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27 10:37:14
本发明属于石油勘探开发,具体涉及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方法。
背景技术:
1、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是目前深层、超深层大油田产能建设的主力类型,走滑断裂是碳酸盐岩控储、控藏、控富的关键因素。目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开发存在地质结构复杂、高效井比例低、老井开井率低、单井累计产量低等问题,亟待开展走滑断裂和油藏圈闭精细刻画与油气富集区再评价,以提高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投产成功率和单井累计产量,支撑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上产稳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助于实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高产稳产的技术方案。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方法,其中,该方法包括:
3、步骤s1:对目标区进行走滑断裂刻画;
4、步骤s2:基于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结果,确定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
5、步骤s3:对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进行缝洞体储层刻画;
6、步骤s4:对缝洞体储层进行缝洞体连通性评价,得到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地质模型;
7、步骤s5:基于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地质模型进行缝洞体储层布井;
8、步骤s6:对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进行储层结构定量表征,包括油气层、水层以及各类型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
9、步骤s7:结合步骤s6的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储层结构定量表征结果,利用所布井进行油气开发。
10、进一步地,对目标区进行了走滑断裂刻画包括:
11、步骤s11:对目标区地震资料进行降噪处理和走滑断裂断裂带加密速度分析处理,得到处理后的地震资料;
12、步骤s12:对步骤s11得到的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走滑断裂增强的叠后解释性处理;
13、步骤s13:基于步骤s12得到的叠后解释性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中走滑断裂空间展布,实现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
14、进一步地,步骤s11,对目标区地震资料进行降噪处理和走滑断裂断裂带加密速度分析处理,得到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包括:
15、步骤s111:对目标区地震资料进行逐级噪音压制处理,得到降噪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其中,所述逐级噪音压制处理,按照先强后弱、先规则干扰后随机干扰的原则,采用振幅补偿与叠前去噪循环迭代逐级去噪方式,逐步压制地震记录中的噪音干扰;
16、步骤s112:对降噪处理后的地震资料,进行走滑断裂发育位置确定,进而对走滑断裂断裂带进行加密速度分析处理。
17、进一步地,步骤s13,基于步骤s12得到的叠后解释性处理后的地震资料,确定目标区中走滑断裂空间展布,实现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包括:
18、步骤s131:基于步骤s12得到的叠后解释性处理后的地震资料,利用三维立体解释技术,在等时切片上沿着断层走向完成该断裂的平面轨迹解释,进而在垂直断层走向的各线剖面上完成该断裂在剖面上的轨迹解释,同时在三维空间上监控断层的闭合和解释方案的统一性;然后,通过断层面提取和加工处理,得到该断层的断层面数据;从而确定目标区中走滑断裂空间展布,进行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
19、步骤s132:应用相干、方差、曲率、最大似然地震属性切片分析技术,自下向上做沿层切片,验证得到目标区走滑断裂(包括主干走滑断裂及其分支走滑断裂的)的空间展布,保证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精度。
20、进一步地,步骤s2,基于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结果,确定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包括:
21、步骤s21:基于目标区走滑断裂刻画结果,对走滑断裂进行分级分段评价,并确定目标区中的控圈走滑断裂;
22、步骤s22:基于目标区中的控圈走滑断裂,确定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个数;
23、步骤s23:结合结构张量属性数据,确定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的空间边界,包括圈闭顶、底边界及侧向边界;
24、步骤s24: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进行储层反演,确定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的地质资源量。
25、进一步地,步骤s3,对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进行缝洞体储层刻画包括:
26、步骤s31: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进行相控反演,得到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并确定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
27、步骤s32:分别利用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和孔隙度与波阻抗转换关系,结合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对缝洞体储层进行空间定量刻画;
28、步骤s33:进行缝洞体储层归位处理。
29、进一步地,步骤s31,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进行相控反演,得到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并确定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包括:
30、步骤s311:确定能够反映走滑断裂破碎带背景的低频模型;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分别开展井震约束的稀疏脉冲反演,得到第一次稀疏脉冲反演后的纵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并确定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将能够反映走滑断裂破碎带背景的低频模型与第一次稀疏脉冲反演中使用的低频模型进行融合,得到断裂破碎带阻抗低频模型作为第二次稀疏脉冲反演的低频模型;
