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戴设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0 09:53:46
1.本技术涉及智能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穿戴设备。背景技术:2.对于穿戴设备,用于根据不同场景不同季节选择合适的表带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提升,因此,表带的快速拆装需求逐渐提升,穿戴设备的拆装组件是实现快速拆装的关键技术之一。相比于方形表,圆形表的可利用快拆空间小,机构设计难度大。技术实现要素: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旨在实现简化穿戴设备的拆装结构。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所述穿戴设备包括:5.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配合形成容纳腔;6.按压件,部分所述按压件设置于所述容纳腔,并能够相对所述容纳腔沿第一方向运动,所述按压件包括按压部和第一限位部;7.第一本体,所述第一本体设有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的卡接部;8.沿第二方向,在所述第一本体的驱动下,所述卡接部能够进入所述容纳腔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配合,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锁定状态,所述按压部被按压时,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以使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本体解除锁定。9.本技术中,第二本体可以为表盘,壳体可以为表盘的壳体,第一本体可以为表带,该穿戴设备表盘的壳体与表带可实现快速拆卸,以便更换表带。壳体与第一本体连接时,第一本体沿穿戴设备的第二方向插向容纳腔,使第一本体的卡接部进入容纳腔并与按压件的第一限位部配合,通过第一限位部将卡接部限定在容纳腔内,实现壳体与第一本体的锁定,从而实现穿戴设备快速组装。壳体与第一本体拆卸时,按压按动件,使第一限位部沿穿戴设备的第一方向朝远离卡接部的方向运动,解除第一本体的卡接部与第二壳体的第一限位部配合,使卡接部能够从容纳腔内拔出,从而解除壳体与第一本体的锁定,实现穿戴设备快速拆卸。通过卡接部与第一限位部的配合以及解除卡接部与第一限位部的配合,简化了壳体与第一本体的连接以及拆卸方式,简化壳体与第一本体组装及拆卸过程,使穿戴设备结构简单,并减小拆装结构在穿戴设备内部所占用的空间。1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容纳腔连通;11.在所述第一本体的驱动下,所述卡接部能够将所述第一限位部推至所述第一凹槽,以使所述卡接部进入所述容纳腔。12.本技术中,沿穿戴设备的第一方向,第一凹槽位于容纳腔的下方,在第一本体的驱动下,推动卡接部进入容纳腔的过程中,卡接部能够推动第一限位部进入第一凹槽,实现对卡接部的避让,以使卡接部能够完全进入到容纳腔内。1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卡接部设有第一导向面,所述第一限位部设有第二导向面;14.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为斜面;15.在所述第一本体的驱动下,所述第一导向面与所述第二导向面抵接,用于将所述卡接部沿第二方向的运动转变为所述第一限位部沿第一方向的运动。16.本技术中,卡接部通过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的配合推动第一限位部运动,即通过第一导向面与第二导向面的滑动配合,将卡接部沿第二方向的运动转变为第一限位部沿第一方向的运动,以将第一限位部推动至第一凹槽内,无需另设置推动第一限位部的推动件,简化穿戴设备结构。1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沿第三方向,所述第一限位部为沿所述按压部的两侧延伸的凸起;18.沿第三方向,所述卡接部设有两个第二凹槽,所述凸起卡接于对应的所述第二凹槽时,所述壳体与所述第一本体处于锁定状态;19.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口相对设置。20.本技术中,第一本体部沿第二方向插向壳体时,卡接部推动凸起部进入第二凹槽,使卡接部进入容纳腔。卡接部完全进入容纳槽后,第二凹槽的槽口与第一凹槽的槽口相对设置,凸起部能够被推动朝第二凹槽的方向运动,以卡设在第二凹槽内,从而实现第一本体与壳体的锁定。21.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穿戴设备还包括弹性件;22.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按压件连接;23.所述弹性件能够通过其弹力将所述第一限位部推动至与所述卡接部配合;24.