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测时钟表制品的制造及其维修技术 > 一种保护装置及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保护装置及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42:20

1.本技术涉及可穿戴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和腕戴式可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在例如手表、体征监测器、手表电话等腕戴式可穿戴设备中集成有多个组件,各组件连接紧密,相互配合实现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各项功能。3.用户在日常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时,伴随着手臂或者脚腕的摆动,容易使腕戴式可穿戴设备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从而导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内部的核心组件遭到损坏,无法正常运行。技术实现要素:4.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装置及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用以缓解腕戴式可穿戴设备被碰撞时易损坏的情况。5.第一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保护装置,该保护装置包括:壳体,内部设置有一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用于收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边框,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设置于所述边框内;多个第一缓冲件,各第一缓冲件设置于所述边框靠近所述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侧壁。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壳体内部设置边框,边框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缓冲件,对朝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径向受到的力进行缓冲,从而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保护性。7.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还包括:多个固定块,各固定块分别设置在各第一缓冲件靠近所述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一侧。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各第一缓冲件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一侧设置固定块,各固定块与各第一缓冲件相互配合,固定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并且使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径向受到的撞击力自固定块缓冲至第一缓冲件,从而进一步提高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保护性。9.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还包括:盖体,可盖合于所述壳体上,所述盖体分布有多个通孔;充气囊,设置于所述边框的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气柱,所述气柱的一端与所述充气囊连通,所述气柱的另一端靠近所述通孔。1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盖体分布有多个通孔,通过将充气囊设置在边框靠近盖体的一侧,在边框受到朝盖体方向的作用力时,充气囊对气柱充气,气柱膨胀,自通孔突出盖体表面,以使盖体发生碰撞时,碰撞物先与气柱接触,分解作用力,提高盖体朝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方向的保护性。11.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还包括:支撑板;铰接杆,一端用于与所述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所述支撑板铰接;抵触杆,一端与所述铰接杆连接,另一端用于抵接所述边框;第二缓冲件,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壳体的内底部之间。1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铰接杆一端与支撑板铰接,另一端与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固定连接,抵触杆的一端与铰接杆连接,另一端与边框抵接,使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不与边框和支撑板接触,处于悬空状态,第二缓冲件设置于支撑板与壳体的内底部之间,以在受到壳体内底部朝支撑板方向的碰撞时,对施加在支撑板上的作用力进行缓冲,避免支撑板受力过大,挤压铰接杆导致铰接杆与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之间的连接遭到破坏,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保护性。13.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还包括:排汗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外底部,且与所述第二缓冲件连接。1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排汗组件设置在壳体的外底部,与第二缓冲件连接,在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进行缓冲的同时,将缓冲力传导至排汗组件,使排汗组件抖动,把汗液排出,避免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时,直接与壳体接触,造成汗液堆积在壳体处,提高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舒适度。15.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汗组件包括:多个凸块,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壳体的外底部,靠近所述壳体的一面与所述第二缓冲件连接。1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多个凸块间隔地分布在壳体的外底部,并将凸块靠近壳体的一面与第二缓冲件连接,减少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时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腕戴式可穿戴设备与皮肤之间的空气流动性,加快汗液的挥发。