31、步骤s312: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分别基于第一次稀疏脉冲反演后的纵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利用第二次稀疏脉冲反演的低频模型开展第二轮井震约束的稀疏脉冲反演,得到第二次稀疏脉冲反演后的纵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并确定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
32、步骤s313:根据沉积特征确定碳酸盐岩内部的不整合关系,沿着不整合面建立表层岩溶岩相模型;将岩相模型与第二次稀疏脉冲反演的低频模型进行融合,得到第三次稀疏脉冲反演的低频模型;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分别基于第二次稀疏脉冲反演后的纵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利用第三次稀疏脉冲反演的低频模型开展第三轮井震约束的稀疏脉冲反演,得到第三次稀疏脉冲反演后的纵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并确定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
33、步骤s314:对各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圈闭,分别将第三次稀疏脉冲反演后的纵波阻抗属性数据体与第三次稀疏脉冲反演的低频模型进行道合,获取地震相约束的绝对波阻抗属性数据体并确定缝洞体储层的空间轮廓,实现缝洞体储层确定。
34、进一步地,步骤s4,对缝洞体储层进行缝洞体连通性评价,得到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地质模型包括:
35、步骤s41:基于缝洞体储层的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数据,确定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的粗略轮廓;
36、步骤s42:基于步骤s41确定的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模型,结合缝洞体储层结构张量属性数据,细化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轮廓模型;
37、步骤s43:对储集体轮廓模型进行连通体分析,进而利用波阻抗属性对储集体轮廓进行修正,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连通模型;
38、步骤s44:基于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连通模型,结合缝洞体储层反演孔隙度数据,确定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轮廓内部洞穴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展布,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地质模型。
39、进一步地,步骤s41:基于缝洞体储层的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数据,确定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的粗略轮廓包括:
40、步骤s411:确定缝洞体储层模型的网格步长,平面上采用油藏单元划分边界作为工区范围,建立缝洞体储层模型;
41、步骤s412:在缝洞体储层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数据中提取振幅变化率属性响应特征表现为纵向串珠状反射的区域,进而结合各储集单元储集体门限值,确定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
42、步骤s413:基于确定的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在缝洞体储层模型中进行储集体雕刻,得到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的粗略轮廓模型。
43、进一步地,步骤s42,基于步骤s41确定的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模型,结合缝洞体储层结构张量属性数据,细化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轮廓模型包括:
44、步骤s421:基于缝洞体储层结构张量属性数据,确定缝洞体储层与结构张量相关的有利储集体;
45、步骤s4222:将有利储集体与步骤s41确定的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模型在空间上取交集,细化缝洞体储层储集体的粗略轮廓,得到目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轮廓模型。
46、进一步地,步骤s43,对储集体轮廓模型进行连通体分析,进而利用波阻抗属性对储集体轮廓进行修正,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连通模型包括:
47、对储集体轮廓模型进行连通体分析,去除储集体中与连通主体部分不连通的无效储集区域(即不具备开发潜力的储集区域),并划分储集单元(不同储集单元相互不连通,同一储集单元中的各储集体相互连通),进而利用各储集单元的波阻抗属性数据对储集体轮廓进行修正,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连通模型。
48、进一步地,步骤s44,基于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连通模型,结合缝洞体储层反演孔隙度数据,确定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轮廓内部洞穴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展布,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地质模型包括:
49、步骤s441:确定洞穴型储集体的孔隙度门限值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的孔隙度门限值;
50、步骤s442:基于洞穴型储集体的孔隙度门限值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的孔隙度门限值,结合缝洞体储层反演孔隙度数据,在缝洞体储层储集体连通模型的储集体轮廓内部确定洞穴型储集体和裂缝孔洞型储集体展布,得到缝洞体储层储集体地质模型。
51、进一步地,步骤s5,基于缝洞体储层的储集体地质模型进行缝洞体储层布井包括:
52、步骤s51:在缝洞体储层储集体地质模型上,确定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数据的rtm体中响应特征为串珠状反射对应的区域为布井区域;
53、步骤s52:基于布井区域的振幅变化率属性数据,确定井位靶点;
54、步骤s53:对井位靶点区域进行波阻抗反演,确定靶层;
55、步骤s54:基于井靶层的地应力数据,确定靶向。
56、进一步地,步骤s6,对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进行了储层结构定量表征包括:
57、步骤s61: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油气层和水层识别;
58、步骤s62: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孔洞型储集体识别;
