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0:31:38
本技术涉及空气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1、在空气处理系统中,例如新风系统、全空气系统、空气—水系统等中,空气处理装置可以对输入的空气进行处理或不处理,再通过风机加压后利用管道输送至安装在房间中的送风末端,上述处理可以是过滤处理、温湿度处理等。当空气处理装置的送风量处于较大的运行状态时,空气处理装置主要会由于风机功率的增加而发出较大的噪音,例如,在大风量,高静压下,整机运行噪音会超出50db以上,这将对用户造成严重的影响,大大降低用户的体验感。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处理系统,其能够解决空气处理装置传出的噪声过大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技术方案是:
3、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4、壳体;
5、第一分隔单元,所述第一分隔单元将所述壳体内分成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所述第一空间和所述第二空间形成有流道;
6、设置在所述流道中的第一风机;
7、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的出风口;
8、与所述第二空间连通的新风口和/或回风口,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流入的空气经过所述流道和所述第一风机后自所述出风口输出。
9、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10、设置在所述流道中的第一换热单元,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流入的空气经过所述流道并经过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后自所述出风口输出。
11、优选地,所述第二空间形成第一气体流道,所述流道包括所述第一气体流道,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将所述新风口流入的新风和所述回风口流入的回风混合并输向所述第一空间。
12、优选地,所述第二空间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的侧方。
13、优选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
14、优选地,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上具有连通口,所述连通口形成部分所述流道;所述第二空间通过所述连通口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在所述第一空间中,所述连通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二气体流道;在所述第二空间中,所述新风口和/或所述回风口通过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和所述连通口连通;
15、所述第一气体流道、所述连通口和所述第二气体流道形成u型流道。
16、优选地,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壳体的上部,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设置有具有消音结构的出风静压空间,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输出的空气经过所述出风静压空间后进入所述出风口。
17、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18、设置在所述出风静压空间中的过滤单元和/或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一风机的出口输出的空气经过所述出风静压空间中的所述过滤单元和/或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后进入所述出风口。
19、优选地,所述过滤单元能够以可插拔的方式安装在所述出风静压空间中。
20、优选地,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位置采用双层中空结构。
21、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部分所述第二板体和部分所述第一板体层叠设置,以使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结构。
22、优选地,在水平横截面上,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均呈u型,所述第一板体包括第一后壁、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第二板体包括第二后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
23、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层叠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结构,所述第一后壁和部分所述第二后壁层叠设置且两者之间形成中空结构;
24、所述第一板体形成所述第一空间;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相对设置,以使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四侧壁和部分所述第二后壁形成所述第二空间。
25、优选地,所述第一分隔单元包括所述第二侧壁。
26、优选地,所述壳体包括:能开启的具有消音结构的盖体,所述盖体形成所述壳体的前壁。
27、优选地,所述壳体的双层中空结构中填充有消音保温层。
28、优选地,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中;
29、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
30、排风口;
31、具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的第二换热单元,流经所述第一流道的流体与流经所述第二流道的流体能够进行换热;
32、所述第一气体流道包括相独立的新风流道和回风流道;
33、所述新风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间连通;
34、所述排风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空间/回风流道相连通;
35、所述回风流道与所述第一空间相连通。
36、优选地,所述第二空间内还具有与所述排风口连通的排风流道。
37、优选地,所述新风流道、所述回风流道和所述排风流道大体沿竖直方向延伸。
38、优选地,在所述新风口处,所述排风流道从所述新风口中穿过。
39、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为全热交换器。
40、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41、第三分隔单元,所述第三分隔单元在所述第一空间中分隔出容纳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空间第一子空间和形成排风流道的第一空间第二子空间;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第一空间第二子空间处,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排出的排风经过所述第一空间第二子空间从排风口排出。
42、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嵌入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中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中,并将所述第二空间分隔成第二空间第一子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上具有排风连通口,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连通,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与所述排风连通口连通,所述排风流道还包括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所述排风连通口。
43、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44、第二分隔单元,所述第二分隔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空间第一子空间分隔成所述新风流道和所述回风流道,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上具有回风连通口,所述回风流道与回风连通口连通,以使所述回风流道的回风通过所述回风连通口后,至少部分所述回风经过所述第一风机后自所述出风口输出;
45、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第一子空间处。
46、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嵌入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中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中,并将所述第二空间分隔成第二空间第一子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连通;所述排风流道还包括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所述排风口位于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处,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一端排出的排风经过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从排风口排出。
47、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48、设置在所述第二空间第二子空间中的第二风机,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空间中的部分回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排风流道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49、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50、第二分隔单元,所述第二分隔单元用于将所述第二空间分隔成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第二区域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二子区域;在竖直方向上,所述第二区域第一子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区域和所述第一区域之间,所述第一区域位于所述第二区域和所述第三区域的下方,所述第二区域第二子区域与所述第三区域并排设置;
51、管体,所述管体穿过所述第二区域第一子区域和所述第二区域第二子区域以连通所述第一区域和所述排风口,所述管体和所述第一区域内形成至少部分所述排风流道;除去所述管体的所述第二区域形成新风流道;所述第三区域形成所述回风流道。
52、优选地,形成所述第三区域的至少部分壁面具有消音保温层;
53、和/或,
54、形成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部分壁面具有消音保温层;
55、和/或,
56、形成所述第一区域的至少部分壁面具有消音保温层。
