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微型掘洞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1-12-01 14:13:0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挖掘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型掘洞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逐步投入,农村的用水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农村新建的房屋要在原有的管网基础上引入新的管道,就需要将管网上方的土挖掉,直到管道暴露出来,再用三通管道等方式接入新的管道。根据当地冬天的温度情况,管网埋设深度在几十公分至一米多不等。采用挖机挖掘,容易将管道挖断,且花费费用较高。采用人力,花费的时间和体力又非常大。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本较低、节省体力和时间的微型掘洞装置。
4.一种微型掘洞装置包括保护壳体、排土机构、钻头驱动机构、钻头机构,所述排土机构位于保护壳体的后端的两侧,钻头驱动机构位于保护壳体内,钻头驱动机构的转轴与钻头机构的转轴连接,以带动钻头机构转动,钻头机构位于保护壳体的前部,以将土层钻出洞,所述排土机构包括排土电机、引流轮,所述排土电机位于保护壳体内,排土电机的转轴穿过保护壳体的侧壁并与引流轮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轮位于保护壳体外,引流轮呈锥形,引流轮的表面均匀分布若干排土槽,以便于将钻头机构钻出的土向后排出。
5.优选的,所述保护壳体的侧壁设有若干引流槽,以便于钻头机构钻开的土被排出。
6.优选的,所述微型掘洞装置还包括排土助力机构,以便于更高效地排土,所述排土助力机构包括气泵、气管总管、若干气管支管,所述气泵的出气口与气体总管连通,所述气体总管为环状,若干气管支管分布在气体总管上,气体支管的一端与气体总管连接,气体支管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壳体暴露在保护壳体外,且气体支管暴露在保护壳体外的部分为u形,气体支管的出气口背离钻头机构。
7.优选的,所述钻头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斜齿轮、转轴支架、两个定位盘、传动齿轮、重心稳定组件,所述驱动电机位于保护壳体的后端,驱动电机的转轴与斜齿轮固定连接,斜齿轮与转轴支架套设连接,转轴支架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定位盘固定连接,另一个定位盘与传动齿轮固定连接且同轴,两个定位盘相正对,两个定位盘相正对的一侧设有相啮合的齿槽,传动齿轮与重心稳定组件的后端套设连接,重心稳定组件的前端穿过保护壳体并与钻头机构固定连接。
8.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转轴上还设有散热风叶,所述散热风叶呈环状,散热风叶与驱动电机的转轴套设连接。
9.优选的,所述钻头机构包括钻头本体、若干刀片,所述钻头本体与钻头驱动机构的转轴固定连接,若干刀片呈多层环状分布在钻头本体的表面,钻头本体的表面还设有若干排土孔,以减小钻土阻力。
10.优选的,所述微型掘洞装置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重力传感器、控制
器、声音报警器、遥控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重力传感器位于微型掘洞装置的中轴线上,以采集微型掘洞装置的倾角信息,控制器还与声音报警器电性连接,控制器设有预设倾角值,当微型掘洞装置的倾角大于预设倾角值时,声音报警器报警,遥控器与控制器无线通讯连接,以对微型掘洞装置进行远程控制,控制器还与排土电机、驱动电机电性连接,以控制排土电机、驱动电机的转动方向和启停。
11.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掘洞装置包括保护壳体、排土机构、钻头驱动机构、钻头机构,所述排土机构位于保护壳体的后端的两侧,钻头驱动机构位于保护壳体内,钻头驱动机构的转轴与钻头机构的转轴连接,以带动钻头机构转动,钻头机构位于保护壳体的前部,以将土层钻出洞,所述排土机构包括排土电机、引流轮,所述排土电机位于保护壳体内,排土电机的转轴穿过保护壳体的侧壁并与引流轮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轮位于保护壳体外,引流轮呈锥形,引流轮的表面均匀分布若干排土槽,以便于将钻头机构钻出的土向后排出。通过排土机构,能够有效将钻头钻出的土刨出,减少洞内土的积累,减小微型掘洞装置在行进过程中的阻力。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掘洞装置结构较小,挖土成本较低。既节省人力,又节省时间。
附图说明
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掘洞装置的一较佳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掘洞装置的另一较佳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微型掘洞装置的截面图。
