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道路铁路或桥梁建设机械的制造及建造技术 > 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6:33:49

本发明属于锚碇,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

背景技术:

1、目前,作为悬索桥锚碇,主要有重力式锚碇、隧道式锚碇。不管是作为临时结构的缆索吊装系统或斜拉扣挂系统的后锚,锚碇的主要作用都是用来承载和平衡缆索的巨大拉拔力,确保整个体系的安全稳定。

2、重力式锚碇是目前采用最常见的锚碇形式之一。由于重力式锚碇体积庞大,且承受巨大的水平荷载,因此要求其下方地基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力及较大的水平摩擦系数。与重力式锚碇相比,隧道锚碇造价低廉,由于隧道锚能够与围岩一起作用共同承载主缆巨大的拉力,避免了对原地表的大规模开挖。

3、但是重力式锚碇,通常采用混凝土浇筑形成大体积的锚体,依靠自重和地基之间的摩擦力来抵抗系统的拉拔力,其土石方开挖量大、混凝土施工量多、对生态环境影响大,且在施工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稳定的坡体或者不同的地层结构,从而导致整个锚碇出现不确定性的变形,引起锚碇不稳定的现象,在山区桥梁建设中使用往往造成施工困难,而且不利于降低工程造价。

4、隧道式锚碇的受力状态与常规的支护锚杆相似,但其实际尺寸及实际荷载要大得多,影响其稳定性的因素也更多更复杂,且对围岩的要求也更高。隧道锚受力后可能的破坏模式主要有:山体整体变形失稳破坏、围岩剪切破坏、围岩与锚碇混凝土胶结面剪切破坏及锚索断裂滑出等。因隧道式锚碇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多,施工难度大,故阻碍了其大规模发展。

5、同时现有的锚碇连接结构复杂,连接不方便不够牢固。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克服上述技术缺陷,提供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包括连接部、岩锚和背索,所述连接部包括横板和纵板,所述纵板为长条形,所述横板的侧面纵向设置多个纵板,多个所述纵板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纵板远离横板的侧面固定连接纵梁,岩锚穿过连接部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梁靠近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垂直穿插在所述纵板上,所述背索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上。

2、进一步的,所述背索和岩锚的受力方向相反。

3、进一步的,所述纵梁和横梁均是ii型钢制成。

4、进一步的,所述纵梁包括上板和下板,所述上板和下板之间垂直连接两个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相互远离的侧面分别设置两个筋板二,所述筋板二的上端连接上板,所述筋板二的下端分别连接下板,所述上板外侧面设置筋板一,所述筋板一上设置有连接孔一,所述下板上设置连接孔二,所述连接孔一和所述连接孔二同心设布置在筋板二之间。

5、进一步的,沿着所述纵梁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布置多个连接孔一、连接孔二、筋板一和筋板二。

6、进一步的,所述连接孔一内穿插有上连接件,所述上连接件为t字形,所述上连接件的下端设置下端台,所述下端台抵接在所述下板上,所述上连接件中部设置肩台,所述肩台抵接在筋板一上,所述上连接件的中部设置通孔,所述通孔上端设置楔形孔一,所述楔形孔一内设置三个锁紧片,所述锁紧片将岩锚锁定,所述通孔下端设置环筒,所述环筒外侧设置环形的凹槽。

7、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内螺纹连接有下连接件的外螺纹端,所述下连接件中间设置通孔二,所述通孔二靠近外螺纹端的部位设置有楔形孔二,所述楔形孔二内设置三个锁紧片,当所述下连接件连接到所述上连接件时,所述环筒的端部抵接挤压所述楔形孔二内的锁紧片。

8、进一步的,所述下连接件外部轴向固定连接多个卡块,所述卡块为圆锥形,所述卡块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上连接件的方向上逐渐变大,多个所述卡块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下连接件上,多个所述卡块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内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1、连接部仅需对纵梁和横梁起到支撑和定位作用,也实现了岩锚和岩石之间的连接定位,同时连接部不用承受拉力和压力,而岩锚和和背索之间的力转化为通过纵梁和横梁之间的压力,使连接部的受力简化。对连接部的设计强度要求降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背索直接连接在横梁上,岩锚直接连接在纵梁上,这样连接结构简单,连接强度高,操作简单。同时纵梁和横梁在锚索的拉力作用下相互挤压,结构强度大,锚索受力比较大,能够防止锚碇变形以及锚索脱离。如此设置背索能够承受5000吨压力而不出现滑脱,提高了锚碇的拉力。

