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家居日用产品装置的制造及产品制作技术 > 刷头及牙刷的制作方法  >  正文

刷头及牙刷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11 17:17:32

1.本技术涉及口腔清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刷头及牙刷。背景技术: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清洁健康方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口腔清洁护理作为个人清洁中的一个重要方向。3.目前,市面上的牙刷形态各异,如何有效提升牙刷的清洁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刷头及牙刷,能够有效提升刷头的整体清洁能力。5.第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刷头;该刷头包括刷杆、刷板及刷毛,刷杆沿第一方向延伸,刷板连接于刷杆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刷板具有承载面,刷毛的一端连接刷板,刷毛的另一端朝远离承载面的防线延伸,刷毛包括增摩簇,增摩簇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之外的其余刷毛与同一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6.基于本技术实施例的刷头,通过设计增摩簇,且增摩簇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其余刷毛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增摩簇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使用户牙齿与刷毛之间能够更加充分的摩擦,从而提高刷头的整体清洁能力。7.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增摩簇包括刷丝和摩擦结构,刷丝的外表面设有摩擦结构,摩擦结构凸出于刷丝的外表面;或者,增摩簇的外表面被构造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以增大增摩簇的外表面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或者,增摩簇包括基材和增摩颗粒,基材与增摩颗粒一体成型形成,增摩颗粒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基材与同一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增大增摩簇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8.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在刷丝的外表面设计摩擦结构,增大了刷丝的外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大了增摩簇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通过将增摩簇的外表面设计成凹凸不平的形状,增大了增摩簇的外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增大了增摩簇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通过设计基材与增摩颗粒一体成型,增大了增摩簇的粗糙度,从而增大了增摩簇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9.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增摩簇具有远离承载面的自由端及位于自由端与承载面之间的周侧面,自由端和周侧面中的至少一者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之外的其余刷毛与同一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10.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增摩簇的自由端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之外的其余刷毛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当用户施加在牙刷上的作用力较小时,可以保证增摩簇的自由端直接与用户牙齿有效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刷头的整体清洁能力;和/或,通过设计增摩簇的周侧面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之外的其余刷毛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当用户施加在牙刷上的作用力较大时,增摩簇产生形变后其周侧面与用户牙齿有效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刷头的整体清洁能力。11.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刷毛包括第一刷毛组和第二刷毛组,第一刷毛组相较于第二刷毛组更靠近刷杆;在垂直于承载面的方向上,第一刷毛组的高度低于第二刷毛组的高度;和/或,自刷杆指向刷板的方向,第一刷毛组的高度逐渐减小且第二刷毛组的高度逐渐增大;和/或,第一刷毛组和第二刷毛组相互靠近的两端相对于承载面等高。12.基于上述实施例,将第一刷毛组的高度和第二刷毛组的高度设计成上述的排布方式,使刷毛能够与用户牙齿更贴合,提升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与用户牙齿的贴合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刷头清洁能力。13.