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船舶设备制造技术 > 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以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  正文

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以及使用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01 06:39:59

本发明涉及船舶,特别是涉及一种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以及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1、现有船舶设计中,关于船舶的体积设计,现有船舶总长一般不超过400米,除了考虑运河的通行能力外,例如,自然界中海浪的平均长度为200米,当船舶横跨在两个波峰上时,由海浪产生的作用在船体上的弯矩剪力会损伤船体甚至造成船体从中部断裂;关于船舶的航速设计,近数十年来,船舶的航速提升并不明显,具体为当航速提升1倍时阻力会增加数倍;航速的提升相当于推进系统动力的提升,以螺旋桨方式为例,过多增加螺旋桨的转速将使得桨叶末端的线速度过高,所形成的空泡将给桨叶的结构带来致命性影响;而泵射推进方式将使得船舶的燃料消耗以及噪音急剧增加,船舶的结构也会更为复杂,对船舶维护、可靠性带来负面影响。虽然现有水翼船具有摩擦阻力、兴波阻力非常小的特点,但仅并不适用于海浪频繁的海上航行。

2、为减小船舶阻力、保障航速、提高船舶动力经济性,现有针对船舶的主要结构设计包括优化船舶的主要尺寸以及线型、设置球鼻艏、降低船体粗糙度、设置船艉等。

3、发明人从事海上渔业工作多年,认为:现有运用于海上的船只航速提升非常困难、工作平台空间狭小、风浪中船体摇晃颠簸非常厉害,同时倾覆沉没风险高,现有船舶结构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提出的改进船舶结构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以及使用方法。采用本方案,可从阻力角度和动力角度解决移动平台结构对航速的需求,同时提升波浪下结构的稳定性。

2、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的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以及使用方法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包括水上组件以及水下组件,所述水上组件支撑于水下组件上,所述水下组件包括浮体动力组件,所述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各浮体动力组件均通过支撑架支撑水上组件;

3、所述浮体动力组件包括呈流线型的浮筒、用于为浮筒提供前进推力的桨叶;

4、所述浮筒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水上组件的前后方向;

5、还包括用于驱动桨叶旋转的动力组件。

6、与船舶航速相关的,决定航速的主要因素包括船舶本身所具备的动力以及船舶在行驶时所受到的阻力。关于阻力,根据船舶力学特性,船舶在行驶时,由于空气阻力远小于水阻力,与船舶动力以及航速相关的,阻力的主要考虑因素为船体所受的水阻力(大风情况下,迎风阻力也为不可忽略的阻力形成要素),而水阻力中,主要考虑的阻力形式包括摩擦阻力、兴波阻力、波涛阻力(自然波涛较大的行驶情况)以及涡旋阻力(形态阻力或涡流阻力),摩擦阻力与船表面、航速相关;兴波阻力为船舶在运动时所产生波浪所导致的阻力,一般规律:随船速增加,兴波阻力急剧增大,即,对低速船舶而言,兴波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比例很小,而对高速船而言,兴波阻力在总阻力中所占比例很大,同时,兴波阻力系数与船舶形态密切相关;涡旋阻力与船体的线型形态密切相关,比如,流线型的船体不产生涡流阻力或只产生极小的涡流阻力;波涛阻力一般为在风作用下所产生的涌浪对船体的作用力。以上阻力形成要素不仅影响船舶的航行速度,同时也会造成船舶颠簸、结构受损以及倾覆,基于此,申请人提供如上所述的移动平台结构。

7、具体的,本方案具体运用为:浮体动力组件作为移动平台的浮力提供组件以及动力提供组件,具体是通过所述浮筒在水中所受浮力以及支撑架为水上组件提供的支撑,使得水上组件满足:静水下脱离水面并位于水面上方;通过所述动力组件驱动桨叶旋转,使得浮体动力组件获得驱动水上组件同步于浮体动力组件运动的驱动力。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以上关于对静水条件的限定,目的在于限定本移动平台结构所具备的特定,比如,在静水的水面上,通过浮体所受浮力能够将水上组件支撑为位于水面的上方,强调的是本移动平台结构各组成部分决定的移动平台结构所具备的基本综合特定,在波浪起伏的海面上,由于本移动平台结构具有惯性、波浪本身具有涌动特性等,水上组件静水下脱离水面并位于水面上方并不是指水上组件始终不与水面接触。

