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残膜回收机防缠绕挑膜装置的制 一种秧草收获机用电力驱动行走机构

一种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及损伤评定方法

2022-11-30 11:02:14 来源:中国专利 TAG:


1.本发明涉及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及损伤评定方法。


背景技术:

2.混凝土材料自诞生以来,因其抗拉强度低易于开裂,导致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足易于损坏;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常用的有效方式包括配置筋材承担拉力,掺入纤维改善混凝土的脆性;纤维增强混凝土(fiber reinforced concrete)是以水泥浆、砂浆或混凝土为基体,以金属纤维、无机非金属纤维、合成纤维或天然有机纤维等增强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纤维混凝土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随后迎来飞速的发展,其中钢纤维混凝土的应用最为广泛;混凝土中加入乱向分布的钢纤维,可以抑制早期裂缝的产生,限制混凝土裂缝的开展,提高混凝土抗拉强度、抗变形能力和延性;但是,工业钢纤维造价相对较高,消耗的能源和碳排放较多;因此,需要改进钢纤维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和能源消耗。
3.现阶段使用工业回收技术将废旧轮胎进行切割粉碎,从中分离出橡胶颗粒和钢纤维等产品,作为工业生产原材料,得到研究者的青睐,已有研究将回收得到的轮胎钢纤维(recycled tyre steel fiber reinforced-rtsf)掺入混凝土基体中,由此得到了混杂钢纤维混凝土(rtsfc),所述的混杂钢纤维混凝土仅抗压强度和韧性得到较大提高,并且消耗的能源仅为生产工业钢纤维混凝土的5%,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环保价值;因此,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是一种富有发展潜力的新型土木工程材料。
4.混凝土作为多相复合材料,其裂缝开展具有随机性、不规则性,而裂缝的发展情况与损伤结构的力学性能紧密相关;因此,分析混凝土裂缝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分形理论作为描述自然界不规则、非线性事物的一种有效数学工具,可通过计算混凝土表面裂缝发展的分形维数,分析混凝土裂缝发展和分布情况,为实际工程的应用提供参考。
5.现阶段的路面损伤状况指数(pci)提出基于分形维数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计算过程融入了裂缝空间特征分形维数,由于pci指标没有考虑裂缝区域邻元在不同尺度上、空间上对结构的影响,单纯从裂缝损伤面积比率来评价构件状态不够科学。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融合所述的分形维数计算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的方法。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为:
8.一种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及损伤评定方法,其特征包括以下步骤:
9.s1.在待检测区域选取若干个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然后采用盒计数法统计所述若干混凝土柱分形裂缝格子总数,以边长为r的正方形网格覆盖各混凝土柱表面
的整个裂缝分布区域,统计出含有裂缝的网格数目,记为n(r),通过改变格子尺寸r来改变网格密度并记录覆盖有裂缝的格子总数,作lnn(r)-lnr拟合曲线;
10.s2.采用盒计数法统计得到在不同荷载等级下,各混凝土柱的裂缝所占格子总数,然后通过盒计数法计算每个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d;其中,
11.分形维数d的计算公式为:
[0012][0013]
s3.验证混凝土柱的裂缝分布具有自相似性;
[0014]
对s1步骤中的统计数据r及n(r),分析r及n(r)对不同的边长r公式(1)是否成立,若公式(1)成立则认为混凝土柱的裂缝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采用分形理论描述混凝土柱表面的裂缝分布情况;
[0015]
n(r)=r-d
b
ꢀꢀꢀ
(1);
[0016]
其中,n(r)为含有裂缝的网格数目;
[0017]
r为每个格子的边长尺寸;
[0018]
b为线性回归公式中的待定系数;
[0019]
d为每个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
[0020]
s4.基于材料相关理论及采用分形理论描述混凝土柱表面的裂缝分布情况,设计分形维数d与荷载f的关系式;
[0021]
d=aln(f) b(3);
[0022]
其中:d-裂缝分形维数值;
[0023]
f-荷载;
[0024]
a,b-待定系数。
[0025]
s5.基于上述分形维数d,得到融合分形维数d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计算式;
[0026]
s6.基于统计数据及origin软件得出每个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d计算公式(3)中的待定系数a及b的值;获得待定系数a及b的值后,依据公式(3)获得每个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d的值;
