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12-26 15:44:10
本技术涉及接收井基坑加固的,尤其是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1、穿越大跨径河道的热力管道通常采用盾构加套管法施工,隧道为双洞双管设计(供水管道和回水管道各一条),并且盾构隧道两端分别设置始发井和接收井。对于靠近河道设置的接收井来说,基坑开挖过程容易出现多次涌砂涌水、岩层突涌等险情情况,使得盾构接收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故在接收前需对端头地层采取止水措施。
2、因此,需要一种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的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根据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在接收井基坑的围护结构的靠近隧道的一侧外部设置注浆加固体,注浆加固体实现了对隧道开挖范围周围土体的加固,保证了盾构接收的安全性。
2、本实用新型目的实现由以下技术方案完成:
3、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浆加固体,所述注浆加固体设于接收井基坑的围护结构的靠近隧道的一侧外部,所述注浆加固体的横断面包围所述隧道的横断面,所述接收井基坑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道钢管斜撑、第二道钢管内支撑和第三道钢管内支撑,所述注浆加固体顶面位于所述第二道钢管内支撑和所述第三道钢管内支撑之间,所述注浆加固体底面位于所述接收井基坑底面与所述围护结构底面之间。
4、所述接收井基坑的土体从上至下依次为素填土层、中粗砂层、淤泥质粘土层、中粗砂砾层和中风化石灰岩层。
5、所述接收井基坑底部在靠近所述围护结构位置设有斜坡。
6、所述斜坡的坡顶与所述中风化灰岩层的顶面相平。
7、所述第一道钢管斜撑通过冠梁连接于所述围护结构,所述第二道钢管内支撑通过围檩同所述围护结构连接,所述第三道钢管内支撑通过腰梁同所述围护结构连接且所述腰梁设置在所述斜坡的坡顶。
8、所述注浆加固体设于所述中粗砂砾层和所述中风化石灰岩层内,所述隧道设于所述中风化石灰岩层内。
9、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接收井的围护结构的靠近隧道的一侧外部设置注浆加固体,注浆加固体实现了对隧道开挖范围周围土体的加固,保证了盾构接收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1.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注浆加固体,所述注浆加固体设于接收井基坑的围护结构的靠近隧道的一侧外部,所述注浆加固体的横断面包围所述隧道的横断面,所述接收井基坑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道钢管斜撑、第二道钢管内支撑和第三道钢管内支撑,所述注浆加固体顶面位于所述第二道钢管内支撑和所述第三道钢管内支撑之间,所述注浆加固体底面位于所述接收井基坑底面与所述围护结构底面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井基坑的土体从上至下依次为素填土层、中粗砂层、淤泥质粘土层、中粗砂砾层和中风化石灰岩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井基坑底部在靠近所述围护结构位置设有斜坡。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斜坡的坡顶与所述中风化石灰岩层的顶面相平。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道钢管斜撑通过冠梁连接于所述围护结构,所述第二道钢管内支撑通过围檩同所述围护结构连接,所述第三道钢管内支撑通过腰梁同所述围护结构连接且所述腰梁设置在所述斜坡的坡顶。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浆加固体设于所述中粗砂砾层和所述中风化石灰岩层内,所述隧道设于所述中风化石灰岩层内。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接收井端头加固结构,包括注浆加固体,所述注浆加固体设于接收井基坑的围护结构的靠近隧道的一侧外部,所述注浆加固体的横断面包围所述隧道的横断面,所述接收井基坑内从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第一道钢管斜撑、第二道钢管内支撑和第三道钢管内支撑,所述注浆加固体顶面位于所述第二道钢管内支撑和所述第三道钢管内支撑之间,所述注浆加固体底面位于所述接收井基坑底面与所述围护结构底面之间。本技术的优点是:在接收井的围护结构的靠近隧道的一侧外部设置注浆加固体,注浆加固体实现了对隧道开挖范围周围土体的加固,保证了盾构接收的安全性。技术研发人员:黄昌富,李少华,王鹏,李文兵,姚铁军,刘中欣,栾焕强,赵璐,王浩,童彦劼,张帆舸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铁十五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40506技术公布日:2024/12/23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1226/3467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