59、步骤s63: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洞穴型储集体识别;
60、步骤s64: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裂缝型储集体识别;
61、步骤s65:将步骤s61-步骤s65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进行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油气层、水层以及各类型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
62、进一步地,步骤s61,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油气层和水层识别包括:
63、当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充填油和水时,获取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垂直于裂缝方位的ps波大入射角地震振幅数据体;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垂直于裂缝方位的ps波大入射角地震振幅数据体,进行油层和水层识别;其中,油层的垂直于裂缝方位的ps波大入射角地震振幅值>水层的垂直于裂缝方位的ps波大入射角地震振幅值;
64、当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充填气和水时,获取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地震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率数据体和小入射角地震振幅数据体;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地震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率数据体和小入射角地震振幅数据体,进行气层和水层识别;其中,气层的小入射角地震振幅值为负值,水层的小入射角地震振幅值为正值,气层的地震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率为负值,水层的地震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率为负值,且气层的地震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率>水层的地震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率。
65、进一步地,步骤s62,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孔洞型储集体识别包括: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振幅变化率数据体,识别孔洞型储集体。
66、进一步地,步骤s63,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洞穴型储集体识别包括:
67、获取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高分辨率反演阻抗数据体;其中,所述高分辨率反演采用的算法通过l1范数来解决稀疏反演问题、假设地层反射系数通过奇偶极子分解来表征、实现通过将子波矩阵引入楔形字典反褶积;
68、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高分辨率反演阻抗数据体,识别洞穴型储集体。
69、进一步地,步骤s64,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裂缝型储集体识别包括:获取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相干地震属性数据体;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相干地震属性数据体,识别裂缝型储集体;其中,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相干地震属性数据体可以但不限于利用常规方式进行获取,例如利用地震数据计算相关地震属性数据。
70、进一步地,步骤s65,将步骤s61-步骤s65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进行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油气层、水层以及各类型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包括:
71、将步骤s61中完成油气层和水层识别的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步骤s62中完成孔洞型储集体识别的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步骤s63中完成洞穴型储集体识别的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步骤s64中完成裂缝型储集体识别的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地震属性数据体进行归一化处理,统一各种地震属性的值域范围,对几类属性空间位置相加,完成多属性的空间属性融合;
72、对空间属性融合后的结果进行三维可视化透视分析,实现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油气层、水层以及各类型储集体的展布刻画。
73、进一步地,步骤s6,对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进行了储层结构定量表征进一步包括:
74、步骤s66: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油气层、水层以及各类型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结果,进行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油气储集容积确定。
75、进一步地,步骤s66,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油气层、水层以及各类型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结果,进行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油气储集容积包括:
76、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各类型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结果,对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的储集体进行缝洞单元划分;
77、基于各缝洞单元中储集体展布的定量表征结果以及油气层和水层展布的定量表征结果,确定各缝洞单元中各类型储集体的油气储集容积;
78、基于各缝洞单元中各类型储集体的油气储集容积,确定各缝洞单元的油气储集容积;
79、基于各缝洞单元的油气储集容积,确定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油气储集容积。
80、进一步地,步骤s7,结合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储层结构,利用所布井进行油气开发包括:
