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5:00
1.本技术属于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到了一种智能手表。背景技术:2.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革新,越来越多电子产品进入我们的生活,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设备已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可穿戴设备之一,智能手表除了显示时间之外,还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等实时数据。3.表壳和表芯是智能手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由于表芯的结构比较精密复杂,且有防水、防尘、防震等性能要求,传统的智能手表,表壳和表芯一般作为整体设计,即表壳与表芯不可拆卸,或者说拆卸起来相当困难,一旦外观损坏,表壳则难以更换。4.另一方面,表壳作为一种表壳,结构相对简单,加工、组装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控制难度较低,很容易被第三方制造出相同的外观产品,难以保证生产厂家的合法权益。技术实现要素:5.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智能手表的表壳与表芯拆卸困难,以及表壳结构简单、容易被第三方仿造的技术问题。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智能手表,包括表壳、表芯、第一定位组件、第二定位组件、识别信息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所述表芯设置在所述表壳内;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表壳的内壁上;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表芯的外壁上,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可拆卸电连接;所述识别信息单元设置在所述表壳内,并与所述第二定位组件电连接;所述识别信息单元用于记录所述表壳的信息,所述数据处理单元设置在所述表芯内,并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电连接;所述数据处理单元用于读取所述表壳的信息,并将所述表壳的信息与所述表芯的信息进行比对、处理。7.可选地,所述表壳上设有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8.可选地,所述表芯上设有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9.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珠和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定位珠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10.可选地,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块,所述定位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孔中,所述定位块表面具有定位凹槽,所述定位凹槽与所述第一定位珠配合连接。11.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珠和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珠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12.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组件包括第一定位珠和第一伸缩件;所述第一伸缩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定位孔内,所述第一定位珠与所述第一伸缩件连接;所述第一伸缩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一定位珠插进、插出所述第二定位孔中。13.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二定位组件包括第二定位珠和第二伸缩件;所述第二伸缩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孔内;所述第二定位珠与所述第二伸缩件连接;所述第二伸缩件能够推动所述第二定位珠插进、插出所述第一定位孔中。14.可选地,所述表芯的外壁上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沿着所述表芯的轴线方向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定位孔连通。15.作为另一种可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一定位组件沿着所述表壳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定位组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二定位组件沿着所述表芯的圆周方向分布,所述第二定位组件与所述第一定位组件一一对应设置。16.本技术提供的智能手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智能手表,在表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组件,在表芯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定位组件,通过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的可拆卸连接,能够实现表壳与表芯的快速装配和分离,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在表壳上设置与第一定位组件电连接的识别信息单元用来记录表壳的信息,在表芯上设置与第二定位组件电连接的数据处理单元,第一定位组件和第二定位组件的连接时,数据处理单元与识别信息单元数据连通,数据处理单元能够读取表壳的信息并进行比对,使表芯能够对表壳进行识别,降低了表壳被仿造的风险,有利于维护生产商的合法权益。附图说明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21.图4为沿图3中a-a线的剖视结构图;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中的表壳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3.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中的表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24.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的工作流程示意图。25.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26.100-表壳;101-第一定位孔;27.200-表芯;201-第二定位孔;202-导向槽;28.300-第一定位组件;301-第一定位珠;302-第一弹性件;29.400-第二定位组件;401-定位块;402-第二定位珠;403-第二弹性件。具体实施方式30.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31.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32.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33.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3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6,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进行说明。该智能手表,包括表壳100、表芯200、第一定位组件300、第二定位组件400、识别信息单元和数据处理单元;表芯200设置在表壳100内;第一定位组件300 设置在表壳100的内壁上;第二定位组件400设置在表芯200的外壁上,第二定位组件400与第一定位组件300可拆卸电连接;识别信息单元设置在表壳100 内,并与第二定位组件400电连接;识别信息单元用于记录表壳100的信息,数据处理单元设置在表芯200内,并与第一定位组件300电连接;数据处理单元用于读取表壳100的信息,并将表壳100的信息与表芯200的信息进行比对、处理。35.