8、区别于现有技术,本方案中将浮体作为移动平台结构的吃水部件,并在支撑架的作用下使得水上组件能够被支撑为位于水面上方,这样:

9、从水上组件的形式角度,浮体动力组件所能够产生的支撑力满足对水上组件的支撑需求即可,在采用支撑架完成水上组件与水下组件连接的情况下,区别于现有船舶,水上组件的形态并不影响水下组件的形态,故从本结构在行驶时的水阻力角度,由于支撑架在波浪中也存在下端浸入水下的情况,仅需要关注浮筒的设计以及支撑架的设计,水上组件的外形对水阻力控制无影响,在不考虑迎风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将水上组件设计为任意形态。

10、从浮体动力组件支撑水上组件角度,为适应水体情况因素以及负载因素,优选为浮体动力组件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调节排水量,即浮筒的具体运用是在静水水面上,部分或全部浮筒为漂浮状态,在具有浪涌的水面上,大概率为部分或全部浮筒具有一部分位于水面之上,这样,水下组件为水上组成提供的相对于水面悬空的状态使得水上组件的下方具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可作为浪涌的涌动空间,相对于现有船体,由于本方案中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故在波浪的浪涌中,根据浮筒相对于波浪的位置不同,部分浮筒可完全进入波浪中随移动平台结构前进,使得水下组件具有穿浪而行的特点,同时,即使在本移动平台结构重心高度较低的情况下具有部分波浪的波峰与水上组件以及支撑架相作用,但相对于现有通常采用的整体式船底结构,本方案所提供的结构具有更小的波涛阻力以及更为轻微的拍底现象(船首升起后下落而与波的向上运动相撞击时,船体发生急剧振动的现象称为拍底),故本方案提供的移动平台结构具有对其在海面上行驶的航速有利以及对其在海面上行驶的平稳性有利的特点。

11、采用呈流线型的浮筒并设置为浮筒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水上组件的前后方向,从迎水面形态角度以及浮筒可沉入水面以下的角度,均对消减本移动平台结构在行驶时的兴波阻力、提高本结构的航速有利。

12、为更好的满足水上运输任务,水上组件优选设置为连续结构,在本方案中,由于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并且可以在水上组件的下方设置供波浪涌动的空间,这样的特点为增大水上组件尺寸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可对水上组件提供多点支撑,在波浪下水面起伏的状态下,在水上组件不被波浪所直接抬升的情况下,水上组件的下方为波浪的起伏提供了空间,该空间使得更多浮筒依然能够直接受到来自水体的浮力,这样,即使将水上组件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仅需要在水上组件的下方均匀布置多个浮体动力组件,依然能够实现在水下组件的作用下使得水上组件能够被多点支撑,从而达到减少因为水上组件所受剪力对水上组件造成损坏的可能性的目的,使得本方案可以根据具体装载需求而任意设置。

13、另外,当运用为在静水水面上,部分或全部浮筒为漂浮状态,在具有浪涌的水面上,大概率为部分或全部浮筒具有一部分位于水面之上的运用下,当单个浮筒因为损坏造成其能够提供的支撑力下降时,其他浮筒吃水深度增加可为水上组件提供支撑力补偿,故本方案运用为海上军事设施时,具有抗击打能力强、通过更换被破坏的浮体动力组件即可完成维护等特点。

14、另外,本方案将现有一般位于船尾的动力分散到了各浮体动力组件上,故从动力角度,动力的配置与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配置成正比关系,故本方案在根据需求配置浮体动力组件时,一并对动力进行了重新配置,这样,在水上组件规模变化时,使得浮体动力组件数量需求变化以及移动平台结构动力配置变化是同步的,这样,进行适应性浮体动力组件增减以适应所需搭载能力变化的过程中,同步的动力配置变化对保障航速有利,故本方案在维持其航速、平稳性的基础上,方便根据具体需求而任意建造。

