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  正文

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2 14:08:45

本技术涉及网络通信,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1、移动自组织网络是一种移动通信和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网络。移动自组织网络是由一定范围内随机分布的通信节点组成的无中心网络,没有固定的基础设置,移动自组织网内各通信节点需要独立完成网络同步、组网和路由,节点具有自配置和自修复功能,具有很强的自治和抗毁特性。

2、移动自组织网络中通信节点可以通过无线信道传输业务数据。但是,由于移动自组织网络中通信节点所处的位置变动性较大,使得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无线信道质量的稳定性相对较差。而目前自组织网络普遍采用固定的一种带宽模式传输数据,无法有效兼顾业务数据传输速率和业务数据传输的可靠,从而无法较为合理地传输业务数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数据发送方法和装置,以实现更为合理地业务数据传输。

2、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数据发送方法,应用于移动自组织网络内的节点,包括:

3、获得节点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包;

4、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5、确定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的目标mcs等级,所述目标mcs等级用于表征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道质量;

6、按照mcs等级与信道的带宽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mcs等级适合的目标带宽模式;

7、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窄带模式,基于所述窄带模式对应的第一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

8、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宽带模式,基于所述宽带模式对应的第二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所述第二频带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频带宽度。

9、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的目标mcs等级,包括:

10、确定所述节点对应的参考时隙,参考时隙用于辅助确定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之间的信道质量,所述参考时隙为所述节点用于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的目标时隙,或者所述节点最近一次传输数据所占用的历史时隙;

11、基于节点中配置的mcs等级关系表,确定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在所述参考时隙上的目标mcs等级,所述mcs等级关系表中包括:预先测量得到的,所述节点到所述节点的邻居节点在不同时隙上的mcs等级。

12、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之前,还包括:

13、确定所述节点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需占用的目标时隙;

14、确定所述节点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采用的目标频点;

15、所述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窄带模式,基于所述窄带模式对应的第一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包括:

16、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窄带模式,基于所述目标时隙,目标频点、所述窄带模式对应的第一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

17、所述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宽带模式,基于所述宽带模式对应的第二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包括:

18、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宽带模式,基于所述目标时隙,目标频点、所述宽带模式对应的第二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

19、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所述节点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需占用的目标时隙之前,还包括:

20、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包对应的目标业务类型;

21、基于所述目标业务类型,确定所述节点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采用的目标时隙类型;

22、所述确定所述节点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占用的目标时隙,包括:

23、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固定时隙,确定为所述节点预留的目标固定时隙;

24、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协同时隙,确定与所述目标业务类型对应的目标协同时隙组,将所述目标协同时隙组确定为所述节点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需占用的目标协同时隙组,所述目标协同时隙组包括至少一个目标协同时隙;

25、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动态时隙且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窄带模式,基于所述业务数据包中剩余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所述窄带模式对应的第一频带宽度,确定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需的动态时隙的第一数量,基于所述第一数量,从空闲状态的动态时隙中确定分配给所述节点的第一数量个目标动态时隙;

26、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动态时隙且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宽带模式,基于所述业务数据包中剩余待发送数据的数据量和所述宽带模式对应的第二频带宽度,确定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所需的动态时隙的第二数量,基于所述第二数量,从空闲状态的动态时隙中确定分配给所述节点的第二数量个目标动态时隙。

2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所述节点对应的参考时隙,包括:

28、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固定时隙,将固定分配给所述节点的目标固定时隙确定为参考时隙;

29、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协同时隙,将分配给所述节点且与所述目标业务类型对应的目标协同时隙确定为参考时隙;

30、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动态时隙,确定所述节点最近一次传输信令数据所占用的历史固定时隙,或者所述节点最近一次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中的数据所占用的历史动态时隙。

31、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mcs等级关系表通过如下方式获得:

