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印刷排版,打字模印装置的制造及其产品制作工艺 > 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5 15:59:11

本技术涉及喷印设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

背景技术:

1、申请号为2021106291087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上下错排垂直平行双墨车异步双面喷墨打印机,包括机架,机架的右侧顶部设置有送布机构,机架的右侧底部设置有收布机构,机架的内腔顶部设置有放布张力机构,机架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收布张力机构,机架的内腔顶部中间设置有导向机构,机架的内腔顶部右侧设置有一号打印车头,机架的内腔顶部左侧设置有二号打印车头,一号打印车头和二号打印车头的喷墨口呈交叉错排设置,其通过设置交错式车头,以减少交替颜色污染。

2、其中,材料(例如布或塑料膜)的输送,主要利用张力机构和导向机构的配合,张力机构迫使材料拉伸并具有张力,而导向机构则用于修正材料的输送方向,使得车头能够对准材料。

3、张力机构对材料施加的张力越大,材料的位置稳定性越强,材料越不容易在车头喷墨的作用力下而位移,但是,当材料的易拉伸性较大时,张力机构对材料施加的张力越大,材料极易拉伸变形,从而影响喷印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提高喷印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车头交错式双面喷印机,包括机架,机架设有放料机构、收料机构、输送辊机构、两个喷印车头和与喷印车头一一对应设置的抵靠机构,两个喷印车头分别正对材料的两表面,抵靠机构与喷印车头相对设置,抵靠机构用于对材料的背离喷印车头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

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抵靠机构,以对材料的背离喷印车头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从而提高材料抵御车头喷墨的作用力的能力,材料不易位移,材料的稳定性较强,同时变相降低输送辊机构对于材料的张力施加,以减少材料的拉伸形变,进而确保喷印效果。

5、可选的,所述抵靠机构包括伺服电机、转辊和第一楔形条,所述转辊与所述机架转动连接,所述转辊的横截面的外轮廓呈正二十边形,转辊的外侧平面设有支撑部,支撑部用于供材料的表面贴合,转辊的外周面棱边处设有安装槽,安装槽内可拆卸连接有所述第一楔形条,第一楔形条的外露侧与所述支撑部齐平,所述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转辊进行转动;第一楔形条的外露侧于材料的表面留下折痕,两个抵靠机构在材料上所留下的折痕分别位于材料的两侧面且对齐;两个抵靠机构上下设置,且两个抵靠机构分别位于材料的两侧;所述喷印车头具有多个相邻排布的喷墨头,各喷墨头的喷射方向分别垂直于多个支撑部,将被材料所贴合的且与喷墨头正对的支撑部设为喷印平面,喷印平面的两个棱边分别与所述转辊轴心之间连线的夹角为18°,各喷印平面组合形成喷印区域,喷印区域所对应的夹角总和为72°,将材料首次接触转辊的支撑部设为进入支撑部,将材料最后一次接触转辊的支撑部设为离开支撑部,进入支撑部和离开支撑部分别位于喷印区域的两相邻侧;当所述转辊停止转动且喷印车头进行喷印时,位于上方的转辊的进入支撑部为水平状态,位于上方的转辊的离开支撑部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的进入支撑部为竖直状态,位于下方的转辊的离开支撑部为水平状态。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首先,通过设置正二十变形的转辊,使得各喷印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材料能够更加贴合在喷印平面上,或者材料能够被喷印平面两侧的棱边所支撑,材料的位置稳定性极高,并且,喷印平面的两棱边之间的距离较短,能够减少材料中间位置的偏移情况,进而极大提高了材料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提高喷印效果。

7、通过设置进入支撑部和离开支撑部,以限定材料与喷印平面的配合位置和配合角度,从而使得材料能够更好贴合在喷印平面上,或者材料能够被喷印平面两侧的棱边所支撑,进而提高材料的位置稳定性。

8、其次,通过伺服电机驱动转辊转动,转辊能够配合输送辊机构以协助材料的输送,从而减少材料长距离输送而导致的拉伸形变。

9、并且,利用转辊对材料的输送距离控制,以确保两个转辊对材料施加的折痕能够对齐,从而减少折痕产生的应力和材料形变,进而确保喷印质量。

10、可选的,所述安装槽内可拆卸设有第二楔形条,第二楔形条的外露侧高于所述支撑部,第二楔形条的外露侧于材料的表面留下折痕,且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和所述支撑部之间合围形成隔离腔。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材料具有一定的孔隙时,喷墨则易透过材料而沾染于转辊上,因此,可以利用第二楔形条替换原本的第一楔形条,第二楔形条高于第一楔形条,使得材料被第二楔形条的外露侧所支撑,材料与转辊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减少材料直接贴合转辊而导致的废墨沾染,同时又利用第二楔形条的支撑,以确保材料的位置稳定性,并且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之间的距离较小,其支撑效果较好。

