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道路铁路或桥梁建设机械的制造及建造技术 > 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7-09 17:06:14

本技术属于公路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

背景技术:

1、锥筒放置在公路上,是禁止前行的标志,表示前面施工或前方车辆事故,需要后面车辆停止或绕行,锥筒作为公路施工中的警示设施,由于其体积小,适应道路环境较强而被广泛使用,锥筒放置在公路上,是禁止前行的标志,表示前面施工或前方车辆事故,需要后面车辆停止或绕行,锥筒作为公路施工中的警示设施,由于其体积小,适应道路环境较强而被广泛使用,在现有锥筒的使用中,多使用反光条对道路轮廓进行展现,但使用中,反光仅可对灯光进行反光,待车辆行驶到锥筒附近,才发觉道路的不便,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2、目前,公告号为:cn211713759u中国实用新型,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属于公路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锥体及锥座,锥体底面设有灌沙组件,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锥座内部开设安装腔,在安装腔内设有卡槽,及在安装座外壁对称设有两个卡接座,在卡接座内设有弹性卡块,利用安装座与锥座的插接配合,及卡块与卡槽的卡接配合,从而便于安装锥体,无论锥体或锥座损坏,均可单独更换,避免传统采用一体成型的制造方式,导致在更换照明锥筒时,需要整体更换,降低资源浪费,有利于环保;本实用新型还在安装座的台体内开设有灌装槽,利用灌装槽灌装沙子,用于配重,避免传统照明锥筒损坏时,其内部的配重掉落,造成公路障碍。

3、该照明锥筒具有便于减重配重,同时便于分体拆卸使用的有益效果,但在使用中,对于该锥筒的拆卸中,将对配重情况下的锥头体进行拆卸,其形状不便于拿取的同时,配重又增加了安装拆卸的繁琐与负担,为使用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优点是便于增加使用便利性,增加拿取便利,同时便于在夜间发光照明,减少安全隐患的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包括锥体,所述锥体的底部设有配重座,所述锥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配重座内部的插盘,所述插盘的两端均设有贯穿至内部的卡接头,所述卡接头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板一,所述连接板一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插盘内部固定连接的弹簧一,所述配重座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座,所述底座内部的两端均设有把手,所述把手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板二,所述连接板二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底座内部固定连接的弹簧二,所述锥体的表面内嵌安装有灯带,所述锥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太阳能板,所述锥体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逆变器和蓄电池,所述蓄电池的顶部设有控制器,所述蓄电池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块,所述支块与控制器之间相互卡接。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进行使用时,向腔室内部填充沙子,随后将插盘插至配重座内部,使得卡接头与卡接槽之间相互卡接,得以将锥体与配重座之间进行相互卡接固定,同时该环节便于拆卸,增加该锥筒的使用灵活性,可在部分结构出现损坏时,进行单独更换,节省成本和繁琐,同时可通过把手对底座进行搬运移动,增加该锥筒移动的便利性,同时把手便于收缩,不影响该锥筒的正常使用,也避免了在锥筒的户外使用中,凸出的把手对与锥筒相撞的车辆造成二次损坏,在对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进行使用时,白天的太阳能光将受到太阳能板进行电能转换,将电能收集于蓄电池内,而后在夜间时,通过逆变器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变为所需电能,同时控制器控制灯带进行发光照明使用,通过该设置,将实现锥筒的夜间使用便利,区别现有反光条式的锥筒对道路照明的不完全,该灯带使得锥筒在车辆灯光不完全的情况下仍可以对道路进行照明,增加了车辆行驶的安全。

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一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块一,所述插盘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一滑动使用的滑槽一。

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块一与滑槽一的配合,便于连接板一在插盘内部进行顺畅的移动导向使用。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座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卡接头卡接使用的卡接槽,所述卡接头与卡接槽均为弧形式设计。

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卡接槽与配合卡接头进行卡接使用,且通过弧形式设计便于卡接头与卡接槽之间进行相互贴合卡接使用。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座的内部开设有腔室,所述配重座的一侧设有贯穿至腔室内部的堵头,所述堵头与配重座之间相互螺栓连接。

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腔室用于对向配重座内部进行沙子的填充,堵头通过螺纹连接,将配重座的入口进行堵塞,用于封口。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配重座顶部的两端均固定粘连有与锥体底部接触的防护垫。

