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一种机械手表的薄型易检修机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机械手表的薄型易检修机芯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38:27

1.本实用新型涉及钟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机械手表的薄型易检修机芯结构。背景技术:2.机械手表是目前一种常见的手表,机械手表的机芯通常包括自动上链机构、传动机构、gmt走时机构和gmt调时机构。目前机械手表的机芯大多数采用自动上链机构与传动机构相叠加的结构,这种结构会使自动上链机构与传动机构不处于同一平面,从而增加了机芯的厚度,此外,当机芯发生故障时,无法对自动上链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行独立检修,需要将多个机构同时进行拆卸才能进行检修,这样就造成了装配和检修的困难。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机械手表的薄型易检修机芯结构,该机芯结构通过合理设置,使自动上链机构与传动机构处于同一平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机芯的厚度,且能够对自动上链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行独立检修,无需拆卸其他部件,从而降低检修难度,提高检修效率。4.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机械手表的薄型易检修机芯结构,包括夹板,所述夹板的背面设置有自动上链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自动上链机构包括自动锤、锤轮、第一上链齿轮、换向轮、止逆组件、上链齿轮组和发条盒,所述自动锤与锤轮连接,所述锤轮与第一上链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一上链齿轮与换向轮相啮合,所述止逆组件顶压在换向轮上并实现换向轮止逆,所述换向轮与上链齿轮组相啮合,所述上链齿轮组与发条盒上的大钢轮相啮合,所述发条盒的发条轮与传动机构联动并输出动能到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二轮、三轮、第一秒轮、第二秒轮、第一过轮和擒纵组件,所述发条轮与二轮相啮合,所述二轮与三轮相啮合,所述三轮与第一秒轮相啮合,所述第一秒轮与第一过轮相啮合,所述第一过轮与第二秒轮相啮合,所述第二秒轮与擒纵组件啮合且第二秒轮的转动受擒纵组件控制。5.进一步,所述锤轮设置在夹板中部,所述擒纵组件设置在锤轮的正上侧,所述发条盒设置在锤轮的正下侧,所述第一上链齿轮、换向轮和上链齿轮组设置在锤轮的左侧且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二秒轮、三轮和二轮设置在锤轮的右侧且从上往下依次排列,所述第一过轮设置在第二秒轮的右侧,所述第一秒轮设置在三轮的右侧。6.进一步,所述止逆组件包括棘爪弹簧和止逆棘爪,所述棘爪弹簧顶压在止逆棘爪上,所述止逆棘爪顶压在换向轮上。7.进一步,所述上链齿轮组包括第二上链齿轮、第三上链齿轮和第四上链齿轮,所述换向轮与第二上链齿轮相啮合,所述第二上链齿轮、第三上链齿轮和第四上链齿轮之间从上往下依次相啮合,所述第四上链齿轮与大钢轮相啮合。8.进一步,所述擒纵组件包括摆轮、擒纵叉和擒纵轮,所述第二秒轮与擒纵轮相啮合,所述擒纵轮与擒纵叉连接,所述擒纵叉与摆轮连接,所述摆轮上设置有游丝。9.进一步,还包括gmt走时机构,所述gmt走时机构设置在夹板的正面,所述gmt走时机构包括分轮、时轮、gmt齿轮、定位弹簧、第二过轮、第三过轮和第四过轮,所述三轮与分轮相啮合以驱动分轮转动,所述分轮与第二过轮相啮合,所述第二过轮分别与时轮、第三过轮相啮合,所述第三过轮与第四过轮相啮合,所述第四过轮上设置有带倒钩的蜗形弹簧,所述蜗形弹簧顶压在gmt齿轮上并能够拨动gmt齿轮转动,所述定位弹簧顶压在gmt齿轮上并能够限制gmt齿轮的转动角度。10.进一步,还包括gmt调时机构,所述gmt调时机构设置在夹板的正面,所述gmt调时机构包括把芯、离合轮、过轮组,所述把芯与离合轮连接,拉动把芯能够使离合轮与过轮组相啮合,所述过轮组与第二过轮相啮合。11.进一步,所述过轮组包括第五过轮、第六过轮、第七过轮和第八过轮,拉动把芯能够使离合轮与第五过轮相啮合,所述第五过轮、第六过轮、第七过轮和第八过轮之间依次相啮合,所述第八过轮与第二过轮相啮合。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将各齿轮部件合理地布置,使自动上链机构与传动机构处于同一平面,从而有效地减少机芯的厚度,且能够对自动上链机构和传动机构进行独立检修,无需拆卸其他部件,从而降低检修难度,提高检修效率,此外,在传动机构中新增一个秒轮和过轮,让轮系排布更加自由,以实现更多不同功能和针位排布要求。附图说明13.图1为所述机芯结构背面示意图;14.图2为所述机芯结构正面示意图;15.图3为所述自动上链机构示意图;16.图4为所述传动机构示意图;17.