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刷毛还包括颜色指示簇,增摩簇在承载面上所占的面积大于颜色指示簇在承载面上所占的面积。14.基于上述实施例,增摩簇的数量越多,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力越大,清洁能力越强。15.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刷毛还包括第一含氟簇,增摩簇环绕第一含氟簇设置;和/或,刷毛还包括颜色指示簇和第二含氟簇,颜色指示簇环绕第二含氟簇设置。16.基于上述实施例,通过设计第一含氟簇,能够有效减少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和/或,通过设计第二含氟簇,能够有效减少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17.第二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牙刷,该牙刷包括上述的刷头,牙刷为手动牙刷,刷杆为适于被用户握持的手柄,或者,牙刷为电动牙刷,电动牙刷包括适于被用户握持的手柄,手柄与刷杆连接。18.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牙刷,具有上述刷头的牙刷,用户刷牙过程中增摩簇与用户牙齿之间能够有效摩擦,从而有效提升牙刷的清洁能力。附图说明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20.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刷头的结构示意图;21.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刷头的正视示意图;22.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组成增摩簇的刷丝的剖视示意图;23.图4为本技术另一种实施例中的组成增摩簇的刷丝的剖视示意图;24.图5为本技术又一种实施例中的组成增摩簇的刷丝的剖视示意图;25.图6为本技术再一种实施例中的组成增摩簇的刷丝的剖视示意图;26.图7为本技术一种实施例中的刷头的侧视示意图。27.附图标记:1、刷头;10、刷杆;m、第一方向;20、刷板;21、承载面;211、第一区域;212、第二区域;22、边缘线;30、刷毛;30a、第一刷毛组;30b、第二刷毛组;31、增摩簇;311、刷丝;3111、刷丝的外表面;312、摩擦结构;313、增摩簇的外表面;3131、自由端;3132、周侧面;314、基材;315、增摩颗粒;32、颜色指示簇;33、第一含氟簇;34、第二含氟簇;35、第三含氟簇;36、第四含氟簇。具体实施方式28.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29.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个人清洁健康方面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口腔清洁护理作为个人清洁中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市面上的牙刷形态各异,如何有效提升牙刷的清洁能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30.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刷头1,能够有效提升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31.刷头1包括刷杆10、刷板20及刷毛30,刷杆10沿第一方向m延伸,刷板20连接于刷杆10在第一方向m上的一端,刷板20具有承载面21,刷毛30的一端连接刷板20,刷毛30的另一端朝远离承载面21的方向延伸,刷毛30包括增摩簇31,增摩簇31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同一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32.以下结合图1-图7对刷头1的具体结构进行展开介绍。33.如图1-图2所示,刷头1包括刷杆10、刷板20及刷毛30。34.刷杆10作为刷头1中用于给刷板20提供支撑的部件,这里对刷杆10的具体制备材料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刷杆10的制备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35.刷杆10沿第一方向m延伸,例如,刷杆10可以是直杆,此时刷杆10的中轴线与第一方向m重合;刷杆10也可以是弯杆,此时刷杆10相互远离的两端点之间的连线与第一方向m重合。36.刷板20作为刷头1中用于承载刷毛30的部件,这里对刷板20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刷板20的形状进行合理设计,例如,刷板20的形状可以但不仅限于是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当然,这里对刷板20的具体制备材料也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同样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刷板20的制备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37.刷板20连接于刷杆10在第一方向m上的一端,也即刷板20连接于刷杆10上,且刷板20沿平行于第一方向m朝远离刷杆10的方向延伸。38.刷板20具有承载面21,承载面21可以整个是平面、也可以整个是曲面、还可以一部分是平面且剩余部分是曲面。39.刷毛30作为刷头1中用于清洗待刷洗物的部件,这里对刷毛30的具体制备材料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对刷毛30的制备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例如,刷毛30的制备材料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pa(polyamide,尼龙)及pb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二丁酯)中的一种或者多种。