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炸锅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1-25 15:35:21
本技术涉及烹饪设备,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炸锅。
背景技术:
1、相关技术中,空气炸锅内部的烹饪环境为密闭环境,烹饪环境中的湿度和含氧量无法有效控制,导致烹制出的食物的品质受到限制,影响空气炸锅的实用性。
2、因此,如何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成为了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实用新型的提出了一种空气炸锅。
3、有鉴于此,针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包括:本体,本体内部设置有烹饪腔;引风组件,设于本体,引风组件包括第一风道,第一风道第一端与烹饪腔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本体的外部连通。
4、本技术限定了一种空气炸锅,空气炸锅包括本体,本体为空气炸锅的框架结构,用于定位、保护和支撑空气炸锅上的其他工作结构。本体内形成有烹饪腔,食材放置在烹饪腔内,并且食材在烹饪腔内被加工为成品食物。
5、空气炸锅还包括引风组件,引风组件设置在本体内。引风组件包括第一风道,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烹饪腔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朝本体的外表面延伸,并最终与本体外部的空间连通,即第一风道连通烹饪腔和空气炸锅外。
6、工作过程中,烹饪腔内流动的气体在内部高温气流的裹挟下流动,以在烹饪腔内形成内循环气流。基于流体介质的特性,流体介质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大的区域的压强较小,因内循环气流的存在,烹饪腔内的压强相较于本体外部环境的压强较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外部的气体被压入第一风道,并在第一风道内形成外界引入空气气流,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由第一风道的第二端流向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外界引入空气气流进入烹饪腔后汇入内循环气流,并最终流入烹饪腔,使烹饪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引入外部空气。从而借助外部空气调节烹饪腔内的湿度、含氧量等烹饪参数,以满足特定食物的烹饪需求。
7、从而通过引入外部空气,以调节烹饪腔内含氧量或湿度,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空气炸锅无法调节环境参数,食物品质无法保证的技术缺陷。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8、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空气炸锅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风道的第二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流通截面积或者,在由第一风道的第二端至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方向上,第一风道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减小。
10、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道的第二端的流通面积为s4,即第一风道的入口的截面积为s4。对应地,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流通面积为s5,即第一风道的出口的截面积为s5。其中,s4和s5需满足以下条件:s4>s5。
11、通过限定上述流通面积关系,使外界引入空气气流在流动方向上会经过至少一个流通面积减小的区段,根据流体介质的连续性原理,外界引入空气气流在流动至流通面积减小的区段时,流通速度会增大,以提升烹饪腔的空气引入速率,提升烹饪腔内含氧量或湿度的调节效果,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换气效率低,食物品质无法保证的技术缺陷。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提升引风组件进气速率,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12、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一风道的形状进行限定。具体地,在由第一风道的第二端至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的方向上,第一风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以形成截面积渐缩的第一风道。即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第一风道的截面积逐渐减小。外部环境中的气体在被气压差压入第一风道后,逐渐减小的流通面积能够对外界引入空气气流提供持续加速,以提升第一风道内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流速。
13、从而提升烹饪腔的空气引入速率,提升引风组件对烹饪腔内的含氧量或湿度的调节能力。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提升引风组件进气速率,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引风组件还包括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与烹饪腔连通,且其中一端为进风端,另一端为出风端;第一风道第一端与第二风道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与本体的外部连通。
