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1:17

1.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为了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功能多样性,智能主机往往会相对穿戴部件进行转动,如转动或脱离于穿戴部件,以便于用户使用。但是当用户不需要智能主机运动时,智能主机还是有可能会在用户甩动手臂时,导致智能主机发生转动甚至脱离于穿戴部件,从而导致智能主机容易发生损坏。技术实现要素: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能够实现智能主机相对穿戴部件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还能够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主机及卡扣部件,包括:5.按压部件;6.扣合部件,所述扣合部件用于可转动连接于预设部件,所述扣合部件包括按压连接部和分别连接于所述按压连接部两端的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所述按压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件,所述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用于与所述卡扣部件扣合连接,或用于在所述按压部件被按压时在所述按压连接部的带动下与所述卡扣部件分离;以及7.复位件,所述复位件连接于所述扣合部件,所述复位件用于提供所述扣合部件相对所述按压部件复位的作用力。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连接部具有至少局部朝向按压部件的按压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所述凸部连接于所述按压部件。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凸部朝向所述按压部件的表面至少部分为弧面。1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或所述第二扣合部设有所述复位件。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合部和/或所述第二扣合部对应所述复位件设有导向结构,所述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一扣合部之间,和/或,所述导向结构与所述第二扣合部之间具有所述复位件。12.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按键结构还包括固定支架;13.所述固定支架用于连接于所述智能主机,所述固定支架具有所述预设部件;或者,14.所述固定支架用于连接于所述智能主机及所述扣合部件,所述智能主机具有所述预设部件。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具有所述预设部件时,所述预设部件设有第一转动部;16.所述扣合部件还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按压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二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可转动连接于所述第一转动部。17.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转动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转动部间隔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分别连接于所述按压连接部的两端,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部上均设有所述第二转动部。18.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扣合部件位于所述第二表面的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所述固定支架设有贯穿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表面的第一通孔;19.所述按压部件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2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部件包括按压主体和设于所述按压主体的第一卡接部,所述按压主体至少部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按压主体的外周,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所述扣合部件与所述第二表面之间并卡接于所述第二表面。2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按压主体具有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按压表面,所述按压表面设有防滑结构;22.所述按压部件还包括第一防呆结构,所述第一防呆结构位于所述按压主体的外周,所述固定支架对应所述第一防呆结构设有第二防呆结构。23.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固定支架包括主体部、设于所述主体部且自所述主体部向外周延伸的第一安装部以及第二安装部,所述主体部设有所述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安装部设于所述主体部的一侧,所述第一安装部设有所述预设部件,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安装于所述智能主机。2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主机,所述智能主机包括:25.底部支架;26.主机本体,所述主机本体连接于所述底部支架;27.卡扣部件;以及28.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和所述卡扣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主机本体,二者另一设于所述底部支架。