11、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防护垫对配重座和锥体之间进行防护接触。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二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块二,所述底座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二滑动使用的滑槽二。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滑块二与滑槽二的配合,便于连接板二在底座内部进行顺畅的移动导向使用。

14、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把手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底座一侧的拉杆,所述拉杆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

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拉杆便于将把手从底座内部拉取出来,防滑槽增加拉杆表面的摩擦力。

1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锥体底部的两端均开设有散热孔,所述配重座内的一侧开设有通水孔。

17、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散热孔分别配合逆变器、蓄电池和控制器进行散热通风使用,通水孔便于该锥筒在户外使用下雨时,能够对雨水进行导向,避免堆积在配重座内侧从而淹没散热孔。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本实用新型在对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进行使用时,向腔室内部填充沙子,随后将插盘插至配重座内部,使得卡接头与卡接槽之间相互卡接,得以将锥体与配重座之间进行相互卡接固定,同时该环节便于拆卸,增加该锥筒的使用灵活性,可在部分结构出现损坏时,进行单独更换,节省成本和繁琐,同时可通过把手对底座进行搬运移动,增加该锥筒移动的便利性,同时把手便于收缩,不影响该锥筒的正常使用,也避免了在锥筒的户外使用中,凸出的把手对与锥筒相撞的车辆造成二次损坏;

20、2、本实用新型在对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进行使用时,白天的太阳能光将受到太阳能板进行电能转换,将电能收集于蓄电池内,而后在夜间时,通过逆变器将蓄电池的电能转变为所需电能,同时控制器控制灯带进行发光照明使用,通过该设置,将实现锥筒的夜间使用便利,区别现有反光条式的锥筒对道路照明的不完全,该灯带使得锥筒在车辆灯光不完全的情况下仍可以对道路进行照明,增加了车辆行驶的安全。

技术特征:

1.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包括锥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1)的底部设有配重座(2),所述锥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配重座(2)内部的插盘(4),所述插盘(4)的两端均设有贯穿至内部的卡接头(6),所述卡接头(6)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连接板一(8),所述连接板一(8)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插盘(4)内部固定连接的弹簧一(11),所述配重座(2)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底座(3),所述底座(3)内部的两端均设有把手(13),所述把手(13)的另一端通过转轴转动连接有连接板二(14),所述连接板二(14)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与底座(3)内部固定连接的弹簧二(17),所述锥体(1)的表面内嵌安装有灯带(20),所述锥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太阳能板(19),所述锥体(1)的内部分别固定安装有逆变器(21)和蓄电池(22),所述蓄电池(22)的顶部设有控制器(23),所述蓄电池(22)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支块(24),所述支块(24)与控制器(23)之间相互卡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一(8)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块一(9),所述插盘(4)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一(9)滑动使用的滑槽一(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座(2)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卡接头(6)卡接使用的卡接槽(7),所述卡接头(6)与卡接槽(7)均为弧形式设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座(2)的内部开设有腔室(5),所述配重座(2)的一侧设有贯穿至腔室(5)内部的堵头(12),所述堵头(12)与配重座(2)之间相互螺栓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座(2)顶部的两端均固定粘连有与锥体(1)底部接触的防护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二(14)的两端均固定安装有滑块二(15),所述底座(3)内部的两侧均开设有配合滑块二(15)滑动使用的滑槽二(1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13)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贯穿至底座(3)一侧的拉杆(18),所述拉杆(18)的表面开设有防滑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锥体(1)底部的两端均开设有散热孔(25),所述配重座(2)内的一侧开设有通水孔。

技术总结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应用在公路工程领域,本技术通过所述锥体的底部设有配重座,所述锥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贯穿至配重座内部的插盘,所述插盘的两端均设有贯穿至内部的卡接头,在对公路工程用照明锥筒进行使用时,向腔室内部填充沙子,随后将插盘插至配重座内部,使得卡接头与卡接槽之间相互卡接,得以将锥体与配重座之间进行相互卡接固定,同时该环节便于拆卸,增加该锥筒的使用灵活性,可在部分结构出现损坏时,进行单独更换,节省成本和繁琐,同时可通过把手对底座进行搬运移动,增加该锥筒移动的便利性,同时把手便于收缩,不影响该锥筒的正常使用,也避免了锥筒凸出的把手对与锥筒相撞的车辆造成二次损坏。技术研发人员:邓淮斌,靳栓柱,黄海洧,纪朋,刘经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安徽通康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04技术公布日:2024/6/13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617/56701.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