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6-21 12:17:22
本技术是有关一种光学元件,尤其是一种导光板及具有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1、依照不同类型的光源,已知的显示装置可包括液晶显示装置、发光二极管(led)显示装置、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装置等。举例而言,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组件包括背光模块、显示面板与外框等,其中背光模块又可分为侧光式背光模块与直下式背光模块。一般来说,侧光式背光模块的成本较低,因此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会采用侧光式背光模块。
2、然而,已知的背光模块仍有正向辉度不足与可视角度过窄等问题。另,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在入光侧常会出现热点(hot spot)现象,导致已知背光模块的光学品质不佳。
3、本「背景技术」段落只是用来帮助了解本技术实现要素:,因此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可能包含一些没有构成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道的已知技术。此外,在「背景技术」中所揭露的内容并不代表该内容或者本实用新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代表在本实用新型申请前已被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所知晓或认知。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以提升出光面的正向辉度与可视角度,并改善发生在入光侧的热点现象。
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块,以提升正向辉度与可视角度,并同时改善光学品质。
3、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4、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导光板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入光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入光面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第一表面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第一侧连接入光面。在从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上,第一表面依序还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且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第一光学微结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光学微结构位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
5、为达上述之一或部分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背光模块包括上述的导光板、发光元件、逆棱镜片、棱镜片以及增亮片。发光元件与入光面相对设置。逆棱镜片与第二表面相对设置。棱镜片设置于逆棱镜片背对导光板的一侧。增亮片设置于棱镜片背对逆棱镜片的一侧。
6、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具有第一光学微结构及第二光学微结构,其中第一光学微结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光学微结构则位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详细而言,第一光学微结构能将光束均匀地扩散至第二表面,因此能改善第二表面的靠近入光侧(即第一侧)的热点现象,并还能增加导光板的可视角度。另,第二光学微结构能将更多光束反射至第二表面,所以能提升第二表面的靠近第二侧的正向辉度。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第一光学微结构及第二光学微结构在第二区域呈混合设置,因此第二表面的出光辉度还能更加均匀。基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能提升出光面(即第二表面)的正向辉度与可视角度,并改善热点现象。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配置上述的导光板、发光元件、逆棱镜片、棱镜片以及增亮片,其中逆棱镜片能引导光束接近正向出射,棱镜片能提升背光模块的可视角度,增亮片则能提升出光辉度。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块能提升正向辉度与可视角度,并同时改善光学品质。
7、为让本实用新型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技术特征: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包括本体,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方向上,所述第一表面还依序包括非显示区和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连接所述入光面,并位于所述入光面与所述显示区之间,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在所述第一表面的法向上重叠于所述显示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方向上的长度占所述显示区的长度的5%~2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位于所述显示区,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方向的长度占所述显示区的长度的5%~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数量在所述方向上呈线性变化或非线性变化,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数量在所述方向上呈线性变化或非线性变化。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的数量在所述方向上渐减,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的数量在所述方向上渐增。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弧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夹有夹角,所述夹角的角度介于5度~15度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还具有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连接所述入光面的相对两侧,并位于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之间,所述本体还具有从所述第三表面指向所述第四表面的宽度方向,每一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还具有第一最大宽度,每一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还具有第二最大宽度,所述第一最大宽度分别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最大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最大宽度及所述第二最大宽度分别介于15um~40um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和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在所述方向上分别具有长度,多个所述长度彼此相等,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和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相较所述第一表面分别具有高度,多个所述高度彼此相等。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长度介于30um~80um之间,多个所述高度介于3um~12um之间。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和所述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分别凸出于或凹陷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弧面包括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凸弧面或凹陷于所述第一表面的凹弧面。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侧面分别具有第一外缘及第二外缘,多个所述第一外缘分别连接并围绕多个所述第二侧面,且多个所述第二外缘分别连接多个所述第一表面。
15.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发光元件、逆棱镜片、棱镜片以及增亮片,其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棱镜片具有第一板体与多个第一三角柱结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表面相对设置,并具有面向所述第二表面的底面,所述底面具有相对的第一边缘和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较所述第二边缘靠近所述发光元件,所述多个第一三角柱结构位于所述底面且位于所述第一边缘和所述第二边缘之间,且所述多个第一三角柱结构沿所述方向排列,每一所述多个第一三角柱结构具有第五侧面和第六侧面,所述第五侧面和所述第六侧面连接所述底面且彼此连接,所述第五侧面较所述第六侧面靠近所述第一边缘,每一多个所述第五侧面和所述底面之间分别夹有第一夹角,每一多个所述第六侧面和所述底面之间分别夹有第二夹角,所述多个第一夹角的角度分别大于所述多个第二夹角的角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棱镜片具有第二板体和多个第二三角柱结构,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逆棱镜片相对设置,并具有背对所述逆棱镜片的顶面,所述多个第二三角柱结构位于所述顶面,且所述多个第二三角柱结构沿所述方向排列,每一所述多个第二三角柱结构在背对所述第二板体的一侧分别具有顶角,多个所述顶角的角度介于100度~120度之间。
技术总结一种导光板,包括本体。本体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入光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相对,入光面位于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之间。第一表面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且第一侧连接入光面。在从第一侧指向第二侧的方向上,第一表面依序还具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且第一表面形成有多个第一光学微结构及多个第二光学微结构。第一光学微结构位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光学微结构位于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本技术提供的导光板能提升出光面的正向辉度与可视角度,并改善发生在入光侧的热点现象。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上述导光板的背光模块。本技术提供的背光模块能提升正向辉度与可视角度,并同时改善光学品质。技术研发人员:潘宏立,邱文彦,刘时维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强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13技术公布日:2024/5/29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8/2648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