所述按压件被按压时,所述卡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一限位部解除锁定,在所述弹性件回弹作用下,所述按压件能够回到初始位置。25.本技术中,卡接部在第一本体的带动下插入容纳腔内并推动第一限位部,使第一限位部朝第一凹槽运动并挤压弹性件,卡接部完全进入容纳腔后,卡接部的第二凹槽与第一凹槽相对设置,此时卡接部对第一限位部无推力,弹性件开始回弹,在弹性件的回弹力作用下,第一限位部朝靠近第二凹槽的方向运动,实现第一限位部与第二凹槽的卡接,即实现第一本体与壳体的连接。拆卸第一本体与壳体时,按动按压件,按压件带动第一限位部朝远离第二凹槽的方向运动并进入第一凹槽内,使卡接部与第一限位部接触配合,卡接部在第一本体的带动下朝远离容纳腔的方向运动,机实现第一本体与壳体的拆卸。通过,在弹性件的回弹力作用下,弹性件鞥能够推动按压件回到初始位置。26.该弹性件可以采用弹簧,弹簧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弹簧对应靠近两个第一限位部设置。27.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二壳体设有第一导向槽,所述按压件设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的槽口与所述第二导向槽的槽口相对设置;28.部分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部分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29.本技术中,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连接,通过第一导向槽和第二导向槽对弹性件的压缩及回弹起到导向作用,减小弹性件被压缩后侧向弯曲的风险,延长弹性件的使用寿命。30.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本体还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壳体设有与所述第二限位部配合的配合部;31.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卡接部的下方。32.本技术中,沿第二方向,第一本体带动第二限位部插入配合部,实现第二限位部与配合部配合,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提高第一本体与壳体连接强度,且该第二限位部设置两个卡接部的下方,对卡接部起到保护作用,减小使用者掰动第一本体时,将卡接部掰断的风险。33.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设有通孔,部分所述按压部穿过所述通孔沿第一方向延伸至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34.本技术中,使该按压部的至少部分能够凸出第一壳体的外表面,方便用户使用。35.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本体设有避让部,沿第二方向,所述避让部位于所述按压部的下方;36.所述通孔靠近所述第一本体的一侧侧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连通所述通孔与所述避让部。37.本技术中,通过设置该避让部,使用户手指随按压部下降时,对用户手指到避让作用,避免用户手指撞到第一本体的边沿位置,提高用户使用该穿戴设备舒适感。并且,拆卸第一本体与壳体时,该避让部还可作为施力点来拉第一本体。38.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第一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周;39.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通过连接件固定。40.本技术中,第一壳体可以为外壳体,第二壳体可以为内壳体,表盘安装在内壳体的内部。在第二壳体先安装弹性件,然后安装按压件,使部分按压件能够被限位在容纳腔内,弹性件压缩在按压件与第二壳体之间,最后将第一壳体套设在第一壳体的外周。连接件可以采用螺钉、螺栓等件,且该连接件可以设置为四个。41.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技术。附图说明42.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43.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穿戴设备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44.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第一壳体与第二壳体配合的结构示意图;45.图4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46.图5为图4的a部放大示意图;47.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第一本体的结构示意图;48.