40.刷毛30的一端连接刷板20,刷毛30的另一端朝远离承载面21的方向延伸。41.刷毛30包括增摩簇31,增摩簇31可以是混合刷丝311组成、也可以是单一刷丝311组成,举例而言,增摩簇31可以是不同材料的刷丝混合形成,也可以是同一材料单表面粗糙度不同的刷丝混合形成。至少部分增摩簇31的延伸方向与刷板20的承载面21之间的夹角呈锐角或者钝角,也即至少部分增摩簇31相对刷板20的承载面21倾斜设置,以使至少部分增摩簇31的自由端3131(下文有介绍)相对增摩簇31的根部向刷杆10方向倾斜,使增摩簇31向外扩张,增大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接触面积,以提升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例如,增摩簇31的延伸方向与刷板20的承载面21之间的夹角可以是85度也可以是95度。当然,增摩簇31的延伸方向还可以是与刷板20的承载面21之间的夹角呈直角,也即,增摩簇31与承载面21之间的夹角为90度。需要说明的是,当刷板20的承载面21至少部分为曲面时,可以理解的是曲面是由无数个小平面拼接而成,至少部分增摩簇31中的每根刷丝相对曲面中的每一个小平面倾斜,从而使至少部分增摩簇31相对于承载面21倾斜。42.增摩簇31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同一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43.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刷头1,通过设计增摩簇31,且增摩簇31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其余刷毛30与待刷洗物之间的摩擦系数,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力较大,使用户牙齿与刷毛30之间能够更加充分的摩擦,从而提高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44.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待刷洗物的具体表现形式的不同,刷头1的应用场景也不尽相同。例如,当待刷洗物为餐具时,刷头1就是应用于洗碗刷上的刷头1;当待刷洗物为用户牙齿时,刷头1就是应用于牙刷上的刷头1;当待刷洗物为马桶时,刷头1就是应用于马桶刷上的刷头1。为方便描述,以下以待刷洗物为用户牙齿,刷头1为应用于牙刷上的刷头1为例进行举例说明。45.如图2所示,考虑到用户刷牙时,例如由于用户握持牙刷的握姿、或者用户的牙齿排布形状等诸多方面的因素,通常是靠近刷头1前端(刷板20远离刷杆10的一端)的刷毛30会与用户牙齿先接触,而靠近刷头1后端(刷板20靠近刷杆10的一端)的刷毛30与用户牙齿后接触,且在刷牙过程中,由于刷牙姿势的限制,靠近刷头1后端的刷毛30相对于用户牙齿抬起,因而靠近刷头1后端的刷毛30与用户牙齿的之间无法有效接触,使得该部分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力较小,导致清洁能力较差。为提高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故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刷板20的承载面21具有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第一区域211和第二区域212在第一方向m分布,且第一区域211相较于第二区域212更靠近刷杆10,刷毛30包括第一刷毛组30a和第二刷毛30组,第一刷毛组30a设置于第一区域211,第一刷毛组30a至少包括增摩簇31,第二刷毛组30b设置于第二区域212。该设计中,第一刷毛组30a至少包括增摩簇31,如此能够增大位于刷头1后端的第一刷毛组30a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故用户在刷牙时,能够增大第一刷毛组30a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力,从而提高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46.如图3-图6所示,考虑到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外的其他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为使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具有较大的摩擦系数,关于增摩簇31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实施例。47.如图3所示,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增摩簇31包括刷丝311和摩擦结构312,刷丝的外表面3111设有摩擦结构312,摩擦结构312凸出于刷丝的外表面3111。其中,摩擦结构312可以是设置于刷丝的外表面3111上的凸起,这里对凸起的具体形状不做限定,例如,凸起可以是半球形凸起、也可以是绕刷丝311的轴向设置的环形凸起。该设计中,通过在刷丝的外表面3111设计摩擦结构312,增大了刷丝的外表面3111的粗糙度,从而增大了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48.如图4所示,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增摩簇的外表面313被构造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以增大增摩簇的外表面313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其中,增摩簇的外表面313可以单独由多个子平面拼接形成凹凸不平的形状、也可以单独由多个子曲面拼接形成凹凸不平的形状、还可以由多个子平面和多个子曲面共同拼接形成凹凸不平的形状。该设计中,通过将增摩簇的外表面313设计成凹凸不平的形状,增大了增摩簇的外表面313的粗糙度,从而增大了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49.