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一种分离式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分离式智能手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53:42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进一步地涉及分离式智能手表。背景技术:2.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表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查看时间和计时等功能,通过在手表内部植入智能化硬件及搭载智能手机系统而连接于网络,可实现其电话、短信、邮件、照片及音乐视频等多种功能。相关技术中,智能手表的主机无法和底座进行分离,使得主机始终是跟随用户的手腕一起移动的,导致主机的应用场景有限,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感。技术实现要素:3.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分离式智能手表,可以摆脱手腕的约束,满足用户对智能手表多场景使用的需求,大大丰富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离式智能手表,包括:5.佩戴部分,所述佩戴部分包括底座、以及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表带;6.设备主体,所述设备主体包括主机和吸盘,所述主机通过吸盘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地连接。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主体还包括主机支架,所述主机具有自由端和转动端,所述主机的转动端阻尼转动连接于所述主机支架一端,所述吸盘固定于主机支架另一端。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用于限制所述主机与所述底座的配接位置,使所述主机能够在所述底座的预定位置与之完成配接的定位部分。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定位部分包括第一磁吸件和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连接在所述主机靠近所述吸盘的一侧,所述第二磁吸件连接在所述底座的第一安装面上,所述第一磁吸件和所述第二磁吸件之间能产生磁性吸引力,以将所述主机与所述底座连接在一起。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的一端向内延伸形成卡槽,所述底座上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勾,所述主机与所述底座通过所述卡勾和卡槽卡合连接。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盘具有吸附腔以及与所述主机支架连接的第二安装面,所述第二安装面部分向内延伸形成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所述吸附腔连通,所述主机支架上设有能够开启或封闭通气孔的密封结构。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支架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收容腔和空气流道,所述收容腔具有开口,并位于所述通气孔外侧,所述空气流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与所述收容腔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堵头和弹簧,所述堵头收容于收容腔内,所述堵头包括堵头本体和密封垫,所述堵头本体沿所述第一流道的长度方向布置,所述弹簧被压缩地连接在所述收容腔侧壁和所述堵头本体之间,所述密封垫连接在所述堵头本体背离所述弹簧的一端。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盘部分位于主机支架外侧,位于主机支架外侧的吸盘开设有所述通气孔,通气孔处安装有能够封闭通气孔的软胶塞。1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主机具有自由端,所述主机的自由端设有两个第一磁吸件,所述底座上设有两个第二磁吸件,两个所述第一磁吸件沿所述主机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二磁吸件沿所述底座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两个所述第一磁吸件之间的间距与两个所述第二磁吸件之间的间距相等。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可穿戴式设备,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6.(1)设备主体可拆卸地与佩戴部分连接,使得设备主体具有两种连接状态,第一状态下,设备主体与佩戴部分结合在一起,并可以通过佩戴部分佩戴于手腕上,形成穿戴式智能手表;第二状态下,设备主体与佩戴部分分离,通过将设备主体放置在特定的部件上,例如桌子、头盔等,可以摆脱手腕的约束,从而满足用户对智能手表多场景使用的需求,大大丰富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17.(2)设备主体包括主机和主机支架,主机与主机支架之间阻尼转动连接,在设备主体连接于佩戴部分时,主机与主机支架可以折叠在一起。在设备主体与佩戴部分分离后,可以在预定的翻转角度范围内调整与维持主机与主机支架的角度,以便使用者根据使用习惯使用主机,从而保障使用者的使用体验。18.(3)主机与底座之间还可以设有定位部分,定位部分用于限制主机与底座的配接位置,使主机能够在底座的预定位置与之完成配接,防止主机与底座配接时发生错位,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设备主体与佩戴部分连接的紧密性。附图说明19.下面将以明确易懂的方式,结合附图说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性、技术特征、优点及其实现方式予以进一步说明。20.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分离式智能手表折叠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21.图2、3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分离式智能手表翻转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22.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分离式智能手表的吸盘所在部分的结构示意图。