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子电路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正文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2 15:39:38

本申请涉及显示,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1、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为了更好地的实现全屏显示,出现了屏下指纹识别(fingeron display,fod)技术。屏下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在显示面板中时,既能够实现正面触控显示,又能够实现对显示面板的安全解锁功能,既方便了使用者的操作,又提升了显示面板外观的美观性,因而在手机、平板等显示装置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而为了满足显示装置机械性能的要求,需要对屏下指纹识别区域进行背压测试。也即在显示装置的背面对屏下指纹识别区施加一定的作用力来检测显示装置的机械性能。然而,在对屏下指纹识别区域进行背压测试时,发现显示装置正面的屏下指纹识别区会出现小黑点,影响显示品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缓解现有显示装置在进行屏下指纹识别区域的背压测试时,显示装置正面的屏下指纹识别区会出现小黑点的技术问题。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功能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4、发光基板;

5、触控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介电层、第一金属层、第二介电层以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介电层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介电层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

6、第一平坦层,设置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层为有机层,所述第一介电层和所述第二介电层均为无机层;

7、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极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线一侧的金属残留部,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对应所述功能区设置的挖孔区;在所述挖孔区内,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至少贯穿所述第二介电层的开孔,所述开孔避开所述第一电极线设置,所述第一平坦层填充于所述开孔内,在至少一个所述开孔内,所述金属残留部位于所述开孔的孔底,所述第一平坦层覆盖在所述金属残留部上;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电极线和第三电极线,所述开孔避开所述第二电极线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线设置。

8、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电极线和所述第三电极线交叉呈网格结构,所述开孔对应所述网格结构的网眼设置;其中,部分所述第二电极线和/或部分所述第三电极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极线桥接。

9、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开孔远离所述发光基板一侧的开口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线的线宽;所述开孔远离所述发光基板一侧的开口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电极线的线宽;所述第一电极线在所述发光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其相邻的所述开孔在所述发光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线的线宽。

10、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距离是所述第二电极线的线宽的1.5至3倍;和/或,所述第二距离是所述第三电极线的线宽的1.5至3倍;和/或,所述第三距离是所述第一电极线的线宽的1.5至3倍。

11、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视视角下,所述挖孔区与所述功能区重叠,且所述挖孔区的外边界超出所述功能区的外边界。

12、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挖孔区的面积是所述功能区的面积的4至16倍。

13、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视视角下,所述挖孔区的中心点与所述功能区的中心点重合。

14、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发光基板包括:

15、衬底;

16、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衬底的一侧;

17、封装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

18、其中,所述触控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开孔对应所述发光单元设置。

19、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开孔还贯穿部分所述第一介电层,且所述开孔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介电层和所述第二介电层的厚度之和。

20、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其包括功能元件以及如前述实施例其中之一的显示面板,所述功能元件位于发光基板远离触控功能层的一侧,并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能区设置。

21、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功能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基板、触控功能层以及第一平坦层,触控功能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介电层、第一金属层、第二介电层以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第一介电层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位于所述第二介电层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第一平坦层设置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平坦层为有机层,所述第一介电层和所述第二介电层均为无机层;其中,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极线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线一侧的金属残留部,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对应所述功能区设置的挖孔区;在所述挖孔区内,所述第二介电层包括至少贯穿所述第二介电层的开孔,所述开孔避开所述第一电极线设置,所述第一平坦层填充于所述开孔内,在至少一个所述开孔内,所述金属残留部位于所述开孔的孔底,所述第一平坦层覆盖在所述金属残留部上;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第二电极线和第三电极线,所述开孔避开所述第二电极线以及所述第三电极线设置;如此,通过在第二介电层上设置开孔,金属残留部位于开孔的孔底,第一平坦层覆盖在金属残留部上,可使得金属残留部位于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而有机层的模量较低且韧性以及延展性较好,因而其在应力集中作用下不易发生断裂失效,从而可降低触控功能层的膜层发生断裂失效的风险,进而降低对屏下指纹识别区进行背压测试导致出现小黑点的风险,改善了现有显示装置在进行屏下指纹识别区域的背压测试时,显示装置正面的屏下指纹识别区会出现小黑点的问题。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以及位于所述显示区内的功能区;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线和所述第三电极线交叉呈网格结构,所述开孔对应所述网格结构的网眼设置;其中,部分所述第二电极线和/或部分所述第三电极线通过所述第一电极线桥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远离所述发光基板一侧的开口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二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一距离,所述第一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电极线的线宽;所述开孔远离所述发光基板一侧的开口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三电极线之间具有第二距离,所述第二距离大于所述第三电极线的线宽;所述第一电极线在所述发光基板上的正投影与其相邻的所述开孔在所述发光基板上的正投影之间具有第三距离,所述第三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电极线的线宽。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距离是所述第二电极线的线宽的1.5至3倍;和/或,所述第二距离是所述第三电极线的线宽的1.5至3倍;和/或,所述第三距离是所述第一电极线的线宽的1.5至3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视视角下,所述挖孔区与所述功能区重叠,且所述挖孔区的外边界超出所述功能区的外边界。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挖孔区的面积是所述功能区的面积的4至16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正视视角下,所述挖孔区的中心点与所述功能区的中心点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基板包括: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还贯穿部分所述第一介电层,且所述开孔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一介电层和所述第二介电层的厚度之和。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功能元件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功能元件位于发光基板远离触控功能层的一侧,并对应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能区设置。

技术总结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层设置于发光基板的一侧,触控功能层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介电层、第一金属层、第二介电层以及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包括第一电极线以及位于第一电极线一侧的金属残留部,第二介电层包括对应功能区设置的挖孔区;在挖孔区内,第二介电层包括至少贯穿第二介电层的开孔,第一平坦层填充于开孔内,在至少一个开孔内,金属残留部位于开孔的孔底,第一平坦层覆盖在金属残留部上,使得金属残留部位于无机层和有机层之间,以降低触控功能层的膜层发生断裂失效的风险,进而降低对屏下指纹识别区进行背压测试导致出现小黑点的风险。技术研发人员:胡锦文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7/25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01/24710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