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供热炉灶,通风,干燥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  正文

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0:40:33

本技术涉及空调,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1、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设于机壳内的第一腔、设于机壳上的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其中,换热进风口和换热出风口均与第一腔连通。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室内换热器和换热风机均设于第一腔内换热风机设于室内换热器的前侧,在换热风机的驱动下,室内空气由室内进风口进入第一腔内,进入第一腔内的室内空气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换热出风口流出。

2、对于立式空调室内机而言,为了方便引入新风以及布置空调室内机的部件,一般将新风模块设置在空调室内机的底部,在第一腔的下方设置第二腔,将新风蜗壳设置在第二腔中,将用于引入室外新风的新风进风口开设于机壳后侧。新风模块通常包括新风风机和新风蜗壳,新风蜗壳内部限定形成有风机腔,新风风机的新风风扇设于风机腔内,新风蜗壳包括与风机腔连通的蜗壳进风口和蜗壳出风口,在新风风机的驱动下,室外新风由新风进风口进入风机腔内,然后由风机腔进入室内。电加热装置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和换热蜗壳之间,电加热装置通过电加热连接线与电器盒相连接,电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换热蜗壳内的空气。

3、由于电加热装置的走线需要强电控制,因此需要注意避免弱电与强电的设置相冲突,同时解决节省走线的距离的问题。因此,本技术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3、主体,其顶部到其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其左侧到其由侧为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所述主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4、所述主体包括:

5、机壳;

6、换热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

7、换热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8、换热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包括设于所述换热蜗壳内的蜗舌风道;

9、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蜗舌风道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10、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11、电器盒,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机壳的;

12、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换热蜗壳之间,所述电加热装置通过电加热连接线与所述电器盒相连接;

13、所述换热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一侧到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的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同向;

14、所述换热蜗壳包括:

15、前蜗舌,其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内出风方向的末端;

16、后蜗舌,其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一侧;

17、蜗舌进风板,其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内出风方向的迎风端,所述蜗舌进风板与所述前蜗舌相连接;所述蜗舌进风板与所述前蜗舌之间设有夹角区域,所述夹角区域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外侧;

18、换热蜗壳顶板,设于所述换热蜗壳的顶部;

19、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夹角区域的底部,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蜗舌进风板和所述前蜗舌;

20、所述支撑板包括:

21、第二走线限位部,设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走线限位部用于固定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电加热连接线;

22、排水孔,设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排水孔用于引流所述前蜗舌和所述蜗舌进风板上产生的凝露;

23、所述电加热连接线穿设所述换热蜗壳顶板,然后穿设所述夹角区域以与所述第二走线限位部相连接,所述电加热连接线穿设所述第二走线限位部后连接于所述电器盒。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蜗壳的外侧设于第三走线限位部,所述第三走线限位部连接于所述蜗舌进风板上,所述第三走线限位部用于固定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电加热连接线。

25、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26、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于所述换热蜗壳的下方,所述接水盘用于盛接所述室内换热器上形成的冷凝水,所述电器盒设置于所述接水盘的下方。

2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接水盘包括:第四走线限位部,所述第四走线限位部设于所述接水盘的边缘,所述第四走线限位部用于固定所述第二走线限位部与所述电器盒之间的部分所述电加热连接线。

2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四走线限位部设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与所述机壳之间。

29、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0、新风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所述新风进风口与所述第二腔连通;

31、新风蜗壳,设于所述第二腔内且包括位于其内的风机腔;

32、新风风机,设于所述新风蜗壳内;

33、导流件,位于所述风机腔的上方且包括设于其内的导流风道,所述导流件包括设于其底端的导流件进风口以及设于其前侧的导流件出风口,所述导流件进风口和导流件出风口与所述导流风道连通;所述导流件进风口与蜗壳出风口连通;所述导流件出风口与所述换热出风口连通;

34、所述新风风机驱动室外新风由所述新风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经所述风机腔、蜗壳出风口、导流件进风口进入所述导流风道内,然后经所述导流件出风口流至室内。

3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走线限位部支撑所述电加热连接线以使所述电加热连接线与所述蜗舌进风板间具有一定空间。

36、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37、出风框,设于所述机壳内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前方;

38、所述出风框包括:

39、出风框第一进风口,其与所述蜗舌风道相连通;

40、第一格栅板,所述第一格栅板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机壳的长度方向同向,所述第一格栅板设于所述出风框第一进风口的进风区域内,所述第一格栅板相对于所述机壳的前后方向的竖直面倾斜设置。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还包括:

42、第二格栅板,其设于所述出风框第一进风口的进风区域内,所述第二格栅板的长度方向与水平面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格栅板与所述第一格栅板相连接。

43、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44、主体,其顶部到其底部为所述主体的高度方向,其左侧到其由侧为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所述主体内部形成有第一腔和第二腔,所述第一腔位于所述第二腔的上方;

45、所述主体包括:

46、机壳;

47、换热进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后侧;

48、换热出风口,形成于所述机壳的前侧;所述换热进风口和所述换热出风口与所述第一腔连通;

49、换热蜗壳,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所述换热蜗壳包括设于所述换热蜗壳内的蜗舌风道;

50、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蜗舌风道靠近所述换热进风口的一侧;

51、换热风机,设于所述第一腔内且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前方;

52、电器盒,设置于所述第二腔内且位于所述机壳的;

53、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室内换热器和所述换热蜗壳之间,所述电加热装置通过电加热连接线与所述电器盒相连接;

54、所述换热蜗壳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一侧到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的方向与所述主体的宽度方向同向;

55、所述换热蜗壳包括:

56、前蜗舌,其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内出风方向的末端;

57、后蜗舌,其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一侧;

58、蜗舌进风板,其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第二侧,且位于所述换热蜗壳内出风方向的迎风端,所述蜗舌进风板与所述前蜗舌相连接;所述蜗舌进风板与所述前蜗舌之间设有夹角区域,所述夹角区域位于所述换热蜗壳的外侧;

59、换热蜗壳顶板,设于所述换热蜗壳的顶部;

60、支撑板,设置在所述夹角区域的底部,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蜗舌进风板和所述前蜗舌;

61、所述支撑板包括:

62、第二走线限位部,设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第二走线限位部用于固定所述电加热装置的电加热连接线;

63、排水孔,设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排水孔用于引流所述前蜗舌和所述蜗舌进风板上产生的凝露;

64、第二走线限位部相对于所述排水孔所述靠近所述夹角区域的边缘设置。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18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