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及其制造方法与流程
- 国知局
- 2024-07-11 15:01:14
本发明涉及安全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1、汽车座椅安全带系统是驾驶员及乘客重要的安全系统设施,车辆发生事故时,可有效减少人员受到的损伤。现有的汽车安全带织带主要采用尼龙或聚酯材料编织而成,表面光滑、强力高,除了需要满足在较大惯性作用下,能够有效束缚住乘员的要求之外,还应具备耐温、耐光、耐磨等特性。此外,根据安全带相关的标准,织带的伸长性及能量吸收等性能也需具备一定的要求。
2、然而,现有安全带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佩戴的舒适性较差,由于材料的特性,佩戴后会对乘员的身体特别是胸部产生较大的压迫作用;(2)束缚性较差,由于安全带主要保护乘员的胸部及腹部,当受到较大的冲撞速度时,乘员会沿着座椅下滑安全带产生滑动而受到伤害;(3)为满足织带延伸率的要求,织带的强度较高,容易对乘员造成勒伤。
3、为提高安全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诸如专利申请文件cn102066159b所披露的那样,福特公司首先推出了可充气的安全带,采用的原理为将传统安全带与安全气囊合二为一,圆柱形气囊从搭扣伸出固定住肩膀,里面装入一个安全带的气带,发生碰撞时,气囊会穿透安全带,将冲击压力扩散至5倍安全带的区域,从而能够更好的固定乘客,减少对胸部的挤压。之后,很多公司及个人对可充气安全带进行了研究,但大部分采用的方案与汽车用安全气囊的方案类似,织带织物的结构与安全气囊织物的结构相同,虽然安全带的安全性得到提高,但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舒适性差、使用过程中容易滑脱、充气爆炸后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此外,诸如专利申请文件cn cn102985295b和cn110481489a所披露的那样,部分公司直接采用对织带充气的方式,生成充气式安全带,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舒适性差、使用过程中容易滑脱、充气爆炸后造成二次伤害等问题。
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及其制造方法,以提升其舒适性及充气后的安全性,是本发明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或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及其制造方法,以提升其舒适性及充气后的安全性。
2、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包括:
3、管状织物;
4、其中,所述管状织物包括:沿其长度方向上依次交替循环设置的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
5、并且,所述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由具有不同负泊松比效应以及弹性的纬纱,与经纱交织后形成,并在充气后分别形成不同体积的膨胀体;
6、所述第一膨胀部的膨胀系数大于所述第二膨胀部的膨胀系数。
7、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纬纱包括:芯纱、用于包覆所述芯纱的混和纤维纱,以及用于缠绕所述混和纤维纱的外包纤维纱;其中,所述外包纤维纱、混和纤维纱以及所述芯纱的断裂伸长率依次减小。
8、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混和纤维纱为负泊松比纱;所述混和纤维纱至少由两种不同的模量的纤维混纺构成,其中,一种纤维的模量大于150cn/dtex,且为中空纤维,另一种纤维的模量小于80cn/dtex。
9、进一步作为优选地,上述混纺纤维的混纺比例按照由大至小,再由小至大的规律进行变化;并且,上述芯纱的伸长倍数与所述牛角瓜纤维和涤纶纤维的混纺比例的变化保持同步变化。
10、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混和纤维纱中混纺比例呈周期性变化,并且,所述混和纤维纱至少包括:以预设的第一混纺比例进行纺纱,并用于织造所述第一膨胀部的恒定区的第一混纺纱段;以预设的第二混纺比例进行纺纱,并用于织造所述第二膨胀部的恒定区的第二混纺纱段,其中,所述第一混纺比例大于第二混纺比例;
11、按照从第一混纺比例逐渐递减至第二混纺比例的方式进行纺纱,并用于织造所述第一膨胀部的过渡区的第三混纺纱段;
12、以及,按照从第二混纺比例逐渐递增至第一混纺比例的方式进行纺纱,并用于织造所述第二膨胀部的过渡区的第四混纺纱段。
13、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混纺比例为90~80:10~20,所述第一混纺纱段的混纺长度为260~450cm,其包含的芯纱的伸长倍数为3~3.5倍;所述第二混纺比例为40~50:60~50,其混纺长度为130~225cm,其包含的芯纱的伸长倍数为1.5~2倍;
14、并且,在所述第三混纺纱段内,所述混纺比例逐渐递减,且从所述第一混纺比例递减为40~50:60~50,其混纺长度为12~15cm,其包含的芯纱的伸长倍数逐渐递减为1.5~2倍;在第四混纺纱段内,其混纺比例逐渐递增,且从所述第二混纺比例递增为90~80:10~20,其混纺长度为12~15cm;所述芯纱的伸长倍数逐渐递增为3~3.5倍。
15、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混和纤维纱为牛角瓜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构成;所述芯纱为氨纶长丝;所述外包纤维纱为粘胶长丝;其中,所述氨纶长丝的细度为30~50d;所述牛角瓜纤维和涤纶纤维的支数为5~10英支,捻度为350~450捻/m,捻向为z捻;所述粘胶长丝的细度为20~25d,包缠的捻度为200~300捻/m,包缠的捻向为s捻;所述牛角瓜纤维的模量为150~190cn/dtex,涤纶纤维的模量为70~80cn/dtex。
