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环保节能,再生,污水处理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  >  正文

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22 14:18:28

本发明属于硒污染土壤修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1、硒(se)是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具有有益和有害的双重生物学功能。硒摄入不足,会引起缺硒性疾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免疫功能下降等。硒过量可引起脱发、皮炎、非黑素瘤皮肤癌、2型糖尿病、前列腺癌风险增加、死亡率增加等。

2、资料表明,全球范围内土壤中硒的分布极不均匀,绝大多数土壤硒含量在0.01~2.00 mg/kg之间,均值为0.40 mg/kg。我国约70%的地区土壤中硒的含量不足0.10 mg/kg。广大缺硒地区的人、畜需要补充硒,特别是生物利用度高的有机硒。但在高硒地区,土壤硒含量可高达数十ppm,容易引起人、畜硒过量,甚至硒中毒。因此,高硒区土壤硒资源更丰富且需要进行修复,但现有技术无法对其高效开发利用。缺硒地区的人、畜需要补充硒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需要新技术去解决。

3、现有的一般技术1:利用黄芪属等超积累植物进行高硒地区土壤修复,能够将硒半胱氨酸甲基化,植株硒含量高。但超积累植物中的硒形态特殊,主要形式是甲基化硒半胱氨酸和γ-谷氨酰甲基硒半胱氨酸,无法被整合到蛋白质中,动物无法利用,无畜牧利用价值。

4、现有的一般技术2:利用黑麦草、苜蓿、杂交狼尾草等富硒能力强的牧草进行修复,富硒草营养价值高,可畜牧利用。但依靠现有技术,牧草只能在土壤硒含量<20 mg/kg的地区种植、生产,无法在土壤硒含量更高的地区生产,难以达到正常的产量(参考文献:沼泽土施硒对黑麦草生长、品质及生理活性的影响,田应兵,2006)。

5、现有的一般技术3:牧草种植一般技术是用种子在富硒土壤区播种(如黑麦草、苜蓿),或用根茎扦插(如杂交狼尾草),牧草在富硒土壤中发新根,然后长大。然而,例如当土壤硒含量>20 mg/kg时,对于杂交狼尾草幼苗的成活率有显著抑制作用,成活率逐步下降,甚至出现叶片失绿萎缩、根系发黑等中毒症状,然后死亡(参考文献:土壤施硒量对杂交狼尾草生长和硒积累的影响,陈钟佃,2023)。

6、本发明人经过研究和实践,发现利用牧草进行高硒区土壤修复,首先牧草生物量要足够大。植物根系吸收土壤硒属于被动运输,因此根系能快速吸收土壤硒,并积累在根部。只有随着牧草的快速生长,以及硒向上转运,且牧草生物量足够大时,才能稀释根系硒浓度。相比杂交狼尾草,黑麦草、苜蓿的整个生育期的生物量都较小。因此在高硒地区种植修复土壤,牧草生物量要足够大。其次,苗期的牧草生物量小,无法及时向上转运和稀释,造成苗期的牧草根部硒浓度处于耐受值,最终抑制生长,甚至中毒死亡。因此,生物量大、富硒能力强的牧草(如杂交狼尾草)如何在土壤硒含量>20 mg/kg的高硒区安全度过苗期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选用生物量大、富硒能力强的狼尾草,通过本发明的技术实施(通过特殊的苗期保护措施),在高硒地区种植,对高硒土壤进行修复。土壤中的无机硒通过牧草转化成有机硒,并富集在牧草植株,作为高硒、高值化饲料添加剂原料。

2、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以硒含量大等于20 mg/kg的硒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对种茎扦插成活的种苗移栽至硒污染土壤时,配制苗期促生长培养基(低硒),并置于可降解的根系保护袋内,从而保护狼尾草在高硒区土壤中安全度过分蘖期,待其到了能适应高硒浓度土壤的拔节期时,即可解除保护,存活的狼尾草可充分发挥其生物量大、耐受硒能力强的优势,将土壤中的硒经过植物的次生代谢转化为天然产物,即硒蛋白等有机硒,之后再利用刈割的农艺措施进一步增加狼尾草对硒的富集量,不仅达到了高硒区土壤的修复效果,而且增加了牧草中有机硒的累积量,实现其作为高硒、高值化饲料添加剂原料的市场化利用。