15、本方案在具体运用时,根据水上组件的体积,当水上组件的体积较小时所需的排水量较小,此时浮体动力组件可以设置为两个,相对于本移动平台结构的前进方向,两个浮体动力组件左、右排布,以维持移动平台结构抗侧翻性能;根据对本移动平台结构搭载要求的提升,当需要设置为水下组件包括更多的浮体动力组件时,包括相互之间左、右排布的浮体动力组件(并不局限于左右方向上仅具有两个)以及前、后排布的浮体动力组件(并不局限于前后方向上仅具有两个),以使得单个浮筒的长度更短,便于浮筒稳定性设计以及与兴波阻力、波涛阻力有关的浮筒形态设计以及相对位置设计。

16、作为所述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

17、与以上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并根据具体搭载需求,选择适宜浮力配置以及动力配置相关的,所述水上组件包括甲板组件以及舱室组件,所述甲板组件设置在舱室组件的上侧;

18、所述甲板组件由若干个子甲板拼接而成,所述舱室组件由若干个子舱室拼接而成,所述拼接均为可拆卸连接;

19、所述浮体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在舱室组件的下方。本方案中,利用甲板组件获得甲板搭载区,利用舱室组件获得舱室搭载区,并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甲板组件为包括若干子甲板的模块式拼接结构,所述舱室组件为包括若干个子舱室的模块式拼接结构,这样,使得水上组件能够根据具体的搭载需求,通过选择合理数量的子甲板以及子舱室,获得所需体积以及形态的水上组件部分。所述可拆卸连接即为一种实施部件与部件之间的分离并不会对部件本身造成损坏的连接方式,如采用螺栓连接方式,在具体运用中,优选设置为完成所述可拆卸连接后实施焊接,所述焊接仅用于实现可拆卸连接防松,在需要拆卸时破坏相应焊缝时并不造成完成所述可拆卸连接的位置受损。比如,在采用螺栓连接、销钉连接完成所述可拆卸连接后,通过焊接实现螺栓连接防松或销钉连接防松,而焊接的位置并非位于设计的用于实现不同部件之间传递力的构件上。并且,采用甲板组件为可拆卸的拼接式结构、舱室组件为可拆卸的拼接式结构、浮体动力组件可拆卸连接在舱室组件的下方,还旨在实现:当组成本移动平台结构的各部件因为腐蚀、交变应力、外部打击等原因受损时,组成本移动平台结构的相应部件均方便被有针对性的更换,从移动平台结构各部件的利用率角度,可大大提高各部件的有效寿命、延长各部件的服役期。关于服役期问题,现有技术中,大型船舶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动力设备损坏后,由于吊装空间、船舶自重等原因,容易出现动力设备损坏后无法对其进行维修、更换的情况,这样的问题会导致整个船舶报废,当浮体动力组件数量大于或等于2、浮筒上具有桨叶,各浮体动力组件上均配置有动力组件、浮体动力组件可被拆卸时,较优的,无论是将动力组件配置在支撑架上还是子舱室中,相对于现有船舶,动力组件位于相对开放的空间中,故直接对其实施维修和更换相对容易;另外,针对移动平台结构动力总成总体而言,分散在各浮体动力组件上的桨叶以及与这些桨叶配套的动力组件可被认为是组成动力总成的子结构,相对于一体式的动力总成,这样的布局可减小单个子结构的重量、体积,从而使得相关结构还具有如下特点:对单个子结构进行维修、维护、更换更为便捷;维修、维护、更换可操作性被提高。另外,由于该移动平台结构为模块化结构,故在制造时,可采用模块化建造的方式,比如采用流水线生产,可极大的加快建造速度;在装配时,可直接在码头或者其他水域装配,即使需要吊装,但相对于现有船舶结构,也具有易于实现的特点。

20、所述子舱室均为设置有密封舱门的箱体式结构,所述密封舱门用于实现:使得子舱室的内部空间为相对于外界封闭的封闭空间。本方案中,具有密封舱门的子舱室不仅用于获得密闭的舱室搭载空间,同时当浮体动力组件受损而失去原有的能够为水上组件提供的支撑力时,可使得水上组件本身具有防沉没特性,从而对本方案所提供的移动平台结构提供更为可靠的安全性。