16、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织带的中间位置;所述充气口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充气口设置于所述织带的相对两侧;所述充气口的宽度均为4~5mm;所述织带的经密为280~290根/10cm,纬密为55~60根/10cm;所述织带的织物组织为平纹组织;所述织带的经纱为涤纶长丝,所述涤纶长丝的细度为1600dtex~1700dtex;所述涤纶长丝的孔数为96f~144f。
17、进一步作为优选地,所述管状织物由第一层和第二层围合形成,并且至少有部分区域未被围合,以形成所述充气口;所述织带在未充气膨胀之前为扁平带状;所述第一膨胀部的长度为40~50mm,所述第二膨胀部的长度为20~25mm。
18、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的制造方法,用于制备上述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包括以下步骤:
19、制备具有不同膨胀系数的纬纱;
20、根据预设的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之间的长度配比和交替变化规律,以及所述织带的织缩率和织带的宽度,将不同膨胀系数的纬纱分别与经纱相互交织,以形成所述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
21、本申请提供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及其制造方法,可以提升其舒适性及充气后的安全性。
技术特征:1.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包括:芯纱、用于包覆所述芯纱的混和纤维纱,以及用于缠绕所述混和纤维纱的外包纤维纱;其中,所述外包纤维纱、混和纤维纱以及所述芯纱的断裂伸长率依次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和纤维纱为负泊松比纱;所述混和纤维纱至少由两种不同的模量的纤维混纺构成,其中,一种纤维的模量大于150cn/dtex,且为中空纤维,而另一种纤维的模量小于80cn/dtex。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和纤维纱的混纺比例按照由大至小,再由小至大的规律进行变化;并且,所述芯纱的伸长倍数与所述混纺比例的变化保持同步变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和纤维纱中的混纺比例呈周期性变化,并且,所述混和纤维纱至少包括:以预设的第一混纺比例进行纺纱,并用于织造所述第一膨胀部的恒定区的第一混纺纱段;以预设的第二混纺比例进行纺纱,并用于织造所述第二膨胀部的恒定区的第二混纺纱段,其中,所述第一混纺比例大于所述第二混纺比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纺比例为90~80:10~20;所述第一混纺纱段的混纺长度为260~450cm,其包含的芯纱的伸长倍数为3~3.5倍;所述第二混纺比例为40~50:60~50;所述第二混纺比例的混纺长度为130~225cm,其包含的芯纱的伸长倍数为1.5~2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和纤维纱为牛角瓜纤维和涤纶纤维混纺构成;所述芯纱为氨纶长丝;所述外包纤维纱为粘胶长丝;其中,所述氨纶长丝的细度为30~50d;所述牛角瓜纤维和涤纶纤维的支数为5~10英支,捻度为350~450捻/m,捻向为z捻;所述粘胶长丝的细度为20~25d,包缠的捻度为200~300捻/m,包缠的捻向为s捻;所述牛角瓜纤维的模量为150~190cn/dtex,涤纶纤维的模量为70~80cn/dtex。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织物由第一层和第二层围合形成,并且至少有部分区域未被围合,以形成用于与外部的充气装置连接的充气口,以使得所述管状织物在充气后,由扁平带状朝向膨胀状变化;所述充气口位于所述织带的中间位置;所述充气口至少为两个,并且,所述充气口设置于所述织带的相对两侧;所述充气口的宽度均为4~5mm;所述织带的经密为280~290根/10cm,纬密为55~60根/10cm;所述织带的织物组织为平纹组织;所述织带的经纱为涤纶长丝,所述涤纶长丝的细度为1600dtex~1700dtex;所述涤纶长丝的孔数为96f~144f。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膨胀部的长度为40~50mm,所述第二膨胀部的长度为20~25mm。
10.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的制造方法,用于制备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总结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车用安全带的织带及其制造方法,该织带由管状织物所构成。其中,管状织物主要是由沿其长度方向上依次交替循环设置的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等构成。并且,第一膨胀部和第二膨胀部由具有不同负泊松比效应以及弹性的纬纱,与经纱交织后形成,并在充气后分别形成不同体积的膨胀体;第一膨胀部的膨胀系数大于第二膨胀部的膨胀系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可以提升其舒适性及充气后的安全性。技术研发人员:温日学,曹建玺,李晓磊,沈海军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河北凤展织带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6/5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7191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