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电子通信装置的制造及其应用技术 > 感知能力的上报方法、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  正文

感知能力的上报方法、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介质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10-21 14:20:13

本技术属于无线通信,具体涉及一种感知能力的上报方法、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1、现有协议标准中通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也可以称为终端)网络能力定义了ue的通信相关的非接入层(non-access stratum,nas)能力和定位能力,未涉及ue的感知能力。另外,对于通信而言,基站在用户面(user plane,up)的主要作用是转发,因此现有协议未定义基站的能力。对于感知而言,基站也可以是发送感知信号,接收和测量感知信息,或者,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等。因此,为了选择合适的基站或ue参与感知,需要对基站或ue的感知能力进行定义和交互。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感知能力的上报方法、接收方法、装置、通信设备及介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未对基站或ue的感知能力以及交互流程进行定义的问题。

2、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能力的上报方法,包括:

3、第一设备上报所述第一设备的感知能力信息;

4、其中,所述感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5、是否支持感知协议的能力;

6、是否支持接收感知服务通知的能力;

7、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间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

8、是否支持通过自发自收进行感知的能力;

9、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类型不同;

10、是否支持发送感知信号的能力;

11、是否支持接收或测量感知信号的能力;

12、是否支持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的能力;

13、感知数据处理能力;

14、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式的能力;

15、是否支持基于至少两种目标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感知的能力;

16、是否支持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感知请求的能力;

17、是否支持应用功能选择所述第一设备参与感知的能力;

18、是否支持目标感知加扰算法的能力;

19、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糊化算法的能力;

20、支持的感知分辨率;

21、支持的感知精度;

22、支持的感知服务范围。

23、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能力的接收方法,包括:

24、第三设备接收第一设备的感知能力信息;

25、其中,所述感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26、是否支持感知协议的能力;

27、是否支持接收感知服务通知的能力;

28、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间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

29、是否支持通过自发自收进行感知的能力;

30、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类型不同;

31、是否支持发送感知信号的能力;

32、是否支持接收或测量感知信号的能力;

33、是否支持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的能力;

34、感知数据处理能力;

35、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式的能力;

36、是否支持基于至少两种目标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感知的能力;

37、是否支持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感知请求的能力;

38、是否支持应用功能选择所述第一设备参与感知的能力;

39、是否支持目标感知加扰算法的能力;

40、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糊化算法的能力;

41、支持的感知分辨率;

42、支持的感知精度;

43、支持的感知服务范围。

44、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能力的上报装置,包括:

45、上报模块,用于上报第一设备的感知能力信息;

46、其中,所述感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47、是否支持感知协议的能力;

48、是否支持接收感知服务通知的能力;

49、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间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

50、是否支持通过自发自收进行感知的能力;

51、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类型不同;

52、是否支持发送感知信号的能力;

53、是否支持接收或测量感知信号的能力;

54、是否支持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的能力;

55、感知数据处理能力;

56、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式的能力;

57、是否支持基于至少两种目标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感知的能力;

58、是否支持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感知请求的能力;

59、是否支持应用功能选择所述第一设备参与感知的能力;

60、是否支持目标感知加扰算法的能力;

61、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糊化算法的能力;

62、支持的感知分辨率;

63、支持的感知精度;

64、支持的感知服务范围。

65、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感知能力的接收装置,包括:

66、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感知能力信息;

67、其中,所述感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68、是否支持感知协议的能力;

69、是否支持接收感知服务通知的能力;

70、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间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

71、是否支持通过自发自收进行感知的能力;

72、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类型不同;

73、是否支持发送感知信号的能力;

74、是否支持接收或测量感知信号的能力;

75、是否支持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的能力;

76、感知数据处理能力;

77、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式的能力;

78、是否支持基于至少两种目标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感知的能力;

79、是否支持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感知请求的能力;

80、是否支持应用功能选择所述第一设备参与感知的能力;

81、是否支持目标感知加扰算法的能力;

82、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糊化算法的能力;

83、支持的感知分辨率;

84、支持的感知精度;

85、支持的感知服务范围。

86、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该终端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存储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87、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上报第一设备的感知能力信息;

88、其中,所述感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89、是否支持感知协议的能力;

90、是否支持接收感知服务通知的能力;

91、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间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

92、是否支持通过自发自收进行感知的能力;

93、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类型不同;

94、是否支持发送感知信号的能力;

95、是否支持接收或测量感知信号的能力;

96、是否支持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的能力;

97、感知数据处理能力;

98、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式的能力;

99、是否支持基于至少两种目标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感知的能力;

100、是否支持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感知请求的能力;

101、是否支持应用功能选择所述第一设备参与感知的能力;

102、是否支持目标感知加扰算法的能力;

103、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糊化算法的能力;

104、支持的感知分辨率;

105、支持的感知精度;

106、支持的感知服务范围。

107、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通信接口用于接收第一设备的感知能力信息;

108、其中,所述感知能力信息用于指示以下至少一项:

109、是否支持感知协议的能力;

110、是否支持接收感知服务通知的能力;

111、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间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

112、是否支持通过自发自收进行感知的能力;

113、是否支持通过所述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间的接口进行感知的能力,所述第二设备与所述第一设备的类型不同;

114、是否支持发送感知信号的能力;

115、是否支持接收或测量感知信号的能力;

116、是否支持提供感知辅助信息的能力;

117、感知数据处理能力;

118、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式的能力;

119、是否支持基于至少两种目标无线接入技术进行感知的能力;

120、是否支持接收目标设备发送的感知请求的能力;

121、是否支持应用功能选择所述第一设备参与感知的能力;

122、是否支持目标感知加扰算法的能力;

123、是否支持目标感知模糊化算法的能力;

124、支持的感知分辨率;

125、支持的感知精度;

126、支持的感知服务范围。

127、第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28、第九方面,提供了一种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第一设备和第三设备,所述第一设备可用于执行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所述第三设备可用于执行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29、第十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或者,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

130、第十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或者,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二方面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1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中,对设备的感知能力以及交互流程进行了定义,从而可以在感知业务中选择合适的设备参与参数。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021/317770.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