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平原河网型灌区自力式清淤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平原河网型灌区自力式清淤排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44:05

本发明属于农田水利,具体涉及一种平原河网型灌区自力式清淤排水结构。

背景技术:

1、现有灌区清淤排水结构需借助人工或机械设备定期清除排水口底板淤积或更换淤泥箱,其中由于清淤过程或更换淤泥箱只能在灌区排水结束后进行,导致排水过程中若淤积情况严重或淤泥箱淤满时会降低灌区排水效率,从而加剧排水口内淤积,无法实现自力式清淤,且增加人力成本。

2、现有技术如名为清淤进口结构的发明专利,此发明专利的公开号为jp6997512b2。此发明解决传统的清淤取水口结构不会沉入水底太多,流入清淤取水口结构内部的泥砂量少,并且不能进行有效的疏通,此发明提供一种疏通吸入结构,其具有上表面,设置在上表面的行进方向的后端的后表面,侧面,设置在后表面的下端附近的用于吸入待清淤的泥砂的吸入口,以及栅栏,其基本上从上表面的前端延伸到后表面的下端,并且其间隙等于或小于进气口的内径,以便不放置进气口所在尺寸的物件阻流进入吸入口。但此发明是实现清理淤泥,但是无法从根源解决淤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排水效率高且冲淤效果好的一种平原河网型灌区自力式清淤排水结构。

2、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平原河网型灌区自力式清淤排水结构,包括第一管体,第一管体进水端侧设有拦污栅,第一管体内设有隔断体,第一管体出水端侧设有收缩分流装置,收缩分流装置将第一管体出水端分隔为上出水侧和下出水侧,收缩分流装置包括不少于一个的设置的收缩分流管,上出水侧具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收缩分流管一端与第一出水口一一对应设置,收缩分流管另一端均连接有连接管。

4、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管体与下出水侧相邻的侧壁具有斜面。

5、通过对一种平原河网型灌区自力式清淤排水结构整体的设计,拦栅挡于第一管体进水端前,能够拦截灌区如树叶、塑料等废弃物,防止废弃物进入第一管体将第一管体堵塞,且废弃物可以间隔一段时间由人工收集清理;在上出水侧的第一出水口与收缩分流管一一对应设置,可以将从第一出水口排出的水体沿收缩分流管排出,需要说明的是,收缩分流管的出水口朝向第一管体的下出水侧排水方向,且收缩分流管内壁与水体接触面为流线型或抛物线型等减缓水流阻力的形式,可以实现水体与管壁接触并提高水体的到收缩分流管出水口时的流速。

6、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可为间隔设置的或阵列设置的。

7、需要说明的是,隔断体将第一管体进水端分为下进水口和上进水口。更进一步的,隔断体位于第一管体内,隔断体具有一个下面和一个上面,下面朝向斜面,上面远离斜面。隔断体将进水口分为下进水口和上进水口,隔断体的下面与下进水口的相接面呈曲面状,使得下进水口的进水通道具有窄口收缩特征。

8、需要说明的是,收缩分流管另一端均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用于将多个收缩分流管排出的水体进行汇合并再次排出,且当从连接管排出时,排出的水体是可以覆盖整个斜面,可以实现对斜面的均匀冲刷,防止第一管体出水端排淤不均匀的情况发生。

9、在灌区排水期间,当排水量较少时,水流仅通过下进水口进入第一管体,当水深低于下端进水口窄口收缩段最低点时,水流依靠斜面的倾斜角度以水流自重流出装置,相较于水平排水底板泥沙不易沉积;当水深高于下进水口窄口收缩段最低点,低于上端进水口时,水流经窄口收缩流速变大,能够携带泥沙走更远的距离而减缓沉积,结合斜面的设计,能够解决近第一管体进水端淤积的问题。当排水量较大时,水流通过上进水口和下进水口进行排水,根据水力学原理,下进水口的水流流速大于上进水口,流速越大压强越小,上进水口来水的部分泥沙会因压强差向下转移,而临近第一管体的进水端水流流速较快,泥沙不易沉积,因此下进水口来水的泥沙大部分经由排水口排出,少部分会因上下水流流速中和及水流粘滞力降速沉积于进水口远端;通过在第一管体排水端设置收缩分流装置,部分水流得以汇集后俯冲斜面,解决排水口端淤积问题。

10、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连接管包括连接板,连接板上设有扰动装置,扰动装置包括扰动基板,扰动基板可沿连接板移动,扰动基板贯穿收容有扰动杆,扰动杆靠近下出水侧一端设有扰动导流板,扰动杆另一端设有扰动叶片。