标记说明:自动上链机构1、锤轮11、第一上链齿轮12、换向轮13、止逆组件14、棘爪弹簧141、止逆棘爪142、上链齿轮组15、第二上链齿轮151、第三上链齿轮152、第四上链齿轮153、发条盒16、大钢轮161、发条轮162、传动机构2、二轮21、三轮22、第一秒轮23、第二秒轮24、第一过轮25、擒纵组件26、摆轮261、擒纵叉262、擒纵轮263、gmt走时机构3、分轮31、时轮32、gmt齿轮33、定位弹簧34、第二过轮35、第三过轮36、第四过轮37、蜗形弹簧371、gmt调时机构4、把芯41、离合轮42、过轮组43、第五过轮431、第六过轮432、第七过轮433和第八过轮434。具体实施方式18.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19.如图1、2所示,一种机械手表的薄型易检修机芯结构,包括夹板,夹板的背面设置有自动上链机构1和传动机构2,正面设置有gmt走时机构3和gmt调时机构4。20.如图3所示,自动上链机构1包括自动锤、锤轮11、第一上链齿轮12、换向轮13、止逆组件14、上链齿轮组15和发条盒16。自动锤与锤轮11连接,自动锤受重力变化摆动,带动锤轮转动。锤轮11与第一上链齿轮12相啮合,第一上链齿轮12与换向轮13相啮合实现换向,止逆组件14顶压在换向轮13上并实现换向轮13止逆,换向轮13与上链齿轮组15相啮合,上链齿轮组15与发条盒16上的大钢轮161相啮合。通过上述结构将自动锤产生的动能储存到发条盒16中,发条盒16的发条轮162与传动机构2联动并输出动能到传动机构2。21.自动上链机构1中,止逆组件14包括棘爪弹簧141和止逆棘爪142,棘爪弹簧141顶压在止逆棘爪142上,所述止逆棘爪142顶压在换向轮13上。22.自动上链机构1中,上链齿轮组15包括第二上链齿轮151、第三上链齿轮152和第四上链齿轮153。换向轮13与第二上链齿轮151相啮合,第二上链齿轮151、第三上链齿轮152和第四上链齿轮153之间从上往下依次相啮合,第四上链齿轮153与大钢轮161相啮合。23.如图4所示,传动机构2包括二轮21、三轮22、第一秒轮23、第二秒轮24、第一过轮25和擒纵组件26。发条轮162与二轮21相啮合,二轮21与三轮22相啮合,三轮22与第一秒轮23相啮合,第一秒轮23与第一过轮25相啮合,第一过轮25与第二秒轮24相啮合,第二秒轮24与擒纵组件26啮合且第二秒轮24的转动受擒纵组件26控制。24.传动机构2中,擒纵组件26包括摆轮261、擒纵叉262和擒纵轮263,第二秒轮24与擒纵轮263相啮合,擒纵轮263与擒纵叉262连接,擒纵叉262与摆轮261连接。擒纵轮263受力转动时推动擒纵叉262偏移摆动,擒纵叉262推动摆轮261摆动,摆轮261上设有游丝,摆轮261受游丝的弹性影响循环往复摆动,从而控制擒纵轮263每秒以固定的角速度匀速转动。25.在夹板背面的整体结构中,锤轮11设置在夹板中部,擒纵组件26设置在锤轮11的正上侧,发条盒16设置在锤轮11的正下侧,第一上链齿轮12、换向轮13和上链齿轮组15设置在锤轮11的左侧且从上往下依次排列,第二秒轮24、三轮22和二轮21设置在锤轮11的右侧且从上往下依次排列,第一过轮25设置在第二秒轮24的右侧,第一秒轮23设置在三轮22的右侧。26.通过上述设置,将各齿轮部件合理地布置,使自动上链机构1与传动机构2处于同一平面上,从而有效地减少机芯的厚度,且能够对自动上链机构1和传动机构2进行独立检修,无需拆卸其他部件,从而降低检修难度,提高检修效率,此外,在传动机构2中新增第二秒轮24和第一过轮25,让轮系排布更加自由,以实现更多不同功能和针位排布要求。27.如图2所示,gmt走时机构3包括分轮31、时轮32、gmt齿轮33、定位弹簧34、第二过轮35、第三过轮36和第四过轮37。三轮22与分轮31啮合,传动机构2通过三轮22将动力传输到分轮31上,驱动分轮31转动,分轮31与第二过轮35相啮合,第二过轮35分别与时轮32、第三过轮36相啮合,第三过轮36与第四过轮37相啮合,第四过轮37上设置有带倒钩的蜗形弹簧371,蜗形弹簧371顶压在gmt齿轮33上并能够拨动gmt齿轮33转动,定位弹簧34顶压在gmt齿轮33上并能够限制gmt齿轮33的转动角度。28.gmt调时机构4包括把芯41、离合轮42和过轮组43。把芯41与离合轮42连接,拉动把芯41能够使离合轮42与过轮组43相啮合,过轮组43与第二过轮35相啮合。过轮组43包括第五过轮431、第六过轮432、第七过轮433和第八过轮434,拉动把芯41能够使离合轮42与第五过轮431相啮合,第五过轮431、第六过轮432、第七过轮433和第八过轮434之间依次相啮合,第八过轮434与第二过轮35相啮合。进行调时时,拉动把芯41,使离合轮42与第五过轮431相啮合,当顺时针方向转动把芯41时,gmt齿轮33和时轮32将顺时针方向转动,当逆时针方向转动把芯41时,时轮32将逆时针方向转动,gmt齿轮33将静止不动。通过顺时针和逆时针不同方向转动把芯41,即可完成gmt时针和中心时针的单独对时,从而简化了调时机构,降低了调时机构的设计制造成本。29.以上实施例仅用来方便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提技术特征的范围内,利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技术内容所作出局部更动或修饰的等效实施例,并且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内容,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特征的范围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3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