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8-30 14:53:44
本发明属于生物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
背景技术:
1、中华蛸(octopus sinensis),原名真蛸(o.vulgaris),近年来根据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差异将中华蛸和真蛸分开,其主要分布在北太平洋西部的浅温带水域,特别是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沿海,具有生命周期短、产卵量大、食物转化率高等优点,被认为是具有人工养殖潜力的优良海水种类。随着人工育苗技术的突破,人工繁育中华蛸的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己成为一个热点。林祥志等在“真蛸生产性大规模苗种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论文中提过中间培育方法,但未见具体的培育技术。申请号为cn200710156050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真蛸的人工育苗方法,包括真蛸亲体强化培养、产卵孵化、幼体培育、真蛸稚体培育等步骤,在培育的过程中通过控制水温、盐度、日换水量、光照强度等,待稚体密度达到300只/m3进行分池培养。与中华蛸人工育苗及养成阶段比较,在中华蛸的中间培育(苗种由0.1-0.2g培育到3g)试验中,中华蛸残杀极其严重,成活率极低。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未见到如何提高中华蛸的中间培育成活率的方法。因而,如何提高成活率是中华蛸中间培育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采用现有方法进行中华蛸中间培育时因中华蛸相互间残杀严重导致成活率低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能够显著提高中华蛸中间培育成活率的培育方法。
2、本发明的发明人经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在中华蛸中间培育中,中华蛸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每只苗种均分布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內,当其它苗种经过时残杀就开始,若将投喂的饲料固定在一个局部的区域内,苗种在进入饲料投喂点时会进入其他苗种的地域内,导致相互残杀而降低成活率,若饲料全池均匀投喂,由于培育池中均放置有隐蔽物,残余饲料极难清除,也会降低成活率;培育池水体体积的过小会对水体水温和水质波动产生影响,水质难于控制,不利于中华蛸的培育和生存,而过大的水体在单位水体放养密度相同的情况下,池中的苗种数量较多,导致同一培育池内中华蛸苗种的个体大小相差较大,增加了残杀的可能性,降低成活率。
3、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的发明人创造性地提出,通过用铁丝将肉块串成饲料串进行投喂和利用磁铁清除残余饲料、控制水温以及控制培育池水体体积为1-10m3,这几种方式协同配合可以降低中华蛸中间培育过程中相互残杀的可能,提高成活率。基于此完成本发明。
4、具体地,所述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包括:在用于培育中华蛸幼体的培育池中,将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经过铁丝串成的饲料串投喂到培育池中,每次投喂前通过磁铁将饲料串从培育池中吸出的方式清除残余饲料;所述培育池的水体体积为1-10m3。
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饲料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4-6块的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用铁丝串在一起并将铁丝两端封住。
6、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铁丝的长度为25-30cm,直径为1-1.5mm。
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的长度为2-4cm,宽度为3-5cm,厚度为1-2cm。
8、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温度为20-27℃。
9、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深度为0.5-1.0m。
10、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华蛸幼体的初始养殖密度为500-1500只/m3。
11、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中华蛸幼体的初始重量为0.1-0.2g/只。
12、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投喂方式为上午和下午各投喂一次、清除残余饲料两次。
13、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该方法还包括在培育池底部设置隐蔽物。
14、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隐蔽物为鲍鱼壳、牡蛎壳、文蛤壳中的至少一种。
15、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隐蔽物的面积为培育池池底面积的30-50%。
16、本发明的关键在于将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以铁丝串成饲料串的形式投加到中华蛸的培育池中,在此基础上还包括采用特定的培育池的水体体积(1-10m3),由此协同配合使得中华蛸的中间培育成活率显著提高。推测其主要是由于:一是以饲料串的投喂方式不仅使得饲料可以均匀分布到培育池中,使得中华蛸可以在各自的地域内得到投喂,降低中华蛸因进入其他苗种的地域而导致的相互残杀,提高成活率,而且由于饲料串中的铁丝使得其可以通过磁铁回收,方便了残余饲料的清除;二是由于水温对中华蛸幼体的生长速度影响很大,本发明通过将培育池水体体积控制在特定范围内,减少水温的波动,保持整个培育池内中华蛸的生长速度和个体大小基本相同,降低因个体大小相差较大导致的相互残杀,从而提高中华蛸中间培育的成活率。综上所述,通过饲料串的投喂方式以及特定的培育池水体体积之间的协同作用降低中华蛸中间培育过程中相互残杀的可能性,从而提高中华蛸中间培育的成活率。
17、在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控制培育池水体温度和/或初始养殖密度,与饲料串的投喂方式以及特定的培育池水体体积之间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中华蛸中间培育的成活率。
技术特征:1.一种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在用于培育中华蛸幼体的培育池中,将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经过铁丝串成的饲料串投喂到培育池中,每次投喂前通过磁铁将饲料串从培育池中吸出的方式清除残余饲料;所述培育池的水体体积为1-10m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饲料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4-6块的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用铁丝串在一起并将铁丝两端封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丝的长度为25-30cm,直径为1-1.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的长度为2-4cm,宽度为3-5cm,厚度为1-2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温度为20-2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培育池的水体深度为0.5-1.0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华蛸幼体的初始养殖密度为500-1500只/m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华蛸幼体的初始重量为0.1-0.2g/只。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喂方式为上午和下午各投喂一次、清除残余饲料两次。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在培育池底部设置隐蔽物;优选地,所述隐蔽物为鲍鱼壳、牡蛎壳、文蛤壳中的至少一种;优选地,所述隐蔽物的面积为培育池池底面积的30-50%。
技术总结本发明属于生物育种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华蛸中间培育方法。该方法包括:在用于培育中华蛸幼体的培育池中,将锐齿蟳和/或日本蟳肉块经过铁丝串成的饲料串投喂到培育池中,每次投喂前通过磁铁将饲料串从培育池中吸出的方式清除残余饲料;所述培育池的水体体积为1‑10m3。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方法能够显著提高中华蛸中间培育的成活率。技术研发人员:朱友芳,李文辉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莆田市南日海洋投资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8/27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830/2843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