29.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卡扣部件设于所述底部支架,所述按键结构设于所述主机本体时,所述主机本体具有第一容置空间和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分隔设置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一容置空间用于容置功能器件,所述按键结构位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30.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部设有承载结构,所述承载结构具有第二容置空间。3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承载结构包括承载部和壳体,所述承载部自所述主机本体的端部向外凸设,所述壳体罩设于所述承载部并与所述承载部之间围合形成所述第二容置空间;32.所述按键结构连接于所述承载部,所述壳体上设有连通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第二通孔,所述按压部件对应所述第二通孔设置且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所述壳体对应所述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分别设有过孔,所述第一扣合部、所述第二扣合部分别穿过对应的所述过孔与所述卡扣部件连接。3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穿戴部件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所述穿戴部件与所述底部支架连接。3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所述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主机、卡扣部件、穿戴部件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所述按键结构和所述卡扣部件二者之一设于所述智能主机,二者另一设于所述穿戴部件。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该按键结构包括按压部件、扣合部件以及复位件,当用户对按压部件进行按压时,扣合部件的按压连接部会带动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绕预设部件进行转动,从而实现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的分离。当用户松开按压部件时,扣合部件、按压部件在复位件提供的作用力下进行复位,此时按键结构可以扣合连接于卡扣部件,从而方便用户操作,以使得智能主机能够相对穿戴部件保持相对运动或相对固定的状态。37.此外由于扣合部件的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分别连接于按压连接部的两端,即在满足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连接强度的同时,在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之间具留有间距,从而可以为其他结构的设计提供避让空间,进而避免按键结构对其他结构设计占用空间的影响,有助于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附图说明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39.图1为相关技术中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主机相对穿戴部件发生翻转)结构示意图;40.图2为相关技术中的智能穿戴设备(智能主机相对穿戴部件可拆卸)结构示意图;41.图3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按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42.图4为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按键结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43.图5为图3中的a向剖视图;44.图6为图3的分解结构示意图;45.图7为图4的分解结构示意图;46.图8为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智能主机(按键结构与卡扣部件分离)的结构示意图;47.图9为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智能主机(按键结构与卡扣部件扣合)的结构示意图;48.图10为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智能主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49.图11为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的主机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50.图12为本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51.图13为本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按键结构设于穿戴部件)的结构示意图。52.主要附图标记说明53.1、按压部件;1a、按压表面;11、按压主体;12、第一卡接部;13、第一防呆结构;14、防滑结构;2、扣合部件;21、按压连接部;211、凸部;22、第一扣合部;221、第一连接端;222、第一扣合连接端;23、第二扣合部;231、第二连接端;232、第二扣合连接端;24、第一连接部;241、第二转动部;3、复位件;4、导向结构;41、导向孔;42、导向杆;5、固定支架;5a、第一表面;5b、第二表面;51、主体部;52、第一安装部;521、第一转动部;53、第二安装部;531、导向结构安装孔;532、第一安装孔;54、第三安装部;55、定位结构;56、第一通孔;57、第二防呆结构;100、按键结构;200、智能主机;210、底部支架;220、主机本体;2201、第一容置空间;2202、第二容置空间;2203、承载结构;220a、承载部;220b、壳体;220c、第二通孔;220d、过孔;230、卡扣部件;300、智能穿戴设备;310、穿戴部件。