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1:46:21
本申请涉及热解,尤其是涉及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
背景技术:
1、热解炉,通过燃烧器燃烧燃料提供热量,燃烧尾气与自然空气混合得到温度稳定的热解源气,热解源气加热原料使其在高温环境下实现分解转化。
2、现有技术中,热解炉包括炉体、燃烧器喷嘴和内衬结构,燃烧器喷嘴安装在炉体上,内衬结构安装在炉体内,燃烧器喷嘴将燃烧尾气喷射在内衬结构中,空气从炉体的侧壁输入,与燃烧器喷嘴的内衬结构接触后向下方流动,常温空气可吸收内衬结构的温度,对内衬结构有一定的降温作用,空气也同时得到初步的加热,空气到达内衬结构的出口与燃烧尾气混合,形成热源气体。
3、对于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空气在炉体内的行程较短,空气与内衬结构之间的热量可能不够充分,因此可能无法有效降低内衬结构的温度,故对此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空气对内衬结构的降温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
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包括喷枪和壳体,所述壳体一端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喷枪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上,所述壳体的内顶壁上设置有内衬管,所述喷枪的喷嘴贯穿所述壳体设置于所述内衬管内,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上设置有进风管,所述进风管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且设置于所述内衬管的外壁和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所述内衬管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进风管输入的空气在所述壳体内的行程的导流结构。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喷枪将燃料燃烧后的燃料尾气喷射到内衬管中,内衬管的温度升高,同时进风管向内衬管的外壁和壳体的内壁之间输送空气,用于对内衬管进行降温,而导流结构可增加空气在壳体内的运动路径,使得空气与内衬管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对内衬管的降温效果。
5、可选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螺旋片,所述螺旋片螺旋围设在所述内衬管的外壁上,且所述螺旋片的宽度同所述内衬管的外壁与所述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设置。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片可实现对空气的导流,从而增加空气在壳体内的运动路径,使得空气与内衬管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热交换,螺旋片的宽度同内衬管的外壁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的间距设置,可避免空气从螺旋片与壳体内壁之间的缝隙之间溢出,从而进一步提高空气与内衬管之间的热交换效果。
7、可选的,所述进风管和所述螺旋片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进风管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出风口的一端上,多个所述螺旋片的一端均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内顶壁上,且所述进风管设置于相邻所述螺旋片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风管设置有多个可实现多股空气同时注入进壳体内,螺旋片设置有多个可实现对多股空气分别进行引流,从而使空气更加均匀且全面的对内衬管进行降温。
9、可选的,所述壳体包括螺旋段、第一引流段和第二引流段,所述螺旋片设置于所述螺旋段内,所述第一引流段设置所述螺旋段下方,所述第二引流段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段下方,所述螺旋段、所述第一引流段和所述第二引流段的侧壁外径相同设置,所述螺旋段的侧壁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引流段的侧壁内径设置,所述第一引流段的侧壁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引流段的侧壁内径设置。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螺旋段、第一引流段和第二引流段的侧壁外径相同设置,螺旋段的侧壁内径大于第一引流段的侧壁内径设置,可减小壳体的内壁与内衬管外壁之间的间距,故空气经过第一引流段之后流速增加,第一引流段的侧壁内径大于第二引流段的侧壁内径设置,可进一步减小壳体的内壁与内衬管外壁之间的间距,进一步对经过第二引流段的空气进行加速,加速后的空气可更易与喷枪喷出的高速燃料尾气进行充分混合。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引流段靠近所述螺旋段的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段靠近所述第一引流段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引流段靠近螺旋段的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第二引流段靠近第一引流段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可实现对空气的引流,改变空气的运动方向,使加速后的空气运动方向与燃料尾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进行交叉,使之混合的更加均匀。