23.附图标号说明:24.佩戴部分1;设备主体2;底座11;表带12;第二磁吸件13;吸盘21;吸附腔211;主机支架22;主机23;第一磁吸件24;空气流道221;密封垫222;堵头本体223;弹簧224;收容腔225。具体实施方式2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并获得其他的实施方式。26.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它们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在本文中,“一个”不仅表示“仅此一个”,也可以表示“多于一个”的情形。27.还应当进一步理解,在本技术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相关联列出的项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何组合以及所有可能组合,并且包括这些组合。28.在本文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29.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30.在一个实施例中,参考说明书附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穿戴式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2和佩戴部分1,设备主体2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设备主体2可拆卸地与佩戴部分1连接,使得设备主体2具有两种连接状态,第一状态下,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结合在一起,并可以通过佩戴部分1佩戴于手腕上,形成分离式智能手表,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第二状态下,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分离,通过将设备主体2放置在特定的部件上,例如桌子、头盔等,可以摆脱手腕的约束,从而满足用户对智能手表多场景使用的需求,大大丰富智能手表的使用场景。31.参阅说明书附图3,本实施例中的佩戴部分1包括底座11、以及连接在底座11上的表带12,底座11具有用于安装设备主体2的第一安装面,设备主体2可拆卸地连接在底座11上,表带12可以是一根弹性表带12,通过套设的方式佩戴于手腕上,表带12也可以是两段式结构,两段表带12分别连接于底座11的两端,底座11以及两段表带12整体形成完整的环形结构,以便佩戴于手腕上。作为一种示例,本实施例中的佩戴部分1采用了两段式表带12。32.参阅说明书附图3和图4,设备主体2包括吸盘21,吸盘21具有吸附腔211,设备主体2连接于底座11上时,吸附腔211的开口处边缘与底座11的第一安装面接触,通过向下按压吸盘21,能够排出吸盘21内的气体,以在吸盘21的吸附腔211内形成负压环境,受压力差作用,设备主体2被固定在底座11上。33.通过在设备主体2上设置吸盘21,能够实现设备主体2与底座11之间的固定,通过滑动或上提吸盘21,能够使吸盘21与底座11之间产生空隙,空气通过空隙进入吸附腔211,吸附腔211内的气体压力值逐渐恢复到环境气压值,以便使用者能够较为轻松的将设备主体2由底座11上取走。34.可以理解,吸盘21用于实现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的可拆卸连接,其应当具备具有开口的吸附腔211,吸盘21的数量本技术并不做限定,可以是间隔分布的多个吸盘21,也可以体积较大的单个吸盘21。作为一种示例,本技术中的设备主体2具有单个吸盘21,吸盘21的吸附腔211开口略小于底座11的第一安装面尺寸,使得吸盘21能够完全附着于底座11的第一安装面,从而将设备主体2稳固地连接于佩戴部分1上。35.再次参阅说明书附图3,设备主体2可以包括主机23和主机支架22,主机23通过软件支持以及数据交互、云端交互来实现强大的功能,可以是智能手表或手环的主体部分,主机23具有自由端和转动端,主机23的转动端阻尼转动连接于主机支架22一端,吸盘21固定于主机支架22另一端。通过将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阻尼转动连接,可以实现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的角度调整与维持,以此实现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之间的翻转与折叠。36.通过将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构造成可翻转的结构,在设备主体2连接于佩戴部分1时,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可以折叠在一起。在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分离后,可以在预定的翻转角度范围内调整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的角度,以便使用者根据使用习惯使用主机23,从而保障使用者的使用体验。37.可以理解,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的翻转角度可以在一定的数值区间内,用户可以根据使用习惯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作为一种优选示例,主机23与主机支架22的翻转角度被设定在0-90°范围之内,据此,主机23相对主机支架22翻转到90°时,主机23受主机支架22部分限位,可以防止主机23过度翻转。38.本实施例中的主机23与底座11之间还可以设有定位部分,定位部分用于限制主机23与底座11的配接位置,使主机23能够在底座11的预定位置与之完成配接。39.参阅说明书附图1,定位部分包括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第一磁吸件24连接在主机23靠近吸盘21的一侧,第二磁吸件13连接在底座11的第一安装面上,第一磁吸件24与主机23之间,第二磁吸件13与底座11之间可以采用点胶固定、双面胶固定、螺钉固定、卡合固定等连接方式,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之间产生磁性吸引力,能够将主机23与底座11固定连接在一起,有助于提升主机23与底座11之间连接的紧密性,从而使设备主体2紧密连接在佩戴部分1上。40.由于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的相对位置事先被设定好,使得主机23与底座11每次分离后均可以在底座11的预定位置实现配接,可以防止主机23与底座11配接时发生错位。41.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可均为磁铁,且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的极性相反,因此可相互吸引,例如第一磁吸件24的极性为n极,第二磁吸件13的极性为s极;或第一磁吸件24的极性为s极,第二磁吸件13的极性为n极,从而利用磁铁的异极相吸原理将主机23与底座11固定在一起。