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5:25
1.本实用新型涉及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等)可实现拍照功能。以智能手表为例,为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感,相关技术中的智能手表可实现主机发生翻转,从而用户在使用手表进行拍照时可以通过转动主机以调整拍照角度,进而能够代替通过摆动手臂调整拍照角度的情况。然而,由于智能手表的主机可发生翻转,在正常使用情况(即未需进行拍照活动)下,如果用户的手臂摆动幅度过大,可能导致主机翻转而影响当前使用的情况。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手表,能够实现保持智能主机的当前状态,提高用户使用体验。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该智能主机包括5.底部支架,所述底部支架包括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二侧设置有第一连接轴;6.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主机本体可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姿态时,所述主机本体叠设于所述底部支架上,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二姿态时,所述主机本体相对所述底部支架形成角度;以及7.固持结构,所述固持结构包括第一扣合件以及第二扣合件,所述第一扣合件设置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第二扣合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扣合件用于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姿态时与所述第一扣合件扣合,以使所述主机本体保持所述第一姿态。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合件包括固接部和第一扣接部,所述固接部固设于所述主机本体,所述第一扣接部设于所述固接部;9.所述第二扣合件包括轴接部和设于所述轴接部的第二扣接部,所述轴接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所述第二扣接部用于在所述主机本体位于所述第一姿态时与所述第一扣接部扣合。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接部具有第一扣合面,所述第二扣接部具有第二扣合面,所述第一扣合面、所述第二扣合面为倾斜面,当所述第一扣接部与所述第二扣接部扣合时,所述第一扣合面与所述第二扣合面抵接。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二扣接部与所述底部支架之间的弹性件,所述弹性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扣接部,所述第二端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轴接部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1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智能主机还包括润滑垫圈,所述润滑垫圈设置于所述轴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轴之间。14.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轴接部设置有第一限位部,所述润滑垫圈设置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与所述第一限位部卡合连接,以限制所述润滑垫圈相对所述轴接部的位置。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轴孔以及与所述轴孔连通的凹槽,所述轴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凹槽的开口方向垂直,所述轴接部固定于所述轴孔,所述第二扣接部自所述轴接部延伸至部分嵌设于所述凹槽。16.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固持结构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扣合件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的两端。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所述底部支架设置有缓冲部件,且所述缓冲部件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缓冲部件上设置有朝向所述主机本体的凸柱。18.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及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底部支架的第一侧设有第二连接轴,所述穿戴部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轴以及所述第二连接轴。