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热风循环式废塑料再生用熔融装置的制作方法

2022-06-16 03:30:59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塑料领域,尤其是一种热风循环式废塑料再生用熔融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塑料制品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随着塑料制品消费量的不断增大,废弃塑料也逐渐增多,不仅造成了较大的浪费,而且对环境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因此,需要对废塑料进行回收利用。在对废塑料进行生产时,一般需要对废塑料颗粒进行熔融后造粒;
3.目前的废塑料在进行熔融时,产生的热气流大多是进行随意排放,这不仅导致了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大大浪费了热气能源,同时在对熔融塑料取出时都会残留有一些气泡在里面,从而导致熔融塑料的质量下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风循环式废塑料再生用熔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一种热风循环式废塑料再生用熔融装置,包括底座与熔融机体,所述熔融机体中设置有熔融腔,所述熔融机体上侧壁连通设置有环形入料口,所述底座上端面固设有入料壳体,所述入料壳体内腔与所述环形入料口相互连通,所述熔融机体上端面固设有动力电机,所述动力电机输出端固设有动力转轴,所述动力转轴向下延伸贯穿进入所述熔融腔,所述动力转轴下端面固设有搅拌板,所述熔融机体下端面固设有运输壳体,所述运输壳体下端面与所述底座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壳体中设置有开口的接通口,所述接通口与所述熔融腔相互连通,且连通处设置有开关阀,所述接通口下侧连通设置有运输空间,所述运输空间中设置有输送组件,所述熔融腔与所述熔融机体外端面之间设置有热风循环组件。
7.作为优选,所述的输送组件包括转动连接安装在所述运输空间左侧壁的运输转轴,所述运输转轴左端面连接有动力源,所述运输转轴上等距分布设置有螺旋板片,位于所述运输转轴上右侧部分的所述螺旋板片右端面上等距分布设置有圆柱凸起,所述运输空间右侧壁固设有活性炭网,所述活性炭网左侧固设有耐热滤网。
8.作为优选,所述的热风循环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底座外端面的环形箱体,所述环形箱体中设置有环形腔,所述熔融腔内侧壁上固设有环形吸气罩,所述环形吸气罩远离所述熔融腔中心线方向端面开口与所述环形腔相互连通,所述底座上端面固设有吸气循环器,所述吸气循环器进风口与所述环形腔下侧壁之间连通有隔热管,所述吸气循环器出风口与所述运输空间左侧之间相互连通有耐热管,所述运输壳体右端面固设有弧形吸气罩,所述弧形吸气罩内腔与所述环形腔之间连通设置有l性烟管。
9.作为优选,所述的动力转轴靠近所述搅拌板方向一侧的左右端面分别固定设置有表面分布有凸起的圆柱,所述搅拌板下端面等距分布设置有搅拌柱。
10.作为优选,所述的入料壳体呈环形锥筒状且内腔侧壁覆盖设置有光滑耐磨护层,所述动力电机外端面与所述入料壳体环形内端面紧密贴合,使得在将废塑料通过所述入料壳体加入到所述熔融腔中进行熔融时,废塑料中的残渣灰尘附着在所述入料壳体内腔侧壁上,从而能通过所述动力电机产生的震动将其抖落。
11.作为优选,所述的运输空间内侧壁与每个所述螺旋板片均贴合,所述运输空间内侧壁覆盖设置有保温层且在正上方设置有凹形圆孔,从而使得在熔融塑料不能填满所述运输空间内腔时,在通过所述螺旋板片进行运输时能通过所述运输空间顶部设置的凹形圆孔储存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保温效果。
12.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热风循环组件将熔融塑料产生的热气进行吸收利用,给熔融塑料的传输提供了保温环境,同时在熔融塑料不能填满所述运输空间内腔时,在通过所述螺旋板片进行运输时能通过所述运输空间顶部设置的凹形圆孔储存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保温效果。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对塑料进行熔融的过程中与熔融后的塑料在传输的过程中对熔融塑料中残留的气泡进行双重去除,极大的保证了熔融塑料的质量。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热风循环式废塑料再生用熔融装置整体全剖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18.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10、底座;11、吸气循环器;12、熔融机体;13、熔融腔;14、隔热管;15、环形吸气罩;16、环形腔;17、环形箱体;18、环形入料口;19、入料壳体;20、动力电机;21、动力转轴;22、l性烟管;23、搅拌板;24、开关阀;25、接通口;26、运输空间;27、弧形吸气罩;28、运输转轴;29、活性炭网;30、耐热滤网;31、螺旋板片;32、运输壳体。
具体实施方式