15、在该技术方案中,引风组件设置在本体内。引风组件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第一端与烹饪腔连通,且第二风道的第二端也与烹饪腔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一端与第二风道的中段连通,第一风道的第二端朝本体的外表面延伸,并最终与本体外部的空间连通。即引风组件由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两个风道组成,第二风道连通烹饪腔内的两个不同区域,第一风道连通烹饪腔和空气炸锅外部空间。
16、工作过程中,烹饪腔内流动的气体由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其中一端流入第二风道,并最终由第一端和第二端的另一端流出第二风道,以在第二风道内形成内循环气流。基于流体介质的特性,流体介质在流动过程中,流速大的区域的压强较小,因内循环气流的存在,第二流道内的压强相较于本体外部环境的压强较小。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外部的气体被压入第一风道,并在第一风道内形成外界引入空气气流,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由第一风道的第二端流向第一风道的第一端。外界引入空气气流进入第二风道后汇入内循环气流,并最终流入烹饪腔,使烹饪腔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持续引入外部空气。从而借助外部空气调节烹饪腔内的湿度、含氧量等烹饪参数,以满足特定食物的烹饪需求。
17、在此基础上,第二风道内,与第一风道交汇的区域定位连通区域,外界引入空气气流通过第一风道的第一端汇入连通区域。在此基础上,第二风道的第一端的流通面积为s1,第二风道的第二端的流通面积为s2,连通区域的流通面积为s3。其中,s1、s2和s3需满足以下条件:s3<s1,和/或s3<s2。
18、具体地,在烹饪腔内的气体流动方向较为稳定,可保证内循环气流由第一端进入第二风道的情况下,满足s3<s1即可。对应地,可保证内循环气流由第二端进入第二风道的情况下,满足s3<s2即可。在烹饪腔内的气体流动方向不稳定,无法保证内循环气流的流入端的情况下,需同时满足s3<s1,和s3<s2两个条件。其中,连通区域具备一定延伸长度,即连通区域内包括多个s3,多个s3均需要满足上述条件。
19、通过限定上述流通面积关系,使内循环气流在流动方向上会经过至少一个流通面积减小的区段,根据流体介质的连续性原理,内循环气流在流动至流通面积较小的连通区域时,流通速度会增大,对应连通区域的压强减小,连通区域和外部环境之间的压强差增大。从而通过增大内外压强差来提升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流速,以提升烹饪腔的空气引入速率,提升烹饪腔内含氧量或湿度的调节效果,解决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换气效率低,食物品质无法保证的技术缺陷。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提升引风组件进气速率,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二风道与第一风道的第一端相接的区域为连通区域,第二风道的进风端的流通截面积大于连通区域的流通截面积,或者,在由第二风道的进风端至连通区域的方向上,第二风道的流通截面积逐渐减小。
21、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至连通区域的方向上,第二风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
22、在该技术方案中,对第二风道的形状进行限定。具体地,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至连通区域的方向上,第二风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以在第二风道的第一端和连通区域之间形成截面积渐缩的风道。烹饪腔内的气体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进入第二风道后,逐渐减小的流通面积能够对气流提供持续加速,以提升连通区域中的内循环气流的流速,从而降低连通区域的压强,并增大连通区域和外部环境的压强差。从而通过增大内外压强差来提升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流速,以提升烹饪腔的空气引入速率,提升引风组件对烹饪腔内的含氧量或湿度的调节能力。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提升引风组件进气速率,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23、具体地,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二端至连通区域的方向上,第二风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以在第二风道的第二端和连通区域之间形成截面积渐缩的风道。烹饪腔内的气体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二端进入第二风道后,逐渐减小的流通面积能够对气流提供持续加速,以提升连通区域中的内循环气流的流速,从而降低连通区域的压强,并增大连通区域和外部环境的压强差。从而通过增大内外压强差来提升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流速,以提升烹饪腔的空气引入速率,提升引风组件对烹饪腔内的含氧量或湿度的调节能力。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提升引风组件进气速率,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24、具体地,第二风道可同时满足,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至连通区域的方向上,第二风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以及在由第二风道的第二端至连通区域的方向上,第二风道的流通面积逐渐减小这两个条件,从而保证烹饪腔内的气体不论从第二风道的第一端还是第二端进入第二风道,均可以得到加速,确保连通区域属于高流速区域。