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2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该智能主机包括底部支架、主机本体以及固持结构,固持结构包括第一扣合件和第二扣合件,第一扣合件设置于主机本体上,第二扣合件套接于底部支架的第二端的第一连接轴上。当主机本体处于第一姿态时,也即主机本体叠设于底部支架时,第一扣合件与第二扣合件扣合,可以实现固定主机本体,防止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转动。当想实现主机本体相对底部支架转动以形成一定角度时,仅需往背离底部支架的方向拉动主机本体,使第一扣合件和第二扣合件分离即可。也即是说,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主机及穿戴设备,能够实现保持主机本体叠设于底部支架上的状态,进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附图说明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第一姿态的结构示意图;23.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第二姿态的结构示意图;24.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智能主机的剖视图;25.图4是图3中a区域的放大图;26.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固持结构的分解图;27.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底部支架的结构示意图;28.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29.图标:10、智能主机;11、底部支架;111、第一侧;112、第二侧;113、缓冲部件;113a、凸柱;11a、第一连接轴;11b、第二连接轴;11c、轴孔;11d、凹槽;12、主机本体;121、正面;122、底面;123、凹陷部;13、固持结构;131、第一扣合件;131a、固接部;131b、第一扣合部;131c、第一扣合面;132、第二扣合件;132a、轴接部;132b、第二扣接部;132c、连接孔;132d、第二扣合面;14、弹性件;141、第一端;142、第二端;15、润滑垫圈;15a、第一限位部;15b、第二限位部;20、穿戴部件;100、穿戴设备。具体实施方式3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31.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32.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33.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34.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35.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36.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10,该智能主机10可应用于穿戴设备中,作为穿戴设备的主机部分使用。该穿戴设备可包括但不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以该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则此时,该智能主机10可作为智能手表的表盘部分。而当该穿戴设备为智能眼镜时,该智能主机10则可作为智能眼镜的眼镜主体部分。具体地,该智能主机10包括底部支架11、主机本体12和固持结构13。底部支架11包括相对的第一侧111和第二侧112,第二侧112设置有第一连接轴11a。主机本体12可转动连接于第一侧111,主机本体12可相对底部支架11在第一姿态和第二姿态之间切换,主机本体12位于第一姿态时,主机本体12叠设于底部支架11上,主机本体12位于第二姿态时,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形成角度。图1示出了主机本体12处于第一姿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主机本体12处于第二姿态时的结构示意图。固持结构13包括第一扣合件131以及第二扣合件132,第一扣合件131设置于主机本体12,第二扣合件132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1a,第二扣合件132用于在主机本体12位于第一姿态时与第一扣合件131扣合,以使主机本体12保持第一姿态。37.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10,在设计固持结构13时,将固持结构13的第二扣合件132设置于底部支架11的第一连接轴11a,从而一方面方便第二扣合件132的设置,另一方面也便于第二扣合件132与第一扣合件131的扣合连接。即,具体地,采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智能主机10,当主机本体12处于第一姿态时,也即主机本体12叠设于底部支架11时,第一扣合件131能够与第二扣合件132扣合,从而可以实现固定主机本体12,防止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11转动的目的,即,能够实现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11保持在第一姿态不变。