[0027]
s7.基于s6求得的每个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d,求得每个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将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与标准值进行对比,获取混凝土柱损伤情况。
[0028]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步骤s1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29]
s11使用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系统获得各混凝土柱表面的裂缝图像,以边长为r的正方形网格覆盖各混凝土柱表面的整个裂缝分布区域,统计出含有裂缝的网格数目,记为n(r),通过改变格子尺寸r来改变网格密度并记录覆盖有裂缝的格子总数,得到多组r及n(r)数据;
[0030]
s12运用origin软件对统计数据作lnn(r)-lnr散点图,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散点并选择拟合曲线的命令,得出lnn(r)-lnr拟合曲线。
[0031]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步骤s3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2]
对s11步骤中的统计数据r及n(r),分析r及n(r)对不同的边长r公式(1)是否成立,若公式(1)成立则认为裂缝分布具有自相似性;
[0033]
n(r)=r-d
b
ꢀꢀꢀ
(1)。
[0034]
其中b为线性回归公式中的待定系数;
[0035]
如公式(1)成立,则可采用分形理论描述混凝土柱表面的裂缝情况。
[0036]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步骤s5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7]
基于现有路面损伤状况指数理论,将分形维数d融入裂缝损伤评定指标,得出带有荷载的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计算式:
[0038]
其中,
[0039][0040]
式中:i
pci
为dpci的计算参数;i
dr
为损伤度的计算参数;d为某区域子块的裂缝分形维值;ai为第i类裂缝损坏面积;a为调查的面积(调查长度与有效宽度之积);ωi为第i类路面裂缝损坏的权重;i为考虑裂缝损坏程度的第i项裂缝损坏类型;i0为考虑裂缝损坏程度(轻、中、重)的裂缝损坏类型总数;a0、a1为模型参数,一般通过经验获取,例如沥青路面a0取15,水泥路面a0取10.66;沥青路面a1取0.412,水泥路面a1取0.461;沥青路面i0取21,水泥路面i0取20。
[0041]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步骤s6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42]
s61将公式(3)存储于origin软件中,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拟合曲线,通过origin软件求出各拟合曲线对应的a,b系数;
[0043]
s62将对应的a,b系数代入公式(3),得出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计算公式:
[0044]
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
[0045]
d=0.8754ln(f) 0.3392(废旧钢纤维掺量0.5%)
[0046]
d=0.8963ln(f) 0.3214(废旧钢纤维掺量1.0%)
[0047]
d=0.9175ln(f) 0.3119(废旧钢纤维掺量1.5%)
[0048]
d=0.9189ln(f) 0.3001(废旧钢纤维掺量2.0%)
[0049]
d=0.9277ln(f) 0.2913(废旧钢纤维掺量2.5%)
[0050]
其中:d—裂缝分形维数值;
[0051]
f—荷载。
[0052]
进一步的是,所述的步骤s7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53]
将s62中求得的分形位数d代入公式(4)中,求得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将求得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与标准值进行对比,获取混凝土柱损伤情况标准如:
[0054]
当dpci值小于等于30,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需重建;当dpci值处于31~5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需大修;当dpci值处于51~7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需中修;当dpci值处于71~8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需小修;当dpci值处于81~9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需进行日常维护;当dpci值处于81~9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不需维护。
