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水利排水,给水工程装置的制造及其处理技术 > 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  >  正文

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

  • 国知局
  • 2024-09-23 15:01:36

本技术属于建筑构件,具体涉及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

背景技术:

1、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岸结构形式,其横截面为h形,配置钢绞线作为混凝土桩体纵向受力筋,采用先张法震动成型工艺工厂化生产。相比传统的围堰砌石、u型板桩、挡板式护岸等护岸工法,h型护岸桩的最大区别在于其h型最佳受力截面,采用该h型护岸桩建造的岸堤防护墙在防洪、抗侧向土压力等性能上提高数倍。沉桩时,采用全液压水陆两用打桩机(柴油锤)施工,安静且便于河道施工。

2、护岸桩背水侧的覆土高度要大于河底的泥面线高度,因此从沉桩开始,到沉桩完成,甚至在防洪时,护岸桩桩身始终受到较大的弯矩作用。而普通桩接的焊接截面会承受较大的剪力作用。

3、当遇到需要桩接的情况时,不同于一般的主要受轴力作用的桩接截面,护岸桩的桩接焊接截面还需要承受较大的剪力作用。此时,焊接截面应力状态复杂且剪应力较大。而焊接截面比较薄弱,一旦焊缝收到剪切破坏,会使得上部的桩和下部的桩脱离连接,对整个护岸桩产生巨大危害,影响护岸的作用,极大地增大修复成本和修复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能够提高护岸桩中h形桩之间连接处的力学性能,保证整个护岸桩的安全稳定。

2、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设置在上、下两个h形桩之间,连接板为矩形块,其纵截面的边界轮廓与h形桩纵截面的边界轮廓相对应,连接板上设有用于提高上、下h形桩之间抗剪能力的连接柱。

3、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柱固定在连接板上,并与h形桩桩身的凹槽对应设置。

4、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垂直穿设在连接板上,连接柱的上部及下部分别插接在对应一侧h形桩桩身的凹槽中。

5、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柱为棱柱状,其与h形桩桩身凹槽的形状相配合。

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棱柱状的安装通孔,连接柱插接在安装通孔中。

7、进一步的,所述h形桩的桩端设有端板。

8、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板与h形桩桩端的端板之间、连接柱与连接板之间均焊接固定。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0、本实用新型中,上、下h形桩之间通过设置的连接板及连接柱进行连接,基于连接柱与h形桩之间的配合安装,在提高两个h形桩之间连接强度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连接处的抗剪切能力,进而保证了整个护岸桩的安全稳定;此外,连接板及连接柱相对于h形桩桩身截面轮廓不外凸,避免了对整体打桩进程的影响。

技术特征:

1.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设置在上、下两个h形桩之间,连接板为矩形块,其纵截面的边界轮廓与h形桩纵截面的边界轮廓相对应,连接板上设有用于提高上、下h形桩之间抗剪能力的连接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柱固定在连接板上,并与h形桩桩身的凹槽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垂直穿设在连接板上,连接柱的上部及下部分别插接在对应一侧h形桩桩身的凹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为棱柱状,其与h形桩桩身凹槽的形状相配合。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上设有棱柱状的安装通孔,连接柱插接在安装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h形桩的桩端设有端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与h形桩桩端的端板之间、连接柱与连接板之间均焊接固定。

技术总结一种H型预应力混凝土生态护岸桩桩接的连接强化构件,属于建筑构件技术领域。其包括连接板,连接板设置在上、下两个H形桩之间,连接板为矩形块,其纵截面的边界轮廓与H形桩纵截面的边界轮廓相对应,连接板上设有用于提高上、下H形桩之间抗剪能力的连接柱。本技术中,上、下H形桩之间通过设置的连接板及连接柱进行连接,基于连接柱与H形桩之间的配合安装,在提高两个H形桩之间连接强度的基础上,同时提高了连接处的抗剪切能力,进而保证了整个护岸桩的安全稳定;此外,连接板及连接柱相对于H形桩桩身截面轮廓不外凸,避免了对整体打桩进程的影响。技术研发人员:李翠华,李添硕,蒋健,彭卫兵,孟珂,黄星雨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浙江工业大学技术研发日:20240131技术公布日:2024/9/19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23/305262.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