具体实施方式5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55.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56.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57.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58.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59.随着智能穿戴设备(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功能多元化发展,为了方便用户在不同状态下对智能穿戴设备的使用,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主机往往需要相对穿戴部件发生相对位置的改变,如智能主机可以相对穿戴部件进行翻转,或者智能主机可拆卸连接于穿戴部件,以满足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以智能穿戴设备为智能手表为例,如图1所示,智能主机a可以相对穿戴部件b翻转,如图2所示,智能主机a可以相对穿戴部件b可拆卸)但是当用户不需要智能主机的位置发生改变时,为了防止智能主机在用户运动、或者甩动手臂时智能主机会不受控制的摆动,从而导致智能主机发生磕碰甚至被甩出去而发生损坏,因此需要使得智能主机能够保持在相对穿戴部件固定的状态。60.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对智能主机进行设计时,可以通过在智能主机和穿戴部件上增加按键结构和卡扣部件,即可以实现将智能主机相对穿戴部件保持相对固定的结构。但此时,按键结构或卡扣部件需要占用智能主机的一部分空间,从而导致在智能主机上为按键结构或卡扣部件预留一定的空间,进而可能会使得智能主机的整体尺寸变大,导致智能主机无法实现小型化设计。61.综上,为了能够实现智能主机与穿戴部件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的同时,还能够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按键结构,通过按压部件、扣合部件以及复位件的配合,可以使得扣合部件的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与卡扣部件扣合连接或在按压部件被按压时与卡扣部件分离,从而实现智能主机相对穿戴部件发生相对状态的改变。同时,在保证扣合部件与卡扣部件连接强度的情况下,通过将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分别设于按压连接部的两端,此时能够在第一扣合部、第二扣合部之间为其他结构的设计预留空间,从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结构设计的紧凑性,进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62.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63.请结合图3至图5,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按键结构100,该按键结构100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且智能穿戴设备包括智能主机及卡扣部件。具体地,按键结构100包括按压部件1、扣合部件2以及复位件3,扣合部件2用于可转动连接于预设部件,复位件3连接于扣合部件2以用于提供扣合部件2相对按压部件1复位的作用力。其中,扣合部件2包括按压连接部21和分别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两端的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按压连接部21连接于按压部件1,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用于与卡扣部件扣合连接,或者用于在按压部件1被按压时,在按压连接部21的带动下与卡扣部件分离。64.即,由于扣合部件2可转动连接于预设部件,且扣合部件2的按压连接部21连接于按压部件1,当用户对按压部件1进行按压时,按压力会通过按压部件1作用于按压连接部21,此时按压连接部21会带动其两端的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绕预设部件进行转动,从而实现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与卡扣部件的分离。当用户松开按压部件1时,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会在复位件3的作用下相对按压部件1进行复位,此时可以使得按压部件1、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复位,从而用于可扣合目的,实现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再次连接于卡扣部件。可见,采用本技术的按键结构100,可以使得具有该按键结构100的智能主机可以相对穿戴部件发生相对运动或保持相对静止。65.除此之外,由于扣合部件2的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分别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的两端,即在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之间会具有间距。此时按键结构100可以通过该间距为智能主机的其他结构设计预留空间,即按键结构100占用智能穿戴设备的空间较小,从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设计的紧凑性,进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66.可选地,为了降低按键结构100占用的空间,按压连接部21可以为连接杆或者条状的连接板,此时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两端的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之间的间距可以尽可能的扩大,从而能够为智能穿戴设备预留更多地设计空间,进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本实施例中对按压连接部2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67.