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制作方法

2022-06-18 12:22:30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调整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


背景技术:

2.轨道焊接高精度对接以及两端轨道焊接后保持轨道在焊接后整体平整度上的精度问题,是减少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列车振动大小的主要影响因素。
3.目前轨道焊接由焊接和胶接两种,胶接采用两端连接轨道进行同角度水平插接,插接后进行高温胶连接,插接两端的轨道平行度一般采用打磨抛光连接处,但轨道在整体结构上并不能达到一致,使得连接处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曲线弧度,弧度的大小直接导致列车运行时,列车在连接处出现晃动,车轮对连接处长时间的晃动撞击,影响轨道的安全性能,另外胶接水平取决于操作人员的目测水平,降低了精度并影响后续加工的质量,并且工人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无法得到有效保证。
4.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包括:左侧调整压紧组件、加热胶接组件和右侧调整压紧组件,所述加热胶接组件对应设置于左侧调整压紧组件和右侧调整压紧组件之间,所述左侧调整压紧组件包括第一底架和第一底架上端沿钢轨对接方向依次设置的钢轨抬升机构、辅助移动辊和水平定位机构;所述加热胶接组件包括第二底架、加热箱单元以及设置于第二底架上端并用于支撑加热箱单元的加热箱抬升单元;所述右侧调整压紧组件包括第三底架和设置于第三底架上端用于调节和固定钢轨的调整单元。
8.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第一底架的上端设置有两条平行的移动轨道,所述移动轨道的上端连接有与其配合连接的轨道滑座,所述钢轨抬升机构对应连接在轨道滑座上端,所述钢轨抬升机构包括抬升架、顶头、螺杆和驱动电机,所述抬升架设置于轨道滑座的上端,所述顶头活动插接于抬升架顶部,所述顶头底部侧壁通过设置于抬升架侧壁的限位栓活动连接,所述顶头底部为斜切面设置,所述螺杆上套设有螺纹套接的螺栓,所述螺栓侧壁上连接有切块,所述切块的上端面与顶头底部斜切面滑动设置,所述螺杆活动设置于抬升架底部并通过齿轮组与驱动电机连接。
9.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水平定位机构包括固定于轨道滑座上的u型架,所述u型架的开口朝向钢轨延伸方向设置,所述u型架的侧壁上连接有电动推杆。
10.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轨道滑座底部设置有导引连杆,所述导引连杆包括设置于轨道滑座底部的螺纹导杆以及套设在螺纹导杆上并与移动轨
道固定连接的驱动导套,所述驱动导套连接有导套电机。
11.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加热箱单元包括加热箱本体以及固定连接在加热箱本体下端的加热箱底座,所述加热箱底座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滑轨;所述加热箱抬升单元包括两组设置于第二底架上端的x型的支撑臂结构,所述支撑臂结构包括一组相互交叉活动设置的第一支撑臂和第二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二底架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第一滑轨滑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与第二底架之间通过第二滑轨滑动连接,且第二支撑臂的另一端与加热箱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轨对应的滑座,同侧两组所述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底架上端设置有与两组加热箱抬升单元连接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底架上端的气缸,所述气缸的伸缩端与第二支撑臂上的连接杆连接,所述第二滑轨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导杆,所述限位导杆穿设于滑座的连接杆上。
12.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加热胶接组件的一侧设置有平整度检测组件,所述平整度检测组件包括竖直设置的矩形架以及设置于矩形架内的旋转架,所述旋转架的上端延伸至矩形架上侧并连接有折叠机械臂,所述折叠机械臂的下端连接有竖直的吊架,所述吊架的下端连接有水平方向设置的导杆架,所述导杆架的伸缩端连接有检测架,所述检测架呈门型设置,所述检测架的下端设置有与钢轨顶部对应的顶部检测感应器,所述检测架左右两内侧壁上均设置有与钢轨相对的腰部检测感应器,所述检测架的下端设置有升降调节的移动滑轨,所述移动滑轨的侧壁上连接有与钢轨底部相对的底部检测感应器。
13.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调整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三底架上端的调整底座,所述调整底座的一端转向固定在第三底架上端,所述调整底座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调节单元连接在第三底架上。