当想实现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11转动以形成一定角度时,也即想实现主机本体12由第一姿态向第二姿态转换时,可以通过往背离底部支架11的方向拉动主机本体12,使得第一扣合件131和第二扣合件132分离即可。也即是说,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智能主机10,能够实现保持主机本体12叠设于底部支架11上的状态,操作快捷简便,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38.可以理解的是,由前述可知,当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时,主机本体12可作为智能手表的表盘部分。因此,该主机本体12可包括相对的正面121和底面122,该主机本体12的正面121可设置有显示屏、摄像头等器件,可见,上述第一姿态中,主机本体12叠设于底部支架11上是指: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大致平行叠设在底部支架11上。而上述第二姿态中,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11具有一定角度,该一定角度可指除了0°和180°之外的其他角度,例如,该一定角度可为倾斜角度(例如30°、60°、75°、145°等)或者是垂直角度。39.进一步地,由前述可知,该智能主机10可应用于智能手表作为智能手表的表盘部分使用,此时,该智能主机10可与智能手表的穿戴部件(例如表带)配合,以实现智能手表的佩戴。具体地,当智能主机10与穿戴部件配合时,可通过将穿戴部件的一端连接于底部支架11上的第一连接轴11a,而与此同时,该穿戴部件的另一端可连接于底部支架11上的第二连接轴11b(即底部支架11的第一侧111可设置有第二连接轴11b)。可见,第一连接轴11a不仅起到连接穿戴部件的作用,同时还可用于连接第二扣合件132,使得第二扣合件132对底部支架11的空间占用较少,同时使得第二扣合件132在底部支架11上的设置更加紧凑。40.一些实施例中,该固持结构13可设置为一个或者是多个,例如,当固持结构13为一个时,为了保持扣合的平衡性以及稳固性,该固持结构13可设置在主机本体12的一端中部以及底部支架11的一端中部的位置。具体地,当固持结构13为一个时,该第二扣合件132可设置在第一连接轴11a的中部位置,而与之对应的,第一扣合件131则设置在主机本体12的对应该第一连接轴11a的中部位置的部位。考虑到由于该第一连接轴11a还用于连接穿戴部件,若第二扣合件132设置于第一连接轴11a的中部位置,则可能影响第一连接轴11a与穿戴部件的连接,因此,本实施例优选设置该固持结构13为两个,该两个固持结构13的两个第二扣合件132可分别设置在第一连接轴11a的两端,这样,不仅固持结构13对主机本体12和底部支架11的固持效果更佳,而且第一连接轴11a的中部位置则可用于与穿戴部件连接。可以理解的是,固持结构13除了设置为两个,还可设置为四个或者是更多个,但应注意,当固持结构13设置为多个时,多个固持结构13应该分布设置在第一连接轴11a的两相对端。41.进一步地,由于第一扣合件131设置在主机本体12上,用于在主机本体12位于第一姿态时与第二扣合件132扣合连接,因此,该第一扣合件131设置在主机本体12上时,具体可设置在该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上。底面122上设置有凹陷部123,该第一扣合件131可设置在凹陷部123处,从而可利用凹陷部123藏设至少部分第一扣合件131,使得第一扣合件131外露在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的部分较少,减少对主机本体12的外观装饰性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是在主机本体12的底面设置凹陷部123的方式,这样不会占用主机本体12的正面121或者是其他位置的空间,有利于主机本体12以及智能主机10的小型化设计。42.进一步地,第一扣合件131可通过螺钉固定连接于主机本体12的凹陷部123处,从而能够提高第一扣合件131固定在主机本体12上的可靠性,避免第一扣合件131从主机本体12上脱落而导致无法与第二扣合件132扣合的情况。具体地,请结合图4和图5所示,第一扣合件131包括固接部131a和第一扣接部131b,固接部131a固设于主机本体12,也即,固接部131a通过螺钉固定于凹陷部123处,第一扣接部131b设于固接部131a,第一扣接部131b用于实现第一扣合件131与第二扣合件132之间的扣合。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一扣合件131也可通过粘胶的方式固定于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同样能够实现第一扣合件131与主机本体12的固定连接的可靠性。43.更进一步地,该固接部131a可为块状结构,其上可设置有用于连通于凹陷部123的通孔,从而螺钉可穿设于该通孔和凹陷部123,将固接部131a固定在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上。该第一扣接部131b与固接部131a可一体成型,第一扣接部131b可为卡勾状结构,从而能够便于与第二扣合件132扣合连接。具体地,考虑到第一扣合件131和第二扣合件132扣合连接时,主要是通过将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沿着朝向底部支架11的方向向下,直至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叠设在底部支架11上,在这个过程中,位于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的第一扣合件131则刚好可以与第二扣合件132扣合连接,因此,该第一扣接部131b可具有第一扣合面131c,该第一扣合面131c为倾斜面,该倾斜面使得第一扣接部131b的厚度自第一扣接部131b与固接部131a连接的一侧向背离固接部131a的一侧逐渐增大,从而当主机本体12需要相对底部支架11由第一姿态切换为第二姿态时,主要是通过用户手动拉动主机本体12,使得主机本体12向背离底部支架11的方向远离底部支架11,则此时,该倾斜面的设计能够起到引导作用,从而便于该第一扣接部131b与第二扣合件132的分离。