21、各浮体动力组件上的桨叶均安装于浮筒的外周。为利用桨叶为本移动平台结构提供动力,相关的基础结构仅在于桨叶具有一部分没入水中,故基本的结构配置可以是在浮体动力组件的下侧任意位置设置桨叶,采用本方案提供的结构在于:桨叶在浮筒转动下受到水的作用力,从而为移动平台结构提供牵引力,这样,一方面,为满足水上组件支撑力需求,需要浮筒具有一定的体积和表面积,相比于设置单独的螺旋桨,可在浮筒的外周各位置设置桨叶,即利用浮筒本身作为桨叶的安装结构并提供较大的桨叶布设面积,在对浮筒推力一定的情况下,浮筒外表面可设置更多数量的桨叶以减小空化效应对桨叶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浮筒作为水下组件中主要的位于水面以下的部件,在工作时,旋转的浮筒可减少或抖落其上的水生物附着,降低水下组件在行驶过程中因为表面情况所导致的摩擦阻力(在某些情况下,水的摩擦阻力可达到船舶总阻力的30%,故现有海洋船舶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船底清理);另一方面,工作时滚动的浮筒为清理其上附着物、对其表面实施腐蚀修补、修补船底漆、打砂处理提供了便捷。

22、在各浮体动力组件上:

23、各浮体动力组件均包括:同轴的两个浮筒;

24、所述动力组件包括呈流线型的外筒,所述外筒的内侧安装有动力装置,各浮筒上均安装有与该浮筒同轴的传动轴,所述外筒与浮筒同轴,动力组件设置在两个浮筒之间,两个浮筒的传动轴均与所述动力装置的输出端传动连接;

25、各浮筒均配置有支撑架,浮筒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的下端,支撑架的上端与水上组件可拆卸连接。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为浮筒配置驱动结构并驱动浮筒绕自身轴线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比如,将动力装置设置在浮筒上方,并固定在支撑架上;同时,单个动力装置驱动不同数量的浮筒转动本领域技术人员也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本方案中,所述外筒作为动力装置外侧的罩壳,对其形状的限定以及位置的限定,旨在避免因为动力装置的外形设置而产生较大的兴波阻力、摩擦阻力或波涛阻力,关于外筒与浮筒同轴的设置,使得外筒具有较大概率部分或全部没入水中,强化水体对动力装置的冷却作用以及利用水体以及外筒提供动力装置的抗打击能力;单个动力装置通过传动轴作用于两个同轴的浮筒的形式,不仅结构简单、对兴波阻力控制有利,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减动力装置的总数量,便于均匀移动平台结构底侧各位置水下组件的动力均匀性配置。浮筒与支撑架的连接通过轴承组件连接,较优的轴承选型为采用推力轴承。

26、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外筒可采用通水罩,即其仅主要用于限制外筒周围水体的流场,也可以采用具有内、外侧水体隔离功能的隔水罩,为保障其内动力装置因为防水失效而导致的故障风险,设置为:所述外筒作为动力装置外侧的隔水罩,外筒的两端均设置有用于密封外筒与传动轴之间间隙的轴向密封件。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外筒作为动力舱的壳体,传动轴从外筒的端部进入到外筒内并与动力装置在该端具有的输出端相连,为适应加工误差和装配误差,在传动轴上串联联轴器或在传动轴与所述输出端之间串联联轴器,并在外筒的两端均设置滚动轴承,传动轴穿过所述滚动轴承后进入到外筒的内侧,以达到通过所述滚动轴承约束传动轴在外筒端部通道径向方向上位置、配置出性能更为可靠、使用寿命更长的轴向密封件的目的。