2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风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交叉。
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0°。
27、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风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具体第一方向对应于空气炸锅的纵向方向,外界引入空气气流自上而下汇入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延伸方向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对应于空气炸锅的横向方向。第二方向具体可以为直线方向,还可以是在横向平面上延伸的曲线方向。
28、在此基础上,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的夹角需大于或等于60°,且小于或等于90°。在第二风道沿直线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夹角即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之间构成的夹角。在第二风道沿曲线方向延伸的情况下,夹角即为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所在的横向平面之间的夹角。
29、通过限定上述夹角区间,可以降低连通区域的空气阻力,从而降低外界引入空气气流汇入第二风道的难度。进而实现优化引风组件结构,提升引风组件进气速率,拓宽空气炸锅功能覆盖范围,提升烹制所得食物品质的技术效果。
3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引风组件包括:管道,设于本体,管道围合出第一风道;风道板,与本体连接,风道板与烹饪腔的内壁围合出第二风道。
31、在该技术方案中,对引风组件的结构进行限定。具体地,引风组件包括管道和风道板,管道设置在本体内,管道的内壁围合出第一风道,管道的第一端的开口开设在烹饪腔的内壁上,管道的第二端的开口开设在本体的外表面上。
32、具体地,管道布置在烹饪腔的顶部,管道自上而下延伸,外界引入空气气流沿纵向延伸的管道灌入烹饪腔。
33、风道板设置在烹饪腔内,且风道板与烹饪腔的内壁连接,完成风道板的装配后,风道板和烹饪腔的内壁共同围合出第二风道。并且,风道板遮挡管道在烹饪腔的内壁上的开口,以确保管道排出的外界引入空气气流能够汇入第二风道。
34、通过设置风道板,可以合理利用烹饪腔的内壁,从而简化引风组件的结构,降低引风组件的成本。并且,将风道板固定在烹饪腔的内壁即可完成装配,免去了独立的定位和支撑结构,从而实现了降低引风组件装配难度的技术效果。
35、具体地,风道板上的部分区域呈弧形,该弧形区域朝远离烹饪腔的内壁的方向弯折,以扩大风道板和烹饪腔的内壁之间所围合出的第二流道的体积,保证内循环气流的流量。风道板上的其余部分区域的形状与烹饪腔的内壁的形状适配,在将风道板布置于烹饪腔的内壁的平面区域时,此部分风道板为平板。在将风道板布置于烹饪腔的内壁的曲面区域时,此部分风道板为弧形板,以确保此部分风道板能够贴合烹饪腔的内壁,避免出现连通第二风道和烹饪腔的间隙。进而实现保证外界引入空气引入效果,提升烹饪腔内部环境调节能力的技术效果。
3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空气炸锅还包括:座体,设于本体;盖体,盖合于座体,盖体包括进气口,座体和盖体围合出安装腔,安装腔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连通;风扇,设于安装腔内,流向第一风道的气流能够带动风扇转动。
37、在该技术方案中,空气炸锅还包括座体、盖体和风扇。座体嵌设在本体的外表面上,以使座体部分暴露在本体外侧,座体底部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第一风道的第二端连通,风扇与座体转动连接。盖体盖合在座体上,完成盖体的装配后,盖体与座体围合出安装腔,安装腔通过通孔连通第一风道,盖体上还设置有进气口,进气口连通安装腔。烹饪过程中,被内外压差压入的外界引入空气气流先通过进气口进入安装腔,并朝通孔流动,在此过程中外界引入空气气流能够带动风扇转动,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流速越快,风扇的转动速度越快,用户可通过盖体上的进风口观察到内部风扇的状况,其后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经由通孔、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进入烹饪腔,以满足烹饪腔的补气需求。
38、通过设置可被观察到的风扇,能够实现进风气流的外化效果,使用户可以通过观察风扇是否转动来判断当前是否存在外界引入空气气流,以及通过观察风扇的转速来判断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强度,为用户掌控空气炸锅提供便利条件。并且,相较于设置风量传感器来检测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方案来说,本技术所提出的外化风扇的方案可以在同样满足进风气流反馈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空气炸锅的结构复杂度和生产成本。另外,转动的风扇还可以提升空气炸锅的趣味性,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9、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盖体为透光盖体。
40、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透光材质制备盖体,以制备出透光盖体。
41、通过设置透光盖体,使用户可以透过盖体观察到盖体内侧的风扇的状态,以提升风扇对外界引入空气气流的外化效果,降低用户观察风扇的难度。
42、具体地,盖体可通过玻璃、塑料等材质制备。
43、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125/3383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