17.一实施例中,所述凸块分布有多个通孔。18.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在凸块中分布有多个通孔,增加凸块的透气性,进一步提高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舒适性。19.一实施例中,所述排汗组件还包括:多个凸块,所述凸块设有多个通孔,间隔地分布在所述壳体的外底部;连杆,与所述第二缓冲件连接;散热片,设置于所述凸块中;所述连杆设置在所述散热片的凹槽中,所述连杆用于在所述第二缓冲件受力时,传导力至所述散热片中,使所述散热片摆动。20.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杆与第二缓冲件连接,且将连杆设置在散热片的凹槽中,以使第二缓冲件在缓冲作用力的同时,将作用力施加至散热片中,以摆动散热片,加快凸块通孔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舒适性。21.一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片为鱼骨状弹片。22.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利用鱼骨状弹片凹凸的结构,提高利用第二缓冲件传导作用力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散热片的散热效果。23.一实施例中,所述保护装置还包括:充电槽,设置在所述壳体的侧壁且位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边框之间;清洁组件,设置在所述充电槽的周围,用于在受所述支撑板和所述边框任一者挤压时,对所述充电槽进行清洁。24.在本技术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清洁组件在充电槽的周围,以在受到支撑板和边框任一者挤压时,对充电槽进行清洁,避免保护装置与碰撞物发生碰撞时,灰尘等异物附着在充电槽附近,导致充电槽接触不良,进一步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保护性。25.一实施例中,所述清洁组件包括:第一l型框,顶部与所述边框的底部连接;第二l型框,底部与所述支撑板的顶部连接;多个曲形弹片,设置在所述第一l型框和所述第二l型框自身及两者所形成的夹角处;喷气囊,与所述曲形弹片的凸出部分连接,且设置在所述充电槽与所述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之间;第一滑块,与所述第一l型框连接;第二滑块,与所述第二l型框连接;所述第一滑块和所述第二滑块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l型框的底部和第二l型框顶部之间。26.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在支撑板受到作用力时,推动第二l型框,配合设置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对各曲型弹片进行挤压,进而使各曲形弹片挤压喷气囊,促进喷气囊朝充电槽的方向喷气。在支架受到作用力时,推动第一l型框,配合设置第一滑块和第二滑块对各曲型弹片进行挤压,进而使各曲形弹片挤压喷气囊,促进喷气囊朝充电槽的方向喷气,避免了灰尘等异物附着在充电槽中,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的保护性。27.第二方面,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腕戴式可穿戴设备,该腕戴式可穿戴设备包括:包括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保护装置。28.本技术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细节在下面的附图和描述中提出。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从说明书、附图以及权利要求书变得明显。附图说明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30.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腕戴式可穿戴设备的结构图;31.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装置的第一结构图;32.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保护装置的第二结构图;33.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第一结构图;34.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第二结构图;35.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清洁组件的结构图。36.图标: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保护装置120;盖体130;通孔140;壳体210;边框220;第一缓冲件230;固定块240;充气囊250;气柱260;支撑板270;铰接杆280;抵触杆290;u型架310;第二缓冲件510;排汗组件400;凸块410;通孔420;连杆520;散热片530;清洁组件600;充电槽610;第一l型框620;第二l型框630;曲形弹片640;喷气囊650;第一滑块660;第二滑块670。具体实施方式3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38.请参阅图1,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该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可以包括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和保护装置120,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位于保护装置120内,保护装置120用于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进行保护。39.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可以是手表、体征监测器、手表电话等设备。40.请参阅图2和图3,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可以包括壳体210、边框220和多个第一缓冲件230。41.壳体210内部设置有一收容空间,该收容空间用于收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边框220设置于壳体210内,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设置于边框220内,各第一缓冲件230设置于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侧壁。42.当边框220不为圆形框时,一实施例中,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各侧壁可以仅设置一个第一缓冲件230。43.另一实施例中,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各侧壁可以设置多个第一缓冲件230。44.一实施例中,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各侧壁上的多个第一缓冲件230可以是等间隔分布设置。