27、在具体实施时,为在水面上完成浮体动力组件安装,需要将水下组件配置为相对于水上组件具有正确的位置,故相关安装工作可在船坞等能够提供相关设施的地点完成,如通过相应的设施抬高水上组件或将浮筒控制在伸入水下的位置,但这样的方式对本移动平台结构维护、根据当下使用要求更改浮体动力组件数量操作的便捷性不利,基于此提供以下方案:所述浮筒为中空的壳体式结构,所述浮筒上还设置有进、排水口,还包括用于封堵所述进、排水口的封板。本方案在具体实施时,在水上组件相对于水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可通过所述进、排水口向浮筒内注入水体,使得浮体动力组件自主下沉,当下沉到相对于水上组件具有正确的位置后完成其与水上组件的连接,而后,通过所述进、排水口抽吸浮筒内的水体,并使得浮体动力组件自动上浮从而获得具有所需支撑能力的浮体动力组件。采用本方案,完成浮体动力组件配置数量改变或浮体动力组件更换仅需要对浮筒进行灌水和排水,并不需要大型设施,极大提高了本移动平台结构的维护、调整便捷性。以上提出了一种方便水下组件安装的方案,另一方面,以上可被理解为是从整体上考虑比如对浮筒进行更换,在日常维护中,对于可能涉及的动力组件密封维护、相关轴承位置的润滑维护、轴承维护等,为避免比如润滑仓、轴承座内、外筒内进入水体,因为水渍、水体中所含颗粒物质进入到相应空间中对相关部件造成不利影响,对于如日常维护中对水下组件进行局部处理时,为使得被处理对象位于水面之上,设置为支撑架为可伸缩结构,通过伸缩实现支撑架高度调节。比如,在日常使用中,考虑到水上组件的被支撑高度,支撑架处于伸出状态,当需要相关部件露出水面时,支撑架被调整为收缩状态,从而实现:在通过其他浮体动力组件上浮筒吃水进一步加深以提供对水上组件足够支撑力的情况下,使得被处理对象位于水面之上,避免水体对相关处理过程带来干扰以及水体、水体中颗粒物质对相应空间造成不利影响。为实现所述高度调节目的,可以采用的方式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如通过纯粹的人力,也包括采用液压传动等方案。

28、如上所述,相对于起伏的波浪以及移动平台结构相对于波浪的运动,支撑架浸入水体的深度会发生改变,为优化来自支撑架的兴波阻力以及波涛阻力,设置为:所述支撑架为采用多根杆件拼接而成的桁架式结构,所述杆件均为具有中心孔的型材或型材拼接式结构;

29、在水上组件的运动方向上,杆件的迎水面和/或背水面均具有斜面;

30、并且:

31、在所述迎水面上,所述斜面具有两个,两个斜面相对于所述运动方向相对称,两个斜面的相交位置位于斜面的前侧;

32、在所述背水面上,所述斜面具有两个,两个斜面相对于所述运动方向相对称,两个斜面的相交位置位于斜面的后侧。本方案中,所述杆件均为具有中心孔的型材或型材拼接式结构,即提供了一种具有完整侧面的杆件,这样可减少附壁于支撑架上的海生物;具有所述斜面,即并进一步限定为斜面为对称结构以及限定斜面相交所形成的棱的方位,即为一种通过控制杆件位于水下的部分的形态,控制其所产生兴波阻力、波涛阻力的方案。在具体实施时,设置为杆件为具有四个棱的矩管,并具体安装为:其中一条棱朝向移动平台结构前后方向的前方,其中一条棱朝向移动平台结构前后方向的后方,其他两条棱分别朝向移动平台结构的左侧和右侧,各杆件的上、下端均为被封闭的盲端,采用本方案,不仅可延缓或避免杆件内部腐蚀,减少其上海生物附着量,同时在前侧迎水以及侧向迎水上均具有相对理想的水阻力。

33、本方案还公开了一种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使用方法,该方法为如上任意一项所提供的移动平台结构的使用方法,该方法为:

34、通过所述浮筒在水中所受浮力以及支撑架为水上组件提供的支撑,使得水上组件满足:静水下脱离水面并位于水面上方;

