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液装置及清洁刷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1 17:01:38
1.本实用新型属于清洁用具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出液装置及清洁刷。背景技术:2.清洁用具用于对室内外场所、以及固定对象,例如汽车、设备等进行清洁,一般包含清洁端,例如刷毛、刷布等,并在使用时蘸取清洁液等液体,以保障清洁效果。3.现有技术中,为便于使用,已有在清洁用具结构中增设储液腔室的一体化结构设计,该技术将清洗液等液体预先存入储液腔室,清洁时直接从储液腔室向清洁端供应,从而无需将储液装置和清洁端分离,大大方便了使用效果。但是在具体的储液和出液结构上,仍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储液腔室结构单一,若容积大,则出液压力不足,出液流速低,若容积小,则储液能力受限,需频繁加液;出液方式单一,多依赖出液管体内部通路等等。技术实现要素: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出液装置及清洁刷,要解决的问题至少包括:储液腔室结构单一,导致储液能力与出液压力无法兼顾的问题。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一在于:6.出液装置,包括:7.缓存储液管,所述缓存储液管与主储液室连通,且所述缓存储液管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8.出液管,所述出液管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入所述缓存储液管内,且可沿所述缓存储液管的轴向移动;所述出液管位于所述缓存储液管内部的端面具有挤液面,所述挤液面用于将液体挤压至所述第一开口;9.所述出液装置具有密封状态和出液状态,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伸出所述缓存储液管,所述出液管将所述缓存储液管的所述第一开口关闭;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所述出液管向所述缓存储液管的内部移动,使得所述缓存储液管的所述第一开口打开。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缓存储液管包括管体和设在所述管体内的密封部,所述管体的一端与主储液室连通,所述第一开口设在所述管体的另一端;所述密封部将所述管体的内腔隔离为缓存储液部和出液部;11.所述出液管包括主体和设于所述主体靠近所述缓存储液部的一端的限位部,所述主体贯穿所述密封部,所述限位部限制所述出液管通过所述密封部,所述挤液面设在所述限位部靠近所述缓存储液部的一侧;12.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所述主体伸出所述出液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密封部接触,隔离所述缓存储液部和所述出液部;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所述主体向所述缓存储液部的内部移动,使得所述限位部与所述密封部分离,所述缓存储液部和所述出液部连通。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的内部开设有出液通道,且所述出液通道设置有第二开口;14.所述出液管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出液通道连通的通孔;15.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所述通孔和所述第二开口通过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缓存储液部隔离;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至少部分所述通孔位于所述缓存储液部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出液部。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具有供所述主体穿过的贯穿孔;17.所述主体的外径小于所述贯穿孔的内径,使得所述主体与所述密封部之间留有间隙;18.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所述缓存储液部通过所述间隙与所述出液部连通;或,19.所述主体的外侧壁开设有通槽;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所述通槽连通所述缓存储液部和所述出液部。2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部与所述管体活动连接,且所述密封部可沿所述管体的轴向滑动;21.所述主体远离所述限位部的一端凸设有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至少一个凸起部用于限制所述主体通过所述密封部,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所述至少一个凸起部推动所述密封部向所述缓存储液部的一侧移动。2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装置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设于所述挤液面远离所述出液管的一侧,当所述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所述复位机构将所述出液管向所述密封部的一侧挤压。2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复位机构为弹簧或弹片。