一些实施例中,提高该按压连接部21与按压部件1的连接紧密性,且减少按压作用的损耗,按压连接部21具有至少朝向按压部件1的按压方向凸出设置的凸部211,且该凸部211连接于按压部件1。68.示例性的,当按压连接部21为长条的连接板时,上述凸部211可以为在连接板的朝向按压部件1的表面局部凸出的凸块、凸筋。此时不仅能够便于按压部件1将按压力传递至按压连接部21,还能够提高按压连接部21的结构强度。或者,上述凸部211也可以是连接板通过弯折形成的,即连接板的中部位置相对连接板两端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连接的位置朝向按压部件1弯折,从而使得按压连接部21的中部朝向按压部件1外凸。弯折部的设计在实现提高按压连接部21的结构强度的同时,还能够降低按压连接部21占用的空间,从而便于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69.进一步地,将凸部211的朝向按压部件1的表面至少部分设计为弧面,弧面不仅可以提高按压连接部21的结构强度,还能够减小按压连接部21与按压部件1的连接面积,从而提高局部压强,进而使得用户操作时更省力。70.请结合图6、图7,一些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降低按键结构100占用的空间,在保证结构强度以及连接强度的情况下,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也可以为杆状结构或者窄板结构,从而可以占用更少的空间。具体地,第一扣合部22包括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的第一连接端221和连接于第一连接端221的第一扣合连接端222,第一扣合连接端222用于与卡扣部件的扣合连接。同理第二扣合部23包括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的第二连接端231和连接于第二连接端231的第二扣合连接端232,第二扣合连接端232用于与卡扣部件的扣合连接。71.一些实施例中,当用户对按压部件1施加按压作用力使得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与卡扣部件分离时,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能够在复位件3的作用下进行复位,同时由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均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即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可以实现同时运动。此外为了便于复位件3将作用力直接作用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复位件3可以在第一扣合部22上设置复位件3,或者可以在第二扣合部23上设置复位件3,亦或者为了实现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的受力平衡,可以同时在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上设置复位件3。72.可以理解的是,复位件3同时设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时,复位件3可以是一个,即通过一个复位件3同时连接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此时复位件3可以为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弹片、橡胶垫或硅胶垫等弹性部件;或者,复位件3可以为多个,即多个复位件3可以分别对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施加复位作用力,此时复位件3可以为弹簧、弹片等弹性部件。73.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分别位于按压连接部21的两端,因此当将按压力传递至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时,在复位件3的作用力的影响下,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的运动轨迹可能会发生偏移。因此,可以设置导向结构4以避免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发生偏移。74.当复位件3设于第一扣合部22时,导向结构4可以设于第一扣合部22,以使得复位件3位于第一扣合部22与导向结构4之间,从而使得复位件3在导向结构4的限制下,只能沿导向结构4预设的方向发生形变,进而防止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发生偏移。此外,为了防止导向结构4占用太多的空间,可以将导向结构4设于第一连接端221,此时还可以避免对第一扣合连接端222的连接强度造成影响。75.当复位件3设于第二扣合部23时,导向结构4可以设于第二扣合部23,以使得复位件3位于第二扣合部23与导向结构4之间,从而使得复位件3在导向结构4的限制下,只能沿导向结构4预设的方向发生形变,进而防止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发生偏移。此外,为了防止导向结构4占用太多的空间,可以将导向结构4设于第二连接端231,此时还可以避免对第二扣合连接端232的连接强度造成影响。76.当复位件3同时设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时,导向结构4可以分别设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其具体设置位置、效果可以参照上述将导向结构4分别单独设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时,此处不再赘述。77.可选地,导向结构4可以包括导向孔41,复位件3可至少部分设于导向孔41中,从而实现对复位件3限位和导向作用。且当复位件3为弹簧时,导向结构4还可以包括穿设于导向孔41的导向杆42,此时弹簧可以穿设于导向杆42,并在导向杆42与导向孔41的双重限制下更好地按照预设的方向发生形变。