10、2、筋板一的设置,增加了纵梁的承压能力,提高了纵梁的强度和刚度,而筋板二的设置,也增加了纵梁的扭转刚度以及抗压强度,使纵梁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能够为锚索提供更大的拉力。

11、3、岩锚受拉力时,拉力通过上连接件的肩台传递给纵梁,同时上连接件的下端台将岩锚的拉力传递给纵梁的下板,此时岩锚的拉力能够均匀的传递到纵梁上。同时,下连接件外侧的卡块的设置,能够通过下连接件将岩锚的拉力传递到连接部上,如此即是纵梁受力崩溃变形失效,此时岩锚被连接部固定,整个锚碇不会与锚索脱离,提高了锚碇的安全性。

12、4、通过锚索将拉力传递到岩石上,把大体积混凝土的配重改为了小部分结构转换的钢结构和混凝土,辅助预应力岩锚技术,利用山体的重量平衡配重,减少场地开挖、混凝土用量、不需要大型场地,施工方便。节省材料,避免了大型场地施工,开挖场地导致环境破坏。

技术特征:

1.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包括连接部(1)、岩锚(5)和背索(4),所述连接部包括横板(11)和纵板(12),所述纵板(12)为长条形,所述横板(11)的侧面纵向设置多个纵板(12),多个所述纵板(12)间隔平行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板(12)远离横板(11)的侧面固定连接纵梁(2),所述岩锚(5)穿过连接部(1)与纵梁(2)固定连接,所述纵梁(2)靠近连接部(1)的一侧设置有横梁(3),所述横梁垂直穿插在所述纵板(12)上,所述背索(4)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3)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索(4)和岩锚(5)的受力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和横梁(3)均是ii型钢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2)包括上板(21)和下板(22),所述上板(21)和下板(22)之间垂直连接两个连接板(25),两个所述连接板(25)平行间隔设置,两个所述连接板(25)相互远离的侧面分别设置两个筋板二(7),所述筋板二(7)的上端连接上板(21),所述筋板二(7)的下端分别连接下板(22),所述上板(21)外侧面设置筋板一(6),所述筋板一(6)上设置有连接孔一(23),所述下板(22)上设置连接孔二(24),所述连接孔一(23)和所述连接孔二(24)同心设布置在筋板二(7)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纵梁(2)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布置多个连接孔一(23)、连接孔二(24)、筋板一(6)和筋板二(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一(23)内穿插有上连接件(10),所述上连接件(10)为t字形,所述上连接件(10)的下端设置下端台(14),所述下端台(14)抵接在所述下板(22)上,所述上连接件(10)中部设置肩台(13),所述肩台(13)抵接在筋板一(6)上,所述上连接件(10)的中部设置通孔,所述通孔上端设置楔形孔一(16),所述楔形孔一(16)内设置三个锁紧片(15),所述锁紧片(15)将岩锚(5)锁定,所述通孔下端设置环筒(17),所述环筒(17)外侧设置环形的凹槽(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8)内螺纹连接有下连接件(9)的外螺纹端(91),所述下连接件(9)中间设置通孔二,所述通孔二靠近外螺纹端(91)的部位设置有楔形孔二(92),所述楔形孔二(92)内设置三个锁紧片(15),当所述下连接件(9)连接到所述上连接件(10)时,所述环筒(17)的端部抵接挤压所述楔形孔二(92)内的锁紧片(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件(9)外部轴向固定连接多个卡块(8),所述卡块(8)为圆锥形,所述卡块(8)的横截面积沿远离所述上连接件(10)的方向上逐渐变大,多个所述卡块(8)均匀间隔设置在所述下连接件(9)上,多个所述卡块(8)固定连接在所述连接部(1)内部。

技术总结本发明属于锚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应力岩锚临时锚碇,包括连接部、岩锚和背索,所述连接部包括横板和纵板,所述纵板为长条形,所述横板的侧面纵向设置多个纵板,多个所述纵板间隔平行设置,所述纵板远离横板的侧面固定连接纵梁,岩锚穿过连接部与纵梁固定连接,所述纵梁靠近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垂直穿插在所述纵板上,所述背索固定设置在所述横梁上。岩锚将拉力传递到岩石上,把大体积混凝土的配重改为了小部分结构转换的钢结构和混凝土,辅助预应力岩锚技术,利用山体的重量平衡配重,减少场地开挖、混凝土用量、不需要大型场地,施工方便。节省材料,避免了大型场地施工,开挖场地导致环境破坏。技术研发人员:张基进,郭吉平,彭浪,肖黔,王梦薇,龙金文,李用江,张斌,童文富,殷桥,雷蕾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贵州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技术公布日:2024/5/16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3564.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