45.当边框220为圆形框时,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侧壁可以设置多个第一缓冲件230,各缓冲件等间隔分布设置。46.需要说明的是,图示出的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为方形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为了起到与方形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的形状契合,减小保护装置120的占用空间,可以将边框220设置为矩形框,若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为圆形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则可以将边框220设置为圆形框,本技术并不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形状和边框220的形状限定。47.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230可以是具有弹性的弧形片,弧形片的两端与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侧壁连接,弧形凸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48.另一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230也可以是海绵块、记忆棉等等。49.可以理解,通过在壳体210内部设置边框220,边框22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一侧设有多个第一缓冲件230,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在径向受到的力进行缓冲,从而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的保护性。50.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还可以包括:多个固定块240。各固定块240分别设置在各第一缓冲件23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一侧。51.一实施例中,固定块240可以为半圆柱体,且具有一定弹性,固定块240的柱面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设置。52.示例性地,固定块240可以为硅胶块。53.各固定块240设置在各第一缓冲件23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一侧的中心位置。54.可以理解,通过在各第一缓冲件230靠近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一侧设置固定块240,各固定块240与各第一缓冲件230相互配合,固定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并且使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径向受到的撞击力自固定块240缓冲至第一缓冲件230,从而进一步提高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保护性。55.请再次参阅图1和图2,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还可以包括盖体130、充气囊250及气柱260。56.盖体130可盖合于壳体210上,且盖体130分布有多个通孔140,充气囊250设置于边框220的靠近盖体130的一侧,气柱260的一端与充气囊250连通,气柱260的另一端靠近通孔140。57.一实施例中,通孔140可以为圆形通孔。58.需要说明的是,通孔140也可以为其他形状,例如矩形、星形等,本技术并不以此为限。59.一实施例中,气柱260可以为圆形气柱。60.一实施例中,充气囊250可以为折叠气囊。61.在折叠气囊中具有一定气体,在受到盖体130的作用力时,将气体挤压至气柱260中,以使气柱260膨胀。62.可以理解,盖体130分布有多个通孔140,通过将充气囊250设置在边框220靠近盖体130的一侧,在边框220受到朝盖体130方向的作用力时,充气囊250对气柱260充气,气柱260膨胀,自通孔140突出盖体130表面,以使盖体130发生碰撞时,碰撞物先与气柱260接触,分解作用力,提高盖体130朝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方向的保护性。63.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还可以包括u型架310,设置在充气囊250靠近气柱260的一侧,u型架310设有多个通槽,气柱260自u型架310的通槽与所述充气囊250连通。64.可以理解,通过设置u型架310在充气囊250靠近气柱260的一侧,以在盖体130发生碰撞时,与边框220配合,共同挤压充气囊250,加快对气柱260充气以及保持气柱260的膨胀状态。65.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还可以包括:支撑板270、铰接杆280、抵触杆290和第二缓冲件510。66.铰接杆280的一端用于与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固定连接,另一端用于与支撑板270铰接,抵触杆290一端与铰接杆280连接,另一端用于抵接边框220,第二缓冲件510设置于支撑板270与壳体210的内底部之间。67.支撑板270设置在壳体210内,位于边框220的侧壁下方。68.通过铰接杆280与第二缓冲件510和支撑板270的配合,使第二缓冲件510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受到的撞击力进行缓冲,同时铰接杆280带动抵触杆290翻转,使抵触杆290抵触边框220,进一步地,在边框220的重力作用下,对撞击力进行抵消。69.一实施例中,第二缓冲件510可以为条形弹片。70.可以理解,铰接杆280一端与支撑板270铰接,另一端与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固定连接,抵触杆290的一端与铰接杆280连接,另一端与边框220抵接,使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不与边框220和支撑板270接触,处于悬空状态,第二缓冲件510设置于支撑板270与壳体210的内底部之间,以在受到壳体210内底部朝支撑板270方向的碰撞时,对施加在支撑板270上的作用力进行缓冲,避免支撑板270受力过大,挤压铰接杆280导致铰接杆280与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之间的连接遭到破坏,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保护性。71.请参阅图4,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还可以包括:排汗组件400。排汗组件400设置在壳体210的外底部,且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72.壳体210的底部具有多个通槽,第二缓冲件510通过通槽与排汗组件400连接,并对通槽进行封闭,避免汗液、灰尘等异物自通槽进入至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造成损坏。73.