12、可选的,所述机架设有多个第一进气管和多个第一出气管,所述第二楔形条内设有第一进气道和第一出气道,所述隔离腔内设有第一通气管,第一通气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之间,第一通气管平行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一通气管与材料之间形成第一隔离间隙,各第一通气管沿所述转辊轴向等间隔排布,第一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和第一进气道连通,所述第一通气管内壁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收缩段和喉段,所述喉段设有贯穿至第一通气管外周壁且连通至第一隔离间隙的负压口;当所述第二楔形条随转辊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与第一进气管相对接,第二楔形条的第一出气道与所述第一出气管相对接。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楔形条随转辊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与第一进气管相对接,第二楔形条的第一出气道与所述第一出气管相对接,第一进气管将空气通过其中一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一进气道射入,该空气进入第一通气管内,然后进入另一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一出气道内,并从第一出气管排出。

14、空气在第一通气管内流动时,由于收缩段的通径变小,流速增加,压力降低,从而在负压口形成负压,以吸引第一隔离间隙的空气涌入第一通气管内,因此,当喷墨透过材料时,喷墨则易受到气流的牵引而进入第一通气管内,从而减少支撑部的喷墨积聚情况。

15、可选的,所述机架设有多个第二进气管和多个第二出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用于输送冷气,所述第二楔形条内设有第二进气道和第二出气道,所述隔离腔内设有第二通气管,第二通气管位于相邻两个第二楔形条之间,第二通气管平行于所述支撑部,所述第二通气管与材料之间形成第二隔离间隙,第二隔离间隙小于所述第一隔离间隙,各第二通气管沿所述转辊轴向等间隔排布且位于相邻两个第一通气管之间,第二通气管的两端分别与两相邻的两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二进气道和第二进气道连通,所述第二通气管内壁设有连通至第二隔离间隙的条形冷气口,条形冷气口的长度方向为第二通气管的长度方向,且冷气口的出气方向倾斜朝向相邻两侧的所述第一通气管。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楔形条随转辊移动至喷印区域时,第二楔形条的第二进气道与第二进气管相对接,第二楔形条的第二出气道与所述第二出气管相对接,第二进气管将冷气通过其中一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二进气道射入,该冷气进入第二通气管内,然后进入另一个第二楔形条的第二出气道内,并从第二出气管排出。

17、冷气于第二通气管以较慢速度流动,部分冷气则通过冷气口而排入第二隔离间隙中,该冷气将降低隔离腔内的温度,从而对材料进行及时冷却,以减少材料的受热形变;并且,冷气口所排出的冷气在负压口的负压吸引下将持续朝向负压口移动,即持续流动的冷气形成一道屏障,当透过材料的喷墨遇到该屏障时,冷气流将带走喷墨,以减少支撑部的喷墨积聚情况。

18、可选的,所述转辊为管状结构,所述转辊的外周面开设有滑移腔,滑移腔的腔口固定有微孔板,微孔板为所述支撑部,所述滑移腔内沿转辊径向滑移连接有活塞,活塞的一端固定有平行于转辊轴心的圆杆,所述机架固定有位于转辊内的导向环,导向环与转辊同轴设置,导向环内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圆杆与所述导向槽沿转辊的转动方向滑移连接,导向槽沿转辊的转动方向依次包括常压段、逐步负压段、负压段和逐步常压段,其中逐步负压段正对所述进入支撑部,负压段正对所述喷印区域,逐步常压段正对所述离开支撑部;当圆杆于逐步负压段移动时,所述圆杆在导向槽内壁的引导下逐步靠近所述转辊的轴心,所述活塞逐步靠近所述转辊的轴心方向移动,所述滑移腔内逐步产生负压;当圆杆于负压段移动时,所述滑移腔保持负压状态;当所述圆杆于逐步常压段内移动时,所述圆杆在导向槽内壁的引导下逐步远离所述转辊的轴心,所述活塞逐步远离所述转辊的轴心方向移动,所述滑移腔内逐步恢复常压。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转辊转动以带动材料输送的过程中,转辊带动活塞和圆杆一起转动,圆杆于导向槽内滑移,当圆杆移动至逐步负压段时,圆杆在导向槽内壁的引导下逐步靠近转辊的轴心,活塞逐步靠近转辊的轴心方向移动,滑移腔内逐步产生负压,从而将进入支撑部上的材料吸附在进入支撑部上,转辊继续转动时,圆杆进入负压段,圆杆与转辊轴心之间的距离不变,滑移腔保持负压状态,以使得进入支撑部上的材料随转辊的转动而移动至喷印平面工位上,并确保喷印平面工位上的材料保持被吸附固定的状态,以提高喷印稳定性。