如图5和图6所示,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增摩簇31包括基材314和增摩颗粒315,基材314与增摩颗粒315一体成型形成,增摩颗粒315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基材314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以增大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其中,基材314与增摩颗粒315之间可以通过3d打印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也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形成一体式结构。增摩颗粒315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碳酸钙颗粒。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基材314与增摩颗粒315一体成型,增大了增摩簇31的粗糙度,从而增大了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50.如图1、图2和图4所示,增摩簇31具有远离刷板20的承载面21的自由端3131以及位于自由端3131和承载面21之间的周侧面3132。考虑到用户刷牙过程中,由于用户施加在牙刷上的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的不同,以及刷毛30受力时会发生变形,会导致增摩簇31的不同部位与用户牙齿接触。例如,可以是增摩簇31远离刷板20的承载面21的一端与用户牙齿接触,也可以是增摩簇31产生形变后其周侧面3132与用户牙齿接触。关于增摩簇31的自由端31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增摩簇31的周侧面3132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同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的大小关系可以包括以下几种实施例中的一种或者多种。51.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增摩簇31的自由端31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增摩簇31的自由端31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当用户施加在牙刷上的作用力较小时,可以保证增摩簇31的自由端3131直接与用户牙齿有效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52.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增摩簇31的周侧面3132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该设计中,通过设计增摩簇31的周侧面3132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大于除增摩簇31之外的其余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当用户施加在牙刷上的作用力较大时,增摩簇31产生形变后其周侧面3132与用户牙齿有效接触,从而进一步提高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53.如图2所示,考虑到刷毛30与用户牙齿频繁接触后会产生磨损,导致刷毛30的清洁能力下降,为使用户能够更加直观的获知刷毛30的磨损程度,以便于用户更换刷头1,故设计,刷毛30还包括颜色指示簇32,用户可根据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的变化来指示刷毛30的磨损情况。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至少与增摩簇31的颜色不同。关于导致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变化的因素可以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种实施例中的一种或者多种。54.在第一种实施例中,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随着颜色指示簇32的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发生改变。例如,随着颜色指示簇32的使用次数的增加,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逐渐变浅,或者颜色指示簇32从某一颜色直接转变成另一颜色。该设计中,用户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变化来直观判断刷毛30的磨损程度,以便于用户更换刷头1。55.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随着颜色指示簇32的使用时间的增加而发生变化。例如,随着颜色指示簇32的使用时间的增加,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逐渐变浅,或者颜色指示簇32从某一颜色直接转变成另一颜色。该设计中,用户可以通过观察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变化来直观判断刷毛30的磨损程度,以便于用户更换刷头1。56.如图2所示,考虑到颜色指示簇32的设计是用于方便用户通过观察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变化来直观判断刷毛30的磨损程度,以便于用户更换刷头1,且颜色指示簇32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小于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系数。