配置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背面侧、即配置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及侧面部13b的内表面,通过热压接而牢固地接合。即,由于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体(gfrp)中的玻璃纤维层s1的环氧树脂与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强化片体(cfrp)中的碳纤维层s2的环氧树脂通过热压接相互熔融并固定,因此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被牢固地接合。34.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其表背面方向的厚度形成为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厚度厚,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下表面形成为配置在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的下端面同一平面上。由此,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成为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背面侧重叠并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一体地接合的结构。35.另外,如图1~图5所示,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具有主体部14c和多个安装突起部14a。主体部14c整体形成为大致环形状。多个安装突起部14a以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朝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置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主体部14c中的一部分,即设置于1点侧、5点侧、7点侧、以及11点侧的各侧面。36.即,如图1至图5所示,多个安装突起部14a分别形成为圆柱状,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主体部14c突出地设置。另外,这些多个安装突起部14a的厚度形成为比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稍薄。37.在该情况下,如图1和图3所示,在俯视观察时,多个安装突起部14a形成为,圆形的大致一半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突出,圆形的另一半咬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比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低一级。即,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背面的下表面与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面的上表面的接合面,设置于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比作为安装突起部14a的表面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38.另外,如图1~图3所示,在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与各安装突起部14a对应地设置有半圆形状的切口部13c。另外,在这些安装突起部14a上分别沿表背面方向即厚度方向贯通地设置有供螺纹部件12插入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39.另一方面,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壳体主体5中的外侧壳体7的带安装部2的两侧部、即外侧壳体7的1点侧、5点侧、7点侧、以及11点侧,分别设置有安装螺纹部件12的安装孔即螺纹安装孔7b。这些多个螺纹安装孔7b是从外侧壳体7的上表面朝向下表面设置且上下不贯通的孔。40.如图2所示,这些多个螺纹安装孔7b分别具备未设置螺纹槽的上部侧的非螺纹孔部和设置有螺纹槽的下部侧的螺纹孔部,它们设置在同一轴上。在该情况下,在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供螺纹部件12插入的第二螺纹插入孔10d在外侧壳体7的螺纹安装孔7b和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上对应地设置在同一轴上。41.如图1以及图2所示,螺纹部件12具备头部12a、颈部12b以及螺纹部12c。头部12a其外径形成为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各安装突起部14a的外径大致相同或比其稍小的大小。由此,头部12a构成为其外周面不与设置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半圆形状的切口部13c的内周面接触。42.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该头部12a轴向的长度即第二外装部件11的厚度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安装突起部14a的厚度大致相同的长度,且比从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到第二外装部件11的上表面即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上表面的长度稍短的长度。由此,头部12a构成为其上表面不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43.如图2所示,颈部12b的外径形成为比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的内径稍小。该颈部12b轴向的长度即上下方向的长度形成为比相加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的深度和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第二螺纹插入孔10d的深度而得的长度稍长。由此,颈部12b构成为,在头部12a压靠于安装突起部14a时,颈部12b的下端部插入螺纹安装孔7b的上部侧的非螺纹孔部内。44.如图2所示,螺纹部12c其外径形成为比颈部12b的外径稍小,轴向的长度形成为比外侧壳体7的螺纹安装孔7b的下部侧的螺纹孔部的轴向的长度短的长度。由此,螺纹部12c构成为通过螺纹安装孔7b的非螺纹孔部与螺纹安装孔7b的螺纹孔部螺合。在该情况下,螺纹部12c构成为其下端部不会到达螺纹安装孔7b中的下部侧的螺纹孔部的底部。45.由此,如图2所示,螺纹部件12构成为,在外装部件6配置于壳体主体5上的状态下,在螺纹部12c从外装部件6的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插入第一外装部件10的第二螺纹插入孔10d并与外侧壳体7的螺纹安装孔7b的螺纹孔部螺合而被紧固时,将外装部件6安装于壳体主体5。46.即,如图2所示,该螺纹部件12构成为,在螺纹部12c与外侧壳体7的螺纹安装孔7b螺合而被紧固时,头部12a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因此第二外装部件11将第一外装部件10可靠地压靠于外侧壳体7,将外装部件6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47.在该情况下,如图2所示,螺纹部件12构成为,在头部12a被紧固时,即使头部12a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而旋转,由于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低一级的位置,即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的接合面,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位于比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因此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不会因头部12a的旋转而剥离。48.另外,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外装部件11构成为,在设置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1点侧、5点侧、7点侧、以及11点侧的多个安装突起部14a被螺纹部件12按压于壳体主体5的外侧壳体7时,不会施加使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层s2彼此剥离那样的剪切力,施加使碳纤维层s2彼此压缩方向的力,因此能够确保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中的多个安装突起部14a的强度。49.