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11-06 15:00:05

本发明涉及建筑施工,尤其涉及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人口密集度与功能需求急剧攀升,导致地上空间资源愈发紧张,难以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因此,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成为了缓解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然而,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地下环境的复杂性也日益凸显,尤其是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网络与密集的地下建筑物,给建筑物基坑支护工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2、在施工现场,尤其是当外围地下情况错综复杂,地下管线密布如同迷宫时,传统的桩锚支护结构因其设计特性,往往需要向外扩展一定距离以确保支护效果,但这种做法极易在不经意间触碰到并损坏周边的地下管线或邻近建筑物,不仅增加了施工难度与成本,还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显然已不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施工环境。

3、面对这一困境,业界开始探索更为灵活、高效的基坑支护解决方案。尽管地连墙、双排桩等支护方式在强度与稳定性上表现出色,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地质条件,但其高昂的造价成为了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此外,这些支护结构在施工完成后,往往难以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当前倡导的绿色建筑、循环经济的理念相悖。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相关技术中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

2、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用于对基坑的施工提供支护,所述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包括预制桩、钢板桩、搅拌桩、连接件。

4、所述预制桩具有多个,多个所述预制桩并排设置于基坑的边沿,形成内支护面,所述预制桩相对与水平面垂直;所述钢板桩设置于所述预制桩远离基坑中心的一侧,所述钢板桩具有多个,多个所述钢板桩依次连接形成外支护面;所述搅拌桩铺设于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所述搅拌桩由浆料与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的泥土混合凝固形成;所述连接件用于将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对应连接。

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搅拌桩的水泥含量高于所述预制桩的水泥含量。

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在将配制好的浆料灌入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后,还需将对应的搅拌设备伸入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对浆料与泥土进行混合搅拌。

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为板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一端与所述预制桩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远离所述预制桩的另一端与所述钢板桩的上端固定连接。

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可以是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也可以是预制横板。

9、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预制桩、所述钢板桩的上端通过焊接连接的方式固定连接。

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桩的上端面与所述钢板桩的上端面齐平。

1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桩的插入地面深度大于所述钢板桩的插入地面深度。

12、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平行铺设。

13、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预制桩的直径,且小于所述预制桩的2倍直径。

14、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预制桩的上端面与所述钢板桩的上端面均高于地面。

15、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钢板桩的两侧边对称设有倾斜部,相邻的两所述钢板桩相互靠近的两所述倾斜部对应贴合,且相邻的两所述钢板桩的中间段相互远离。

16、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倾斜部远离所述中间段的端部设有扣合槽,相邻的两所述钢板桩上对应的两所述倾斜部通过所述扣合槽扣合连接。

17、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合槽内穿设有密封条。

18、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施工方法,用于对上述中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进行施工安装,在铺设所述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时,首先需在基坑边沿开挖出与所述预制桩相对应的预埋孔,随后将多个所述预制桩并排穿入并填埋,以此形成内支护面;接着,将多个所述钢板桩并排插接于所述预制桩远离基坑中心的一侧,从而构建外支护面;之后,将配制好的浆料灌入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使浆料与所述预制桩、所述钢板桩之间的泥土混合并凝固,最终形成搅拌桩;最后,利用所述连接件将所有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进行固定连接。

19、相对于相关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20、本发明提供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在铺设所述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时,首先需在基坑边沿开挖出与所述预制桩相对应的预埋孔,随后将多个所述预制桩并排插入预埋孔并由打桩机将其打入指定深度并填埋,以此形成内支护面;接着,将多个所述钢板桩并排插接于所述预制桩远离基坑中心的一侧,从而构建外支护面;之后,将配制好的浆料灌入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使浆料与所述预制桩、所述钢板桩之间的泥土混合并凝固,最终形成搅拌桩;最后,利用所述连接件将所有所述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进行固定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悬臂支护体系,从而达到支护的作用,这一体系不仅能够有效抵御基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侧向土压力和水压力,还显著提升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效率。

21、本发明提供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通过先施工预制桩、再施工钢板桩、最后在预制桩和钢板桩中间注浆搅拌形成搅拌桩,最后施工连接板将整个支护体系的各个桩体连接在一起,使在施工场地外围有地下建筑物或者地下管线众多的情况下,相较于传统的桩锚支护结构,本发明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无需向外延伸桩锚,从而避免了侵占施工场地外的空间,有效保护了施工场地外围的地下建筑物和地下管线,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同时,与地连墙及双排桩等支护形式相比,本发明通过采用单排桩设计,显著降低了施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22、此外,该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的施工全过程均在地面上进行,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提高了操作便捷性。支护体系成型迅速,便于后续施工工序的顺利衔接,有效缩短了整体施工周期。在基坑回填后,钢板桩还可以被破除并回收重复利用,这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降低了碳排放,符合现代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

23、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和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做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

1.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用于对基坑的施工提供支护,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400)为板状结构,所述连接件(400)的一端与所述预制桩(100)的上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400)远离所述预制桩的另一端与所述钢板桩(200)的上端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100)的上端面与所述钢板桩(200)的上端面齐平。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100)的插入地面深度大于所述钢板桩(200)的插入地面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100)与所述钢板桩(200)平行铺设。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桩(100)与所述钢板桩(200)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预制桩(100)的直径,且小于所述预制桩(100)的2倍直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板桩(200)的两侧边对称设有倾斜部(210),相邻的两所述钢板桩(200)相互靠近的两所述倾斜部(210)对应贴合,且相邻的两所述钢板桩(200)的中间段(220)相互远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部(210)远离所述中间段(220)的端部设有扣合槽(211),相邻的两所述钢板桩(200)上对应的两所述倾斜部(210)通过所述扣合槽(211)扣合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槽(211)内穿设有密封条(212)。

10.一种施工方法,用于对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进行施工安装,其特征在于,在铺设所述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时,在基坑边沿开挖出与所述预制桩(100)相对应的预埋孔,将多个所述预制桩(100)并排穿入预埋孔并填埋,以此形成内支护面;将多个所述钢板桩(200)并排插接于所述预制桩(100)远离基坑中心的一侧,从而构建外支护面;将配制好的浆料灌入所述预制桩(100)与所述钢板桩(200)之间,使浆料与所述预制桩(100)、所述钢板桩(200)之间的泥土混合并凝固,最终形成搅拌桩(300);利用所述连接件(400)将所有所述预制桩(100)与所述钢板桩(200)进行固定连接。

技术总结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包括预制桩、钢板桩、搅拌桩、连接件,预制桩具有多个,多个预制桩并排设置于基坑的边沿,形成内支护面;钢板桩设置于所述预制桩的一侧,钢板桩具有多个,多个钢板桩依次连接形成外支护面;搅拌桩铺设于预制桩与所述钢板桩之间;连接件用于将预制桩与钢板桩对应连接;本发明提供的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在铺设所述可回收利用的组合支护结构时,按照相应的施工顺序,支护体系成型快,无需向外延伸结构占用空间,避免对工地外围的地下建筑、管线造成破坏的同时,提供稳定可靠的支护功能,而且钢板桩作为外支护面,便于后期的回收重复利用。技术研发人员:汪佳敏,占奕,张涛,辜家军,何开锋,邬欢,王哲,苏金鸿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建三局集团(深圳)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11/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06/32484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