2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出液装置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在所述缓存储液管与所述主储液室之间。2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采用的技术方案之二在于:26.一种清洁刷,包括带刷毛的刷头以及至少一个所述的出液装置,所述出液装置设在所述刷头设有所述刷毛的一侧,且所述刷毛凸出所述出液装置;27.所述刷头具有主储液室,所述主储液室与所述出液装置的缓存储液管连通。28.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清洁刷还包括单向阀,所述单向阀设在所述缓存储液管与所述主储液室之间。2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30.一、通过设置缓存储液管,利用主储液室向缓存储液管供应液体,满足储液能力需求,利用缓存储液管向出液管供应液体,因相对主储液室,缓存出液管空间较小,因此可满足出液压力需求。31.二、通过出液管的挤液面挤压缓存储液管内的液体,同步打开第一开口形成出液通路,使得受压液体可通过出液通路快速流出。32.三、通过在缓存储液管设置密封部,将其内腔隔离为缓存储液部和出液部,并通过在出液管设置限位部,手动按压实现限位部与密封部的接触或者分离,控制缓存储液部和出液部的连通与否,进而控制出液通路的通断,控制方式更加方便,不完全依赖出液管内部通道。33.四、通过设置可随压力移动的密封部,使得缓存储液部内部空间随压力变化而变化,出液压力不会随储液量减少而降低。34.五、通过在缓存储液管与主储液室之间设置单向阀,当出液管的挤液面挤压缓存储液管内的液体时,缓存储液管内的液体只能从第一开口处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出液速度。35.总之,利用本实用新型,正常使用不会触发出液装置,需要出液按压刷头即可出液,进而实现清洗出液同流程操作。附图说明36.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3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密封状态:密封部与限位部接触,第一出口关闭)。3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出液管的结构示意图。3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出液状态:出液管受压,密封部与限位部脱离接触,第一出口打开)。4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的结构示意图(出液状态:出液管继续受压,凸起部推动密封部)。4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密封状态:密封部与限位部接触,第一出口关闭)。4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出液管的结构示意图。43.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出液状态:出液管受压,密封部与限位部脱离接触,第一出口打开)。44.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出液状态:出液管继续受压,凸起部推动密封部)。4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密封状态:密封部与限位部接触,第一出口关闭)。46.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出液管的结构示意图。47.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结构示意图(出液状态:出液管受压,密封部与限位部脱离接触,第一出口打开)。48.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的结构示意图(出液状态:出液管继续受压,凸起部推动密封部)。49.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主储液室连通3个出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50.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主储液室连通3个相同出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51.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主储液室连通3个不同出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52.图17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出液装置的清洁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53.图18是采用本实用新型出液装置的清洁刷的局部剖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5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55.各种常用清洁用具已能自带储液以及出液结构,以期在清洁同时为清洁端例如刷毛、刷布等提供清洁液,储液结构一般是清洁用具内部的腔室,而出液结构一般是利用电子阀门、手动按压阀等机构将该腔室与清洁端连通,显然,电子阀门成本较高,而清洁液一般具有粘稠的特点,使得常规的手动按压阀难以满足快速出液要求;并且,仅采用一个腔室时,难以兼顾储液能力与出液压力需求。56.