因此,如图1以及图2所示,第二外装部件11构成为,即使多个安装突起部14a被螺纹部件12按压于壳体主体5的外侧壳体7,多个安装突起部14a也不会破损,能够提高相对于由螺纹部件12产生的紧固力的强度,从而能够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外侧壳体7。50.另外,如图2所示,该螺纹部件12构成为,在螺纹部12c与外侧壳体7的螺纹安装孔7b螺合而被紧固,头部12a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时,外侧壳体7朝向第一外装部件10被提起,外侧壳体7的凹部7a将内侧壳体8的凸部8b推起,因此内侧壳体8按压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从而将外装部件6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51.接着,对组装该手表壳体1的情况进行说明。52.在该情况下,首先,组装壳体主体5。此时,使硬质的合成树脂制的内侧壳体8从上方插入不锈钢等金属制的外侧壳体7内,使内侧壳体8的凸部8b与外侧壳体7的凹部7a卡合。由此,内侧壳体8不会向下侧脱落地安装于外侧壳体7内,壳体主体5被组装。53.在该状态下,外侧壳体7的上端面以稍低于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的状态配置。并且,在壳体主体5的内侧壳体8的内部组装钟表模块(未图示),在壳体主体5的外周部安装多个开关按钮3。之后,在壳体主体5上安装外装部件6。此时,预先将钟表玻璃4与衬垫4a一起嵌入并安装于不锈钢等金属制的第一外装部件10的筒状部10b内。54.在该状态下,在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配置防水环9,横跨外侧壳体7的上端面和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地配置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此时,使设置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内周端上的限制部10c与内侧壳体8的内周面抵接。由此,第一外装部件10的半径方向的位置被限制,第一外装部件10配置于壳体主体5上。此时,使第一外装部件10的各第二螺纹插入孔10d与外侧壳体7的各螺纹安装孔7b在同一轴上对应。55.在该状态下,在第一外装部件10上配置第二外装部件11。此时,预先制作第二外装部件11。在该情况下,首先,制作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即,在制作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情况下,使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而成的玻璃纤维层s1在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地层叠多个,形成为具有表面部13a和侧面部13b的大致檐形状的环状。56.另外,在制作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情况下,使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碳纤维而成的碳纤维层s2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上层叠,形成为剖面形状大致为四边形的大致环形状。然后,在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和侧面部13b的内表面配置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通过热压接使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接合。57.此时,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体(gfrp)中的玻璃纤维层s1的环氧树脂与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强化片体(cfrp)中的碳纤维层s2的环氧树脂通过热压接相互熔融牢固地接合。在该状态下,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下表面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的下端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背面侧重叠而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形成为一体。58.然后,将接合有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第二外装部件11嵌入第一外装部件10的筒状部10b的外周,配置在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上。在该状态下,使设置于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多个安装突起部14a的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分别与设置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多个第二螺纹插入孔10d在同一轴上对应。59.在该状态下,通过多个螺纹部件12将第二外装部件与第一外装部件10一起安装于壳体主体5。此时,使多个螺纹部件12的各螺纹部12c从设置于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多个安装突起部14a的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插入到设置于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的多个第二螺纹插入孔10d,将该插入的螺纹部12c拧入设置于壳体主体5的外侧壳体7的多个螺纹安装孔7b并进行紧固。60.于是,多个螺纹部件12的各头部12a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多个安装突起部14a而将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压靠于外侧壳体7。此时,由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使碳纤维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高。因此,即使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被螺纹部件12的头部12a隔着第一外装部件10向外侧壳体7按压,安装突起部14a也不会破损,第二外装部件11的安装强度高,能够实现耐冲击性的提高。61.在该情况下,在螺纹部件12的头部12a被紧固时,即使头部12a被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而旋转,由于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低一级的位置,即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的接合面,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位于比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因此能够防止由头部12a的压接旋转引起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的剥离。62.即,在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的接合面为与螺纹部件12的头部12a的下表面相同高度时,在螺纹部件12的头部12a被紧固,头部12a的下表面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上表面而旋转时,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有可能因头部12a的旋转而剥离。因此,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的接合面需要位于与头部12a的下表面不同的位置、即比头部12a的下表面高的位置。63.另外,在多个螺纹部件12的各头部12a压靠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多个安装突起部14a时,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一边将防水环9按压于内侧壳体8的上端面,一边将外侧壳体7朝向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上拉。由此,外侧壳体7的凹部7a将内侧壳体8的凸部8b上推而将内侧壳体8向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按压。64.因此,防水环9夹在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与内侧壳体8之间而被压缩,从而确保第一外装部件10的板部10a与内侧壳体8之间的防水。由此,将外装部件6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从而组装手表壳体1。65.