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第二壳体的结构示意图;49.图8为本技术所提供按压件的结构示意图;50.图9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51.图10为图9的b部放大示意图;52.图11为图1的剖视示意图;53.图12为本技术所提供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54.附图标记:55.1-穿戴设备、11-第二壳体、111-容纳腔、112-第一凹槽、113-第一导向槽、12-第一壳体、121-通孔、121a-开口、13-按压件、131-按压部、132-第一限位部、132a-第二导向面、133-第二导向槽、14-第一本体、141-卡接部、141a-第一导向面、141b-第二凹槽、142-第二限位部、143-避让部、15-弹性件、16-连接件。56.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技术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具体实施方式57.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58.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59.现有技术中穿戴设备的快拆结构零件较多,结构复杂,且组装工序复杂,成本高。对于圆形手表,在圆形手表内部空间设置电子部件后,能够设置快拆结构的空间更小,机构设计难度更大。60.本实施例中涉及的第一方向为穿戴设备中按压件运动的方向,不一定为竖直按动方向,第一方向也可以为穿戴设备的厚度方向;第二方向为穿戴设备中第一本体插入或拔出壳体的方向,不一定为水平插拔方向,第二方向也可以为穿戴设备的长度方向;第三方向可以为穿戴设备的宽度方向。61.为此,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穿戴设备1,该穿戴设备1可以为圆形手表、圆形手环等。具体地,该穿戴设备1包括壳体、第一本体14、第二本体和按压件13。壳体包括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1,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1配合形成容纳腔111,部分按压件13设置于容纳腔111,并能够相对容纳腔111沿第一方向运动,按压件13包括按压部131和第一限位部132,第一本体14设有与第一限位部132配合的卡接部141。沿第二方向,在第一本体14的驱动下,卡接部141能够进入容纳腔111并与第一限位部132配合,以使第二壳体11与第一本体14处于锁定状态,按压部131被按压时,第一限位部132能够沿第一方向运动,以使第二壳体11与第一本体14解除锁定。62.以该穿戴设备1为手表为例,第二本体可以为表盘,壳体可以为表盘的壳体,第一本体14可以为表带,该穿戴设备1表盘的壳体与表带可实现快速拆卸,以便更换表带。本实施例中,壳体与第一本体14连接时,第一本体14沿穿戴设备1的第二方向插向容纳腔111,使第一本体14的卡接部141进入容纳腔111并与按压件13的第一限位部132配合,通过第一限位部132将卡接部141限定在容纳腔111内,实现壳体与第一本体14的锁定,从而实现穿戴设备1快速组装。壳体与第一本体14拆卸时,按压按动件,使第一限位部132沿穿戴设备1的第一方向朝远离卡接部141的方向运动,解除第一本体14的卡接部141与第二壳体11的第一限位部132配合,使卡接部141能够从容纳腔111内拔出,从而解除壳体与第一本体14的锁定,实现穿戴设备1快速拆卸。通过卡接部141与第一限位部132的配合以及解除卡接部141与第一限位部132的配合,简化了壳体与第一本体14的连接以及拆卸方式,简化壳体与第一本体14组装及拆卸过程,使穿戴设备1结构简单,并减小拆装结构在穿戴设备1内部所占用的空间。63.进一步地,如图5至图8所示,为实现卡接部141进入容纳腔111,第二壳体11设有第一凹槽112,第一凹槽112与容纳腔111连通;在第一本体14的驱动下,卡接部141能够将第一限位部132推至第一凹槽112,以使卡接部141进入容纳腔111,第一限位部132能够被推动至与卡接部141配合。64.本实施例中,沿穿戴设备1的第一方向,第一凹槽112位于容纳腔111的下方,在第一本体14的驱动下,推动卡接部141进入容纳腔111的过程中,卡接部141能够推动第一限位部132进入第一凹槽112,实现对卡接部141的避让,以使卡接部141能够完全进入到容纳腔111内。65.其中,如图6和图8所示,卡接部141设有第一导向面141a,第一限位部132设有第二导向面132a,在第一本体14的驱动下,第一导向面141a与第二导向面132a抵接,以将卡接部141沿第二方向的运动转变为第一限位部132沿第一方向的运动。本实施例中,卡接部141通过第一导向面141a与第二导向面132a的配合推动第一限位部132运动,即通过第一导向面141a与第二导向面132a的滑动配合,将卡接部141沿第二方向的运动转变为第一限位部132沿第一方向的运动,以将第一限位部132推动至第一凹槽112内,无需另设置推动第一限位部132的推动件,简化穿戴设备1结构。66.第一导向面141a与第二导向面132a可以为斜面。67.