[0055]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56]
1.本发明融合分形维数计算裂缝损伤评价指标,改变了传统裂缝损伤度统计方法
的局限性,评价计算更合理,将分形维数计算方法与损伤评定相结合,提供了较为便捷的结构测评方法,为结构健康检测提供依据。
[0057]
2.现阶段采用盒计数法求分形维数值,运用盒计数法过程比较繁琐,本发明通过对混凝土柱施加的荷载值计算分形维数值,为解决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的影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并且计算方法简单,
[0058]
3.针对当前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采用轻质高强、耐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优良的玄武岩筋来取代钢筋,建立全新的组合结构即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为工程实践提供指导。
附图说明
[0059]
图1为本发明方法步骤图。
[0060]
图2为本发明试验用混凝土柱配筋图。
[0061]
图3为本发明实验加载示意图。
[0062]
图4为各混凝土柱在荷载下的裂缝开展情况图。
[0063]
图5为试验柱lnn(r)与lnr各散点的连线及拟合线。
[0064]
图6各级荷载下柱的lnn(r)-ln(r)关系曲线
[0065]
图7试验柱裂缝分形维数与荷载关系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66]
为了使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阐述。
[0067]
本次试验共设置了六根混凝土柱作为试验件,其中一根玄武岩筋工业钢纤维混凝土柱,五根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以此试验为基础,证明柱表面裂缝的自相似性,运用分形理论对混凝土柱表面的裂缝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分析混杂的钢纤维掺量与分形维数变化的关系,最后通过本发明提供的计算方法,得到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偏心受压短柱不同钢纤维掺量的荷载与分形维数的表达式,以及融合分形维数的混凝土柱裂缝损伤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
[0068]
以下是实施例依据试验的具体介绍:
[0069]
(1)试验原材料
[0070]
实验采用的工业钢纤维(industrial steel fiber,简称isf)物理力学性能指标见表1。
[0071]
表1工业钢纤维物理性能及基本力学性能
[0072][0073]
废旧钢纤维:本次使用的钢纤维回收流程为:首先使用特定的切割分离机对回收所得的轮胎进行前处理,切割成较小的胶块,然后由粉碎机对胶块进行破碎研磨得到钢丝混杂的胶粉,再经磁选系统分离出胶粉中的钢丝,最后得到了轮胎胶粉和轮胎钢纤维两种回收料;实验采用的废旧钢纤维基本物理力学性能见表2。
[0074]
表2废旧钢纤维的物理及力学性能
[0075][0076]
实验采用的是强度为4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基本物理力学性能见表3。
[0077]
表3水泥物理力学性能
[0078][0079]
实验采用的硅灰主要组分是sio2,硅灰的平均粒径大多小于1μm,作为矿物掺合料能够在在超高性能混凝土中起到良好的填充效应;硅灰的火山灰活性较强,能够与混凝土基体材料中的ca(oh)2发生化学反应,产生致密的水化硅酸钙凝胶,提高材料强度同时也增强了其耐久性。
[0080]
实验中采用的矿粉等级为s95,矿粉的比表面积大于400m2/g。
[0081]
实验中采用的石英砂粒径范围在40-80目。
[0082]
实验中采用的聚羧酸型减水剂主要性能指标见表4。
[0083]
表4聚羧酸型减水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0084][0085]
关于实验采用的玄武岩筋,纵筋采用规格为玄武岩复材深螺纹带肋筋,直径为10mm,长度为880mm,箍筋采用的是玄武岩复材深螺纹箍筋,直径为8mm,实验采用的bfrp筋(玄武岩纤维筋)基本性能数据见表5。
[0086]
表5玄武岩纤维筋基本性能参数
[0087][0088]
(2)试件设计
[0089]
本次试验试件根据规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建设工程应用技术规范》(gb50608-2010)设计;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短柱尺寸为120mm
×
120mm
×
900mm,长细比为6.42;所有试件采用对称配筋,玄武岩纵筋直径为10mm,箍筋直径为8mm,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20mm;为防止柱端提前被破坏,设置了50mm的箍筋加密区和牛腿加固,试件的配筋设计见图2;本次试验共设置了六个实验用混凝土柱,各混凝土柱基本参数见表6。
[0090]
表6六个实验用混凝土柱基本参数
[0091][0092]
其中:b-玄武岩筋,i-isf工业钢纤维,u-超高性能混凝土;r-rsf废旧钢纤维,h-hsf混杂钢纤维;试验柱编号中第一组数字90表示偏心距大小,单位mm;第二组数字0、0.5、1.0、1.5、2.0、2.5表示回收轮胎钢纤维掺量(%)。
[0093]
偏心距为90是偏心受力构件中轴向力作用点至截面形心的距离为90mm。
[0094]
