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计算推算,计数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  正文

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9-11 14:41:11

本发明涉及碳排放评估,特别涉及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1、随着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线损问题也显得尤为重要线损的预测和治理对治理碳排放和推动电网经济发展有着尤为重要的意义。

2、现有技术中,在电力行业碳排放核算,大多是从发电侧角度入手,往往忽略了电力传输导致的碳排放。而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和电力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力行业“源网荷储”各环节的低碳减碳势在必行。配电网直接面向用户,承担着能量流的传输、分配和消费,受制于配电网的基础设施条件,以及用户的用能习惯,致使配电网普遍存在线损居高不下、电力传输缺乏有效监测等问题,也间接提升了配电网的碳排放量,因此亟需一种用于评估线路在传输时的碳排放评估方法,以实现线路的低碳排放治理。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旨在提供一种用于线路在传输电量时的碳排放评估方法,以降低线损率,实现线路的低碳排放治理。

2、一方面,本发明提出一种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3、获取与多个已知配电网对应的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

4、根据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对每种所述线路类型进行标注,标注结果包括在线路传输过程中与所述线路类型对应的电量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

5、根据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构建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6、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所述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所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

7、综上,根据上述的一种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通过从配电网输配电侧为配电公司优化线路结构,定期排查检修线路,寻找可能存在维护或维修的线路进行重点监测和治理提供有效手段,以精准定位线路故障进行排查,以此减少电力浪费从而减少碳排放。具体为,首先采集已知配电网在历史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进而再对这些不用线路类型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进行标注,从而根据标注后的数据构建出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而后再获取需要预测的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以根据该历史用电数据预测出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进而为实现低碳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与多个已知配电网对应的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的步骤包括:

9、采集多个已知配电网的线路布局信息,并根据所述线路布局信息获取所述配电网的历史线路数据,所述历史线路数据包括多种线路类型和与每种所述线路类型分别对应的在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输出电量以及线路长度。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对每种所述线路类型进行标注,标注结果包括在线路传输过程中与所述线路类型对应的电量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的步骤包括:

11、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到所述电量传输损失率:

12、

13、根据以下公式计算得到所述实际碳排放量

14、

15、其中,qij1表示第i种线路类型中第j条线路的输入电量,qij2表示第i种线路类型中第j条线路的输出电量,lij表示第i种线路类型中第j条线路的长度,s0表示第i种线路类型的总线路分支数,具体数值为n,li表示第i种线路类型的电量传输损失率,ci表示第i种线路类型的实际碳排放量,x表示产生单位电量所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构建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步骤包括:

17、根据同一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电量传输损失率和实际碳排放量对预设初始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进行训练,得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所述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所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的步骤包括:

19、所述历史用电数据包括在历史时间段中预设第一数量周期的与每种线路类型对应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

20、根据所述在历史时间段中预设第一数量周期的与每种线路类型对应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预测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时间段中预设第二数量周期的电量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量。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所述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所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的步骤之后包括:

22、遍历每种线路类型在预设第二数量周期的电量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量,以将电量传输损失率大于第一预设损失率阈值且碳排放预测量大于第一预设排放量阈值的周期定义为待维修时期;

23、将电量传输损失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损失率且排放预测量大于第一预设排放量阈值、或电量传输损失率大于第一预设损失率且排放预测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排放量阈值的周期定义为检修时期;

24、将电量传输损失率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损失率且排放预测量小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排放量阈值的周期定义为正常运营时期。

25、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出一种配电网碳排放量的评估系所述系统包括:

26、电量获取模块,用于获取与多个已知配电网对应的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

27、数据标注模块,用于根据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对每种所述线路类型进行标注,标注结果包括在线路传输过程中与所述线路类型对应的电量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

28、模型构建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构建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29、碳排放量预测模块,用于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所述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所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

30、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该程序被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的一种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

31、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

32、所述存储器用于存放计算机程序;

33、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上所存放的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的一种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

34、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施例了解到。

技术特征:

1.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与多个已知配电网对应的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的步骤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对每种所述线路类型进行标注,标注结果包括在线路传输过程中与所述线路类型对应的电量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的步骤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以及与所述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构建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步骤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所述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所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的步骤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所述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所述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所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的步骤之后包括:

7.配电网碳排放量的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评估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量获取模块还用于: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其中: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出配电网碳排放量的监测方法、系统、存储介质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与多个已知配电网对应的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根据在不同线路类型下的连续周期下的输入电量和输出电量对每种线路类型进行标注,标注结果包括电量传输损失率以及与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根据电流传输损失率以及与电流传输损失率对应的实际碳排放量构建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获取目标配电网的历史用电数据,并将历史用电数据输入最终碳排放量预测模型中,得到目标配电网在未来周期下的电流传输损失率和碳排放预测值。本发明能够精准定位线路故障进行排查,以此减少电力浪费从而减少碳排放。技术研发人员:王申华,杨运国,王旭杰,丁姗姗,林军,余志诚,蒋海伟,郭鸿健,曹保良,钱丹丹,朱杭杰,吴辉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武义县供电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9/9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11/29182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