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4、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5、(1)狼尾草种苗培育:选用营养期生长不低于90 d、健壮无病害、具有2~3个粗壮的带芽茎节进行扦插,取种茎与地面呈45°角植入普通土壤(非硒污染土壤)中,入土1~2节、压实,浇水3 d~5 d;狼尾草种苗育种60 d左右、长至6~8片叶时移栽。

6、(2)种苗移栽到添加有1 mg/kg亚硒酸钠的育苗促生长培养基中,育苗促生长培养基置于分蘖期保护袋内,之后连同保护袋一起种植于硒含量大等于20 mg/kg的硒污染土壤中。所述保护袋为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材料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袋,在袋上以1.5~2 cm间距交错打直径为1.5~2 mm的微型孔,以利于透气渗水。保护袋装满培养基后为圆柱形,袋高20~22 cm,袋口直径16~18 cm,保护袋的生物降解时间为60~90d。

7、(3)通过(2)所述的特殊苗期根系保护措施,使狼尾草种苗安全度过分蘖期(种苗移栽后第0~90 d)。

8、(4)保护袋开始降解后,狼尾草继续生长30~45 d,硒被植株不断吸收运送到茎、叶等组织器官中,形成“稀释效应”,从而降低根的硒累积量,使狼尾草快速适应高硒土壤,实现狼尾草对土壤中硒的富集和有机硒高效转化。

9、(5)之后利用狼尾草拔节期(种苗移栽后第90~180 d)刈割的农艺措施进一步增加狼尾草对硒的富集量,刈割间隔时间45 d,刈割时地上部留茬10~15 cm。

10、优选的,育苗促生长培养基配制方法:在育苗地块土壤中加入1 mg/kg的亚硒酸钠,拌匀备用。

11、优选的,在狼尾草拔节期刈割2茬,间隔时间45 d,刈割时地上部留茬10~15 cm。

12、狼尾草不同生育期:分蘖期(种苗移栽后第0~90 d)、拔节期(种苗移栽后第90~180 d)和成熟期(种苗移栽后第180 d以上)。

13、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4、(1)高硒土壤的硒通过富硒牧草积累、移除,高硒土壤可以得到修复。

15、(2)高硒土壤的硒通过富硒牧草积累、转化,给缺硒地区的人、畜补硒。

16、(3)黄芪属等超积累植物虽然对高硒土壤有修复作用,但畜牧利用价值低。牧草有机硒率高,硒形态优,主要为硒代半胱氨酸,生物利用度高。且牧草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其他营养价值丰富,经济价值高。

17、(4)低硒浓度的育苗促生长培养基可以促进狼尾草的生长。

技术特征:

1.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的普通土壤为未经过硒污染的土壤。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育苗促生长培养基配制方法:在育苗地块土壤中加入1 mg/kg的亚硒酸钠,拌匀备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袋为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材料制成的可生物降解塑料袋,在袋上以1.5~2 cm间距交错打直径为1.5~2 mm的微型孔,以利于透气渗水;保护袋装满培养基后为圆柱形,袋高20~22 cm,袋口直径16~18cm,保护袋的生物降解时间为60~90 d。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5)中在狼尾草拔节期刈割2茬。

技术总结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硒区土壤修复及保护利用方法。以硒含量大等于20 mg/kg的硒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在对狼尾草种茎扦插成活的种苗移栽至硒污染土壤时,配制苗期促生长培养基(低硒),并置于可降解根系保护袋内,从而保护狼尾草在高硒区土壤中安全度过分蘖期,待其到了能适应高硒浓度土壤的拔节期时,即可解除保护,存活的狼尾草可充分发挥其生物量大、耐受硒能力强的优势,将土壤中的硒经过植物的次生代谢转化为天然产物,即硒蛋白等有机硒,之后再利用刈割的农艺措施进一步增加狼尾草对硒的富集量,不仅达到了高硒区土壤的修复效果,而且增加了牧草中有机硒的累积量,实现其作为高硒、高值化饲料添加剂材料的市场化利用。技术研发人员:黄小云,冯德庆,黄秀声,周柳婷,陈钟佃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资源环境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8/21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22/27802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