14.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滑动调节单元包括两个设置于第三底架上端的轨道块,两个所述轨道块的侧壁上开设有相对的腰型导槽,两个所述腰型导槽内设置有导块,所述导块的上端与调整底座的下端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底架上设置有与轨道块对应的导轨,所述轨道块滑动连接在导轨的外侧,两个所述轨道块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所述第三底架的上端设置有与连杆连接的伸缩气缸,所述伸缩气缸用于对两个轨道块的移动调节并实现导块在腰型导槽内的抬升和下降。
15.在上述的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及其使用方法中,所述调整底座上设置有两组相对的调整气缸和定位气缸,所述调整气缸和定位气缸对应设置于钢轨的两侧,所述调整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楔形推杆,所述调整气缸内设置有用于调节楔形推杆纵向位置的丝杠气缸,所述楔形推杆的侧壁上设置有与钢轨连接的锲块,所述定位气缸的输出端连接有用于压紧钢轨的压杆,所述压杆对应设置于钢轨的上侧。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优点在于:
17.1、本实用新型在钢轨抬升机构的使用下能够对抬升架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对钢轨的对接高度进行调节,使得两个对接的轨道能够精确地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在u型架和电动推杆的使用下可以对钢轨的横向位置进行限定,即保证钢轨在u型架内侧位置的固定,助于胶接时的稳定;另外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辅助移动辊,便于钢轨的插接活动。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驱动电机可以对旋转架的使用角度进行调节,增加机构的使用
范围;进一步的在定位单元的使用下,能够保证对接的两个钢轨处于同一轴线上,使得两个钢轨处于稳定的状态,更进一步的通过设置检测单元,具体的,通过三组分别设置于钢轨两侧的顶部检测感应器、腰部检测感应器和底部检测感应器可以全方位的对需要对接的两个钢轨进行平整度的检测,以提高对接的精准性,进而提高后续使用的质量。
附图说明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左侧调整压紧组件结构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左侧调整压紧组件剖视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左侧调整压紧组件侧面结构图;
24.图6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加热胶接组件结构图;
25.图7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加热胶接组件剖视图;
26.图8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右侧调整压紧组件结构图;
27.图9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右侧调整压紧组件侧面剖视图;
28.图10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平整度检测组件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29.实施例
30.参照图1-10,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包括:左侧调整压紧组件100、加热胶接组件200和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加热胶接组件200对应设置于左侧调整压紧组件100和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之间,左侧调整压紧组件100包括第一底架101和第一底架101上端沿钢轨对接方向依次设置的钢轨抬升机构102、辅助移动辊103和水平定位机构104,具体的,第一底架101的上端设置有两条平行的移动轨道105,移动轨道105的上端连接有与其配合连接的轨道滑座106,钢轨抬升机构102对应连接在轨道滑座106上端,钢轨抬升机构102包括抬升架107、顶头108、螺杆109和驱动电机110,抬升架107设置于轨道滑座106的上端,顶头108活动插接于抬升架107顶部,顶头108底部侧壁通过设置于抬升架107侧壁的限位栓活动连接,顶头108底部为斜切面设置,螺杆109上套设有螺纹套接的螺栓,螺栓侧壁上连接有切块111,切块111的上端面与顶头108底部斜切面滑动设置,螺杆109活动设置于抬升架107底部并通过齿轮组112与驱动电机110连接,在钢轨抬升机构的使用下能够对抬升架107的位置进行调整,进而对钢轨的对接高度进行调节。
31.其中,水平定位机构104包括固定于轨道滑座106上的u型架113,u型架113的开口朝向钢轨延伸方向设置,u型架113的侧壁上连接有电动推杆114,轨道滑座106底部设置有导引连杆115,导引连杆115包括设置于轨道滑座106底部的螺纹导杆116以及套设在螺纹导杆116上并与移动轨道105固定连接的驱动导套117,驱动导套117连接有导套电机118,在导套电机118的驱动下可以带动螺纹导杆116转动并实现轨道滑座106位置的调节。
32.其中,加热胶接组件200包括第二底架201、加热箱单元202以及设置于第二底架