44.相对应的,第二扣合件132包括轴接部132a和设于轴接部132a的第二扣接部132b。轴接部132a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1a,第二扣接部132b用于实现第一扣合件131与第二扣合件132之间的扣合,也即第二扣合件132b用于在主机本体12位于第一姿态时与第一扣接部131b扣合,使得智能主机10保持第一姿态。45.具体地,该轴接部132a可为转轴结构,该轴接部132a上设置有连接孔132c,轴接部132a通过连接孔132c穿设于该第一连接轴11a上,从而实现第二扣合件132与底部支架11的连接。更具体地,该轴接部132a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1a,即,连接孔132c穿设于第一连接轴11a时可相对第一连接轴11a转动,这样,在第一扣接部131b与第二扣接部132b扣合过程中,受到主机本体12的作用力作用,该轴接部132a可带动第二扣接部132b相对第一连接轴11a转动,从而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可转动至便于与第一扣接部131b扣合的位置,以便于第一扣接部131b与第二扣接部132b的扣合。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该轴接部132a也可相对第一连接轴11a固定。46.进一步地,第二扣接部132b为近似l字形卡勾结构,第二扣接部132b具有第二扣合面132d,第二扣合面132d为倾斜面,当第一扣接部131b与第二扣接部132b扣合时,该第二扣合面132d可与第一扣合面131c抵接。具体地,该第二扣合面132d的倾斜设置使得该第二扣接部132b的厚度自第二扣接部132b背离轴接部132a的一侧向第二扣接部132b与轴接部132a连接的一侧逐渐减小,从而在第一扣接部131b逐渐靠近第二扣接部132b的过程中,第一扣合面131c能够沿着第二扣合面132d的倾斜方向逐渐靠近并最终抵接于第二扣合面132d,从而实现第一扣接部131b与第二扣接部132b的扣合连接,此时,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11处于该第一姿态并保持该第一姿态。47.而当主机本体12需要相对底部支架11解除该第一姿态时,用户可手动拉动该主机本体12,从而使得主机本体12带动第一扣接部131b沿背离底部支架11的方向运动,此时,第一扣合面131c沿着第二扣合面132d的倾斜方向逐渐远离并最终与第二扣合面132d分离,此时,第一扣接部131b从第二扣接部132b处脱离,主机本体12相对底部支架11处于第二姿态。48.可见,通过设置第一扣接部131b、第二扣接部132b分别具有第一扣合面131c和第二扣合面132d,且第一扣合面131c和第二扣合面132d设置为倾斜面的设计,在拉动主机本体12时,该第一扣合面131c的倾斜面能够对第二扣合面132d施加作用力,使得该第二扣合面132d带动第二扣接部132b整体相对第一连接轴11a沿背离第一扣合件131的方向转动,进而使得第一扣合件131和第二扣合件132分离。49.一些实施例中,由于在第二扣接部132b与第一扣接部131b分离的过程中,第二扣接部132b相对第一连接轴11a发生了转动,为了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能够实现自动复位,而无需用户手动调整复位,智能主机10还包括设于第二扣接部132b与底部支架11之间的弹性件14,弹性件14具有相对的第一端141和第二端142,第一端141连接于第二扣接部132b,第二端142连接于底部支架11,该弹性件14用于实现对第二扣合件132的复位作用。换言之,当主机本体12想要从第二姿态切换至第一姿态时,将主机本体12转动至叠合于底部支架11的过程中,第一扣合件131的第一扣接部131b逐渐向第二扣接部132b靠近并挤压第二扣接部132b,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在该挤压力作用下相对第一连接轴11a发生转动,从而挤压位于该第二扣接部132b和底部支架11之间的弹性件14,直至该第一扣接部131b完全扣合于第二扣接部132b,此时,由于第二扣接部132b对弹性件14的挤压作用力消失,弹性件14提供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相对第一连接轴11a转动,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回复至原位,以保证第二扣接部132b与第一扣接部131b的扣合稳固性,进而实现让主机本体12保持第一姿态的目的。而当主机本体12由第一姿态切换至第二姿态时,用户可通过手动拉动该主机本体12,此时,由于第一扣合面131c和第二扣合面132d为倾斜面,因此,在主机本体12远离底部支架11的过程中,第一扣接部131b同样会挤压第二扣接部132b,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相对第一连接轴11a转动挤压弹性件14,从而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与第一扣接部131b分离。在第二扣接部132b与第一扣接部131b分离后,由于第二扣接部132b对弹性件14的挤压作用力消失,弹性件14提供弹性作用力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相对第一连接轴11a转动,使得第二扣接部132b回复至原位,以便于下一次第二扣接部132b与第一扣接部131b的扣合连接。