78.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按键结构100的模块化设计,从而提高按键结构100的加工工艺性以及降低装配难度,进而简化对需要安装按键结构100的智能穿戴设备的结构设计,按键结构100还可以包括固定支架5,以通过固定支架5实现按键结构100与智能穿戴设备的连接。具体地,固定支架5可以通过螺栓连接、卡合连接或粘接等方式连接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主机或穿戴部件。79.由于扣合部件2需要绕预设部件进行转动,而预设部件可以设于固定支架5,也可以设于智能主机。80.一种实施方式中,预设部件可以设于固定支架5上,此时扣合部件2通过固定支架5连接于智能穿戴设备。示例性的,当按键结构100设于智能穿戴设备的智能主机时,固定支架5可以连接于智能主机上,此时扣合部件2通过固定支架5连接于智能主机,从而可以简化智能主机的结构设计,实现智能主机的小型化设计,还能够方便将按键结构100安装于智能主机,进而提高按键结构100的普适性。或者,当按键结构100设于智能穿戴设备的穿戴部件时,固定支架5可以连接于穿戴部件,从而使得扣合部件2通过固定支架5连接于穿戴部件,进而简化穿戴部件的结构设计,以提高智能穿戴设备的佩戴舒适性。81.另一种实施方式中,预设部件可以设于智能主机,固定支架5用于连接于智能主机和扣合部件2,从而提高扣合部件2的连接可靠性,进而提高按键结构100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固定支架5的存在,能够便于实现按键结构100的模块化设计,从而降低对需要装配按键结构100的智能主机或穿戴部件的结构要求。且预设部件可以集成于固定支架5,也可以与固定支架5分开设计,其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不作限定。82.本实施例以按键结构100设于智能主机,即固定支架5连接于智能主机,同时在固定支架5上设有预设部件的结构为例,对按键结构100进行进一步说明。83.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5包括主体部51、第一安装部52以及第二安装部53,第一安装部52、第二安装部53设于主体部51并自主体部51向外周延伸,第一安装部52位于主体部51的沿高度方向的一侧(如图6中的z方向),第二安装部53位于主体部51的沿长度方向的两侧(如图6中的y方向),且固定支架5具有沿按压部件1的按压方向(如图6中的x方向),即固定支架5自身厚度方向的第一表面5a和第二表面5b,扣合部件2位于第二表面5b的背离第一表面5a的一侧,即,扣合部件2位于固定支架5与智能主机之间。84.为了便于实现扣合部件2与预设部件的转动连接,在第一安装部52上设有预设部件,在扣合部件2上设有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的第一连接部24,在预设部件上设有第一转动部521,在第一连接部24上设有转动连接于第一转动部521的第二转动部241,从而实现预设部件与扣合部件2之间的转动连接。85.具体地,预设部件可以为连接板、连接孔或者连接轴等结构,以为第一转动部521的设置提供设置空间,且其具体结构可以根据第一连接部24的结构进行调整,从而实现第一转动部521与主体部51之间的连接。86.进一步地,第一转动部521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一转动部521间隔设置,相应地,第一连接部24为两个,两个第一连接部24上均设有第二转动部241,以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一转动部521。此时两个第一连接部24分别连接于按压连接部21的两端,且第一连接部24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的延伸方向相反,从而便于通过按压连接部21带动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绕第一连接部24转动。87.示例性的,上述的两个第一连接部24可以为分别自按压连接部21的两端朝向背离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延伸的连接板或连接杆,从而避免占用过多的空间,进而实现按键结构100与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88.可选地,第一转动部521、第二转动部241二者之一可以为转轴,二者另一为转轴孔。当第一转动部521为转轴、第二转动部241为转轴孔时,可以在第一连接部24上开设通孔,以形成转轴孔;当第一转动部521为转轴孔,第二转动部241为转轴时,可以在预设部件开设通孔,在第一连接部24的端部设置转轴。89.可选地,上述第二转动部241可以分别自两个第一连接部24的相互朝向的表面形成,即连接于两个第一连接部24的两个转轴、转轴孔之间具有间距,从而可以为其他结构的设计提供避让空间,以提高结构设计的紧凑性,进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可以理解的是,两个第一连接部24上的第二转动部241也可以为一体结构,从而保证转动连接的连接强度。90.一些实施例中,由于扣合部件2需要复位件3的作用力实现复位,为了便于对复位件3的安装固定,在第二安装部53上还设有导向结构安装孔531,以用于将复位件3连接于固定支架5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之间,从而防止复位件3脱落,同时还能够实现对复位件3的限位作用。91.具体地,当导向结构4包括导向孔41和导向杆42时,导向杆42可以同时贯穿于导向孔41和导向结构安装孔531,此时复位件3连接于导向杆42,从而通过导向孔41的导向结构安装孔531对复位件3进行限位,以使得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在预设的空间内运动,进而防止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的运动占据过多的空间,以实现按键结构100的小型化设计。92.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将固定支架5连接于智能主机,在第二安装部53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532,且两第一安装孔532贯穿于第一表面5a和第二表面5b,通过将两个第一安装孔532设于固定支架5的两侧,能够实现固定支架5的受力稳定性,同时也避免对固定支架5主体部51的结构设计造成影响。