为进一步提升该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故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增摩簇31在刷板20的承载面21上所占的面积大于颜色指示簇32在刷板20的承载面21上所占的面积。该设计中,增摩簇31的数量越多,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摩擦力越大,清洁能力越强。57.如图2和图7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刷毛30远离刷板20一侧的自由端3131可以位于同一平面内,也即刷毛30中的每根刷丝311的高度相同。考虑到用户牙齿呈弓形排布,为使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刷毛30能够与用户牙齿更贴合,故设计,刷毛30包括第一刷毛组30a和第二刷毛组30b,第一刷毛组30a相较于第二刷毛组30b更靠近刷杆10。且关于第一刷毛组30a和第二刷毛组30b的高度设计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实施例中的一种或者多种。58.在第一种实施例中,自刷杆10指向刷板20的方向,第一刷毛组30a的高度逐渐减小且第二刷毛组30b的高度逐渐增大。也就是说,第一刷毛组30a在靠近第二刷毛组30b的方向上逐渐变矮,第二刷毛组30b在远离第一刷毛组30a的方向上逐渐变高,换言之,自刷杆10指向刷板20的方向,第一刷毛组30a的自由端3131与刷板20的承载面21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第二刷毛组30b的自由端3131与刷板20的承载面21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该设计中,将第一刷毛组30a的高度和第二刷毛组30b的高度设计成上述的排布方式,使刷毛30能够与用户牙齿更贴合,提升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30与用户牙齿的贴合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刷头1清洁能力。59.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刷毛组30a和第二刷毛组30b相互靠近的两端相对于刷板20的承载面21等高。也就是说,第一刷毛组30a与第二刷毛组30b之间平滑过渡。该设计中,第一刷毛组30a的高度和第二刷毛组30b的高度设计成上述的排布方式,一方面使刷毛30能够与用户牙齿更贴合,提升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30与用户牙齿的贴合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刷头1清洁能力。60.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在垂直于刷板20的承载面21的方向上,第一刷毛组30a的高度低于第二刷毛组30b的高度。该设计中,将第一刷毛组30a的高度和第二刷毛组30b的高度设计成上述的排布方式,使刷毛30能够与用户牙齿更贴合,提升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30与用户牙齿的贴合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刷头1清洁能力。61.具体地,第二刷毛组30b远离第一刷毛组30a的一端,与第一刷毛组30a远离第二刷毛组30b的一端相对于刷板20的承载面21的高度差△h(如图7所示)大于等于1毫米且小于等于4毫米。例如,两者之间的高度差△h的具体取值可以但不仅限于是1毫米、2毫米、3毫米或4毫米等。该设计中,通过合理的设计高度差△h的取值,使刷毛30整体能够与用户牙齿更贴合,提升用户刷牙过程中刷毛30与用户牙齿的贴合度,从而进一步提升刷头1清洁能力;若高度差△h小于1mm,刷毛30整体的高度变化相对比较平缓,故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位于刷板20中部的刷毛30与用户牙齿接触,而位于刷板20两端的刷毛30与用户牙齿不接触的情况,部分刷毛30无法起到有效的清洁效果,就会导致用户牙齿无法被有效清洁;若高度差△h大于4mm,刷毛30整体的高度变化相对比较陡峭,故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位于刷板20两端的刷毛30与用户牙齿接触,而位于刷板20中部的刷毛30与用户牙齿不接触的情况,部分刷毛30无法起到有效的清洁效果,就会导致用户牙齿无法被有效清洁。62.如图2所示,为减少例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故设计,刷毛30还包括第一含氟簇33和/或第二含氟簇34,其中,含氟簇是指刷毛30的制备材料中含有氟离子。关于第一含氟簇33与增摩簇31之间的排布方式、第二含氟簇34与颜色指示簇32之间的排布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几种实施例的一种或者多种。63.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增摩簇31环绕第一含氟簇33设置。其中,增摩簇31可以以第一含氟簇33为圆心,环绕第一含氟簇33一圈或者多圈设置。该设计中,通过设计第一含氟簇33,能够有效减少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64.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颜色指示簇32环绕第二含氟簇34设置。其中,颜色指示簇32可以以第二含氟簇34为圆心,环绕第二含氟簇34一圈或者多圈设置。该设计中,通过设计第二含氟簇34,能够有效减少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65.需要注意的是,当增摩簇31环绕第一含氟簇33设置,且颜色指示簇32环绕第二含氟簇34设置时,刷毛30整体在刷板20上的排布呈现出一个双轮结构,此时,第一含氟簇33与围绕其周向设置的增摩簇31相当于双轮结构中的其中一个轮结构,第二含氟簇34与围绕其周向设置的颜色指示簇32相当于双轮结构中的另一个轮结构。