50.具体地,该弹性件14可为弹簧、弹片或者是硅胶等具有一定弹性作用力的部件。以弹簧为例,在设置该弹簧时,该弹簧可通过粘胶方式固定在底部支架11和第二扣接部132b之间,同时,可在底部支架11或者是第二扣接部132b设置定位结构用于定位弹簧的位置。例如,可在底部支架的对应该弹簧的第二端142的位置设置安装槽(该安装槽即为该定位结构),弹簧的第二端142可通过粘胶固定在安装槽中。51.一些实施例中,由前述可知,轴接部132a可转动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1a,因此,为了使得轴接部132a相对第一连接轴11a的转动更加顺畅,智能主机10还包括润滑垫圈15,润滑垫圈15设置于轴接部132a与第一连接轴11a之间。润滑垫圈15具有自润滑性,能够使得轴接部132a更好的绕第一连接轴11a转动。52.可选地,润滑垫圈15的材料可为聚甲醛高分子聚合物、聚四氟乙烯高分子聚合物或聚酰亚胺高分子聚合物等。具体可根据设计需要选择润滑垫圈15的材料,本实施例不做具体限定。53.进一步地,轴接部132a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5a,润滑垫圈15设置有第二限位部15b,第二限位部15b与第一限位部15a卡合连接,以限制润滑垫圈15相对轴接部132a的位置。也即是说,通过第一限位部15a和第二限位部15b卡合连接,可以防止轴接部132a与润滑垫圈15发生相对转动,避免因轴接部132a与润滑垫圈15发生相对转动而影响轴接部132a与第一连接轴11a的相对转动,进而影响第一扣合件131与第二扣合件132的扣合和分离。54.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限位部15a和第二限位部15b二者之一可为卡槽,二者另一可为卡勾或凸起。例如,第一限位部15a可为设置于轴接部132a的卡槽,且该第一限位部15a主要位于轴接部132a的连接孔132c处并与连接孔132c连通,第二限位部15b则可为设置在润滑垫圈15的外周上的凸起,这样,当将润滑垫圈15安装于轴接部132a的连接孔132c时,该凸起可与卡槽卡合连接,从而实现润滑垫圈15和轴接部132a的固定连接,防止在转动过程中,润滑垫圈15与轴接部132a分离。55.请参阅图6,一些实施例中,由前述可知,第二扣合件132主要通过轴接部132a可转动连接于底部支架11的第一连接轴11a,以实现第二扣合件132与底部支架11的连接。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二扣合件132与底部支架11的连接可靠性,同时也减少第二扣合件132在底部支架11上外露的部分,使得底部支架11的整体结构更加简洁,底部支架11设置有轴孔11c以及与轴孔11c连通的凹槽11d,轴孔11c的开口方向与凹槽11d的开口方向垂直,轴接部132a固定于轴孔11c,第二扣接部132b自轴接部132a延伸至部分嵌设于凹槽11d。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凹槽11d与轴孔11c之间的连接处较小,轴接部132a无法通过该连接处,故而当轴接部132a安装于轴孔11c时,可以防止轴接部132a从轴孔11c与凹槽11d的连接处脱离。此外,凹槽11d处预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进而使得第二扣合件132整体可以相对第一连接轴11a发生转动。56.进一步地,底部支架11还设置有缓冲部件113,且缓冲部件113位于第二侧112,缓冲部件113上设置有朝向主机本体12的凸柱113a。缓冲部件113的凸柱113a起到对主机本体12的缓冲作用。也即是说,当主机本体12盖合于底部支架11上时,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先接触到凸柱113a,避免主机本体12的底面122直接撞击在底部支架11上的情况,达到对主机本体12的缓冲作用,防止因主机本体12经常受到撞击而影响主机本体12的使用寿命。57.可以理解的是,该缓冲部件113可为硅胶、橡胶等部件,从而能够具有一定缓冲作用,实现对主机本体12盖合于底部支架11时的震动缓冲。58.请参阅图7,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100,本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100包括穿戴部件20及智能主机10,本实施例中的智能主机10为第一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10,底部支架11的第二侧112设有第一连接轴11a,底部支架11的第一侧111设有第二连接轴11b,穿戴部件20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连接轴11a以及第二连接轴11b。59.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100具有前文所述的智能主机10,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穿戴设备100具有前文所述的智能主机10的所有技术效果,由于前文已经对智能主机10的技术效果进行了充分说明,此处不再赘述。60.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能主机及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能主机及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06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