13、可选的,所述内衬管远离所述喷枪的一端端部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引流段的上端部设置。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衬管远离喷枪的一端端部高度低于第二引流段的上端部设置可提高空气与内衬管的接触面的同时,还可更好的对空气进行引流,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
15、可选的,所述内衬管远离所述喷枪的一端的侧壁外径呈收缩状设置。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内衬管远离喷枪的一端的侧壁外径呈收缩状设置可配合第一引流段和第二引流段的收缩的端部对空气进行引流,使空气与燃料尾气混合的更加均匀。
17、可选的,所述壳体远离所述喷枪的一端呈收缩状设置。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壳体远离喷枪的一端呈收缩状设置可进一步提高空气与燃料尾气混合的效果。
19、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0、1.导流结构可增加空气在壳体内的运动路径,使得空气与内衬管之间能够充分的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对内衬管的降温效果;
21、2.进风管设置有多个可实现多股空气同时注入进壳体内,螺旋片设置有多个可实现对多股空气分别进行引流,从而使空气更加均匀且全面的对内衬管进行降温;
22、3.第一引流段靠近螺旋段的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第二引流段靠近第一引流段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可实现对空气的引流,改变空气的运动方向,使加速后的空气运动方向与燃料尾气的气流的运动方向进行交叉,使之混合的更加均匀。
技术特征:1.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包括喷枪(1)和壳体(2),所述壳体(2)一端开设有出风口(21),所述喷枪(1)设置于所述壳体(2)远离所述出风口(21)的一端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的内顶壁上设置有内衬管(3),所述喷枪(1)的喷嘴贯穿所述壳体(2)设置于所述内衬管(3)内,所述壳体(2)远离所述出风口(21)的一端上设置有进风管(4),所述进风管(4)与所述壳体(2)的内部连通,且设置于所述内衬管(3)的外壁和所述壳体(2)的内壁之间,所述内衬管(3)与所述壳体(2)的内壁之间设置有用于增加所述进风管(4)输入的空气在所述壳体(2)内的行程的导流结构(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结构(5)包括螺旋片(51),所述螺旋片(51)螺旋围设在所述内衬管(3)的外壁上,且所述螺旋片(51)的宽度同所述内衬管(3)的外壁与所述壳体(2)的内壁之间的间距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管(4)和所述螺旋片(51)均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进风管(4)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2)远离所述出风口(21)的一端上,多个所述螺旋片(51)的一端均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2)的内顶壁上,且所述进风管(4)设置于相邻所述螺旋片(5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包括螺旋段(22)、第一引流段(23)和第二引流段(24),所述螺旋片(51)设置于所述螺旋段(22)内,所述第一引流段(23)设置所述螺旋段(22)下方,所述第二引流段(24)设置于所述第一引流段(23)下方,所述螺旋段(22)、所述第一引流段(23)和所述第二引流段(24)的侧壁外径相同设置,所述螺旋段(22)的侧壁内径大于所述第一引流段(23)的侧壁内径设置,所述第一引流段(23)的侧壁内径大于所述第二引流段(24)的侧壁内径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段(23)靠近所述螺旋段(22)的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所述第二引流段(24)靠近所述第一引流段(23)一端的内径呈收缩状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3)远离所述喷枪(1)的一端端部高度低于所述第二引流段(24)的上端部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衬管(3)远离所述喷枪(1)的一端的侧壁外径呈收缩状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远离所述喷枪(1)的一端呈收缩状设置。
技术总结本申请涉及热解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多通道旋风换热的热解炉结构,包括喷枪和壳体,壳体一端开设有出风口,喷枪设置于壳体上,壳体上设置有内衬管,喷枪的喷嘴设置于内衬管内,壳体上设置有进风管,内衬管与壳体的内壁之间设置有导流结构;本申请中的喷枪将燃料燃烧后的燃料尾气喷射到内衬管中,内衬管的温度升高,同时进风管向内衬管的外壁和壳体的内壁之间输送空气,空气在出风口处与燃烧尾气充分混合,同时对内衬管进行降温和空气的初步升温,导流结构可增加空气在壳体内的运动路径,使空气与内衬管充分的进行热交换,空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更为均匀,也使空气与燃料尾气混合的更为充分,提高热源气的稳定性也提高对内衬管的降温效果。技术研发人员:李涛,代凤玉,王敏,孟庆炜,赵海龙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北京和荣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09技术公布日:2024/6/20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4/20672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