接着,对这样的手表壳体1的作用进行说明。66.在该手表壳体1中,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是使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而成的玻璃纤维层s1在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地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在表面部13a及侧面部13b的各外表面露出而从外部能够看到。67.即,如图5所示,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例如沿着连结12点和6点的直线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另外,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的状态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在该情况下,在3点侧和9点侧的各侧面部13b,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沿着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由此,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装饰性及设计性提高。68.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在使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而形成玻璃纤维层s1时,通过在环氧树脂中混入颜料,按每个玻璃纤维层s1以不同的颜色进行着色。因此,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着色为层叠的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整体成为条纹状的彩色图案。由此,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装饰性进一步提高,设计性提高。69.这样,根据该手表壳体1的第二外装部件11,具备层叠有多个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玻璃纤维层s1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和层叠有多个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碳纤维层s2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层s1相对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层s2倾斜地层叠,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能够提高强度而实现耐冲击性的提高。70.即,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层s1相对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层s2倾斜地层叠,因此,能够使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面方向的拉伸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提高,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71.在该情况下,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玻璃纤维层s1在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上倾斜地层叠,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碳纤维层s2在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上层叠,由此能够提高设计性,并且能够提高强度而实现耐冲击性的提高。72.即,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层s1是在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厚度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并沿着与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能够使层叠的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露出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以及侧面,由此能够通过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来表现花纹,因此装饰性优异,能够提高设计性。73.在该情况下,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例如沿着连结12点和6点的直线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另外,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的状态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在该情况下,在3点侧和9点侧的侧面,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看起来呈沿着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排列成相互平行的直线状的条纹状。因此,在该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中,能够通过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良好地表现条纹状花纹,因此能够提高装饰性,实现设计性的提高。74.另外,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层s2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即厚度方向上层叠,由此与使用了玻璃纤维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相比,能够提高强度。在该情况下,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将使用了作为强化材料的碳纤维的碳纤维层s2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能够使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面方向的拉伸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提高,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75.即,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使碳纤维层s2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是使玻璃纤维层s1在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例如45°的角度倾斜地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能够使碳纤维层s2彼此的界面处的接合面积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层s1彼此的界面处的接合面积大。76.由此,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能够使碳纤维层s2彼此的界面处的接合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层s1彼此的界面处的接合强度高,因此能够使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以及面方向的拉伸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厚度方向的压缩强度以及面方向的拉伸强度高。77.另外,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按每个玻璃纤维层s1着色,由此能够通过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表现条纹状的彩色图案,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饰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设计性。即,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在使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时,通过使颜料混入环氧树脂中,能够按每个玻璃纤维层s1进行着色,因此能够通过多个玻璃纤维层s1的各端面良好地利用彩色来表现条纹状花纹。