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热片以及热失控测试系统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5 13:50:38
本技术涉及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加热片以及热失控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1、目前,圆柱电池(单体、系统、pack级别)的热失控触发方式通常为在圆柱电池上部绑平板型加热片,通过加热片加热电池触发电池热失控。然而,平板型加热片与电池的热传递面积较小,导致加热片因发热不均而过早失效,导致触发热失控的时间均一性较差、无法收集数据、重复测试等问题,增大了电池热失控的测试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片以及热失控测试系统,旨在改善目前加热片触发电池热失控时间均一性较差的技术问题。
2、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片,用于电池热失控测试,所述加热片包括:
3、加热片本体,所述加热片本体呈弧形;
4、加热导线,设置于所述加热片本体上,所述加热导线用于加热所述加热片本体;
5、其中,所述加热片本体的弧度为0.785~2rad。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片本体包括外凸面,所述加热导线设置于所述加热片本体内,所述加热导线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自所述外凸面露出。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凸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及第二凹槽,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自所述第一凹槽及所述第二凹槽露出。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导线还包括第一发热段和第二发热段,其中
9、所述第一发热段的一端和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发热段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发热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连接;和/或
10、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形状相同且对称设置。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片本体包括叠设的第一加热基片及第二加热基片,所述加热导线设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基片与所述第二加热基片之间。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均为蛇形线路,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相向侧之间的间距大于蛇形线路中相邻两条线路之间的间距。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蛇形线路中相邻两条线路之间的间距为0.5~0.7mm,所述第一发热段和所述第二发热段相向侧之间的间距为0.8~1.2mm,所述加热导线的线宽为0.6~1.5mm。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片为陶瓷加热片,所述加热片的厚度为0.5~0.8mm。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基片和所述第二加热基片一体成型;和/或
16、所述加热导线包括镍丝或钨丝。
17、第二方面,本使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失控测试系统,所述热失控测试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片,还包括电源和摄像机,其中,
18、所述电源与所述加热片连接,以向加热片供电;
19、所述摄像机用于记录电池热失控过程。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失控测试系统包括2~10片所述加热片,所述加热片沿圆柱电池主体外壁的周向均匀分布。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失控测试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恒压负载仪,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热失控过程中电池不同位置的温度,所述恒压负载仪用于控制热失控过程中电源输出电压为恒定值。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
2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本申请通过将加热片设置为弧形结构,该弧形曲面结构能够与圆柱电池的外周壁贴合,从而增大加热片与圆柱电池的接触面积,使得陶瓷加热片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不会因发热不均而过早失效,从而改善触发热失控时间均一性差、无法收集数据、重复测试、增大测试成本的问题。
技术特征:1.一种加热片,其特征在于,用于电池热失控测试,所述加热片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本体(10)包括外凸面,所述加热导线(20)设置于所述加热片本体(10)内,所述加热导线包括相对的第一连接端(201)及第二连接端(202),所述第一连接端(201)及第二连接端(202)自所述外凸面露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凸面上开设有第一凹槽(101)及第二凹槽(102),所述第一连接端(201)及所述第二连接端(202)分别自所述第一凹槽(101)及所述第二凹槽(102)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导线(20)还包括第一发热段(203)和第二发热段(204),其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本体(10)包括叠设的第一加热基片(103)及第二加热基片(104),所述加热导线(20)设置在所述第一加热基片(103)与所述第二加热基片(104)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段(203)和所述第二发热段(204)均为蛇形线路,所述第一发热段(203)和所述第二发热段(204)相向侧之间的间距大于蛇形线路中相邻两条线路之间的间距。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蛇形线路中相邻两条线路之间的间距为0.5~0.7mm,所述第一发热段(203)和所述第二发热段(204)相向侧之间的间距为0.8~1.2mm,所述加热导线(20)的线宽为0.6~0.8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片为陶瓷加热片,所述加热片的厚度为0.5~1.5mm。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基片(103)和所述第二加热基片(104)一体成型;和/或
10.一种热失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失控测试系统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片,还包括电源和摄像机,其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失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失控测试系统包括2~10片所述加热片,所述加热片沿圆柱电池主体外壁的周向均匀分布。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热失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失控测试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恒压负载仪,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热失控过程中电池不同位置的温度,所述恒压负载仪用于控制热失控过程中电源输出电压为恒定值。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加热片以及热失控测试系统。所述加热片用于电池热失控测试,包括:加热片本体,所述加热片本体呈弧形;加热导线,设置于所述加热片本体上,所述加热导线用于加热所述加热片本体;其中,所述加热片本体的弧度为0.785~2rad。本申请通过将加热片设置为曲面结构,该曲面结构能够与圆柱电池的外周壁贴合,从而增大加热片与圆柱电池的接触面积,使得加热片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避免加热片因发热不均而过早失效的问题,从而改善圆柱电池触发热失控时间均一性差、无法收集数据、重复测试、增大测试成本的问题。技术研发人员:赵英杰,钟文雄,苗培霜,陈校军,黄河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惠州亿纬动力电池有限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1123技术公布日:2024/7/18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0/269409.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