由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出液装置,参考图1,其包括缓存储液管1和出液管3,即,增设了可与主储液室2连通的缓存储液管1,并通过出液管3从缓存储液管1而非主储液室2中取液。57.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具有第一开口11,缓存储液管1的第一开口11是液体流出缓存储液管1的出口,缓存储液管1内的液体需经第一开口11流出,供给至用液端。容易理解,用液端在本实用新型中指的是接受液体并使用的功能端,例如清洁端。58.出液管3通过第一开11口伸入缓存储液管1内,并可沿缓存储液管1的轴向移动。出液管3位于缓存储液管1内部的端面具有挤液面31,挤液面31用于将液体挤压至第一开口11。示例地,挤液面31可以是截面大于出液管3管身截面的平面,与缓存储液管1内的液体始终接触。进一步示例地,出液管3可以为空心管或实心柱,此时其挤液面31即为出液管3处于缓存储液管1内与液体接触的端面。59.该出液装置具有密封状态和出液状态,在密封状态,出液管3的一端伸出缓存储液管1,将缓存储液管1的第一开口11关闭,同时伸出部分作为按压受力端;在出液状态,出液管3因受压等因素,向缓存储液管1的内部移动,使得缓存储液管1的第一开口11打开,形成缓存储液管1—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在受压过程中,挤液面31同步挤压液体至第一开口11。60.缓存储液管1可以是具有部分储液能力的腔体,显而易见,主储液室2可理解为储液能力远大于缓存储液管1的腔体,即,缓存储液管1的容积一般应显著小于主储液室2的容积。且根据需要,可利用阀门控制主储液室2与缓存储液管1的连通与否,进而控制液体向缓存储液管1的供应。61.综上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液装置,通过设置缓存储液管,利用主储液室向缓存储液管供应液体,满足储液能力需求,利用缓存储液管向出液管供应液体,因相对主储液室,缓存出液管空间较小,因此可满足出液压力需求。不仅如此,通过出液管的挤液面挤压缓存储液管内的液体,同步打开第一开口形成出液通路,使得受压液体可通过出液通路快速流出。62.参考图2~图1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缓存储液管1可采用管体结构,即以管体12为主要部分,并在管体12内设置密封部13,管体12的一端与主储液室2连通,第一开口11设在管体12的另一端。密封部13将管体12的内腔隔离为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显然,缓存储液部14是缓存储液管1的储液部分,出液部15则为出液部分,出液部15与用液端连通。示例地,第一开口11开在出液部15,即出液部15通过第一开口11与用液端连通。通过控制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的连通与否,即可控制出液通路的通断。63.在该实施例中,出液管3包括主体32和限位部33,限位部33设于主体32靠近缓存储液部14的一端,主体32贯穿缓存储液管1上的密封部13,并以限位部33限制主体32通过密封部13,即限位部33限制主体32靠近限位部33的一端穿过密封部33。此时,显然挤液面31设在限位部33靠近缓存储液部14的一侧。示例地,挤液面31为限位部33的端面。容易理解,限位部33在缓存储液部14中时,限位部33与缓存储液部14内壁之间应留有供液体通过的空隙。64.由此,在该实施例中,当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主体32伸出出液部15,使得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接触,将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隔离,即关闭第一开口11,断开出液通路。示例地,这种接触可以是侧壁之间的接触,限位部33的外壁与密封部13内壁之间紧密接触;也可以是垂直于轴向的截面之间的接触,例如限位部33覆盖于密封部13之上。当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的内部移动,使得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分离,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连通,即打开第一开口11,形成缓存储液部14—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6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液装置,通过在缓存储液管设置密封部,将其内腔隔离为缓存储液部和出液部,并通过在出液管设置限位部,手动按压实现限位部与密封部的接触或者分离,控制缓存储液部和出液部的连通与否,进而控制出液通路的通断,控制方式更加方便,不完全依赖出液管内部通道。66.进一步地,主体32采用了空心管,即在主体32的内部开设有出液通道34,出液通道34设置有第二开口35,并可在出液管3的侧壁开设有与出液通道34连通的通孔36,通孔36具体可开在主体32的侧壁,也可开在限位部33的侧壁。示例地,第二开口35是空心管上与挤液面31相对端的管口,当然,第二开口35也可开在空心管的侧壁上。示例地,通孔36可设置于限位部33,当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接触,所有通孔36被密封部13封闭,从而使通孔36和第二开口35通过密封部13与缓存储液部14隔离,也就使得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隔离,即关闭第一开口11,断开出液通路。