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手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智能手表,在表壳100的内壁上设有第一定位组件300,在表芯200的外壁上设有第二定位组件400,通过第一定位组件300和第二定位组件400的可拆卸连接,能够实现表壳100与表芯200的快速装配和分离,操作简单方便,工作效率高;在表壳上100设置与第一定位组件300电连接的识别信息单元用来记录表壳100的信息,在表芯200上设置与第二定位组件400电连接的数据处理单元,第一定位组件300和第二定位组件400的连接时,数据处理单元与识别信息单元数据连通,数据处理单元能够读取表壳100的信息并进行比对,使表芯200能够对表壳100进行识别,降低了表壳100被仿造的风险,有利于维护生产商的合法权益。36.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表壳100上设有第一定位孔101,第一定位组件300设置在第一定位孔101内。通过设置第一定位孔101,充分利用了表壳1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第一定位组件300的安装。3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表芯200上设有第二定位孔201,第二定位组件400设置在第二定位孔201内。通过设置第二定位孔201,充分利用了表芯200的内部空间,有利于第二定位组件400的安装。38.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第一定位组件300包括第一定位珠301和第一弹性件302,第一弹性件302设置在第一定位孔101内,第一定位珠301的一端与第一弹性件302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定位珠301的头部为曲面,能够起到导向的作用,在表芯200放入到表壳100过程中,表芯200 先是挤压第一定位珠301,第一弹性件302收缩,当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201对正时,第一定位珠301在第一弹性件302的弹力作用下,能使第一定位珠301插入到第二定位孔201中,实现表壳100与表芯200的装配。需要取出表芯200时,借助外力,加上第一定位珠301的导向作用,使第一弹性件 302收缩,即可将表芯200取出,操作简单方便。39.具体地,第一弹性件302可以采用弹簧,第一定位孔101为盲孔,弹簧的一端抵接在第一定位孔101的底部,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一定位珠301连接。40.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右侧部分所示,第二定位组件400包括定位块401,定位块401设置在第二定位孔201中,定位块401表面具有定位凹槽,定位凹槽与第一定位珠301配合连接。即表芯200与表壳100连接时,定位块401能够与第一定位珠301抵接,通过设置具有定位凹槽的定位块401,能够使第一定位珠301滑进、滑出定位块401中更加顺畅。进一步地,第一定位珠301和定位块401的配合部分还可以涂抹润滑油或润滑脂,以减少相互之间的摩擦阻力,提高使用寿命。41.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左侧部分所示,第二定位组件400包括第二定位珠402和第二弹性件403,第二弹性件403设置在第二定位孔201 内,第二定位珠402的一端与第二弹性件403连接。即表芯200与表壳100连接时,第二定位珠402能够与第一定位珠301抵接,通过设置第二弹性件403,第二定位珠402与第一定位珠301抵接时,能够产生一个张紧力,使表芯200 与表壳100连接更加牢靠,需要将表芯200从表壳100中取出时,只需增加外力即可实现,操作方便快捷。42.具体地,第二弹性件403可以采用弹簧,第二定位孔201为盲孔,弹簧的一端抵接在第二定位孔201的底部,弹簧的另一端与第二定位珠402连接。在该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400的结构可以与第一定位组件300的结构完全相同。43.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组件300包括第一定位珠301和第一伸缩件(未图示);第一伸缩件设置在第一定位孔101内,第一定位珠301 与第一伸缩件连接;表壳100与表芯200装配时,在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201对准后,第一伸缩件能够伸长,推动第一定位珠301插进第二定位孔 201中,实现表芯200与表壳100的固定;表壳100与表芯200拆卸时,第一伸缩件能够缩短,将第一定位珠301从第二定位孔201中拉出。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第二定位组件400,简化了整体结构,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设置第一伸缩件,能够将第一定位珠301推进到第二定位孔201中更深处,进一步提高了表芯200与表壳100连接的稳定性。44.具体地,第一伸缩件可以采用伸缩电机或者电动推杆,伸缩电机和电动推杆的体积都比较小,能够实现往复直线运动,满足使用需求。45.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定位组件400包括第二定位珠402和第二伸缩件(未图示);第二伸缩件设置在第二定位孔201内;第二定位珠402 与第二伸缩件连接;表壳100与表芯200装配时,在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201对准后,第二伸缩件能够伸长,推动第二定位珠402插进第一定位孔 101中,实现表芯200与表壳100的固定;表壳100与表芯200拆卸时,第二伸缩件能够缩短,将第二定位珠402从第一定位孔101中拉出。在该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第一定位组件300,简化了整体结构,节约了生产成本,通过设置第二伸缩件,能够将第二定位珠402推进到第一定位孔101中更深处,进一步提高了表芯200与表壳100连接的稳定性。46.具体地,第二伸缩件可以采用伸缩电机或者电动推杆,伸缩电机和电动推杆的体积都比较小,能够实现往复直线运动,满足使用需求。4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6,表芯200的外壁上设有导向槽202,导向槽202沿着表芯200的轴线方向设置,并与第二定位孔201连通。表壳100 与表芯200装配时,第一定位珠301能够顺着导向槽202的方向进入第二定位孔201,通过设置导向孔,能够使第一定位孔101和第二定位孔201迅速对准,提高了装配效率。48.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定位组件300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定位组件300沿着表壳100的圆周方向分布;第二定位组件400设有多个,多个第二定位组件400沿着表芯200的圆周方向分布,第二定位组件400与第一定位组件300一一对应设置。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定位组件300和第二定位组件400均设置四组,且沿着表芯200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每组第一定位组件300和第二定位组件400可以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例如:其中一组中,第一定位组件300采用第一定位珠301和第一弹性件302,第二定位组件400 采用定位块401;另一组中,第一定位组件300采用第一定位珠301和第一弹性件302,第二定位组件400采用第二定位珠402和第二弹性件403。49.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表芯200中设有主系统、输入显示模块、功能模块和数据存储单元;表壳100与表芯200装配后,表芯200和表壳100之间数据接通,数据处理单元读取表壳100内的数据信息,与表芯200内的比对信息进行处理、比对。智能手表的工作流程如图7所示。50.如果数据比对结果满意,数据处理单元将控制信号传输给主系统,主系统允许智能手表正常使用。51.如果数据比对结果不满意,数据处理单元将控制信号传输给主系统,主系统限制智能手表使用或者限制部分功能使用。52.表芯200内的比对信息可以来源于表芯200内部的数据存储单元,也可以是智能手表通过有线或无线从云端服务器获得。53.如果是比对信息来源于表芯200内部的数据存储单元,则:表壳100与表芯 200装配后,表芯200与表壳100之间数据接通,数据处理单元将表芯200与表壳100接通信号或者其他信号进行处理并向存储单元发送读取信号,数据处理单元读取数据存储单元中的数据,并与表壳100内数据信息进行比对。54.如果是比对信息来源于云端,则:表壳100与表芯200装配后,表芯200 与表壳100之间数据接通,数据处理单元将表芯200与表壳100接通信号或者其他信号进行处理并向云端发送读取信号,数据处理单元接收云端数据,并与表壳100内数据信息进行比对。55.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77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