20、当圆杆于逐步常压段内移动时,圆杆在导向槽内壁的引导下逐步远离转辊的轴心,活塞逐步远离转辊的轴心方向移动,滑移腔内逐步恢复常压,从而减少吸力,以释放材料,以便于材料在离开支撑部处可以脱离转辊,以便于材料的后续输送。

21、可选的,所述输送辊机构位于所述抵靠机构的前侧,所述输送辊机构包括导向辊和两个摩擦辊,其中摩擦辊通过摩擦力带动材料行进,导向辊位于摩擦辊的靠近所述抵靠机构的一侧,导向辊低于所述转辊的最高点,材料绕过导向辊并倾斜向上延伸贴合至所述进入支撑部上。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导向辊和转辊的相对位置,使得材料与进入支撑部之间具有夹角,在转辊带动材料移动至进入支撑部的工位上时,材料将逐步贴合进入支撑部的表面,从而逐步排出二者之间的空气,同时贴合平整度更高,进而确保材料在从进入支撑部工位移动至喷印平面上时材料的平整度,以提高喷印质量。

23、可选的,所述抵靠机构包括支撑条板、负压风机和支撑臂,所述支撑条板和支撑臂均安装于所述机架,所述支撑条板位于支撑臂的靠近所述喷印车头的一侧,负压风机位于支撑条板和支撑臂之间,所述支撑条板具有多个通孔,所述支撑臂具有多个条形孔;所述支撑条板内设有水循环流道;所述支撑条板的上侧和下侧均可拆卸设有抵接杆,抵接杆的外周面凸出于所述支撑条板的朝向所述喷印车头的表面。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负压风机,利用通孔的设置,以将材料吸附在支撑条板上,从而固定材料的位置,并且通过水循环流道,可以通入循环水,从而对支撑条板和材料进行冷却,以减少材料的受热形变。

25、并且,当材料具有孔隙时,可以安装上抵接杆,抵接杆用于支撑材料,以将材料与支撑条板的表面隔开,从而减少支撑条板的废墨污染到材料,以确保喷印质量。

26、可选的,两个所述喷印车头的喷印方向不平行。

27、可选的,所述放料机构包括放料辊、支承座、防护盖板和驱动电机,其中所述支承座安装于所述机架上,放料辊的端部固定有从动齿轮,所述支承座具有开口朝上的内腔,该内腔用于供放料辊的端部放入,驱动电机安装于支承座,驱动电机的输出轴设有主动齿轮,主动齿轮用于与从动齿轮啮合,所述防护盖板用于启闭所述支承座的内腔开口。

2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的配合,以将驱动电机的扭矩传递至放料辊上,从而实现放料辊的转动放料。

29、并且,当需要更换材料时,可以取下防护盖板,露出支承座的内腔,然后将放料辊取出即可,方便快捷。

3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31、1.通过设置抵靠机构,以对材料的背离喷印车头的部位进行抵靠支撑,从而提高材料抵御车头喷墨的作用力的能力,材料不易位移,材料的稳定性较强,同时变相降低输送辊机构对于材料的张力施加,以减少材料的拉伸形变,进而确保喷印效果;

32、2.通过设置正二十变形的转辊,使得各喷印平面之间具有一定的夹角,使得材料能够更加贴合在喷印平面上,或者材料能够被喷印平面两侧的棱边所支撑,材料的位置稳定性极高,并且,喷印平面的两棱边之间的距离较短,能够减少材料中间位置的偏移情况,进而极大提高了材料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提高喷印效果;

33、3.通过设置第一通气管和第二通气管,以形成固定路径的冷气屏障,不仅能够冷却材料,以降低材料的受热形变,还能够带走透过材料的喷墨,从而减少支撑部积聚油墨的情况发生;

34、4.通过设置微孔板、活塞、圆杆和导向环,利用转辊带动圆杆相对导向环转动,以控制活塞的滑移,从而对滑移腔内的气压进行控制,使得材料能够在进入支撑部处与微孔板进行稳定贴合,并在喷印区域内保持稳定贴合状态,从而极大提高了喷印稳定性,并且在离开支撑部的工位处,也能准确释放材料,以减少对离开状态的材料的吸附拉扯,即实现稳定贴合和稳定释放,从而提高转辊对材料的输送效果,以及提高转辊对材料的支撑固定效果。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39708.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