具体地,固定支架5可以通过螺栓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32实现与智能主机的连接,也可以通过销钉穿设于第一安装孔532实现与智能主机的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对具体连接方式不作限定。93.具体地,上述的两个第二安装部53可以为沿主体部51向外周延伸的连接板,此时导向结构安装孔531、第一安装孔532可以设于该连接板上。或者,两个第二安装部53也可以为具有弯折部分的弯折板,此时导向结构安装孔531、第一安装孔532可以设于该弯折板的不同弯折表面上,以便于实现对导向结构4的固定以及与智能主机的连接。且当两个第二安装部53为弯折板时,弯折板的弯折部分还能够提高固定支架5的整体结构强度,同时还能够实现对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的包围保护,进而提高整个按键结构100的结构强度。94.进一步地,为了能够进一步便于将固定支架5安装于智能主机,在第二表面5b上还设有第三安装部54,第三安装部54位于主体部51的与第一安装部52相对的一侧,第三安装部54设于第二表面5b,并朝向背离第一安装部52的一侧延伸,以通过第三安装部54实现固定支架5与智能主机之间的初步安装,再利用两第一安装孔532对固定支架5进行连接,以提高固定支架5与智能主机之间的连接可靠性。示例性的,第三安装部54可以为朝向背离第一安装部52延伸的凸柱,同时在智能主机上对应上述凸柱设有凹槽,以将上述凸柱卡接于凹槽,从而实现固定支架5与智能主机的初步连接。95.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三安装部54也可以为安装孔,智能主机对应安装孔可以是凸部,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卡合连接也可以用过螺栓连接。或者第三安装部54可以为安装板,智能主机对应安装板可以是平面,二者之间可以通过胶接连接等。96.此外,为了提高固定支架5与智能主机的组装精度,在固定支架5的第二表面5b设有定位结构55,以对固定支架5安装于智能主机时进行定位。具体地,上述定位结构55可以为凸设于第二表面5b的凸柱、凸块或其他定位结构55且当定位结构55为凸柱或凸块时,智能主机对应定位结构55可以设有凹槽结构,以使得定位结构55与凹槽结构相配合,从而实现对固定支架5相对智能主机的定位作用。97.一些实施例中,固定支架5不仅可以实现扣合部件2与智能主机的连接,还能够对按压部件1进行连接。在固定支架5的主体部51上设有贯穿于第一表面5a、第二表面5b的第一通孔56,按压部件1至少部分穿设于第一通孔56,从而通过第一通孔56实现对按压部件1的限位连接,且为了便于用户对按压部件1的按压操作,按压部件1可以凸出于第一表面5a。98.进一步地,为了便于实现第一通孔56对按压部件1的限位连接,按压部件1包括按压主体11和第一卡接部12,按压主体11至少部分穿设于第一通孔56,第一卡接部12位于按压主体11的外周,第一卡接部12卡接于第二表面5b并位于扣合部件2与第二表面5b之间。即按压部件1通过第一卡接部12实现与第一通孔56的可活动连接,以防止按压部件1脱落于第一通孔56。99.示例性的,第一卡接部12可围绕按压主体11的外周设置,以实现对按压主体11的全方位卡接限位;或者,为了实现按键结构100的小型化,当按压主体11为长方形块状时,第一卡接部12也可以设置于按压主体11的相对的两侧,其可以设置在按压主体11的高度方向(如图7中的z方向)的两侧,此时可以减小固定支架5沿高度方向(如图7中的z方向)的尺寸;此外,第一卡接部12也可以设置在按压主体11的长度方向(如图7中的y方向)的两侧,此时可以减小固定支架5沿长度方向(如图7中的y方向)的尺寸。100.一些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将按压部件1与固定支架5之间安装错误,在按压部件1上还设有第一防呆结构13,同时在固定支架5上对应第一防呆结构13设有第二防呆结构57,以通过防呆结构对按压部件1的安装提供指示,从而提高组装效率。具体地,第一防呆结构13设于按压主体11的外周,即其可以设置在按压主体11的未设置第一卡接部12的位置,或者也可以通过在第一卡接部12的位置设置额外的防呆结构。101.可选地,第一防呆结构13与第二防呆结构57可以二者之一为凹槽,二者另一为凸块,从而有效避免按压部件1与固定支架5安装错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防呆结构13、第二防呆结构57也可以为图案、倒角等其他具有防呆效果的结构,在本实施例中,不作具体限定。102.一些实施例中,由于用户需要对按压部件1进行按压,因此为了防止在按压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可以在按压主体11的凸出于第一表面5a的按压表面1a上设置防滑结构14。具体地,上述防滑结构14可以为设于按压表面1a的凸起、凹槽等,也可以通过在按压表面1a设置防滑涂层等,在本实施例中对防滑结构14不作具体限定。103.本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的按键结构100,通过设置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并配合按压部件1以及复位件3,以实现与卡扣部件的扣合连接,进而实现智能穿戴设备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同时,由于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分别设于按压连接部21的两端,以使得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之间具有间距,从而能够为其他结构的设计提供空间,进而实现按键结构100以及智能穿戴设备的小型化设计。104.请结合图8至图10,本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主机200,该智能主机200包括底部支架210、主机本体220、卡扣部件230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100,主机本体220连接于底部支架210,且按键结构100和卡扣部件230二者之一设于主机本体220,二者另一设于底部支架210。即按键结构100可以设于主机本体220,此时卡扣部件230设于底部支架210;或者按键结构100设于底部支架210,卡扣部件230设于主机本体220。