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气元件制品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及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辅助触点组件及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31 18:10:41

本发明涉及开关电器,具体涉及一种辅助触点组件以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1、在部分继电器中,通常会设置辅助触点组件用以监测主触点的接通状态。由于辅助触点组件所流通的监测电流很小(毫安级别),因此辅助触点组件的体积较小。

2、现有常见的继电器,主动簧片、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一体化。同时,辅助触点与主触点都连接在推杆机构上,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做一体注塑结构。为配合注塑成型要求产品体积大,成型复杂,产品成本高。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一体化,即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随动连接,增加推动组件负重、功耗,且安装工序复杂、占用空间多,适用环境受限;并且,辅助动簧片产生反力小,所产生的反力仅限于推杆机构超行程使辅助动簧片变形而产生的反力,在推杆机构处于触点间隙行程过程中无法产生反力,不利于磁保持继电器产品吸反力匹配设计或者普通非磁保持继电器产品的调节电压设计。并且,辅助动簧片为非桥式结构,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的接触可靠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针对上述问题的至少其中之一,本发明提供一种辅助触点组件以及继电器。

2、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实现:

3、本发明提出一种辅助触点组件,用于开关电器中,包括辅助动簧以及辅助静簧,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静簧至少为两个;所述辅助动簧包括相互连接的安装固定部和接触部,所述接触部包括推动区及分别在推动区两侧延伸设置第一动簧接触端、第二动簧接触端,所述辅助静簧包括静簧引出端和静簧接触端,所述第一动簧接触端及所述第二动簧接触端分别用于与至少两个所述辅助静簧的所述静簧接触端接触或分离,所述推动区用于受开关电器的推杆机构抵推以使所述动簧接触端与所述静簧接触端接触或分离。

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静簧为两个,所述辅助动簧作为实现两个所述辅助静簧之间电导通的导电桥,两个辅助静簧通过与所述辅助动簧接触实现串联导通,从而形成辅助接触回路。

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固定部包括基础部,所述基础部和所述静簧接触端之间的间距小于所述动簧接触端与所述静簧接触端的间距。

6、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固定部用于装配在开关电器的底座上。

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两个所述辅助静簧为刚性导电材料。

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接触端为悬臂结构,所述悬臂设置有导电接触区以用于与所述静簧接触端接触。

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动簧接触端和所述第二动簧接触端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并排的至少两个悬臂。

1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接触区设置凸苞,所述凸苞作为导电触点以用于与所述静簧接触端接触或分离。

1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推动区与所述第一动簧接触端、所述第二动簧接触端之间均通过第一弹性段连接。

1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弹性段为第一c型弯曲部,所述推动区与所述第一动簧接触端、所述第二动簧接触端之间均通过所述第一c型弯曲部连接。

1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定义所述接触部延伸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所述安装固定部连接于所述接触部的所述第一动簧接触端与所述第二动簧接触端之间,且所述安装固定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延伸,使得所述辅助动簧呈“t”型状设置。

1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固定部包括折弯部以及基础部,在所述折弯部上形成有第二弹性段。

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弯部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的两个支撑臂,两个所述支撑臂均与所述基础部相连接;在所述支撑臂上形成有所述第二弹性段。

16、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弹性段为第二c型弯曲部。

1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固定部包括折弯部以及基础部,所述折弯部成角度连接于所述推动区与所述基础部之间。

1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接触端包括并排的两个悬臂,分别为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述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均设置有凸苞作为导电触点,所述辅助动簧在未受到推动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上的凸苞与所述静簧接触端之间存在间隙,且所述第一悬臂的所述凸苞与所述静簧接触端间隙大于所述第二悬臂上的所述凸苞与所述静簧接触端之间的间隙,使得所述辅助动簧的所述推动区受到推动力作用而运动时,所述第一悬臂和所述第二悬臂被带动向所述静簧接触端运动,所述第一悬臂的所述凸苞与所述第二悬臂上的所述凸苞能够同时与静簧接触端接触。

19、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前任一项所述的辅助触点组件。

2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包括推杆机构,所述推杆机构用于抵推所述辅助动簧的接触部的推动区从而使动簧接触端与静簧接触端接触或分离,所述推杆机构的运动行程包括了所述推杆机构与所述辅助动簧非接触状态下的空行程。