66.如图1-2所示,考虑到第一刷毛组30a相较于第二刷毛组30b更靠近刷杆10设置,故第一刷毛组30a包括增摩簇31和第一含氟簇33,第二刷毛组30b包括颜色指示簇32和第二含氟簇34。为使氟离子分布地更加均匀,故设计,第一刷毛组30a还包括第三含氟簇35,和/或,第二刷毛组30b还包括第四含氟簇36,关于第三含氟簇35与增摩簇31以及第一含氟簇33之间的相对排布方式,第四含氟簇36与颜色指示簇32以及第二含氟簇34之间的相对排布方式可以但不仅限于包括以下几种实施例的一种或者多种。67.在第一种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三含氟簇35设于增摩簇31远离颜色指示簇32的一侧。该设计中,通过设计第三含氟簇35,使氟离子分布地更加均匀,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68.在第二种实施例中,至少部分第四含氟簇36设于颜色指示簇32和增摩簇31之间。该设计中,通过设计第四含氟簇36,使氟离子分布地更加均匀,能够进一步有效减少如龋齿等口腔疾病的产生。69.需要注意的是,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的变化可以指示牙刷的磨损情况,由于第二刷毛组30b相较于第一刷毛组30a远离刷杆10设置,使得第二刷毛组30b与用户牙齿接触的频率相较于第一刷毛组30a与用户牙齿接触的频率更高,故第二刷毛组30b的磨损相较于第一刷毛组30a的磨损会更严重。例如,存在第二刷毛组30b磨损严重,第二刷毛组30b的清洁能力下降,而第一刷毛组30a的磨损较轻,第一刷毛组30a仍然具有较好的清洁能力的情况,通过将颜色指示簇32设置于第二刷毛组30b,可以进一步提升颜色指示簇32的指示准确性。70.当第一刷毛组30a包括增摩簇31和第一含氟簇33,第二刷毛组30b包括颜色指示簇32和第二含氟簇34时,在一些实施例中,增摩簇31的颜色、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以及第一含氟簇33的颜色互不相同,第一含氟簇33的颜色和第二含氟簇34的颜色相同。例如,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可以为蓝色,增摩簇31的颜色可以为紫色,第一含氟簇33和第二含氟簇34的颜色可以均为白色。该设计中,通过将第一含氟簇33和第二含氟簇34的颜色设计成与增摩簇31以及颜色指示簇32均不相同,待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变化后能够与增摩簇31、第一含氟簇33以及第二含氟簇34在给用户的视觉冲击上能够形成更加鲜明的对比。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颜色指示簇32的颜色也可以与其他簇(如第一含氟簇33、第二含氟簇34及增摩簇31)的颜色相同,由于颜色指示簇32的自由端相对于颜色指示簇32的根部与用户牙齿接触地更加频繁,导致颜色指示簇32的自由端掉色更加严重,此时,颜色指示簇32自其根部至自由端的颜色逐渐变浅,以给用户起到指示作用。71.如图2所示,考虑到刷板20用于承载刷毛30,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刷板20通过刷毛30与用户牙齿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力,为进一步提升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故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刷板20具有弹性。例如,刷板20与刷杆10的连接部位具有弹性。该设计中,用户在刷牙过程中,刷毛30与用户牙齿接触受到作用力的作用,刷毛30将作用力传递给刷板20使刷板20产生弹性形变,且越远离刷杆10的刷板20的形变幅度越大,使靠近刷杆10设置的第一刷毛组30a可以朝靠近用户牙齿的方向贴近,增大了第一刷毛组30a与用户牙齿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进一步提升该刷头1的整体清洁能力。72.进一步地,可以理解的是,用户在清洁位于口腔靠内侧的槽牙时,需要将刷板20伸入到口腔内侧,为减少用户刷牙过程中的异物感,以提升用户刷牙过程中的舒适性,故设计,在一些实施例中,刷板20的承载面21具有关于第一方向m对称设置的两条弧状的边缘线22,自靠近刷杆10的一侧至远离刷杆10的一侧,两条边缘线22与第一方向m之间的距离先增大后减小。该设计中,刷板20被构造成从中部宽度较大,两端宽度较小的形状,可以有效减少用户刷牙过程中的异物感;此外,由于刷板20可产生弹性形变,将刷板20的两端的宽度设计得较小,可以减小刷板20的抗变形能力,使刷板20更容易产生形变,从而使第一刷毛组30a更容易接触到用户牙齿。73.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牙刷(图中未示出),能够有效提升牙刷的整体清洁能力。74.该牙刷包括上述的刷头1。75.当牙刷为手动牙刷时,上述刷头1的刷杆10为适于被用户握持的手柄。此时,刷板20与刷杆10之间可以是可拆卸式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式连接。当刷板20与刷杆10之间为可拆卸式连接时,刷板20可以通过例如插接、卡接等方式中的一种或者两者的结合来连接于刷杆10沿第一方向m上的一端。76.当牙刷为电动牙刷时,电动牙刷包括适于被用户握持的手柄,手柄与刷杆10连接。此时,手柄与刷杆10为可拆卸连接,关于两者之间具体的可拆卸方式这里将不做限定,设计人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合理设计,且可以理解的是,针对不同产品型号的电动牙刷,刷头1与手柄之间的具体可拆卸方式也不尽相同。77.基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牙刷,具有上述刷头1的牙刷,用户刷牙过程中增摩簇31与用户牙齿之间能够有效摩擦,从而有效提升牙刷的清洁能力。78.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79.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5/833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