当需要主机本体220相对于底部支架210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时,可以使得按键结构100的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扣合连接于卡扣部件230;当需要主机本体220相对底部支架210进行翻转或可拆卸于底部支架210时,可以通过对按压部件施加按压力,从而使得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与卡扣部件230分离,进而使得主机本体220处于可活动状态。105.请参阅图11,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智能主机200的防水性能,当卡扣部件230设于底部支架210、按键结构100设于主机本体220时,在主机本体220上具有第一容置空间2201和与第一容置空间2201分隔设置的第二容置空间2202,第一容置空间2201用于容置功能器件,按键结构100设于第二容置空间2202。即,功能器件所在的空间与按键结构100所在的空间为相互独立的空间,以防止水汽通过按键结构100所在的空间进入到功能器件所在的空间,导致功能器件受潮,甚至发生损坏的现象。示例性的,上述功能器件可以是但不限于电路板、电池、摄像模组、扬声器模组、显示器模组、心率检测模组、nfc等。106.可选地,为了便于将按键结构100安装于主机本体220,在主机本体220的端部设有承载结构2203,承载结构2203设有第二容置空间2202,即将按键结构100设于主机本体220的端部可以便于其与卡扣部件230的连接,从而提高智能主机200的结构合理性。107.具体地,承载结构2203包括承载部220a和壳体220b,承载部220a自主机本体220的端部向外凸设,壳体220b罩设于承载部220a,并与承载部220a之间围合形成第二容置空间2202。按键结构100连接于承载部220a,在壳体220b上设有连通于第二容置空间2202的第二通孔220c,按压部件1对应于第二通孔220c且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通孔220c,且在壳体220b对应卡扣部件230设有过孔220d,以使得第一扣合部22、第二扣合部23通过过孔220d连接于卡扣部件230。即通过承载部220a对按键结构100进行安装,并利用壳体220b对按键结构100进行覆盖和保护,以避免灰尘等杂物影响按键结构100的正常使用。108.本实施例第二方面公开的智能主机200,在需要时,其可以通过按键结构100以及卡扣部件230实现主机本体220相对底部支架210进行翻转或拆卸,还能够通过按键结构100与卡扣部件230的连接使得主机本体220相对底部支架210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从而防止主机本体220发生碰撞或被甩出的情况发生,在提高智能主机200使用便捷性的同时还能够对主机本体220进行保护。109.请参阅图12,本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300,该智能穿戴设备300包括穿戴部件310以及如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200,穿戴部件310与底部支架210连接。智能主机200能够相对穿戴部件310进行翻转或可拆卸,也能够相对穿戴部件310保持相对固定的状态。110.具体地,智能主机200可以具有通话功能、拍摄功能以及nfc等功能,穿戴部件310为佩戴于用户某一身体部位的结构。即,智能穿戴设备30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以智能穿戴设备300为智能手表为例,则该智能主机200可作为智能手表的主机,而穿戴部件310则可作为智能手表的表带。111.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按键结构100可以使得智能主机200与穿戴部件310在保持相对固定或发生相对运动的状态之间转换,上述的相对运动可以是智能主机200相对穿戴部件310发生翻转,此时按键结构100与卡扣部件230可以均设于智能主机200,或者按键结构100与卡扣部件230分别设于智能主机200和穿戴部件310;或者,上述的相对运动可以是智能主机200相对穿戴部件310可拆卸,此时,按键结构100与卡扣部件230可以分别设于智能主机200与穿戴部件310。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00以及卡扣部件230的具体设置位置可以根据智能穿戴设备300想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112.请参阅图13,本实施例第四方面公开了另一种智能穿戴设备300,该智能穿戴设备300包括穿戴部件310、智能主机200、卡扣部件230以及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按键结构100,此时按键结构100与智能主机200为分体设置,即智能主机200不具有按键结构100。按键结构100可以连接于卡扣部件230,也可以与卡扣部件230分离,且按键结构100与卡扣部件230二者之一设于智能主机200,二者另一设于穿戴部件310。按键结构100可设于智能主机200,此时卡扣部件230设于穿戴部件310;或者如图13所示,按键结构100设于穿戴部件310,卡扣部件230设于智能主机200。当按键结构100连接于卡扣部件230时,智能主机200可以相对穿戴部件310保持相对固定;当按键结构100与卡扣部件230分离时,智能主机200可以相对穿戴部件310进行翻转,或者智能主机200可以拆卸于穿戴部件310。113.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智能主机200可以为第二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200,也可以与第二方面所述的智能主机200结构不同。当与第二方面的智能主机200相同时,在智能穿戴设备300上可以有两个按键结构100以及卡扣部件230,从而既可以实现智能主机200相对穿戴部件310的翻转,同时也可以实现智能主机200可拆卸连接于穿戴部件310。当然,智能穿戴设备300可以有一个按键结构100和卡扣部件230,也可以有两个甚至多个按键结构100和卡扣部件230,可以根据智能穿戴设备300想要实现的功能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不作限定。114.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按键结构、智能主机及智能穿戴设备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5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