19.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20.下面结合图1-2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为叙述方便,现对下文所说的方位规定如下:下文所说的上下左右前后方向与图1视图方向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一致,图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的正视图,图1所示方向与本实用新型装置正视方向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一致。
2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做进一步详述:
22.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热风循环式废塑料再生用熔融装置,包括底座10与熔融机体12,所述熔融机体12中设置有熔融腔13,所述熔融机体12上侧壁连通设置有环形入料口18,所述底座10上端面固设有入料壳体19,所述入料壳体19内腔与所述环形入料口18相互连通,所述熔融机体12上端面固设有动力电机20,所述动力电机20输出端固设有动力转轴21,所述动力转轴21向下延伸贯穿进入所述熔融腔13,所述动力
转轴21下端面固设有搅拌板23,所述熔融机体12下端面固设有运输壳体32,所述运输壳体32下端面与所述底座10上端面固定连接,所述运输壳体32中设置有开口的接通口25,所述接通口25与所述熔融腔13相互连通,且连通处设置有开关阀24,所述接通口25下侧连通设置有运输空间26,所述运输空间26中设置有输送组件401,所述熔融腔13与所述熔融机体12外端面之间设置有热风循环组件402。
23.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输送组件401包括转动连接安装在所述运输空间26左侧壁的运输转轴28,所述运输转轴28左端面连接有动力源,所述运输转轴28上等距分布设置有螺旋板片31,位于所述运输转轴28上右侧部分的所述螺旋板片31右端面上等距分布设置有圆柱凸起,所述运输空间26右侧壁固设有活性炭网29,所述活性炭网29左侧固设有耐热滤网30。
24.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热风循环组件402包括固定套设在所述底座10外端面的环形箱体17,所述环形箱体17中设置有环形腔16,所述熔融腔13内侧壁上固设有环形吸气罩15,所述环形吸气罩15远离所述熔融腔13中心线方向端面开口与所述环形腔16相互连通,所述底座10上端面固设有吸气循环器11,所述吸气循环器11进风口与所述环形腔16下侧壁之间连通有隔热管14,所述吸气循环器11出风口与所述运输空间26左侧之间相互连通有耐热管,所述运输壳体32右端面固设有弧形吸气罩27,所述弧形吸气罩27内腔与所述环形腔16之间连通设置有l性烟管22。
25.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动力转轴21靠近所述搅拌板23方向一侧的左右端面分别固定设置有表面分布有凸起的圆柱,所述搅拌板23下端面等距分布设置有搅拌柱。
26.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入料壳体19呈环形锥筒状且内腔侧壁覆盖设置有光滑耐磨护层,所述动力电机20外端面与所述入料壳体19环形内端面紧密贴合,使得在将废塑料通过所述入料壳体19加入到所述熔融腔13中进行熔融时,废塑料中的残渣灰尘附着在所述入料壳体19内腔侧壁上,从而能通过所述动力电机20产生的震动将其抖落。
27.另外,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运输空间26内侧壁与每个所述螺旋板片31均贴合,所述运输空间26内侧壁覆盖设置有保温层且在正上方设置有凹形圆孔,从而使得在熔融塑料不能填满所述运输空间26内腔时,在通过所述螺旋板片31进行运输时能通过所述运输空间26顶部设置的凹形圆孔储存更多的热量,从而提高保温效果。
28.具体实施时,在需要对废塑料进行熔融时,将破碎好的废塑料通过所述入料壳体19加入到所述熔融腔13中,同时所述动力电机20启动,从而带动所述动力转轴21转动进行搅拌熔融,通过所述搅拌板23与所述动力转轴21的搅拌将熔融状态下废塑料中残留的气泡进行排出,从而保证了熔融的质量,同时所述吸气循环器11启动,从而通过所述环形吸气罩15将产生的热气吸入到所述环形腔16中,同时传输进入到所述运输空间26中,当打开所述开关阀24将熔融的塑料排入到所述运输空间26中时,所述运输转轴28转动通过所述螺旋板片31螺旋运输将熔融下的废塑料向右运输导出,同时在运输到右侧位置时,右侧的所述螺旋板片31右端面的圆柱凸起在对熔融废塑料进行运输时,还能对熔融下的废塑料进行捣动,进一步将残留的气泡排出,极大的保证了熔融塑料的质量,同时进入到所述运输空间26中的热气还能有效的保证熔融塑料的温度,节约了能源,热气通过所述活性炭网29时被所述活性炭网29进行过滤将热气中的杂质进行吸附,同时通过所述弧形吸气罩27内腔重新吸入到所述环形腔16中进行循环。
29.需要强调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实施例是说明性的,而不是限定性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实施例,凡是由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