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新讯 > 航空航天装置制造技术 > 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的制作方法  >  正文

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的制作方法

  • 国知局
  • 2024-08-01 05:28:30

本技术属于民用飞机舱门设计领域,涉及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飞机舱门上,可实现靶标与传感器对中调整的靶标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1、民用飞机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要求,为了有效监控民用飞机舱门状态,按照适航条例要求和飞机型号要求,舱门上安装有多处位置传感器。当传感器的探头与靶标结构对中时,可向外传递相应信号,从而实现对舱门机构、结构的位置监控。因舱门制造装配的误差累积,传感器靶标与传感器探头可能无法对中,导致传输信号不准确等问题。在装配完成后,有必要对传感器靶标进行位置调整,消除累积公差影响,实现较高的对中精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实现传感器靶标与探头的精准对中,采用偏心调整和直线调整相结合的方式,可实现靶标在一定范围内位置的精确定位调整。

2、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所述靶标结构包括靶标1、支座2、螺母3和垫片5,支座2上方设有垂向布置的长圆孔状安装孔4,在长圆孔的长边方向设计有直线齿11。

4、所述的靶标1包括端面6、圆柱7、退刀槽8、圆形齿9、螺杆10;所述的端面6为靶标1头部后侧面,作为与传感器探头的对中配合表面,圆柱7、圆形齿9和螺杆10依次连接在靶标1头部后侧;所述的圆柱7直径小于端面6外径,且端面6与圆柱7的轴线存在偏差,即两者为偏心结构,圆柱7、退刀槽8、圆形齿9和螺杆10为同轴结构;所述的圆形齿9的外径小于圆柱7的直径,圆形齿9与支座2上安装孔4内的直线齿11啮合连接,用于固定靶标1在支座2上安装孔4内的位置;圆柱7后侧与圆形齿9连接位置形成台阶12,其与支座2的表面接触,用于实现靶标1相对支座2的轴向方向限位;所述的退刀槽8布置于圆柱7与圆形齿9之间;螺杆10外径小于圆形齿9的外径,其制有外螺纹,用于与螺母3配合。所述的靶标1尾端穿过支座2上的安装孔4,使圆形齿9与直线齿11啮合,台阶12与支座2前侧表面接触后,通过垫片5和螺母3与螺杆10配合,将靶标1夹紧在支座2上。

5、靶标1设计有偏心结构,通过靶标1的转动,可以实现端面6的位置调整,但偏心结构有一定的位置盲区,端面6的中心线始终与圆柱7中心轴线存在位置偏差,如实际位置在圆柱7中心线附近,则无法达到对中要求。通过调整靶标1在直线齿11上的位置,带动靶标1上下运动,可增大端面6的覆盖范围,调整后的端面6位置可以覆盖原盲区位置,从而实现平面内一定区域内全范围的调整。

6、使用时,旋转靶标1,并沿着直线齿11上下调整靶标1的位置,保证端面6与传感器探头对中,将圆形齿9装入直线齿11之内,装入靶标1后,安装垫片5和螺母3,将靶标1夹紧在支座2上,靶标1的位置调整完成。

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8、1、调整区域覆盖范围广。本实用新型采用线性调整和偏心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单纯依靠偏心调整导致的调整位置盲区问题,调整区域覆盖范围增大。

9、2、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本实用新型无需添加其他零件,且整套机构不占用多余空间,对比现有机构在重量、空间上均有一定的优势。

技术特征:

1.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靶标结构包括靶标(1)、支座(2)、螺母(3),支座(2)上方设有垂向布置的长圆孔状安装孔(4),在长圆孔的长边方向设计有直线齿(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端面(6)为靶标(1)头部后侧面,作为与传感器探头的对中配合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柱(7)后侧与圆形齿(9)连接位置形成台阶(12),其与支座(2)的表面接触,用于实现靶标(1)相对支座(2)的轴向方向限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靶标(1)上还设有退刀槽(8),其布置于圆柱(7)与圆形齿(9)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靶标结构还包括垫片(5),其与螺母(3)配合使用,通过螺杆(10)将靶标(1)夹紧在支座(2)上。

技术总结本技术提供一种可调整的舱门传感器靶标结构,属于民用飞机舱门设计领域。本技术包括靶标、支座、螺母和垫片,支座上方设有垂向布置的长圆孔状安装孔,在长圆孔的长边方向设有直线齿,靶标包括直径依次减小的头部、圆柱、圆形齿和螺杆,圆柱、圆形齿和螺杆同轴,并于头部之间为偏心结构,圆形齿与直线齿啮合,用于固定靶标在支座上的位置,螺杆与螺母和垫片配合将靶标夹紧在支座上。本技术采用线性调整和偏心调整相结合的方式,解决了单纯依靠偏心调整导致的调整位置盲区问题,调整区域覆盖范围增大;本技术无需添加其他零件,且整套机构不占用多余空间,对比现有机构在重量、空间上均有一定的优势。技术研发人员:马岩,毛磊凯,董宇,郭晓庆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航沈飞民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研发日:20230907技术公布日:2024/4/24

本文地址:https://www.jishuxx.com/zhuanli/20240722/2199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YYfuon@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