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农业林业,园林,畜牧业,肥料饲料的机械,工具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  >  正文

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

  • 国知局
  • 2024-09-23 14:49:56

本技术涉及黄精种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

背景技术:

1、黄精为天门冬科黄精属多年生草本,生长环境选择性强,喜生于阴湿环境。黄精林下种植能够模仿野生生长环境和生长习性,提高其产量和质量,环境幼苗在覆膜结束后容易受到虫害的影响,施用农药会造成污染和化学残留,同时会导致植株发生矮化、畸形,因此一般采用诱虫灯物理诱虫杀虫。

2、但是传统诱虫灯应用在黄精林下种植时存下下述问题:一是传统诱虫灯为立柱式,通过光源诱虫后通过电网击杀,诱虫覆盖范围小且白天不能诱虫,对于黄精幼苗的防护效果低;二是林下光照少,传统诱虫灯太阳能板采光面积小,而灯管和电网耗电高,存在供电不足的问题。因此本申请提出了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解决传统诱虫灯应用在黄精林下种植中存在的诱虫覆盖范围小且白天不能诱虫,以及林下光照少,传统诱虫灯太阳能板采光面积小,灯管和电网耗电高存在供电不足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3、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桩、斜撑杆、骨架、诱虫膜、诱虫灯带、网罩、太阳能电池板、控制盒;所述固定桩间隔竖向设置并通过连接杆连接,斜撑杆朝上倾斜设置且底端与固定桩顶端连接,骨架、诱虫膜和诱虫灯带安装在斜撑杆之间,诱虫膜设置在诱虫灯带下方,骨架设置在诱虫灯带上方,网罩覆盖安装在骨架上,网罩上设置有进虫口,太阳能电池板和控制盒安装在固定桩上。

4、进一步地,所述进虫口下方安装有引导槽,引导槽与进虫口连通的虫入口较宽且底部的虫出口较窄呈倒三角形,引导槽四周通过透明材料封闭。

5、进一步地,所述引导槽前后壁面的底部设置有相邻的透明防逃帘。

6、进一步地,诱虫膜顶面为彩色诱虫层。

7、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盒内安装有plc控制器和电源,所述电源与太阳能电池板连接,所述固定桩上安装有光线传感器与plc控制器连接,plc控制器与诱虫灯带连接。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本申请为遮阴式的网罩结构,白天通过诱虫膜诱虫捕杀,夜间通过诱虫灯带诱虫捕杀,解决了传统诱虫灯应用在黄精林下种植中存在的诱虫覆盖范围小且白天不能诱虫的问题;本申请的每个固定桩上均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能够提高采光供电面积,通过网罩、诱虫灯带和引导槽进行物理围困捕杀害虫,取消了电网的使用,减少电耗。

技术特征:

1.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桩(1)、斜撑杆(2)、骨架(3)、诱虫膜(4)、诱虫灯带(5)、网罩(6)、太阳能电池板(7)、控制盒(8);所述固定桩(1)间隔竖向设置并通过连接杆(11)连接,斜撑杆(2)朝上倾斜设置且底端与固定桩(1)顶端连接,骨架(3)、诱虫膜(4)和诱虫灯带(5)安装在斜撑杆(2)之间,诱虫膜(4)设置在诱虫灯带(5)下方,骨架(3)设置在诱虫灯带(5)上方,网罩(6)覆盖安装在骨架(3)上,网罩(6)上设置有进虫口(61),太阳能电池板(7)和控制盒(8)安装在固定桩(1)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虫口(61)下方安装有引导槽(9),引导槽(9)与进虫口(61)连通的虫入口(91)较宽且底部的虫出口(92)较窄呈倒三角形,引导槽(9)四周通过透明材料封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槽(9)前后壁面的底部设置有相邻的透明防逃帘(9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诱虫膜(4)顶面为彩色诱虫层(4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8)内安装有plc控制器和电源,所述电源与太阳能电池板(7)连接,所述固定桩(1)上安装有光线传感器(12)与plc控制器连接,plc控制器与诱虫灯带(5)连接。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林下黄精幼苗用物理诱虫杀虫装置,涉及黄精种植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固定桩、斜撑杆、骨架、诱虫膜、诱虫灯带、网罩、太阳能电池板、控制盒;所述固定桩间隔竖向设置并通过连接杆连接,斜撑杆朝上倾斜设置且底端与固定桩顶端连接,骨架、诱虫膜和诱虫灯带安装在斜撑杆之间,诱虫膜设置在诱虫灯带下方,骨架设置在诱虫灯带上方,网罩覆盖安装在骨架上,网罩上设置有进虫口,太阳能电池板和控制盒安装在固定桩上,本申请能够解决传统诱虫灯应用在黄精林下种植中存在的诱虫覆盖范围小且白天不能诱虫,以及林下光照少,传统诱虫灯太阳能板采光面积小,灯管和电网耗电高存在供电不足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何雨琦,李建美,李晓璐,丁昭莉,王国栋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技术研发日:20231222技术公布日:2024/9/19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23/30446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