如图5、图6和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三方向,第一限位部132为沿按压部131的两侧延伸的凸起,沿第三方向,卡接部141设有两个第二凹槽141b,凸起卡接于对应的第二凹槽141b时,第二壳体11与第一本体14处于锁定状态。本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4部沿第二方向插向壳体时,卡接部141推动凸起部进入第二凹槽141b,使卡接部141进入容纳腔111。卡接部141完全进入容纳槽后,第二凹槽141b的槽口与第一凹槽112的槽口相对设置,凸起部能够被推动朝第二凹槽141b的方向运动,以卡设在第二凹槽141b内,从而实现第一本体14与壳体的锁定。68.如图9和图10所示,为实现第一限位部132被推动至与卡接部141配合,穿戴设备1还包括弹性件15。弹性件15的一端与第二壳体11连接,弹性件15的另一端与按压件13连接。弹性件15能够通过其弹力将第一限位部132推动至与卡接部141配合。按压件13被按压时,卡接部141能够与第一限位部132解除锁定,在弹性件15回弹作用下,按压件13能够回到初始位置。69.本实施例中,卡接部141在第一本体14的带动下插入容纳腔111内并推动第一限位部132,使第一限位部132朝第一凹槽112运动并挤压弹性件15,卡接部141完全进入容纳腔111后,卡接部141的第二凹槽141b与第一凹槽112相对设置,此时卡接部141对第一限位部132无推力,弹性件15开始回弹,在弹性件15的回弹力作用下,第一限位部132朝靠近第二凹槽141b的方向运动,实现第一限位部132与第二凹槽141b的卡接,即实现第一本体14与壳体的连接。拆卸第一本体14与壳体时,按动按压件13,按压件13带动第一限位部132朝远离第二凹槽141b的方向运动并进入第一凹槽112内,使卡接部141与第一限位部132接触配合,卡接部141在第一本体14的带动下朝远离容纳腔111的方向运动,机实现第一本体14与壳体的拆卸。通过,在弹性件15的回弹力作用下,弹性件15鞥能够推动按压件13回到初始位置。70.该弹性件15可以采用弹簧,弹簧可以设置为两个。两个弹簧对应靠近两个第一限位部132设置。71.具体地,如图10所示,第二壳体11设有第一导向槽113,按压件13设有第二导向槽133,第一导向槽113的槽口与第二导向槽133的槽口相对设置;部分弹性件15设置于第一导向槽113,部分弹性件15设置于第二导向槽133。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导向槽113和第二导向槽133连接,通过第一导向槽113和第二导向槽133对弹性件15的压缩及回弹起到导向作用,减小弹性件15被压缩后侧向弯曲的风险,延长弹性件15的使用寿命。72.如图1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本体14还设有第二限位部142,第二壳体11设有与第二限位部142配合的配合部。沿第一方向,第二限位部142设置于两个卡接部141的下方。该第二限位部142为第一本体14沿第二方向凸起的凸块,配合部为第二壳体11沿第二方向凹陷的凹槽。沿第二方向,第一本体14带动第二限位部142插入配合部,实现第二限位部142与配合部配合,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142提高第一本体14与壳体连接强度,且该第二限位部142设置两个卡接部141的下方,对卡接部141起到保护作用,减小使用者掰动第一本体14时,将卡接部141掰断的风险。73.如图1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设有通孔121,部分按压部131穿过通孔121沿第一方向延伸至第一壳体12的外侧,使该按压部131的至少部分能够凸出第一壳体12的外表面,方便用户使用。74.如图1和图12所示,第一本体14设有避让部143,沿第二方向,避让部143位于按压部131的下方,通孔121靠近第一本体14的一侧侧壁设有开口121a,开口121a用于连通通孔121与避让部143。通过设置该避让部143,使用户手指随按压部131下降时,对用户手指到避让作用,避免用户手指撞到第一本体14的边沿位置,提高用户使用该穿戴设备1舒适感。并且,拆卸第一本体14与壳体时,该避让部143还可作为施力点来拉第一本体14。75.第一本体14还设有弧面,弧面与避让部143相对设置,避让部143设置在第一本体14的外侧,弧面设置于第一本体14的内侧。76.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2可以为外壳体,第二壳体11可以为内壳体,表盘安装在内壳体的内部。在第二壳体11上安装完弹性件15和按压件13后,第一壳体12套设于第二壳体11的外周,第一壳体12与第二壳体11通过连接件16固定。在第二壳体11上先安装弹性件15,然后安装按压件13,使部分按压件13能够被限位在容纳腔111内,弹性件15压缩在按压件13与第二壳体11之间,最后将第一壳体12套设在第一壳体12的外周。连接件16可以采用螺钉、螺栓等件,且该连接件16可以设置为四个。77.需要指出的是,本专利申请文件的一部分包含受著作权保护的内容。除了对专利局的专利文件或记录的专利文档内容制作副本以外,著作权人保留著作权。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0/1511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