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环保节能,再生,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与流程  >  正文

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29 12:38:40

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具体涉及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1、氯代烃(chlorinated hydrocarbons,cahs)是一类人工合成的用于工业和农业生产活动的有机氯化物的统称,在医药、化工、电子、皮革等领域广泛应用。cahs大多属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毒害效应、生物蓄积性和远距离迁移性。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不恰当的储存和处置方式,导致cahs排放到环境中,进而在不同的环境介质中长距离传输,导致大量土壤和地下水受到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构成严重威胁。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绿色高效修复已成为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目前比较成熟的氯代烃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包括热解吸法、土壤蒸汽抽提法、表面活性剂淋洗法和原位化学氧化法等。然而,这些修复技术普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运行成本高、效率较低、易产生二次污染等。表面活性剂淋洗法和原位化学氧化法等化学技术严重改变土壤性质,且成本较高,因此限制了它们在原位修复氯代烃污染土壤中的应用。相比于物理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具有更好的环境兼容性、成本效益和工程可行性。然而,在实际修复过程中,由于脱氯菌的代谢能力较弱,其在污染土壤生物群落中相对丰度极低甚至不存在,修复过程往往要长达数月甚至更久。而且由于生物强化添加的微生物与土著微生物的竞争关系、受环境因素和可利用营养供给的限制等,在实际修复体系中,仅仅选用单菌难以保证修复效果。与单一的微生物修复技术相比,植物根际修复由于可以通过根系分泌物,为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提供养分和电子供体等,从而为微生物降解塑造更好的生存环境,效率也大大提高。利用微生物组-植物之间的协同共生关系能够使得修复过程更加高效,并降低投入成本,但目前针对氯代烃污染场地仍然缺乏绿色高效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

2、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3、提供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从待修复的氯代烃污染土壤中富集筛选得到厌氧微生物复合菌群,在氯代烃污染土壤中移栽香蒲苗,并接种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待香蒲长至开花或成熟期时,将香蒲收获并从污染土壤中移走。

4、进一步地,微生物复合菌群的od600值为0.3-0.8。

5、进一步地,微生物复合菌群的接种量为5%-10%(v/w)。

6、进一步地,微生物复合菌群的接种方法为采用注射的方式分多点均匀注入到土壤中,注入深度为3-8cm。

7、进一步地,香蒲苗接种完微生物复合菌群后,保持土壤表层上覆水8-12cm。

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9、操作方便,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通过湿地植物(香蒲)根系与微生物复合菌群的协同共生,有效提高了添加的降解菌在土壤中的定殖,有力提高了添加的降解菌以及土著微生物菌群降解功能的发挥,实现氯代烃的高效稳定脱氯降解,有效解决了氯代烃厌氧降解过程中存在的降解不彻底或脱氯后产物毒性更大的问题,有望在氯代烃生物降解的工程应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技术特征:

1.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从待修复的氯代烃污染土壤中富集筛选得到厌氧微生物复合菌群,在氯代烃污染土壤中移栽香蒲苗,并接种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待香蒲长至开花或成熟期时,将香蒲收获并从污染土壤中移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的od600值为0.3-0.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的接种量为5%-10%v/w。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的接种方法为采用注射的方式分多点均匀注入到土壤中,注入深度为3-8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香蒲苗接种完微生物复合菌群后,保持土壤表层上覆水8-12cm。

技术总结本发明涉及土壤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氯代烃污染土壤的生物联合修复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从待修复的氯代烃污染土壤中富集筛选得到厌氧微生物复合菌群,在氯代烃污染土壤中移栽香蒲苗,并接种所述微生物复合菌群,待香蒲长至开花或成熟期时,将香蒲收获并从污染土壤中移走。本发明方法操作方便,简单易行,成本低廉,通过湿地植物(香蒲)根系与微生物复合菌群的协同共生,有效提高了添加的降解菌在土壤中的定殖,有力提高了添加的降解菌以及土著微生物菌群降解功能的发挥,实现氯代烃的高效稳定脱氯降解,有效解决了氯代烃厌氧降解过程中存在的降解不彻底或脱氯后产物毒性更大的问题,有望在氯代烃生物降解的工程应用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技术研发人员:任文杰,倪沙,曲常胜,夏威夷,丁亮,滕应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1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5/14161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