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6-21 12:37:04
本技术涉及光学装置,特别是涉及具有特定出光角度的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车辆配置的升级,现有的车载显示器,例如中控台的显示器,其视野角需求在水平方向上极为宽广,但是某些车种也会安装供副驾驶或其他乘客观看的屏幕。基于安全考虑,非供驾驶观看的显示面板需要防窥功能,以避免干扰驾驶。另外,在某些状况下,例如数字虚拟后视镜(virtual exterior mirror),是将车门外后照镜的画面经过捕捉后投射于两侧车门边的屏幕上,其视野角会相当集中在其中一侧,但现有的背光模组架构无法符合车载显示器的特殊视野角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产生特定角度出光的光学膜片。
2、本实用新型的光学膜片包括基材及设置于基材上的多个入光微结构。基材具有入光面及相反于入光面的出光面。定义基材具有第一延伸方向及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的第二延伸方向。入光微结构设置于基材的入光面,且入光微结构在第一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不同于在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每一入光微结构具有多个光学面及连接多个光学面的交界线,交界线为直线且平行于基材的入光面。
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界定第一投影面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界定第二投影面垂直于第二延伸方向,每一入光微结构具有沿第二延伸方向设置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第一光学面及沿第一延伸方向设置且彼此相对的第二光学面及第三光学面,其中,每一第一光学面投影至第二投影面的形状呈不对称三角形,且每一第一光学面的两边分别与第二光学面及第三光学面连接,第二光学面及第三光学面投影至第一投影面的形状呈梯形,且第二光学面的斜率大于第三光学面的斜率,每一入光微结构的交界线为第二光学面及第三光学面的连接边。
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任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一光学面与相邻入光微结构的第一光学面之间为空气间隙,以及任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二光学面与相邻入光微结构的第三光学面之间亦为空气间隙。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入光微结构的每一第一光学面投影至第二投影面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底角为直角。
6、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二光学面及第三光学面具有两个侧边,其中每一侧边不平行于交界线,且每一侧边连接至基材的入光面。
7、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二光学面垂直于基材的入光面,每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二光学面投影至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等同于第二光学面本身的面积。
8、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三光学面倾斜于基材的入光面,每一入光微结构的第三光学面投影至第一投影面的面积小于第三光学面本身的面积。
9、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光学膜片还包含多个棱镜结构,其设置于基材的出光面,其中,棱镜结构沿着第二延伸方向延伸。
10、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棱镜结构在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是顶角为直角的等腰三角形。
11、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棱镜结构在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是非等腰三角形。
12、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棱镜结构在第一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具有相连的第一作用面及第二作用面,第一作用面与出光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第二作用面与出光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第二夹角,每一入光微结构的每一第一光学面投影至第二投影面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底角为直角,第一夹角与直角位于同一侧。
13、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技术手段,在于每一棱镜结构是凹入或凸出于出光面的条状结构。
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含如前所述的光学膜片及对光学膜片的入光面投光的发光单元。
1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含如前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16、本实用新型的功效在于,利用每一入光微结构的交界线同时连接多个光学面且平行于基材的入光面的设计,造成一部分光线从基材的入光面射入后直接通过交界线而未被分光,另一部分光线则被分光至两侧,使得光线可以在同一轴线上扩张视野角。然后再搭配入光微结构在第一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不同于在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的设计,使得光线既可以在某一轴线上扩张视野角,同时又能朝向其中一侧予以偏折出光,以达成特定角度出光的目的。
技术特征:1.一种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包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界定第一投影面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界定第二投影面垂直于所述第二延伸方向,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具有沿所述第二延伸方向设置且彼此相对的两个第一光学面及沿所述第一延伸方向设置且彼此相对的第二光学面及第三光学面,其中,每一所述第一光学面投影至所述第二投影面的形状呈不对称三角形,且每一所述第一光学面的两边分别与所述第二光学面及所述第三光学面连接,所述第二光学面及所述第三光学面投影至所述第一投影面的形状呈梯形,且所述第二光学面的斜率大于所述第三光学面的斜率,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交界线为所述第二光学面及所述第三光学面的连接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一光学面与相邻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一光学面之间为空气间隙,以及任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二光学面与相邻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三光学面之间亦为空气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每一所述第一光学面投影至所述第二投影面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底角为直角。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二光学面及所述第三光学面具有两个侧边,其中每一所述侧边不平行于所述交界线,且每一所述侧边连接至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二光学面垂直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二光学面投影至所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等同于所述第二光学面本身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三光学面倾斜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入光面,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所述第三光学面投影至所述第一投影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三光学面本身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多个棱镜结构,其设置于所述基材的所述出光面,其中,所述棱镜结构沿着所述第二延伸方向延伸。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棱镜结构在所述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是顶角为直角的等腰三角形。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棱镜结构在所述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是非等腰三角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棱镜结构在所述第一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具有相连的第一作用面及第二作用面,所述第一作用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二作用面与所述出光面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每一所述入光微结构的每一所述第一光学面投影至所述第二投影面的形状是直角三角形,其中一个底角为直角,所述第一夹角与所述直角位于同一侧。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棱镜结构是凹入或凸出于所述出光面的条状结构。
13.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光学膜片及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对所述光学膜片的入光面投光。
14.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
技术总结本技术涉及光学膜片、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光学膜片包括基材及设置于基材的入光面上的多个入光微结构。定义基材具有第一延伸方向及垂直于第一延伸方向的第二延伸方向。入光微结构在第一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不同于在第二延伸方向的剖面形状。每一入光微结构具有多个光学面及连接多个光学面的交界线,交界线为直线且平行于基材的入光面。通过光学膜片的入光微结构的结构设计,能使光源的光场更为展开,以达成特定角度出光的目的。技术研发人员:吴俊毅,陈蔚轩,戴永辉,戴忠勇,蔡文豪,赖俊豪,林峻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瑞仪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9技术公布日:2024/6/11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8/2822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