15.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17.图中:微型掘洞装置10、保护壳体20、引流槽201、排土机构30、排土电机301、引流轮302、钻头驱动机构40、驱动电机401、斜齿轮402、转轴支架403、定位盘404、传动齿轮405、重心稳定组件406、散热风叶407、钻头机构50、钻头本体501、排土孔5011、刀片502、排土助力机构60、气泵601、气管总管602、气管支管603。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请参看图1至图5,一种微型掘洞装置10包括保护壳体20、排土机构30、钻头驱动机构40、钻头机构50,所述排土机构30位于保护壳体20的后端的两侧,钻头驱动机构40位于保护壳体20内,钻头驱动机构40的转轴与钻头机构50的转轴连接,以带动钻头机构50转动,钻头机构50位于保护壳体20的前部,以将土层钻出洞,所述排土机构30包括排土电机301、引流轮302,所述排土电机301位于保护壳体20内,排土电机301的转轴穿过保护壳体20的侧壁并与引流轮302固定连接,所述引流轮302位于保护壳体20外,引流轮302呈锥形,引流轮302的表面均匀分布若干排土槽,以便于将钻头机构50钻出的土向后排出。
20.进一步的,所述保护壳体20的侧壁设有若干引流槽201,以便于钻头机构50钻开的
土被排出。
21.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保护壳体20的尾部设有盖体,以便于拆卸,盖体与保护壳体20通过螺钉固定。
22.进一步的,所述微型掘洞装置10还包括排土助力机构60,以便于更高效地排土,所述排土助力机构60包括气泵601、气管总管602、若干气管支管603,所述气泵601的出气口与气体总管连通,所述气体总管为环状,若干气管支管603分布在气体总管上,气体支管的一端与气体总管连接,气体支管的另一端穿过保护壳体20暴露在保护壳体20外,且气体支管暴露在保护壳体20外的部分为u形,气体支管的出气口背离钻头机构50。
23.进一步的,所述钻头驱动机构40包括驱动电机401、斜齿轮402、转轴支架403、两个定位盘404、传动齿轮405、重心稳定组件406,所述驱动电机401位于保护壳体20的后端,驱动电机401的转轴与斜齿轮402固定连接,斜齿轮402与转轴支架403套设连接,转轴支架403的一侧与其中一个定位盘404固定连接,另一个定位盘404与传动齿轮405固定连接且同轴,两个定位盘404相正对,两个定位盘404相正对的一侧设有相啮合的齿槽,传动齿轮405与重心稳定组件406的后端套设连接,重心稳定组件406的前端穿过保护壳体20并与钻头机构50固定连接。
24.两个定位盘404之间设有弹簧,当向下按压钻头机构50时,两个定位盘404啮合,如此,在转轴转动过程中能够减小径向晃动,增加转动时的稳定性。
25.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重心稳定组件406包括杆部、配重块、筒部,所述杆部与配重块一体成型,筒部包裹在配重块上,传动齿轮405与杆部套设连接,以带动杆部转动,配重块的前端为锥形并与钻头机构50固定连接。重心稳定组件406用于降低微型掘洞装置10的重心,使重量集聚在靠近钻头机构50的位置,如此,在钻土过程中,钻头机构50不容易发生偏移,从而能够按照预定轨迹移动。
26.进一步的,所述驱动电机401的转轴上还设有散热风叶407,所述散热风叶407呈环状,散热风叶407与驱动电机401的转轴套设连接。
27.散热风扇推动空气向气泵601的方向流动,热空气被气泵601排出。从气管支管603排出的空气推动被掘开的土壤沿着引流槽201向后移动。并在排土机构30的带动下,进一步将土壤向后刨,排出洞外。
28.进一步的,所述钻头机构50包括钻头本体501、若干刀片502,所述钻头本体501与钻头驱动机构40的转轴固定连接,若干刀片502呈多层环状分布在钻头本体501的表面,钻头本体501的表面还设有若干排土孔5011,以减小钻土阻力。
29.进一步的,所述微型掘洞装置10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包括重力传感器、控制器、声音报警器、遥控器,所述重力传感器与控制器电性连接,重力传感器位于微型掘洞装置10的中轴线上,以采集微型掘洞装置10的倾角信息,控制器还与声音报警器电性连接,控制器设有预设倾角值,当微型掘洞装置10的倾角大于预设倾角值时,声音报警器报警,遥控器与控制器无线通讯连接,以对微型掘洞装置10进行远程控制,控制器还与排土电机301、驱动电机401电性连接,以控制排土电机301、驱动电机401的转动方向和启停。
30.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气泵601可由功能相近的风机替代,排土电机301、驱动电机401等可使用步进电机、马达等常规动力器械。装置使用的电力为220v的交流电,电线设置在保护壳体20的尾部。在一较佳实施方式中,在保护壳体20的尾部还设有牵引件,例如把
手、牵引绳等,方便将微型掘洞装置10从洞内提出。
31.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