当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的内部移动,使得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分离,至少一个通孔36不再被密封部13封闭,处于缓存储液部14内,至少一个第二开口35位于出液部15,从而通过通孔36—出液通道34—第二开口35将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连通,即打开第一开口11,形成缓存储液部14—通孔36—出液通道34—第二开口35—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67.进一步地,密封部13采用了环状结构,即其上开有供主体32穿过的贯穿孔,主体32的外径应小于贯穿孔的内径,使得主体32与密封部13之间留有间隙,供液体通过。通过移动主体32,限位部33可将贯穿孔完全封闭。示例地,此时,限位部33可采用锥形结构或盖帽结构,锥形结构中,锥顶面积大于锥底面积,锥顶处于靠近挤液面31的一端,锥底处于远离挤液面31的一端,锥底外径不小于主体32的外径,盖帽结构中,盖帽远离挤液面31的一端覆盖于密封部13,将贯穿孔完全封闭。当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的内部移动,使得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分离,从而通过主体32与密封部13之间的间隙将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连通,即打开第一开口11,形成缓存储液部14—主体32与密封部13之间的间隙—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68.主体32的外侧壁也可开设通槽38,当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利用通槽38连通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69.或者,主体32的外径还可等于贯穿孔的内径,并在主体32的外侧壁开设通槽,示例地,此时,限位部33可采用盖帽结构。当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的内部移动,使得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分离,从而通过通槽将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连通,即打开第一开口11,形成缓存储液部14—通槽—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7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密封部13采用活动连接结构设于缓存储液管1的管体12内,该活动连接使得密封部13可沿管体12的轴向也即挤压受力方向滑动。示例地,可在管体12内壁设置轨道,密封部13以滑块方式连接于轨道,并保持连接的密封度,防止液体从连接部泄漏。71.该实施例中,在主体32上远离限位部33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一个凸起部37,可以理解,凸起部37与限位部33之间的间距应满足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的内部移动时,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分离,随后凸起部37才能与密封部13接触。由此,当出液装置处于出液状态,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的内部移动,先使得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分离,将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连通,即打开第一开口11,在主体32向缓存储液部14内部继续移动时,凸起部37推动密封部13向缓存储液部14移动,并限制主体32通过密封部13,具体来说,是限制主体32靠近凸起部37的一端穿过密封部13。此时,可利用密封部13挤压缓存储液部14的空间,增加出液压力。7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液装置,通过设置可随压力移动的密封部,使得缓存储液部内部空间随压力变化而变化,出液压力不会随储液量减少而降低。7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液装置还设置了复位机构4,复位机构4具体可设置于挤液面31远离出液管3的一侧。当出液装置处于密封状态,复位机构4将出液管3向密封部13的一侧挤压,维持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的接触,隔离缓存储液部14和出液部15。示例地,复位机构4可为弹簧或弹片,可连接于出液管3,也可套在出液管3管身。7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出液装置还设置了单向阀,单向阀设在缓存储液管1与主储液室2之间,使得液体仅能从主储液室2流入缓存储液管1。例如,单向阀可与出液管3连接,使得在出液管3受压时,压力带动单向阀关闭。7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液装置,通过在缓存储液管与主储液室之间设置单向阀,当出液管的挤液面挤压缓存储液管内的液体时,缓存储液管内的液体只能从第一开口处排出,从而进一步提高出液速度。76.在如上思路指引下,可根据具体需求对上述特征进行组合或者选择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具体几个典型实施例。77.实施例178.参考图2、图3、图4和图5,在本实施例中,出液管3为管结构,接近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为封闭端,远离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为开放端,封闭端端面即为挤液面31,开放端端口即为第二出口35,内部则为出液通道34,若干通孔36设置于出液管3侧壁。