如图3所示,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短柱受压试验采用的压力试验机最大试验力为1000kn;为了防止试验用的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短柱两端局部受压破坏,更好的模拟试件端部为铰接的边界条件,采用了可转动的刀铰支座,加荷板的厚度为20mm,依据标准gbt50152-2012,加载过程分为预加载阶段和正式加载阶段;预加载阶段首先使用试验机升降装置将试验机与试验短柱进行接触固定,为了保证压力机上压板与试验柱顶部铰支座充分接触,并且检查采集仪仪器读数是否正常,首先预加载至30kn,分别加载两次,检查采集仪仪器读数正常后,卸载至零;正式加载阶段:试验加载方式为荷载控制加载,荷载加载为分级加载,每级荷载持荷5min;试验加载示意图见图3。
[0095]
本次试验采用非接触方式采集受压柱表面应变和记录裂缝开展情况,非接触式应变采集使用dic-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系统(dic,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数字图像相关技术),所述测量系统主要包括ccd摄像头、高性能计算机、led灯光照明、散斑制作工具、标定板等设备,dic性能参数如下:系统应变测量精度《10,位移精度≤0.01mm,应变测量范围:0.005%-2000%,数字图像相关处理速度≥150000数据点/s/cpu;设置dic的主要步骤有:首先在已刷白的柱中部随机喷涂散斑,然后调整镜头视距获得140
×
500mm的视场,使用标距28mm的标定板对试件进行标定,并使用软件自带的散斑评价功能检验效果;最后,设置相机的帧频为每秒一帧,并确保各项数据指标正常;dic主要采集柱整个测试区域混凝土表面应变、裂缝开展情况、柱身侧向位移等数据。
[0096]
开始加载前,按照预定的偏心距将实验短柱固定在压力试验机上;然后预加载试件,检查采集仪器和dic设备能否正常工作。确保各设备正常后,卸掉预加荷载。随后同时启动压力机、静态采集仪和dic系统,分级加载试件,采集试验相关数据,记录试验现象。
[0097]
图1为本发明方法步骤图;本实验是对五根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和一根玄武岩筋工业钢纤维混凝土偏心受压短柱裂缝进行分析,各混凝土柱在荷载情况下的裂缝开展情况见图4。
[0098]
通过在试验柱表面附近安装的图像采集设备,采集试验柱表面整个裂缝分布区域的图形;以边长为r的正方形网格去覆盖试验柱表面整个裂缝分布区域,统计出含有裂缝的网格总数目,记为n(r),通过改变格子尺寸r来改变网格密度并记录覆盖有裂缝的格子数,运用origin软件对统计数据作lnn(r)-lnr散点图,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散点并选择拟合命令,将各散点拟合成曲线拟合作lnn(r)-lnr曲线,图5包括六个试验柱各散点进行连线的
实际线条,以及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个散点,再选择拟合曲线命令,得到拟合线,如图5所示,实际得到的拟合线为直线。
[0099]
客观事物具有自相似性的层次结构,局部与整体在形态、功能、信息、时间、空间等方面具有统计意义上的相似性,称为自相似性;对于自相似的层次结构,适当的放大或缩小几何尺寸,整个结构不变。
[0100]
根据分形几何学的基本思想:线性分形又称为自相似分形。
[0101]
线性特征具备线性分形,如果对不同的r,n(r)与r-d
具备线性特征,即公式(1)成立,则认为裂缝分布具有自相似性,可运用分形理论进行分析;分形理论可用来分析具有分形特征的图形,若图形具有分形特征表示其在一定标度范围内满足自相似性;荷载作用下玄武岩筋废旧钢纤维混凝土梁表面裂缝的分布形态是随机的,需要验证才能知道其是否满足分形特征;作为分形理论的重要参数,分形维数可用来表示复杂形体的不规则程度以及反映工程中复杂几何形体及路径等占有空间的有效性,分形维数的确定方法一般有标尺法、盒计数法和分岛法,采用盒计数法测得试验梁表面裂缝的分形维数,方法如下:用边长为"r"(单位:mm)的网格覆盖试验梁表面,统计出包含裂缝的总格子数,记为n("r"),通过改变"r"得到对应的n("r")值。
[0102]
n(r)=r-d
b
ꢀꢀ
(1),
[0103]
公式(1)为线性回归公式,其中b为线性回归公式中的常数,为待定系数;d值的计算方法如公式(2),lnn(r)的微分d(lnn(r))与lnr的微分d(lnr)比值为负数,lnn(r)的微分d(lnn(r))与lnr的微分d(lnr)比值为lnn(r)-lnr拟合线的斜率;d(lnn(r))与d(lnr)的比值再取负数可以得到d值,所述d值为分形维数值;
[0104][0105]
公式(2)中d值为试验柱表面裂缝的分形维数值,公式(2)是采用盒计数法求分形维数d值,运用盒计数法过程比较繁琐,本发明通过对混凝土柱施加的荷载值直接求出分形维数d。
[0106]
采用盒计数法统计试验柱分形裂缝格子总数,所得结果见表7,lnn(r)-lnr拟合曲线见图5。
[0107]
表7不同r下裂缝格子总数n(r)统计结果
[0108][0109][0110]
由图5为将各混凝土柱lnn(r)及lnr对应的各散点进行连线的实际线条,以及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个散点,再选择拟合曲线命令,得到拟合线,如图5所示,得到的拟合线实际为直线,即lnn(r)-lnr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n(r)与r-d
具备线性特征,即公式(1)成立,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和玄武岩筋普通混凝土柱的裂缝分布均具有自相似性,采用分形理论来描述试验柱裂缝开展情况是可行的。
[0111]
