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5:15:16
本技术涉及复合制冷,尤其涉及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1、数据中心内it设备运行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依靠空调系统将热量排出。随着it设备功率的不断提升,传统的风冷散热方式难以满足其散热要求,液冷散热方式尤其是冷板式液冷散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根据it设备的散热特点,数据机房内热量可分为高位能热量(对应的温度较高)和低位能热量(对应的温度较低),例如cpu等元器件发热量占大,分布相对集中且温度较高(正常工作时温度通常在60~70℃之间),属于高位能热量,电源模块、机房围护结构等环境负荷属于低位能热量。当前,越来越多的数据中心机房采用冷板式液冷与传统风冷复合式制冷的方式,cpu、主板热量由液冷方式带走,电源模块、机房围护结构等环境负荷由风冷方式承担。
3、一般,冷板式液冷冷源由冷却塔提供,部分高热高湿地区还需要配备机械压缩式制冷机组,风冷散热主要依靠精密空调,其冷源为风冷压缩式直膨机组自身或机械压缩式制冷机组。机械压缩式制冷机组或风冷压缩式直膨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消耗大量的电能,这也是空调系统能耗较高的主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以解决现有的压缩式制冷机组运行过程消耗电能过大的技术问题。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包括热量回收装置、蓄热装置、吸收式制冷装置和制冷空调;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中设置有吸收剂;
3、所述热量回收装置设置于工作设备表面,用于收集所述工作设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
4、所述蓄热装置分别与所述热量回收装置和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连通,用于存储所述热量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并传输所述热量至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
5、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与所述制冷空调连通,用于接收所述热量作为所述吸收剂形态调整过程中的能量,并在所述吸收剂形态调整的过程中生成冷冻水;
6、所述制冷空调与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冷冻水并将所述冷冻水携带的冷量输出至所述工作设备所在环境,并将温度升高的所述冷冻水传输至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
7、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自然冷却装置;
8、所述自然冷却装置与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连通,用于接收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输出的温度升高的冷却水并冷却所述冷却水后传输至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
9、所述自然冷却装置还与所述制冷空调连通,用于提供冷冻水至所述制冷空调以使所述制冷空调将所述冷冻水携带的冷量输出至所述工作设备所在环境,并将所述制冷空调提供的温度升高的所述冷冻水进行冷却。
10、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控制装置;
11、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二阀门设置在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和所述制冷空调之间的回路中;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一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和所述自然冷却装置之间的回路中;所述第五阀门和所述第六阀门设置在所在自然冷却装置和所述制冷空调之间的回路中;所述第二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制冷空调与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和/或所述自然冷却装置之间的回路中;
12、所述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一循环泵和所述第二循环泵电连接,用于至少根据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第一阀门、所述第二阀门、所述第三阀门、所述第四阀门、所述第五阀门、所述第六阀门、所述第一循环泵和所述第二循环泵的工作状态。
13、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和溶液热交换器;
14、所述发生器分别与所述蓄热装置、所述溶液热交换器和所述冷凝器连通,用于接收所述蓄热装置提供的热量以及所述溶液热交换器提供的吸收剂和制冷剂的混合溶液,并气化所述制冷剂形成气态制冷剂后传输至所述冷凝器,传输液态吸收剂至所述溶液热交换器;
15、所述冷凝器分别与所述自然冷却装置和所述蒸发器连通,用于接收所述气态制冷剂并液化所述气态制冷剂形成液态制冷剂后传输至所述蒸发器,传输温度升高的冷却水至所述自然冷却装置;
16、所述蒸发器分别与所述吸收器和所述制冷空调连通,用于接收所述液态制冷剂并气化所述液态制冷剂形成气态制冷剂后传输至所述吸收器,并生成冷冻水传输至所述制冷空调;
17、所述吸收器与所述溶液热交换器连通,所述吸收器中设置有所述液态吸收剂,用于接收所述气态制冷剂并混合所述气态制冷剂和所述液态吸收剂后传输至所述溶液热交换器。
18、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还包括节流阀和溶液泵;
19、所述节流阀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之间的回路中;所述溶液泵设置在所述吸收器与所述热交换器之间的回路中;
20、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节流阀和所述溶液泵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节流阀和所述溶液泵的工作状态。
21、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
22、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所述蓄热装置连通,用于传输热量至所述蓄热装置。
23、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七阀门、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第五循环泵和控制装置;
24、所述第七阀门和所述第三循环泵均设置在所述蓄热装置与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之间的回路中;
25、所述第四循环泵设置在所述热量回收装置和所述蓄热装置之间的回路中;
26、所述第五循环泵设置在所述太阳能集热装置与所述蓄热装置之间的回路中;
27、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七阀门、所述第三循环泵、所述第四循环泵和所述第五循环泵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七阀门、所述第三循环泵、所述第四循环泵和所述第五循环泵的工作状态。
28、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八阀门,第九阀门和控制装置;
29、所述第八阀门和所述第九阀门设置在所述蓄热装置与生活用热水系统之间的回路中;
30、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第八阀门和所述第九阀门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第八阀门和所述第九阀门的工作状态。
31、所述热量回收装置包括热虹吸管或者冷板;
32、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包括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装置。
33、所述自然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塔。
3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回收装置回收工作设备的高位能热量,储存在蓄热装置中为吸收式制冷装置提供热源,制取冷量输送至制冷空调,由空调风机将冷量吹至机房内从而消除低品味热源,解决了现有的压缩式制冷机组运行过程消耗电能过大的技术问题,极大的减少了电能的消耗。
35、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技术特征:1.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热量回收装置、蓄热装置、吸收式制冷装置和制冷空调;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中设置有吸收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自然冷却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第五阀门、第六阀门、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控制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包括发生器、冷凝器、蒸发器、吸收器和溶液热交换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式制冷装置还包括节流阀和溶液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太阳能集热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第七阀门、第三循环泵、第四循环泵、第五循环泵和控制装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制冷系统还包括第八阀门,第九阀门和控制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量回收装置包括热虹吸管或者冷板;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式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然冷却装置包括冷却塔。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式制冷系统,包括热量回收装置、蓄热装置、吸收式制冷装置和制冷空调;热量回收装置设置于工作设备表面,用于收集工作设备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蓄热装置分别与热量回收装置和吸收式制冷装置连通,用于存储热量回收装置收集的热量并传输热量至吸收式制冷装置;吸收式制冷装置与制冷空调连通,用于接收热量作为吸收剂形态调整过程中的能量,并在吸收剂形态调整的过程中生成冷冻水;制冷空调与吸收式制冷装置连通,用于接收冷冻水并将冷冻水携带的冷量输出至工作设备所在环境,并将温度升高的冷冻水传输至吸收式制冷装置。本技术实施例采用吸收式制冷替代压缩式制冷,极大的减少了电能的消耗。技术研发人员:王浩,关德常,周砜,赵泽,胡宇阳,崔杰,杨新春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04技术公布日:2024/7/1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541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