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和防护充电模块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0-09 15:52:50
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路板散热,尤其涉及一种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和防护充电模块。
背景技术:
1、目前,现有技术中器件的散热主要通过增加pcb上覆铜给器件散热,通过扰流风扇散热,器件的基板贴合在散热器上散热,器件的塑料外壳增加导热垫传热。
2、高防护充电模块中谐振变换器(llc resonant converter,llc)驱动板中的自举二极管在温升测试中出现两次失效问题,将失效的自举二极管送样检测,经过测试和最终评估自举二极管是过热导致的自举二极管损坏。如果散热条件不好,将会导致自举器件热累积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和防护充电模块,以实现辅助自举单元散热,从而防止自举单元热失效。
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谐振变换器驱动板,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包括:自举电路以及第一散热模块;
3、所述自举电路包括:自举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第二驱动单元,所述自举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端连接;
4、所述第一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自举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之间。
5、可选地,谐振变换器驱动板还包括第二散热模块,所述第二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表面。
6、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形状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矩形、三角形、菱形、锯齿形以及不规则多边形。
7、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个数为至少一个。
8、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面积。
9、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自举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之间;
10、或者,所述第二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自举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之间。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散热模块为铜条。
12、可选地,所述第二散热模块为铜排。
13、可选地,所述自举单元包括自举二极管,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阻;
14、所述自举二极管的阳极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以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以及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护充电模块,该防护充电模块包括上述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自举单元的第一端、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以及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之间,增加铺铜面积形成第一散热模块,辅助自举单元散热。在不改变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布局以及增加扰流风扇的前提下做了尽可能小的改动,但是比较明显地降低了自举单元的温升。在自举单元和相邻连接器件之间增加第一散热模块,避免了短路危险。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散热条件不好,会导致器件热累积而失效的问题。此外,还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自举方案不能在大功率和高工作频率场合下使用的问题。
17、应当理解,本部分所描述的内容并非旨在标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关键或重要特征,也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将通过以下的说明书而变得容易理解。
技术特征:1.一种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举电路以及第一散热模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散热模块,所述第二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形状包括下述中的至少一种:矩形、三角形、菱形、锯齿形以及不规则多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个数为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块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的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自举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热模块为铜条。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散热模块为铜排。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自举单元包括自举二极管,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电阻,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电阻;
10.一种防护充电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谐振变换器驱动板。
技术总结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和防护充电模块。谐振变换器驱动板包括:自举电路以及第一散热模块;自举电路包括:自举单元、第一驱动单元以及第二驱动单元,自举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以及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二端以及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散热模块设置在自举单元的第一端、第一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以及第二驱动单元的第一端之间。本技术可以实现辅助自举单元散热,从而防止自举单元热失效。技术研发人员:董金花,李刚,袁明生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213技术公布日:2024/9/26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929/31059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