78.另外,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通过热压接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背面侧接合,由此能够使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背面侧重叠从而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可靠且牢固地接合。79.即,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通过对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进行热压接,能够使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体(gfrp)中的玻璃纤维层s1的环氧树脂与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碳纤维强化片体(cfrp)中的碳纤维层s2的环氧树脂相互熔融并固定,因此能够使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牢固地接合。80.另外,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具备表面部13a以及侧面部13b,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具备从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侧面部13b向侧方突出的安装突起部14a,由此,通过设置于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高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能够提高安装强度,将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81.另外,在该第二外装部件11中,通过使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背面的下表面与作为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面的上表面的接合面,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厚度方向位于比作为安装突起部14a的表面的上表面更高的位置,能够防止伴随螺纹部件12紧固时的头部12a的旋转而产生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表面部13a的下表面和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上表面的剥离。82.在该情况下,在第二外装部件11中,第一螺纹插入孔14b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即厚度方向上贯通设置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由此能够插入作为紧固部件的螺纹部件12,因此能够利用螺纹部件12将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83.另外,根据该手表壳体1,通过具备第二外装部件11和表面配置有该第二外装部件11的壳体主体5,能够利用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提高设计性,并且能够利用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提高强度,因此能够利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提高第二外装部件11相对于壳体主体5的安装强度,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84.在该情况下,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将作为安装孔的螺纹安装孔7b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对应地设置于壳体主体5,能够将作为紧固部件的螺纹部件12插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并与壳体主体5的螺纹安装孔7b螺合,因此能够将第二外装部件11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85.即,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第二外装部件11插入设置于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并通过作为安装于壳体主体5的螺纹安装孔7b的紧固部件的螺纹部件12安装于壳体主体5,能够将第二外装部件11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86.在该情况下,在该手表壳体1中,螺纹部件12具备头部12a、颈部12b以及螺纹部12c,通过使螺纹部12c从设置于第二外装部件11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第一螺纹插入孔14b拧入设置于壳体主体5的外侧壳体7的螺纹安装孔7b并进行紧固,从而头部12a能够相对于外侧壳体7压靠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因此能够将第二外装部件11可靠且牢固地安装于壳体主体5。87.即,在该手表壳体1中,压靠有螺纹部件12的头部12a的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是使碳纤维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因此该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安装突起部14a的强度比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高,因此能够提高第二外装部件11相对于壳体主体5的安装强度,由此能够提高耐冲击性。88.而且,在该手表壳体1中,作为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的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的玻璃纤维层s1的倾斜向3点9点方向倾斜,由此能够提高第二外装部件11的强度。即,在该手表壳体1中,通过在12点侧和6点侧设置有安装表带(未图示)的带安装部,表带的外力从3点侧和9点侧受到的情况增多。因此,玻璃纤维层s1在3点9点方向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地层叠,因此能够提高强度。89.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仅由利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而成的玻璃纤维层s1形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使用环氧树脂固化玻璃纤维而成的玻璃纤维层和使用环氧树脂固化碳纤维而成的碳纤维层这两者的纤维层组合,将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形成为复合纤维强化树脂体。90.在该情况下,只要将使用玻璃纤维作为强化材料的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和使用碳纤维作为强化材料的碳纤维强化树脂片层叠而形成第一纤维强化树脂体13即可。即,只要由玻璃纤维强化树脂片和碳纤维强化树脂片形成多个第一纤维强化树脂片即可。91.在该情况下,在复合纤维强化树脂体中,也是只要是使玻璃纤维层和碳纤维层在复合纤维强化树脂体的表背面方向即厚度方向上以规定的倾斜角度θ倾斜并在与表背面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层叠的结构即可。在这样的复合纤维强化树脂体中,能够通过碳纤维层表现黑色,因此不需要将玻璃纤维层着色为黑色。92.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是使碳纤维层s2在第二纤维强化树脂体14的表背面方向上层叠而成的结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一定必须是碳纤维层s2,例如也可以是使用了玻璃纤维的玻璃纤维层,另外,也可以是使用了硼纤维的硼纤维层、使用了芳纶纤维的芳纶纤维层。93.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本发明不一定必须是手表,例如能够应用于旅行钟表、闹钟、座钟、挂钟等各种钟表。另外,本发明不一定必须是钟表,例如也能够应用于便携电话机、便携信息终端机等电子设备。94.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包括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发明及其等同的范围。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73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