57、优选地,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上具有自上而下依次分布的回风连通口、新风连通口和排风连通口;
58、所述第二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内;
59、所述回风流道的回风通过所述回风连通口后,至少部分所述回风经过所述第一风机后自所述出风口输出;
60、所述新风流道的新风通过所述新风连通口,再经过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之后,在所述第一空间中与所述回风混合并经过所述第一风机后自所述出风口输出;
61、所述第一空间中的部分回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排风连通口、所述排风流道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62、优选地,所述回风连通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形成经过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三气体流道;
63、所述回风流道、所述回风连通口和所述第三气体流道大体形成u型流道。
64、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相较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更靠近所述回风连通口。
65、优选地,所述第一空间中设置有用于形成导流流道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流道用于将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流出的新风导流至第一换热单元或所述第一风机的进口处;自所述回风连通口流入所述第一空间的回风与所述导流流道的末端附近连通,所述导流流道的末端相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更远离所述回风连通口。
66、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上端且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一流道的出口位于第二换热单元的下端且远离所述第一分隔单元的一侧;
67、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上端且远离所述第一分隔单元的一侧;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位于第二换热单元的下端且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单元的一侧。
68、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在所述第一空间中靠近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一侧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与所述第一分隔单元相对的所述壳体的侧壁之间形成至少部分所述导流流道。
69、优选地,所述导流流道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所述排风连通口呈隔断状态。
70、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下方;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位于所述第一风机的下方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回风连通口、所述新风连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当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下方时,在竖直方向上,所述回风连通口、所述新风连通口位于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之间。
71、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72、第三分隔单元,所述第三分隔单元在所述第一空间中分隔出相独立的容纳所述第一风机的第一空间第一子空间和形成排风流道的第一空间第二子空间;
73、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74、第二风机,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空间中的部分回风依次流经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所述排风流道后从所述排风口排出。
75、优选地,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间第二子空间中;
76、所述第二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所述第二流道的出口连通,所述第二风机的出口与所述第一分隔单元上的排风连通口连通。
77、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
78、设置在所述壳体中的第三换热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具有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流经所述第三流道的流体与流经所述第四流道的流体能够进行换热;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用于接收压缩机及换热系统供给的制冷剂。
79、优选地,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侧壁采用双层中空结构;
80、分别与所述第三流道进口和出口、所述第四流道的进口和出口相连接的多条管路从所述壳体的侧壁内的中空结构中向上延伸至壳体的上部并伸出至所述壳体外。
81、一种空气处理系统,所述空气处理系统包括:
82、如上述任一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第二空间形成第一气体流道;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换热单元,新风口和/或回风口流入的空气经过所述第一气体流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一风机后自出风口输出;
83、压缩机及换热系统,用于向所述第一换热单元供给经过处理后的制冷剂。
84、优选地,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空间中的第三换热单元,所述第三换热单元具有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流经所述第三流道的流体与流经所述第四流道的流体能够进行换热;所述压缩机及换热系统还用于向所述第三流道供给经过处理后的制冷剂;
85、末端设备,所述第四流道用于向所述末端设备供给经过降温或升温处理后的流体。
8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显著有益效果:
87、1、由于通过第一分隔单元将壳体内分成连通的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第一风机设置流道中,因此,根据第一风机设置的位置会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下,第一风机与出风口之间存在第一分隔单元。这样一来,当第一风机4发出的噪音通过出风口向壳体外传播时,其无法沿直线传播,大部分噪音会受到第一分隔单元的阻挡必须经过流道后才能从出风口向壳体外传播,噪音的分贝在流道中大幅被降低,因此,从出风口传出去后的噪音的分贝就得到了大幅降低。当第一风机位于第二空间中时,第一空间的存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音降噪作用,当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少部分穿透过第一分隔单元向第一空间的方向传递时,第一空间能够起到隔音降噪作用,穿过第一空间后的噪音的分贝可以得到有效降低。结合上述两点原因,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外,用户总体上能够听见的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将会得到大幅降低,这样有效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在第二种情况下,第一风机与新风口和/或回风口之间存在第一分隔单元。同理,当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通过新风口和/或回风口向壳体外传播时,其无法沿直线传播,大部分噪音会受到第一分隔单元的阻挡必须经过流道后才能从新风口和/或回风口向壳体外传播,噪音的分贝在流道大幅被降低,因此,从新风口和/或回风口传出去后的噪音的分贝就得到了大幅降低。当第一风机位于第一空间中时,该第二空间的存在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隔音降噪作用,当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少部分穿透过第一分隔单元向第二空间的方向传递时,第二空间能够起到隔音降噪作用,穿过第二空间后的噪音的分贝可以得到有效降低。结合上述两点原因,在空气处理装置的壳体外,用户总体上能够听见的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将会得到大幅降低,这样有效的提高了用户的体验感。
88、2、在壳体内,u型流道可以使得第一风机通过第一气体流道和第二气体流道到达新风口和/或回风口的距离更长,迂回且长度更长的流道进一步有助于降低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通过流道从新风口和/或回风口传出时的分贝,用户总体上能够听见的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将进一步降低。另外,第一风机所处的第二气体流道的一侧均为第一气体流道,被覆盖区域较大的第一气体流道能够对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少部分在穿透过第一分隔单元向第二空间的方向传递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进行隔音降噪,总体上进一步降低壳体外噪音的分贝。
89、3、出风静压空间一方面可以使得第一风机的出口输出的空气变的均匀后从出风口输出,另外一方面,出风静压空间可以使得第一风机的出口输出的气流,由高速射流紊乱态,转变为较低流速的均匀态后,从出风口输出,从而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这样,第一风机通过上方方向的出风口向外传出的噪音可以得到有效降低。
90、4、由于壳体的至少部分位置可以采用双层中空结构,中空结构本身具有消音效果和保温效果。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第一风机发出的噪音通过壳体的双层中空结构处向外传递。
91、参照后文的说明和附图,详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特定实施方式,指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可以被采用的方式。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在范围上并不因而受到限制。针对一种实施方式描述和/或示出的特征可以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在一个或更多个其它实施方式中使用,与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相组合,或替代其它实施方式中的特征。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135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