2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磁路机构和主触点组件,所述磁路机构通过所述推杆机构以控制所述主触点组件的触点接触或分离;所述磁路机构包括轭铁结构、线架和线圈,所述线架在所述主触点组件的触点接触分离方向上设有中心孔,所述中心孔用以供推杆机构穿设。

2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空行程可以至少部分地设置在所述中心孔内。

2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触点组件和所述辅助触点组件分别位于所述推杆机构的两端,所述主触点组件和所述辅助触点组件沿着所述推杆机构的运动方向布置。

24、通过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25、1.本发明提供一种辅助触点组件,推杆机构抵推辅助动簧片的接触部的推动区从而使辅助动簧片的接触部移动,即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是非随动连接的,如此可以减少推动组件负重、功耗,且安装工序简单、装配工差小,制造成本低。并且辅助动簧片的安装固定部在变形恢复时能够产生微动反力,有利于磁保持继电器产品吸反力匹配设计或者普通非磁保持继电器产品的调节电压设计,推杆反向移动时微动反力可给推杆提供初始速度,方便磁路吸力配合,降低线圈功耗。且非随动式设计可以使辅助触点组件占用的空间更小,使空间利用率更高;非随动式设计可以使推杆机构与辅助动簧片非接触状态下具有空行程,可以利用该空行程走一部分触点间隙,从而由于推杆机构空行程的存在使得辅助动静触点的相对间距能够设置得更小,使辅助触点组件整体占用的空间更小,空间利用率高。同时,也不容易出现因辅助动静触点间距太大而产生喇叭口搭接的问题,使本发明辅助触点组件接触可靠性更高,且便于适用到主触点为大间隙的使用环境中,适用范围广。

26、2.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是非随动连接,推杆不需要与辅助动簧片卡接。如果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随动连接,因为辅助动簧片不便于装配进磁路结构内部空间,则需要在磁路结构外部空间预留足够触点间隙,造成产品尺寸较大;且推杆长度要足够与辅助动簧片卡接,推杆很可能会抵到壳体内壁。本实施例中,辅助动簧片与推杆机构是非随动连接,可以利用磁路结构内部一部分空间来作为推杆机构与辅助动簧片非接触状态下的空行程空间,使得产品长度方向空间利用高,整体产品长度方向尺寸可以做更小,产品小型化程度更高。

27、3.由于两个辅助静簧为刚性材料,可有效避免以往柔性辅助静簧发生变形后退导致的推动卡的超行程减小、辅助动簧与辅助静簧接触可靠性降低甚至接触失效的问题。

28、4.第一动簧接触端和第二动簧接触端均包括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辅助动簧片为桥式结构,且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上均凸设有凸苞作为触点,在不增加辅助动簧片高度的同时可以使触点数量翻倍,相比于传统的双触点并联方案,本实施例在两个动簧接触端各设置两颗接触点,由于触点数量增多,大大降低了不导通概率,接触失效的风险得以降低,从而大大提高了微动监控系统的可靠性,并且同时满足产品小型化的需求。

29、5.第一c型弯曲部的设置,能够很好地增加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的柔性,降低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所产生的内应力,提高辅助动簧与辅助静簧接触可靠性;并且使得第一悬臂和第二悬臂的长度尺寸更小,从而可以使得制造的整体产品尺寸更小。第二c型弯曲部增加支撑臂的柔性,有利于支撑臂形变,降低支撑臂所产生的内应力,也可提高辅助动簧与辅助静簧接触可靠性,并且使得支撑臂的长度尺寸更小,从而可以使得制造的整体产品尺寸更小。

30、6.支撑臂成角度连接于推动区与基础部之间,相比于支撑臂与推动区之间一体化设置且二者处于同一平面,支撑臂成角度连接于推动区与基础部之间,推动区相对倾斜的幅度减少,使触点搭接更可靠,便于适用于触点大间隙的情形,同时推动区相对倾斜的幅度减少,推动区所占用的空间得以减小,有利于产品内部空间的充分利用,产品成型尺寸更小。

31、7.基础部和静簧接触端之间的间距b小于动簧接触端与静簧接触端的间距a,可以让辅助动簧全程的摆动倾斜幅度较小,从而能减小接触部与静簧接触端之间搭接的喇叭口角度,便于适用于触点大间隙的情形,也有利于产品的小型化。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31/17815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