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量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9-19 14:55:36

本技术属于巡护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

背景技术:

1、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是“五基”协同生态遥感监测体系的重要“一基”,也是地面核查、自然保护地巡护的主要载体,现在有技术(公开号为:cn115727894a)中公开了一种生态走航巡护监测系统,其中包括监测设备、通讯传输子系统、智能监测子系统和数据管理子系统;监测设备用于对不同区域和不同时段的监测对象进行监测;通讯传输子系统用于接收指挥中心发送的生态走航巡护监测任务,并将目标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上传给指挥中心,生态走航巡护监测任务包括走航监测区域范围、监测时段和监测对象;智能监测子系统用于根据生态走航巡护监测任务选取若干个监测设备,作为目标监测设备,根据预设的频率对目标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显示;数据管理子系统用于对多个目标监测设备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但是机动性差,无法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等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

2、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监测路线灵活且可以获得地表高精度监测数据的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包括车辆本体、车辆云台、监测设备系统、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和机柜,所述车辆云台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的车顶上,用于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所述监测设备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上,所述机柜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内部,所述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设置于所述机柜内部,并与所述监测设备系统电连接。

4、进一步地,所述机柜内部设置有排风扇,排风扇下方设置有市电接口,市电接口下方设置有ups,ups下方设置有取力发电机。

5、进一步地,所述监测设备系统包括鸟类声纹识别设备、红外全景雷达、视频采集设备、移动气象站和激光雷达,所述鸟类声纹识别设备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四角,所述红外全景雷达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前侧中部,所述视频采集设备通过升降倒伏杆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后侧,所述移动气象站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中部左侧,所述激光雷达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后侧中部,所述鸟类声纹识别设备、红外全景雷达、视频采集设备、移动气象站和激光雷达的电源线均与ups连接。

6、进一步地,所述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包括工控机和走航智能监测系统,所述工控机设置在所述机柜内部,所述走航智能监测系统部署在所述工控机上。

7、进一步地,还包括减震系统,所述减震系统包括机柜橡胶减震垫和胶垫,所述机柜橡胶减震垫设置于机柜下方,所述胶垫设置于所述红外全景雷达下方。

8、进一步地,还包括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为以所述取力发电机及直流供电系统提供电力或外接市电供电。

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0、1.监测路线灵活、机动性强、可达性强,在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保障等自然保护区监管工作领域能发挥重要作用。

11、2.减低自然保护区巡护稽查人力成本,扩大巡护范围,提高巡护效率,可及时抵达事件现场,及时核查执法。

12、3.可为天基卫星和空基遥感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地面验证数据。

技术特征:

1.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辆本体(1)、车辆云台(2)、监测设备系统、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和机柜(3),所述车辆云台(2)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1)的车顶上,所述监测设备系统设置于所述车辆云台(2)上,用于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所述机柜(3)设置于所述车辆本体(1)内部,所述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设置于所述机柜(3)内部,并与所述监测设备系统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包括工控机(9)和走航智能监测系统,所述工控机(9)设置在所述机柜(3)内部,所述走航智能监测系统部署在所述工控机(9)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系统,所述减震系统包括机柜橡胶减震垫和胶垫,所述机柜橡胶减震垫设置于机柜(3)下方,所述胶垫设置于所述红外全景雷达(5)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电系统,所述供电系统设置于所述机柜(3)内部,所述供电系统为以所述取力发电机(14)及直流供电系统提供电力或外接市电供电。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多功能生态移动巡护车,属于巡护车领域,包括车辆本体、车辆云台、监测设备系统、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和机柜,车辆云台设置于车辆本体的车顶上,监测设备系统设置于车辆云台上,用于对周围生态环境进行监测,机柜设置于车辆本体内部,走航智能监测一体机设置于机柜内部,并与监测设备系统电连接,本技术监测路线灵活且可以获得地表高精度监测数据。技术研发人员:施蕾蕾,高吉喜,申文明,周正,单金山,李永刚,吴跃,曹飞,高乾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技术研发日:20240118技术公布日:2024/9/17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19/30103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