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计算推算,计数设备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双向验证与硬件隔离相结合的数据安全拷贝方法与流程  >  正文

双向验证与硬件隔离相结合的数据安全拷贝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10-09 15:43:48

本发明涉及安全拷贝,具体为双向验证与硬件隔离相结合的数据安全拷贝方法。

背景技术:

1、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的挑战日益严峻。在数据管理和保护领域,技术革新不断推动着该领域向前发展。近年来,由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数据在传输、存储和处理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显著增加。因此,如何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成为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2、在数据安全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从简单的加密解密技术到复杂的身份验证、访问控制、入侵检测等多种技术手段不断涌现。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数据保护的能力,也极大地增强了数据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然而,随着网络攻击手段的不断升级,传统的数据保护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安全挑战。

3、在数据安全领域,有几个关键技术对于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首先,加密技术是数据保护的基础,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可以防止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被非法获取和篡改。其次,身份验证技术用于确认用户或设备的身份,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或设备才能访问数据。再次,访问控制技术用于限制用户对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操作。最后,入侵检测技术用于实时监测和识别网络攻击行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攻击对系统造成损害。

4、然而,尽管这些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和挑战。例如,加密技术可能面临密钥管理和加密算法被破解的风险;身份验证技术可能受到假冒和欺骗攻击的影响;访问控制技术可能难以应对复杂的访问需求;入侵检测技术可能面临漏报和误报的问题。因此,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以克服这些局限性和挑战,提高数据保护的能力和效果。

5、在现有技术中,与本发明最相近似的实现方案主要集中在数据保护和身份验证方面。例如,传统的数据加密技术通过加密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机密性。然而,这种方法往往需要在性能和安全性之间进行权衡,且面临密钥管理和加密算法被破解的风险。另外,一些现有的身份验证技术如用户名密码、生物特征识别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密码易被猜测或窃取、生物特征数据易被伪造等。

6、在数据安全保护领域,现有技术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技术。以下是对这些技术的详细描述:

7、1.加密技术

8、加密技术是数据安全保护的基础。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加密技术包括对称加密和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技术使用相同的密钥进行加密和解密,如aes算法。非对称加密则使用一对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数据,私钥用于解密数据,如rsa算法。这些加密技术能够有效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机密性,但存在密钥管理和分发的问题,以及加密算法可能被破解的风险。

9、2.身份认证技术

10、身份认证技术是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用户才能访问数据的关键。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身份认证方法包括用户名和密码、生物特征识别(如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这些技术能够验证用户的身份,但存在密码易被猜测或窃取、生物特征数据易被伪造等风险。

11、3.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

12、为了实时监测和识别网络攻击行为,现有技术中还包括了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这些系统通过分析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数据,识别潜在的攻击行为,并发出预警。然而,这些系统往往面临漏报和误报的问题,难以准确地识别所有的攻击行为。

13、加密技术的缺点:虽然加密技术能够保护数据的机密性,但密钥管理和分发的问题仍然存在。此外,随着计算能力的提升,加密算法被破解的风险也在增加。

14、身份认证技术的缺点: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认证方式易受猜测和窃取攻击,而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虽然更安全,但生物特征数据一旦被获取,就可能被伪造。

15、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的缺点:现有的入侵检测与预警系统往往面临漏报和误报的问题,无法准确地识别所有的攻击行为。此外,系统对于新型攻击行为的识别能力有限。

16、因此需要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双向验证与硬件隔离相结合的数据安全拷贝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在数据安全保护方面存在的多个关键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双向验证与硬件隔离相结合的数据安全拷贝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3、s1:搭建具备后台管理系统和安全隔离数据拷贝的智能终端,所述智能终端用于实现硬件隔离的数据安全拷贝,并进一步设计对应的双向验证系统实现相互结合的拷贝作用,所述双向验证系统包括智能动态加密机制、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自适应硬件隔离技术和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

4、s2:搭建智能动态加密机制,所述智能动态加密机制采用了一种智能动态加密机制,所述智能动态加密机制能够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传输环境,自动选择适合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

5、s3:搭建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所述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用于提高用户身份认证的安全性;

6、s4:搭建自适应硬件隔离技术,所述自适应硬件隔离技术用于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7、s5:搭建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所述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用于实时监测数据。

8、优选的,所述s2中的智能动态加密机制中包括密钥动态生成和分发技术,所述密钥动态生成和分发技术用于确保密钥的安全性和唯一性,所述密钥动态生成为根据会话或特定条件动态生成密钥;

9、所述智能动态加密机制的动态加密流程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10、数据识别与分类,根据数据的敏感性进行分类,如公开、内部、机密等。

11、策略应用,策略管理器根据数据分类和实时条件(如用户角色、访问时间、地理位置等)选择合适的加密算法和密钥长度;

12、密钥生成与分配,密钥动态生成为每个加密会话生成唯一的密钥,并将其安全地分发给相关的用户和系统;

13、数据加密,加密引擎使用选定的算法和密钥对数据进行加密;

14、数据存储与传输,加密后的数据存储在安全的位置,并在传输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协议进行保护;

15、数据解密,合法的用户或系统通过提供正确的密钥和满足访问策略的条件来解密数据。

16、优选的,所述s2中的智能动态加密机制还包括加密引擎、策略管理器、密钥管理系统、监控与日志记录和性能优化机制;

17、所述加密引擎用于负责数据的加密和解密操作;

18、所述策略管理器用于根据预定义的策略和实时条件动态调整加密参数;

19、所述密钥管理系统用于生成、存储和管理加密密钥;

20、所述监控与日志记录用于监控加密活动的状态,并记录所有操作以供审计;

21、所述性能优化机制包括缓存机制、并行处理和算法优化;

22、所述缓存机制用于对于频繁访问的数据,引入缓存机制以减少加密和解密的开销;

23、所述并行处理利用多核处理器或分布式系统实现并行加密和解密操作,提高处理速度;

24、所述算法优化用于针对特定的应用场景和数据特点,优化加密算法的性能。

25、优选的,所述s3中的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包括认证因素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认证请求处理模块和认证结果处理模块,所述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采用了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所述多因素身份认证技术结合了多种认证方式,所述多种认证方式至少包括:传统的用户名和密码认证、生物特征识别和动态令牌,所述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通过多个认证因素的相互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6、所述认证因素管理模块用于负责管理和配置各种认证因素,所述认证因素包括添加、删除和修改认证因素;

27、所述用户管理模块用于负责用户注册、信息维护和权限分配;

28、所述认证请求处理模块用于接收用户的认证请求,根据配置的策略调用相应的认证因素进行验证;

29、所述认证结果处理模块用于根据各认证因素的验证结果,综合判断用户身份是否合法,并返回相应的处理结果。

30、优选的,所述s4中的适应硬件隔离技术包括动态权限模块和动态隔离模块,所述动态权限模块和动态隔离模块能够根据数据的安全级别和访问需求,动态调整硬件设备的访问权限和隔离级别,确保数据在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

31、优选的,所述s5中的数据至少包括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

32、优选的,所述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中还包括机器学习算法,所述机器学习算法用于分析潜在的网络攻击行为。

3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34、本发明通过实施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显著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35、智能动态加密机制能够根据数据的敏感程度和传输环境自动选择适合的加密方式,提高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36、多因素身份认证系统能够确保用户身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自适应硬件隔离技术能够根据数据的安全级别和访问需求动态调整硬件设备的访问权限和隔离级别,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37、且智能监控与预警系统能够实时监测网络流量和用户行为,及时发现潜在的网络攻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29/30979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