201上端并用于支撑加热箱单元202的加热箱抬升单元203,加热箱单元202包括加热箱本体204以及固定连接在加热箱本体204下端的加热箱底座205,加热箱底座205的下端设置有第一滑轨206;加热箱抬升单元203包括两组设置于第二底架201上端的x型的支撑臂结构,支撑臂结构包括一组相互交叉活动设置的第一支撑臂207和第二支撑臂208,第一支撑臂207的一端与第二底架201固定连接,且第一支撑臂207的另一端与第一滑轨206滑动连接,第二支撑臂208的一端与第二底架201之间通过第二滑轨209滑动连接,且第二支撑臂208的另一端与加热箱底座205固定连接,第二支撑臂208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第二滑轨209对应的滑座,同侧两组滑座之间通过连接杆210连接,第二底架201上端设置有与两组加热箱抬升单元203连接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包括设置于第二底架201上端的气缸211,气缸211的伸缩端与第二支撑臂208上的连接杆210连接,第二滑轨209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导杆212,限位导杆212穿设于滑座的连接杆210上,在驱动单元的使用下,通过控制气缸211对连接杆210的位置进行拉伸,进而可以调节第二支撑臂208的位置,进一步使得第二滑轨209位置变化并同时改变第一支撑臂207的角度,更进一步的在第一滑轨206的活动下而相应的改变加热箱底座205的高度。
33.进一步的,加热胶接组件200的一侧设置有平整度检测组件400,平整度检测组件400包括竖直设置的矩形架401以及设置于矩形架401内的旋转架402,旋转架402的上端延伸至矩形架400上侧并连接有折叠机械臂403,折叠机械臂403的下端连接有竖直的吊架404,吊架404的下端连接有水平方向设置的导杆架405,导杆架405的伸缩端连接有检测架406,检测架406呈门型设置,检测架406的下端设置有与钢轨顶部对应的顶部检测感应器407,检测架406左右两内侧壁上均设置有与钢轨相对的腰部检测感应器408,检测架406的下端设置有升降调节的移动滑轨409,移动滑轨409的侧壁上连接有与钢轨底部相对的底部检测感应器410,通过三组分别设置于钢轨两侧的顶部检测感应器407、腰部检测感应器408和底部检测感应器410可以全方位的对需要对接的两个钢轨进行平整度的检测,以提高对接的精准性,进而提高后续使用的质量。
34.其中,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包括第三底架301和设置于第三底架301上端用于调节和固定钢轨的调整单元302,调整单元302包括设置于第三底架301上端的调整底座303,调整底座303的一端转向固定在第三底架301上端,调整底座303的另一端通过滑动调节单元连接在第三底架301上,具体的,滑动调节单元包括两个设置于第三底架301上端的轨道块304,两个轨道块304的侧壁上开设有相对的腰型导槽305,两个腰型导槽305内设置有导块306,导块306的上端与调整底座303的下端面固定连接,第三底架301上设置有与轨道块304对应的导轨307,轨道块304滑动连接在导轨307的外侧,两个轨道块304之间通过连杆连接,第三底架301的上端设置有与连杆连接的伸缩气缸308,伸缩气缸308用于对两个轨道块304的移动调节并实现导块306在腰型导槽305内的抬升和下降,更具体的,调整底座303上设置有两组相对的调整气缸309和定位气缸310,调整气缸309和定位气缸310对应设置于钢轨的两侧,调整气缸309的输出端连接有楔形推杆311,调整气缸309内设置有用于调节楔形推杆311纵向位置的丝杠气缸312,楔形推杆311的侧壁上设置有与钢轨连接的锲块,定位气缸310的输出端连接有用于压紧钢轨的压杆313,压杆313对应设置于钢轨的上侧,通过控制调整气缸309使得楔形推杆311对钢轨进行横向的限定,进一步的在定位气缸310的使用下使得压杆313对钢轨进行纵向的限定即保证钢轨的稳定调整。
35.参照图1-10,一种轨道调整压紧机构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36.s1、人工将需要胶接的两个钢轨分别吊装放置在第一底架101和第三底架301上;
37.s2、第一底架101和第三底架301两侧输送线均驱动钢轨往中间运行,当钢轨运行到两个端面在中间部位贴合时,停止运动;
38.s3、左侧调整压紧组件100和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将钢轨上下顶离输送线,并且左右,上下夹紧钢轨,钢轨夹紧完成后,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向外运动,使得两个钢轨端面有一定间隙,人工将平整度检测组件400移动放置在钢轨上方;
39.s4、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通过恒力模式,将两个钢轨在长度方向上相互压紧,并使得平整度检测组件400夹紧右侧钢轨,同时检测右侧钢轨与左侧钢轨的平面落差,左侧调整压紧组件100根据检测结果调整钢轨的上下、左右位置,调整完成后二次检测,直到平面落差在工艺要求范围内;
40.s5、人工将平整度检测组件400移开,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往外移动放置绝缘片,然后右侧调整压紧组件300往左运行将绝元片压紧,人工进行后续的胶接及安装工作。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企业家、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结果仅供参考。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