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仅有一者为具有磁性的磁铁,另一者则可由可被磁铁吸引的材料,例如铁、钴、镍中的一种或多种形成。42.可以理解,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可以设置成多个,多个第一磁吸件24间隔分布在主机23靠近吸盘21的一侧,多个第二磁吸件13间隔分布在底座11的第一安装面上,用以提升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的结合强度。但是,磁吸件数量设置过多的话,一方面,会增大分离式智能手表的整体重量,对用户体验不太友好,另一方面,也会提升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的分离难度,因此需要合理设置第一磁吸件24和第二磁吸件13的数量及位置分布。作为一种优选示例,在本实施例中,主机23的自由端设有两个第一磁吸件24,底座11上设有两个第二磁吸件13,两个第一磁吸件24沿主机23的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两个第二磁吸件13沿底座11宽度方向间隔分布,两个第一磁吸件24之间的间距与两个第二磁吸件13之间的间距相等,使得一对第一磁吸件24和一对第二磁吸件13能够一一对应的连接在一起。43.本实施例中的定位部分主要用于对主机23在底座11上的配接位置进行定位,在其他一些实施方式中,定位部分还可采用卡合连接的定位方式。具体地,主机23的一端向内延伸形成卡槽(未图示),底座11上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卡勾(未图示),主机23与底座11可以通过卡勾和卡槽卡合连接。可以理解,主机23与底座11之间还可采用其他定位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地选择,只需要能够实现主机23与底座11在预定位置的可拆卸连接即可。以上实施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44.在有的实施例中,吸盘21靠近主机23的一端开设有通气孔(未图示),通气孔与吸附腔211连通,主机支架22上设有能够开启或封闭通气孔的密封结构。45.通过密封结构封闭通气孔时,吸附腔211处于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主机23连接于底座11上时,吸附腔211的开口处边缘与底座11的第一安装面接触,通过向下按压吸盘21,能够排出吸盘21内的气体,在吸盘21的吸附腔211内形成负压环境,受压力差作用,主机23被固定在底座11上。46.通过密封结构开启通气孔时,吸附腔211通过通气孔与外部环境连通,空气通过通气孔进入吸附腔211,吸附腔211内的气体压力值逐渐恢复到环境气压值,以便使用者能够更方便的将主机23由底座11上取走。47.如此,相对于滑动或上提吸盘21的方式,通过在吸盘21上开设通气孔,并设置能够封闭或开启通气孔的密封结构,能够让使用者在较为轻松的分离设备主体2与佩戴部分1。48.参阅说明书附图4,吸盘21具有与主机支架22连接的第二安装面,第二安装面部分向内延伸形成所述通气孔,所述主机支架22上开设有相互连通的收容腔225和空气流道221,收容腔225具有开口,并位于所述通气孔外侧,空气流道22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沿水平方向延伸,并与收容腔225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通气孔连通。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堵头和弹簧224,堵头收容于收容腔225内,堵头包括堵头本体223和密封垫222,堵头本体223沿第一流道的长度方向布置,弹簧224被压缩地连接在收容腔225侧壁和堵头本体223之间,密封垫222连接在堵头本体223背离弹簧224的一端,用于封闭第一流道。49.如此,自然状态下,弹簧224被压缩,密封垫222被挤压于堵头本体223与收容腔225侧壁之间,从而封闭第一流道,进而封闭吸盘21的通气孔,以便在主机23连接于底座11上时,通过向下按压吸盘21,能够排出吸盘21内的气体,从而将主机23固定在底座11上。当需要分离主机23与底座11时,可滑动堵头本体223,使堵头本体223向背离空气流道221的方向移动,密封垫222随之同步运动,从而暴露出第一流道的开口,进而使吸附腔211通过通气孔与外部环境连通,空气通过通气孔进入吸附腔211,吸附腔211内的气体压力值逐渐恢复到环境气压值,以便使用者能够更方便的将主机23由底座11上取走。50.滑动堵头本体223过程中,弹簧224被进一步压缩,待将主机23由底座11上取走后,可松开堵头本体223,弹簧224通过弹性形变带动堵头本体223和密封垫222运动,直至将密封垫222挤压于堵头本体223与收容腔225侧壁之间,以便再次封闭吸盘21的通气孔。51.堵头本体223上可以设置防滑凸起,以便使用者能够更加方便地推动堵头本体223。52.密封垫222可以采用橡胶材料,例如丁腈橡胶材质、聚氨酯橡胶材质或氟橡胶的一种或多种形成。其中,丁腈橡胶耐油性极好,耐磨性较高,耐热性较好,黏结力强,并具有良好的耐水性、气密性及优良的黏结性能。聚氨酯橡胶具有硬度高、强度好、高弹性、高耐磨性、耐撕裂、耐老化、耐臭氧、耐辐射及良好的导电性等优点。氟橡胶具有优异的耐热性、抗氧化性、耐油性、耐腐蚀性和耐大气老化性。在实际生产中,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密封件24的材质,在此不作限制,均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之内。53.用于封闭吸盘21通气孔的密封结构还可采用其他结构形式,例如,吸盘21部分位于主机支架22外侧,位于主机支架22外侧的吸盘21开设有所述通气孔,通气孔处安装有软胶塞,软胶塞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且具备一定的弹力,能够封闭通气孔。软胶塞可以是一体成型件,通过在治具灌注液态填充物而形成。液态填充物包括但不限于乳胶、液态硅胶等任一种或多种材料制作,用户可根据形变特性需要选用材料。54.可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相应地选择密封结构的结构形式,只需要能够实现开启或封闭吸盘21的通气孔即可。以上实施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说明,不应当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限制。55.应当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均可根据需要自由组合。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117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