密封部13采用环状的封片结构,在出液管3不受压的初始状态下,环内壁将通孔36封闭。79.由此,在出液管3开放端受压时,向缓存储液管1内移动的同时,与密封部13亦发生了相对移动,向缓存储液管1内移动将减小缓存储液管1的容积,与此同时,挤液面31挤压缓存储液管1内的液体,以提供出液压力,相对移动则使得至少一个通孔36被打开,与缓存储液管1实现了连通,形成主储液室2-缓存储液部14—通孔36—出液通道34—第二开口35—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80.进一步地,在出液管3的封闭端与缓存储液管1之间设置了弹簧作为复位机构4,在缓存储液管1与主储液室2之间设置了单向阀,并且弹簧的一端连接在出液管3的封闭端,另一端连接于单向阀的操作部。在出液管3受压时,压力通过弹簧作用于单向阀的操作部,使得单向阀关闭,断开主储液室2与缓存储液管1之间的连通。此时可保证缓存储液管1的容积随出液管3的受压移动而减小。而在压力撤除时,弹簧停止作用于单向阀的操作部,单向阀打开,主储液室2与缓存储液管1连通,且出液管3迅速复位,各通孔36重新被密封部13所封闭。81.示例地,为确保出液管3的复位,其封闭端可设置为盖体结构作为限位部33,即,封闭端端部的外径应大于封片的环内径,并覆盖于密封部13上。82.进一步地,封片为可移动部件,在其远离缓存储液管1的一侧设置凸起部37,凸起部37可为周向连续机构,亦可为周向不连续结构。此时,在通孔36因出液管3的移动露出后,出液管3的进一步移动使得凸起部37带推动密封部13随压力方向移动,密封部13的移动能进一步缩减缓存储液管1的容积。在压力撤除时,盖体结构将带动密封部13复位。83.实施例284.参考图6、图7、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出液管3为管结构或柱结构,其接近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端面即为挤液面31,且出液管3的一部分管身为圆台,示例地,可将封闭端直接采用圆台,该圆台作为限位部33。该圆台的截面向远离缓存储液管1的方向渐缩,密封部13设置于圆台的外壁与缓存储液管1的内壁之间。在出液管3受压移动时,出液管3上的圆台沿压力方向向缓存储液管1内移动,与密封部13之间的间隙被打开,该间隙即成为了出液口。由此形成主储液室2-缓存储液部14—限位部33与密封部13之间的间隙—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85.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亦可采用如实施例1一样的复位机构4、单向阀以及凸起部37,并采用相同连接方式以及工作原理。但是本实施例不需要采用前述的盖体结构,因圆台自身已可与密封部13紧密接触。86.实施例387.参考图10、图11、图12和图13,在本实施例中,出液管3为管结构或柱结构,其接近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为封闭端,封闭端端面即为挤液面31。在出液管3管身有加阔部分作为限位部33,密封部13设置于限位部33的外壁与缓存储液管1的内壁之间,限位部33的轴向长度满足:在出液管3受压移动时,限位部33能够与密封部13分离。分离之后,出液管3的外壁与密封部13之间产生的间隙即成为了第二开口35。由此形成主储液室2-缓存储液部14—主体32与密封部13之间的间隙—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88.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亦可采用如实施例1一样的复位机构4、单向阀、盖体结构以及凸起部37,并采用相同连接方式以及工作原理。89.示例地,为避免出液无规则流动,可在出液管3外壁设置沿轴向的通槽38,使得清洗液沿通槽38外流。90.实施例491.在本实施例中,出液管3为管结构或柱结构,其接近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为顶盖。密封部13与出液管3管身外壁之间始终有间隙,顶盖覆盖密封部13使得第一开口11无法打开。在出液管3受压移动时,顶盖与密封部13之间产生了轴向的间距,出液口被打开,由此形成主储液室2-缓存储液部14—出液管3管身与密封部13之间的间隙—出液部15—第一开口11—用液端的出液通路。92.显然,在本实用新型中,主储液室2可连通任意个缓存储液管1,也即可使用任意个本实用新型的出液装置安装于主储液室2,如图14所示,主储液室2连接了3个出液装置。当采用多个出液装置安装于主储液室2时,各出液装置的结构可以相同,如图15所示,也可不同,如图16所示。各出液管3的受压面宜平行,但可根据需要处于同一平面,或处于不同平面。当处于同一平面,几个出液装置可同步出液,当处于不同平面,几个出液装置可根据受压顺序,先后出液。9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应用,将出液装置用于清洁刷,如17、图18所示,该清洁刷包括手柄7以及带刷毛5的刷头6,并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出液装置,其中刷毛5需凸出出液装置,并与出液通路的末端连通。进一步地,出液装置可设置于刷头中,刷毛5则可设置于出液管3远离缓存储液管1的一端。9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清洁刷还可以包括单向阀,单向阀位于缓存储液管与主储液室之间,具体的,单向阀与主储液室连接。当出液装置的缓存出液管也包括单向阀时,可以任意设置一个单向阀,也可以同时在主储液室和缓存储液管设置单向阀,对此不作限定。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8191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