在六个混凝土柱上分别施加不同的荷载,本实验中,每个混凝土柱上施加的荷载分别是120kn、150kn、180kn、210kn、240kn、270kn、300kn,通过图像采集设备,采集试验柱表面整个裂缝分布区域的图形,再通过盒计数法得到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超高性能混凝土柱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lnn(r)与ln(r)散点图,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个散点,再选择拟合曲线命令,得到拟合线,如图6所示,得到的拟合线实际为直线,lnn(r)-ln(r)拟合线见图6,关于各试验柱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裂缝分形维数d的值,一方面可以通过公式(2)计算得出,另一方面,公式(2)求出的d值是lnn(r)-ln(r)拟合线的斜率,在origin软件中选中拟合线,并在origin软件中选择求斜率的命令,origin软件中可显示所述拟合线的斜率即d值;六个试验柱在不同荷载等级下的裂缝分形维数d值,见表8。
[0112]
表8各级荷载下试验柱分形维数d
[0113][0114][0115]
针对普通混凝土柱、玄武岩筋和混杂钢纤维在不同偏心距下,分析受压柱因其各自物理力学性能的裂缝开展原理:当偏心距较大时,混凝土受拉破坏,试件变形较大,因此裂缝开展较快,荷载分形维数曲线斜率最大;混凝土开裂退出工作后,由bfrp筋和混杂钢纤维共同承受拉力,故试件刚度衰减较小,曲线斜率相对减小;随着荷载进一步增大,受压柱裂缝逐步向受压侧发展,而长度较大的混杂钢纤维仍能发挥作用,并通过纤维拉拔不断的耗散能量,此时裂缝开展的速度明显放缓,曲线斜率下降;故设其分形维数与荷载(f)关系为:d=aln(f) b(3);其中:d-裂缝分形维数值,f-荷载,为检测时施加的压力值;a,b-待定系数。
[0116]
根据表8数据作分形维数与荷载的散点图,选中各散点并在origin软件中选择拟合曲线命令对其进行拟合,得到拟合后的线条图见图7。将公式(3)存储于origin软件中,在origin软件中,选中各拟合曲线,通过origin软件求出各拟合曲线对应的a,b系数见表9。
[0117]
表9拟合曲线关系系数及常数值
[0118][0119]
故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裂缝分形维数计算公式为:
[0120]
玄武岩筋工业钢纤维混凝土柱:
[0121]
d=0.8610ln(f) 0.3401
[0122]
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
[0123]
d=0.8754ln(f) 0.3392(废旧钢纤维掺量0.5%)
[0124]
d=0.8963ln(f) 0.3214(废旧钢纤维掺量1.0%)
[0125]
d=0.9175ln(f) 0.3119(废旧钢纤维掺量1.5%)
[0126]
d=0.9189ln(f) 0.3001(废旧钢纤维掺量2.0%)
[0127]
d=0.9277ln(f) 0.2913(废旧钢纤维掺量2.5%)
[0128]
基于美国军事机构开发的路面损伤状况指数(pci)提出基于分形维数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计算过程融入了裂缝空间特征分形维数,由于pci指标没有考虑裂缝区域邻元在不同尺度上、空间上对结构的影响,单纯从裂缝损伤面积比率来评价构件状态不够科学,由于裂缝损伤区域的连续性,其损伤指数还与损伤区域的空间分布有关系,具有同样pci的构件影像,其中邻域密度大的损伤影像比邻域密度小的损伤影像损伤更严重,融合分形维值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计算为:
[0129]
其中
[0130][0131]
式中:i
pci
为dpci的计算参数;i
dr
为损伤度的计算参数;d为某区域子块的分形维数值;ai为第i类裂缝损坏面积;a为调查的面积(调查长度与有效宽度之积);ωi为第i类路面裂缝损坏的权重(通过查工具书获得);i为考虑裂缝损坏程度的第i项裂缝损坏类型;i0为考虑裂缝损坏程度(轻、中、重)的裂缝损坏类型总数;a0、a1为模型参数,一般通过经验获取,例如沥青路面a0取15,水泥路面a0取10.66;沥青路面a1取0.412,水泥路面a1取0.461;沥青路面i0取21,水泥路面i0取20。
[0132]
融合分形维值的裂缝损伤评价指标(dpci)计算完成后与表10中的标准指数dpci进行比较,然后可以进行相应的维护。
[0133]
表10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路边损坏状况评级表
[0134][0135]
当dpci值小于等于30,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及的建筑需重建;当dpci值处于31~5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及的建筑需大修;当dpci值处于51~7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及的建筑需中修;当dpci值处于71~8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及的建筑需小修;当dpci值处于81~90之间,则玄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及的建筑需进行日常维护;当dpci值处于81~90之间,则玄
武岩筋混杂钢纤维混凝土柱涉及的建筑需不需维护。
[0136]
最后应说明的是:本说明书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再多了解一些

本文用于创业者技术爱好者查询,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技术所有人。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相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