32、获得所述节点的邻居节点发送的第一待定mcs等级,所述第一待定mcs等级为所述邻居节点基于所述节点在第一待测时隙和第一待测频点发送的第一数据信号,确定出所述节点到所述邻居节点在所述第一待测时隙和所述第一待测频点上的第一信道质量后,基于所述第一信道质量确定出的mcs等级;

33、针对每个邻居节点和每个第一待测时隙,基于所述节点到所述邻居节点在所述第一待测时隙对应的不同第一待测频点上的第一待定mcs等级,确定所述节点到所述邻居节点在所述第一待测时隙上的mcs等级;

34、将所述节点到所述邻居节点在所述第一待测时隙上的mcs等级存储到mcs等级关系表中。

35、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

36、获得所述节点的邻居节点发送的第二数据信号,确定传输所述第二数据信号的第二待测时隙和第二待测频点以及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对应的辅助测量参数;

37、基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对应的辅助测量参数,确定所述节点的邻居节点到所述节点在所述第二待测时隙和第二待测频点上的第二信道质量;

38、基于所述第二信道质量,确定所述节点的邻居节点到所述节点在所述第二待测时隙和第二待测频点上的第二待定mcs等级;

39、向所述节点的邻居节点发送与所述第二数据信号对应的第二待定mcs等级。

40、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获得节点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包之前,还包括:

41、获得节点需要发送的候选业务数据包,基于接收所述候选业务数据包的端口或者所述候选业务数据包的包头中记录的业务类型信息,确定所述候选业务数据包归属的业务类型;

42、将所述候选业务数据包存储到与所述候选业务数据包的业务类型对应的存储队列中;

43、所述获得节点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包,包括:

44、从当前待处理的目标存储队列中获取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包;

45、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包对应的目标业务类型,包括:

46、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包归属的目标存储队列对应的目标业务类型。

47、在又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果所述目标时隙类型为固定时隙,在确定所述目标mcs等级适合的目标带宽模式之前,还包括:

48、确定所述目标存储队列的队列长度,所述队列长度用于表征所述目标存储队列中待发送的数据包的数量;

49、所述按照mcs等级与信道的带宽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mcs等级适合的目标带宽模式,包括:

50、如果所述目标存储队列的队列长度小于设定阈值,按照mcs等级与信道的带宽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mcs等级适合的目标带宽模式;

51、还包括:

52、如果所述目标存储队列的队列长度不小于设定阈值,基于宽带模式对应的第二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

53、又一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基于移动自组织网络的数据发送装置,应用于移动自组织网络内的节点,包括:

54、数据获得单元,用于获得节点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包;

55、节点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业务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

56、等级确定单元,用于确定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的目标mcs等级,所述目标mcs等级用于表征所述节点到所述下一跳节点的信道质量;

57、模式确定单元,用于按照mcs等级与信道的带宽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确定所述目标mcs等级适合的目标带宽模式;

58、第一发送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窄带模式,基于所述窄带模式对应的第一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

59、第二发送单元,用于如果所述目标带宽模式为宽带模式,基于所述宽带模式对应的第二频带宽度以及所述目标mcs等级,向所述下一跳节点发送所述业务数据包的数据,所述第二频带宽度大于所述第一频带宽度。

60、由以上可知,在本技术实施例中,获得节点待发送的业务数据包后,会确定该节点到该业务数据包的下一跳节点的mcs等级,并确定该mcs等级适合的目标带宽模式。由于该mcs等级可以表征该节点到该下一跳节点的信道质量,因此,结合节点到下一跳节点的mcs等级确定带宽模式,实际上是结合节点到下一跳节点的信道质量确定合适的带宽模式,从而能够综合考虑窄带模式的可靠传输性和宽带模式的高吞吐特性,合理为该节点选择传输业务数据所采用的带宽模式,减少了由于仅能固定采用单一的带宽模式传输所有业务数据而无法兼顾数据传输可靠性和传输速率低的问题,实现了更为合理地传输业务数据。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17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