81、步骤s71: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注水指示曲线、能量指示曲线、试井曲线和步骤s6的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储层结构定量表征结果,确定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规模、储层结构、剩余动态储量、地层能量,其中,储层结构包括储集体类型和缝洞间的连通情况;
82、步骤s72: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规模、剩余动态储量、地层能量大小和储层结构,结合气油比,确定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各缝洞单元的注水方式为注水替油、注水保压、高压注水还是单元注水;进而按照确定的注水开发方式进行注水开发;
83、步骤s73:基于单元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的注采井网、储层结构,确定单元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采用的改善注水方式为注采方向调整、注采参数调整、注入介质调控还是注入流道调控;进而按照确定的改善注水方式进行单元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注水开发。
84、进一步地,步骤s72,基于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规模、剩余动态储量、地层能量大小和储层结构,结合气油比,确定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各缝洞单元的注水方式为注水替油、注水保压、高压注水还是单元注水包括:
85、结合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缝洞间的连通情况,分别确定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各缝洞单元为单井缝洞单元还是多井缝洞单元;
86、对于多井缝洞单元,注水开发方式采用单元注水方式;其中,所述单元注水方式为在注水井与采出井的配合下进行注水开发的方式;
87、对于单井缝洞单元,当气油比小于300m3/t时,若由于常规注水及酸压无法实现远井区高效扩容而导致单井递减快(月递减量超过30%)、采出程度低(不超过10%)则注水开发方式采用注水压力大于50mpa的高压注水方式,否则对储集体类型为溶洞型的注水开发方式采用注水替油方式;
88、对于单井缝洞单元,当气油比大于300m3/t时,注水开发方式采用注水保压方式;其中,所述注水保压方式为通过注水使得开发过程中地层压力高于油藏饱和压力的注水方式。
89、进一步地,步骤s73,基于单元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的注采井网、储层结构,确定单元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采用的改善注水方式为注采方向调整、注采参数调整、注入介质调控还是注入流道调控包括:
90、对于储集体类型为非溶洞型的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若井网完善(即满足注采对应)且优势裂缝发育(指发育开启性好、疏导性好的裂缝),改善注水方式采用注采参数调整方式;
91、对于储集体类型为非溶洞型的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若井网不完善(即不满足注采对应)或者储量控制程度低的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改善注水方式采用注采方向调整方式;
92、对于储集体类型为溶洞型的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若溶洞与井连通且窜流通道位于溶洞中下部,改善注水方式采用注入介质调控方式;
93、对于储集体类型为溶洞型的注水失效后的缝洞单元,若溶洞与井连通且由于裂缝差异导致窜流,改善注水方式采用注入流道调控方式。
94、进一步地,注采参数调整包括调整注水量和/或平面调整注采比。
95、进一步地,注采方向调整包括完善井网(实现注采对应)和/或注采井调整。
96、进一步地,注入介质调控包括注气(例如注氮气)或注韧性凝胶或注悬浮型颗粒+韧性凝胶。
97、进一步地,注入流道调控包括注低密度颗粒(能悬浮于地层水中)+泡沫或注泡沫凝胶。
98、进一步地,步骤s7,结合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的储层结构,利用所布井进行油气开发进一步包括:
99、步骤s74,对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全部或部分缝洞单元进行注气开发。
100、进一步地,步骤s74,对布井区域的缝洞体储层中全部或部分缝洞单元进行注气开发包括:在采用注水替油的缝洞单元中选取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进行单井注气开发。
101、进一步地,在采用注水替油的缝洞单元中选取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过程中选取的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满足如下条件:
102、缝洞单元内部分或全部剩余油的剩余油模式符合适合注气开发的五种典型剩余油模式至少之一;其中,所述适合注气开发的五种典型剩余油模式包括:储层高部位剩余油、底水锥进封闭剩余油、水平井上部剩余油、酸压沟通周缘缝洞体、井间注水封闭剩余油;
103、累计产油量>5000吨;
104、井筒与储集体沟通性好;
105、生产管柱的井口、管柱、套管固井质量、抗挤强度满足注气施工要求。
106、进一步地,选取的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还满足:储集体类型为洞穴型。
107、进一步地,选取的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还满足:位于该缝洞单元的生产井的含水率上升类型为台阶状上升型或快速上升型,且位于该缝洞单元的生产井间开生产有效或长期带水自喷。
108、进一步地,选取的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还满足:地层能量中等-偏强。
109、进一步地,在采用注水替油的缝洞单元中选取进行注气开发的缝洞单元,进行单井注气开发过程中,单井注气开发的参数如下所示:
110、对于注水替油失效井,注气时机为油水置换率大于0.2时;对于含水上升期的井,注气时机为含水率大于80%后;
111、对于注水替油失效井,注气方式为连续注气;对于含水上升期的井,注气方式为气水交替注入;
112、对于注水替油失效井,注气量为前期0.3-0.4pv、后期为0.1pv;对于含水上升期的井,注气量为1倍水侵体积;
113、对于储集体类型为洞穴型的,焖井时长为7-10天;对于储集体类型为裂缝型的,焖井时长为15-20天;
114、开井制度沿用注气开发前正常生产时的工作制度。
115、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基于走滑断裂和圈闭精细刻画以及油气富集储集体再评价,采用勘探开发一体化方式,实现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提高了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投产成功率和单井产量,为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上产稳产奠定基础。在优选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创新了碳酸盐岩断溶体精细描述及内部结构表征技术、高效高产井布井技术、提产提采技术等。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6/11433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