可以理解,通过将排汗组件400设置在壳体210的外底部,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避免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时,汗液堆积,提高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的舒适度。74.一实施例中,排汗组件400可以包括:多个凸块410。各凸块410间隔地分布在壳体210的外底部,靠近壳体210的一面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75.凸块410可以为半圆柱长条,半圆柱长条的平面一侧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凸面远离壳体210设置。76.可以理解,通过将多个凸块410间隔地分布在壳体210的外底部,并将凸块410靠近壳体210的一面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减少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时与皮肤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加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与皮肤之间的空气流动性,加快汗液的挥发。77.一实施例中,凸块410分布有多个通孔420。78.通过在凸块410中分布有多个通孔420,增加凸块410的透气性,进一步提高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的舒适性。79.一实施例中,通孔420可以设置在凸块410的两侧,以实现凸块410内部的空气流通。80.另一是实施例中,凸块上的通孔420可以不规则设置,各通孔420相互交错,实现凸块410的空气流通。81.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排汗组件400可以包括:多个凸块410、连杆520和散热片530。82.凸块410设有多个通孔420,各凸块410间隔地分布在壳体210的外底部,连杆520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散热片530设置于凸块410中,连杆520设置在散热片530的凹槽中,连杆520用于在第二缓冲件510受力时,传导力至散热片530中,使散热片530摆动。83.在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进行运动过程中,挤压凸块410,通过凸块410上的通孔420产生气流,加快了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与人体皮肤之间空气流通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了汗液的挥发,避免汗液堆积在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佩戴处,导致用户佩戴舒适性较差的问题。而在凸块410内部固定有散热片530,散热片530中心的凹槽设置有连杆520,连杆520的两侧分别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第二缓冲件510贯穿壳体210底部的通槽与支撑板270连接。在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受到的上下撞击力时,支撑板270会推动第二缓冲件510槽散热片530的方向移动,通过散热片530与第二缓冲件510配合,使得第二缓冲件510对支撑板270受到的力进行分解并传递给散热片530,从而避免了用户运动过程中时,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受撞击损坏的问题,同时第二缓冲件510将力传递给散热片530,使散热片530在凸块410的内部发生拨动,从而促进了凸块410内的空气流通。84.可以理解,通过将连杆520与第二缓冲件510连接,且将连杆520设置在散热片530的凹槽中,以使第二缓冲件510在缓冲作用力的同时,将作用力施加至散热片530中,以摆动散热片530,加快凸块410各通孔420之间的空气流动速度,提高用户佩戴腕戴式可穿戴设备1000的舒适性。85.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散热片530可以为鱼骨状弹片。86.可以理解,通过利用鱼骨状弹片凹凸的结构,提高利用第二缓冲件510传导作用力的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散热片530的散热效果。87.请参照图6,一实施例中,保护装置120还可以包括:充电槽610和清洁组件600。充电槽610设置在壳体210的侧壁且位于支撑板270与边框220之间,清洁组件600设置在充电槽610的周围,用于在受支撑板270和边框220任一者挤压时,对充电槽610进行清洁。88.可以理解,通过设置清洁组件600在充电槽610的周围,以在受到支撑板270和边框220任一者挤压时,对充电槽610进行清洁,避免保护装置120与碰撞物发生碰撞时,灰尘等异物附着在充电槽610附近,导致充电槽610接触不良,进一步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保护性。89.一实施例中,清洁组件600可以包括第一l型框620、第二l型框630、曲形弹片640、喷气囊650、第一滑块660及第二滑块670。90.第一l型框620的顶部与边框220的底部连接,第二l型框630的底部与支撑板270的顶部连接,多个曲形弹片640设置在第一l型框620和第二l型框630自身及两者所形成的夹角处,喷气囊650与曲形弹片640的凸出部分连接,且设置在充电槽610与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之间,第一滑块660与第一l型框620连接,第二滑块670与第二l型框630连接,第一滑块660和第二滑块670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l型框620的底部和第二l型框630顶部之间。91.其中,第一l型框620的顶部为第一l型框620靠近边框220的一侧,第二l型框630的底部为第二l型框630靠近支撑板270的一侧。92.可以理解,在支撑板270受到作用力时,推动第二l型框630,配合设置第一滑块660和第二滑块670对各曲型弹片进行挤压,进而使各曲形弹片640挤压喷气囊650,促进喷气囊650朝充电槽610的方向喷气。在支架受到作用力时,推动第一l型框620,配合设置第一滑块660和第二滑块670对各曲型弹片进行挤压,进而使各曲形弹片640挤压喷气囊650,促进喷气囊650朝充电槽610的方向喷气,避免了灰尘等异物附着在充电槽610中,提高对腕戴式可穿戴设备本体110的保护性。93.在本技术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装置,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组件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又例如,多个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94.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95.在本文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96.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058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