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发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2 11:57:04
本技术属于电子雾化,尤其涉及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1、电磁感应加热是产生气溶胶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使用传统的电磁感应加热方式,会存在以下问题:在一些已有的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气溶胶发生装置中,感受体的体积一般比较小且形状规则,处在磁场中的感受体均匀发热,因而感受体各处的温度相对比较均匀,但是感受体上各处温度均匀化,可能会导致感受体整体温度不足,使得传递给气溶胶基质的其中一部分能量会由于热传导机制而损失,从而无法有效产生气溶胶,导致能量利用率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热体,旨在解决相关技术中感受体各处温度均匀而导致能量利用率不足等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3、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热体,包括:
4、磁力收集区、发热单元区以及连接所述磁力收集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的第一过渡区,所述发热单元区具有至少两个依次连接且不同的发热区;
5、所述发热体被构造成在交变磁场中,经过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的磁通量依次减少,并且至少两个所述发热区具有不同的磁通量。
6、进一步地,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平均截面面积依次减少。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8、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两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发热单元区的一端通过一所述第一过渡区与一所述磁力收集区连接,所述发热单元区的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第一过渡区另一所述磁力收集区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磁力收集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10、所述发热体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布置的所述发热单元区,每一所述发热单元区通过对应的所述第一过渡区与所述磁力收集区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呈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或,所述发热体呈扁平状。
12、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单元区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发热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发热区之间的一个第二发热区,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发热区和所述第二发热区的第二过渡区;
13、每一所述第一发热区远离所述第二发热区的一端通过一所述第一过渡区与对应的所述磁力收集区连接;
14、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发热区的平均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区的平均截面面积,并且,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的平均截面面积从所述磁力收集区到所述第二发热区的所述第一方向上逐渐变小。
15、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单元区还包括第三发热区,所述第三发热区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和所述第二发热区之间;
16、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三发热区的平均截面面积小于所述第一发热区的平均截面面积且大于所述第二发热区的平均截面面积。
17、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过渡区包括第一子过渡区和第二子过渡区;
18、所述第三发热区的一端通过第一子过渡区与所述第一发热区连接,所述第三发热区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子过渡区与所述第二发热区连接;
19、其中,所述第一子过渡区和所述第二子过渡区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平均截面面积均沿所述第一发热区到所述第三发热区的所述第一方向逐渐变小。
20、进一步地,所述发热体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发热区之间。
21、进一步地,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均为回转体结构;或,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均为扁平状。
22、进一步地,所述发热单元区还包括第二过渡区,相邻两个所述发热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过渡区连接。
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均为圆台结构,所述发热区为柱状;或,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均为梯形状,所述发热区为扁平长条状。
24、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包括线圈、以及如上所述的一种发热体,其中,所述线圈用于产生交变磁场,所述发热体位于所述交变磁场中,并且所述发热体的磁力收集区、第一过渡区和发热单元区沿所述线圈的轴向方向依次布置。
25、本实用新型中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发生装置,与相关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
26、由于磁力收集区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线圈产生的磁力线的方向,则平行于磁力收集区的延伸方向相当于垂直于磁力线的方向。本实用新型的发热体包括有磁力收集区、第一过渡区和发热单元区。磁力收集区、第一过渡区和发热单元区依次串联连接;发热单元区包括多个发热区和设置在相邻发热区的第二过渡区;即可以依次连接有磁力收集区、第一过渡区、发热区、第二过渡区和发热区等。在垂直于磁力线的方向上,磁力收集区的平均截面面积最大,从而在磁力收集区可以接收到最多的磁力线,这部分磁力线将继续穿过第一过渡区到达发热单元区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第一过渡区在垂直于磁力线的方向上的平均截面面积大于发热单元区的平均截面面积,且基于发热体具有较高的相对导磁率,因此,磁力线的密度将被加强,使得发热单元区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能产生较高的温度,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剩余损耗的问题,产生高效加热效果。本申请发热体采用温度梯度分布的方式,使得发热体上可以更加高效地产生热量,将热量传递给气溶胶基质后,可以有效产生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另外,发热单元区间隔布置,从而可以提高发热体中发热单元区的离散程度,减少热量集中的同时,能够有效增大雾化面积,提高雾化效率。
技术特征:1.一种发热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沿第一方向依次连接,并且在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上的平均截面面积依次减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两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发热单元区的一端通过一所述第一过渡区与一所述磁力收集区连接,所述发热单元区的另一端通过另一所述第一过渡区另一所述磁力收集区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收集区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呈内部中空的柱状结构,或,所述发热体呈扁平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区均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布置的两个第一发热区、位于两个所述第一发热区之间的一个第二发热区,以及连接所述第一发热区和所述第二发热区的第二过渡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区还包括第三发热区,所述第三发热区连接于所述第一发热区和所述第二发热区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渡区包括第一子过渡区和第二子过渡区;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连接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发热区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均为回转体结构;或,所述磁力收集区、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发热单元区均为扁平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单元区还包括第二过渡区,相邻两个所述发热区之间通过所述第二过渡区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热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均为圆台结构,所述发热区为柱状结构;或,所述第一过渡区和所述第二过渡区均为梯形状,所述发热区为柱状结构为扁平长条状。
14.一种气溶胶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线圈、以及如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发热体,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热体及气溶胶发生装置,发热体包括磁力收集区、发热单元区以及连接磁力收集区和发热单元区的第一过渡区,发热单元区具有至少两个依次连接且不同的发热区;发热体被构造成在交变磁场中,经过磁力收集区、第一过渡区和发热单元区的磁通量依次减少,并且至少两个发热区具有不同的磁通量。当发热体位于交变磁场内时,磁力收集区可以接收到较多的磁力线,又由于发热单元区具有较高的相对导磁率,当磁力线从磁力收集区经过第一过渡区达到发热单元区的过程中,磁力线的密度将被加强,使得发热单元区在高频磁场的作用下能产生较高的温度,从而能够有效解决磁滞损耗、涡流损耗、剩余损耗的问题,产生高效加热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梁宏伟,吴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深圳市卓力能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823技术公布日:2024/5/1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4/960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