35、通过所述动力组件驱动桨叶旋转,使得浮体动力组件获得驱动水上组件同步于浮体动力组件运动的驱动力。

36、作为所述适用于海上航行的移动平台结构使用方法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保障桨叶的效率、降低浮筒沉浮过程中因为桨叶所产生的振动,设置为:当所述移动平台结构为以上将桨叶均安装在浮筒外周的移动平台结构时,在所述静水下,所述浮筒的吃水深度为浮筒高度的75%至90%。当需要考虑本移动平台结构下打击下的抗沉没能力时,设置为浮筒的吃水深度不超过静水下浮体直径的80%。

37、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8、从水上组件的形式角度,浮体动力组件所能够产生的支撑力满足对水上组件的支撑需求即可,在采用支撑架完成水上组件与水下组件连接的情况下,区别于现有船舶,水上组件的形态并不影响水下组件的形态,故从本结构在行驶时的水阻力角度,由于支撑架在波浪中也存在下端浸入水下的情况,仅需要关注浮筒的设计以及支撑架的设计,水上组件的外形对水阻力控制无影响,在不考虑迎风阻力的情况下,可以将水上组件设计为任意形态。

39、从浮体动力组件支撑水上组件角度,为适应水体情况因素以及负载因素,优选为浮体动力组件能够在一定范围之内调节排水量,即浮筒的具体运用是在静水水面上,部分或全部浮筒为漂浮状态,在具有浪涌的水面上,大概率为部分或全部浮筒具有一部分位于水面之上,这样,水下组件为水上组成提供的相对于水面悬空的状态使得水上组件的下方具有一定的空间,该空间可作为浪涌的涌动空间,相对于现有船体,由于本方案中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故在波浪的浪涌中,根据浮筒相对于波浪的位置不同,部分浮筒可完全进入波浪中随移动平台结构前进,使得水下组件具有穿浪而行的特点,同时,即使在本移动平台结构重心高度较低的情况下具有部分波浪的波峰与水上组件以及支撑架相作用,但相对于现有通常采用的整体式船底结构,本方案所提供的结构具有更小的波涛阻力以及更为轻微的拍底现象(船首升起后下落而与波的向上运动相撞击时,船体发生急剧振动的现象称为拍底),故本方案提供的移动平台结构具有对其在海面上行驶的航速有利以及对其在海面上行驶的平稳性有利的特点。

40、采用呈流线型的浮筒并设置为浮筒的长度方向平行于水上组件的前后方向,从迎水面形态角度以及浮筒可沉入水面以下的角度,均对消减本移动平台结构在行驶时的兴波阻力、提高本结构的航速有利。

41、本方案的结构特点为增大水上组件尺寸的可行性提供了保障: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可对水上组件提供多点支撑,在波浪下水面起伏的状态下,在水上组件不被波浪所直接抬升的情况下,水上组件的下方为波浪的起伏提供了空间,该空间使得更多浮筒依然能够直接受到来自水体的浮力,这样,即使将水上组件的面积设置得较大,仅需要在水上组件的下方均匀布置多个浮体动力组件,依然能够实现在水下组件的作用下使得水上组件能够被多点支撑,从而达到减少因为水上组件所受剪力对水上组件造成损坏的可能性的目的,使得本方案可以根据具体装载需求而任意设置。

42、另外,当运用为在静水水面上,部分或全部浮筒为漂浮状态,在具有浪涌的水面上,大概率为部分或全部浮筒具有一部分位于水面之上的运用下,当单个浮筒因为损坏造成其能够提供的支撑力下降时,其他浮筒吃水深度增加可为水上组件提供支撑力补偿,故本方案运用为海上军事设施时,具有抗击打能力强、通过更换被破坏的浮体动力组件即可完成维护等特点。

43、另外,本方案将现有一般位于船尾的动力分散到了各浮体动力组件上,故从动力角度,动力的配置与浮体动力组件的数量配置成正比关系,故本方案在根据需求配置浮体动力组件时,一并对动力进行了重新配置,这样,在水上组件规模变化时,使得浮体动力组件数量需求变化以及移动平台结构动力配置变化是同步的,这样,进行适应性浮体动力组件增减以适应所需搭载能力变化的过程中,同步的动力配置变化对保障航速有利,故本方案在维持其航速、平稳性的基础上,方便根据具体需求而任意建造。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2471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