11、通过上述设计,连接管由连接板和扰动装置构成,即通过连接板和扰动导流板之间的间隙实现将收缩分流管排出的水体进行收集,并通过扰动导流板进一步导流排出来自收缩分流管的水体。通过扰动装置的设置,可以防止来自收缩分流管排出的水体对斜面的冲击造成的伤害,提高整体装置的寿命。

12、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上出水口侧具有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当有水体通过第一出水口进入到收缩分流装置时,必有水体从第二出水口排出,进而第二出水口排出的水体会冲击扰动装置,具体的是第二出水口排出的水体会冲击扰动杆上的扰动叶片,此时扰动叶片会带动扰动杆体晃动,进而带动扰动导流板晃动。导流扰动板的晃动会带动来自收缩分流管的水体流向摆动,且此水体摆动朝向的部分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现对第一管体出水端,此时可以提高对第一管体出水端的冲淤效果。

13、更进一步的,连接板上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与扰动基板之间设有第一弹簧。连接板为倾斜设置,具体为连接板与底板的倾斜方向相同。

14、当排水量较小时,即水体只通过下进水口进入第一管体时,此时无水体冲击扰动叶片,进而在第一弹簧的带动下,扰动基板会回退到无水位置,需要说明的是,无水位置时,由于连接板为倾斜设置的,扰动导流板是更靠近收缩分流管的,可以进一步的为下出水侧提供空间,实现下出水侧排水的流畅。

15、当排水量较大时,即当水体通过下进水口和上进水口进入第一管体时,此时有部分水体来自第二出水口对扰动叶片进行冲击,在这个过程中,扰动叶片会带动扰动基板沿第一弹簧压缩方向移动,扰动导流板会向下移动,此时会为来自第一出水口的水体提供一个空间,并实现对来自第一出水口的水体进行导流。需要说明的是,扰动导流板在第一弹簧压缩到极限位置时,扰动导流板不会与斜面接触。

16、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扰动导流板包括弧形的第一导流板,第一导流板两侧均设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导流板上设有第一导流孔,第一导流孔一侧设有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两端均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上。

17、通过上述设计,弧形的第一导流板与连接板之间形成空间实现将多个收缩分流管的水体汇合并通过第一导流板进行导流,在第一导流板两侧均设有固定板,固定板用于限制水体的流动方向,防止水体从两侧排出导致下出水侧的水体的流速具有影响;此外,第一导流孔与的第二导流板对应设置,可以实现当水体冲击到第一导流板上时,第二导流板可以将部分水体分流到第二导流板上,第二导流板通过第一导流孔将部分水体分流,且第二导流板体具有可调节的性质,即第二导流板体可转动的连接在第一固定板上,实现第二导流板的导流大小和速度均可以调节。通过第二导流板的导流,可以进一步提高冲淤效果且可以防止水体对斜面的冲击力造成斜面损坏的情况发生。

18、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导流板远离第一导流孔一侧设有橡胶条。

19、通过上述设计,当水体在第一导流板上流动的过程中,橡胶条可以实现水体在第一导流板末端排出过程中,具有一个向上的力,进而可以改变水体的排出时的冲击力方向和速度方向,并将水体的冲击力和速度维持在一个合适的区间内,在实现更好的冲淤时,也防止水体对斜面具有较强冲击力,实现提高整体装置的寿命。

20、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一导流板上间隔设有矩形的第二导流孔。

21、通过上述设计,第二导流孔可以实现二次分流,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导流孔为矩形,且第二导流孔的长度方向与水体的流向是相同的。于是,第二导流孔在分流的过程中,水体从第二导流孔排出时的方向与斜面上水体流动的方向相同,可以防止水体与斜面发生过大冲击的同时,还可以提高水体对淤泥的冲击效果。

22、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第二导流板两端均设有转动板,转动板可转动的设有第一固定板,第一固定板朝向转动板一侧设有调节轨道,第一固定板与调节轨道对应设置。

23、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调节轨道上设有调节组件,调节组件包括设置在第一固定板的第一固定件和设置在转动板的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设有第一弹性件。

24、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实现第二导流板在水体的冲击下自动调节自身俯仰的角度。具体为,当来自收缩分流管的水体冲击第一导流板时,第一导流板的部分水体会冲击第二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在第一弹性件的限制下,沿调节轨道移动。

25、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为弹簧。更进一步的,第一弹性件为弹性橡胶圈。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6041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